第329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些人為何可以看到自己的家鄉被他人統治而偏安於此?
難道他們已經忘了北方的土地北方的人民了嗎?
他突然想與陳亮見麵,此時能理解自己心情的人恐怕不多。
也不知幕中女子這些解說能不能改變那些人的想法。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朝堂上確實已經有許多人開始動搖,甚至連官家也開始動搖了啊。
他們一開始想要偏安於此,是因為他們覺得他們可以在此處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們可以慢慢開始重建昔日的輝煌。
畢竟北伐不是那麽簡單的,金人若是那麽好戰,汴京如何會是失守?
但如今金人已經欺上門來,顯然他們的想法也很難實現,而後世之人似乎也不贊同他們偏安的做法,那是不是北伐會更好呢?
可許多人還是保留著自己的想法,隻是在心中想想罷了。
【從鵝湖迴去之後,辛棄疾就生了一場病,病後寫了首《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還記得我們講解李清照的時候提到過的李清照的那首《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同是病起,同是因為國家之事而擔憂,但其中的情感基調是完全不同的。】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這自然應當不同的吧,李清照想。
這時候的辛棄疾還算年輕,而自己卻已經兩鬢斑白。
但是如果李清照沒記錯的話,自己的這首詞是後期難有的閑適之作。
那他這詞與自己不同的話,就是幕中女子先時所說的崩潰了?
【辛棄疾的創作習慣還是很明顯的,一般開頭都是寫景,這首詞也不例外,「枕簟溪堂冷欲秋」,在臨溪的堂院內枕著竹蓆,冷若涼秋,為什麽枕著涼蓆呢,那說明夏日可能還沒完全過去,或者隻是初秋,但卻還是讓人感覺到秋意,或許是天真的涼了,或許是心涼,尤其是看到那樣的水景之後,「斷雲依水晚來收」水麵上,那些雲層隨著水流漸漸消散,如同流逝的時光。】
果然啊。
雖算不得崩潰,但怎麽也都算是淒涼了。
【「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擬人總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紅蓮競相開放,像是醉紅了臉倚靠在一處似的,而白鳥卻靜靜立在那處,定是在獨自憂愁,然而,人非鳥,安知鳥之愁也,是吧?愁的不過是看鳥的人罷了。】
眾人微微詫異。
莊子惠子的人非魚之典故還能如此用?
不過仔細一想也確實沒有任何的問題,這不就是先時幕中女子提到過的景隨情動嗎?
人不是鳥,想說鳥兒是喜是愁那還不是隨意說了。
所以愁的不是鳥,而是辛棄疾。
【上闕過後,開始抒情,「書咄咄,且休休。」書咄咄化用「咄咄怪事」的典故,這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講的是東晉時期大臣殷浩的故事,殷浩在東晉時歷經兩朝,擔任過許多官職,但後來遭到桓溫的彈劾被貶為庶人,被貶後他並沒有什麽反應,該吃吃該喝喝,但是人們總是發現他時常書空,就是舉手在空中寫字,眾人便跟著他的筆畫寫,久而久之才發現他寫的是「咄咄怪事」四個字,這時大家才知道原來他對於被貶一事是很不滿的,後來人們就用「咄咄怪事」來表示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韓信一開始也覺得幕中女子提到的自己的事情是怪事,讓他難以理解。
可是時間一長他就明白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他們這些人,平時說話做事都得以陛下的統治為先,而後再是自己。
能維護陛下的統治那便能平步青雲,反之若有威脅那就是自尋死路。
雖覺悲哀,可韓信現在也清楚了,這就是現實。
【而「且休休」是有關於司空圖的典故,司空圖是晚唐時期的詩人,詩論家,他的詩大多寫閑情逸緻,他的《二十四詩品》對後世文學批評影響很大。大概是因為他看到了當時的晚唐已經沒什麽救了,所以他一直都比較淡泊。在黃巢起義的時候有人讓他參加起義,他也不願意,後來黃巢占領長安,唐僖宗逃往蜀地,司空圖跟隨不及,便迴了故鄉。】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又是長安被占領,又是逃往蜀地。
武則天對這些人實在失望,但她卻也能猜出點其中緣由。
正因為有了先輩的經驗,所以這什麽唐僖宗才會出此下策。
倘若安史之亂發生後,李隆基不是逃往蜀地,而是以死謝罪,說不定當時群臣激憤,安史之亂能更早地結束,百姓不會吃那麽多的苦,唐朝也不會那樣衰敗下去,而後來的人也不會依葫蘆畫瓢。
所以這一切都是因為李隆基的過錯。
她瞥了眼前來迴話的人,笑了笑,嚇得那人一個激靈低下頭去。
那人剛從臨淄迴來,當時他跟著自家大人去臨淄尋臨淄王李隆基,誰知半路遇到許多百姓前往臨淄,到了之後城內也是一片熱鬧,而臨淄王府卻府門緊閉,一問之下才知臨淄王已經許久未出,而城內各處都貼了告示,大意是臨淄王雖然什麽都沒有做,但是有感於自己此後可能會犯的大錯,心中愧疚萬分,所以散盡王府錢財,予城內外窮苦百姓,王府上下閉門思過三年,以顯示臨淄王之不犯錯之決心。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難道他們已經忘了北方的土地北方的人民了嗎?
他突然想與陳亮見麵,此時能理解自己心情的人恐怕不多。
也不知幕中女子這些解說能不能改變那些人的想法。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朝堂上確實已經有許多人開始動搖,甚至連官家也開始動搖了啊。
他們一開始想要偏安於此,是因為他們覺得他們可以在此處過上幸福的生活,他們可以慢慢開始重建昔日的輝煌。
畢竟北伐不是那麽簡單的,金人若是那麽好戰,汴京如何會是失守?
但如今金人已經欺上門來,顯然他們的想法也很難實現,而後世之人似乎也不贊同他們偏安的做法,那是不是北伐會更好呢?
可許多人還是保留著自己的想法,隻是在心中想想罷了。
【從鵝湖迴去之後,辛棄疾就生了一場病,病後寫了首《鷓鴣天·鵝湖歸病起作》,還記得我們講解李清照的時候提到過的李清照的那首《攤破浣溪沙·病起蕭蕭兩鬢華》,同是病起,同是因為國家之事而擔憂,但其中的情感基調是完全不同的。】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這自然應當不同的吧,李清照想。
這時候的辛棄疾還算年輕,而自己卻已經兩鬢斑白。
但是如果李清照沒記錯的話,自己的這首詞是後期難有的閑適之作。
那他這詞與自己不同的話,就是幕中女子先時所說的崩潰了?
【辛棄疾的創作習慣還是很明顯的,一般開頭都是寫景,這首詞也不例外,「枕簟溪堂冷欲秋」,在臨溪的堂院內枕著竹蓆,冷若涼秋,為什麽枕著涼蓆呢,那說明夏日可能還沒完全過去,或者隻是初秋,但卻還是讓人感覺到秋意,或許是天真的涼了,或許是心涼,尤其是看到那樣的水景之後,「斷雲依水晚來收」水麵上,那些雲層隨著水流漸漸消散,如同流逝的時光。】
果然啊。
雖算不得崩潰,但怎麽也都算是淒涼了。
【「紅蓮相倚渾如醉,白鳥無言定自愁。」擬人總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紅蓮競相開放,像是醉紅了臉倚靠在一處似的,而白鳥卻靜靜立在那處,定是在獨自憂愁,然而,人非鳥,安知鳥之愁也,是吧?愁的不過是看鳥的人罷了。】
眾人微微詫異。
莊子惠子的人非魚之典故還能如此用?
不過仔細一想也確實沒有任何的問題,這不就是先時幕中女子提到過的景隨情動嗎?
人不是鳥,想說鳥兒是喜是愁那還不是隨意說了。
所以愁的不是鳥,而是辛棄疾。
【上闕過後,開始抒情,「書咄咄,且休休。」書咄咄化用「咄咄怪事」的典故,這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講的是東晉時期大臣殷浩的故事,殷浩在東晉時歷經兩朝,擔任過許多官職,但後來遭到桓溫的彈劾被貶為庶人,被貶後他並沒有什麽反應,該吃吃該喝喝,但是人們總是發現他時常書空,就是舉手在空中寫字,眾人便跟著他的筆畫寫,久而久之才發現他寫的是「咄咄怪事」四個字,這時大家才知道原來他對於被貶一事是很不滿的,後來人們就用「咄咄怪事」來表示讓人難以理解的事情。】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韓信一開始也覺得幕中女子提到的自己的事情是怪事,讓他難以理解。
可是時間一長他就明白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他們這些人,平時說話做事都得以陛下的統治為先,而後再是自己。
能維護陛下的統治那便能平步青雲,反之若有威脅那就是自尋死路。
雖覺悲哀,可韓信現在也清楚了,這就是現實。
【而「且休休」是有關於司空圖的典故,司空圖是晚唐時期的詩人,詩論家,他的詩大多寫閑情逸緻,他的《二十四詩品》對後世文學批評影響很大。大概是因為他看到了當時的晚唐已經沒什麽救了,所以他一直都比較淡泊。在黃巢起義的時候有人讓他參加起義,他也不願意,後來黃巢占領長安,唐僖宗逃往蜀地,司空圖跟隨不及,便迴了故鄉。】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又是長安被占領,又是逃往蜀地。
武則天對這些人實在失望,但她卻也能猜出點其中緣由。
正因為有了先輩的經驗,所以這什麽唐僖宗才會出此下策。
倘若安史之亂發生後,李隆基不是逃往蜀地,而是以死謝罪,說不定當時群臣激憤,安史之亂能更早地結束,百姓不會吃那麽多的苦,唐朝也不會那樣衰敗下去,而後來的人也不會依葫蘆畫瓢。
所以這一切都是因為李隆基的過錯。
她瞥了眼前來迴話的人,笑了笑,嚇得那人一個激靈低下頭去。
那人剛從臨淄迴來,當時他跟著自家大人去臨淄尋臨淄王李隆基,誰知半路遇到許多百姓前往臨淄,到了之後城內也是一片熱鬧,而臨淄王府卻府門緊閉,一問之下才知臨淄王已經許久未出,而城內各處都貼了告示,大意是臨淄王雖然什麽都沒有做,但是有感於自己此後可能會犯的大錯,心中愧疚萬分,所以散盡王府錢財,予城內外窮苦百姓,王府上下閉門思過三年,以顯示臨淄王之不犯錯之決心。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