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辛棄疾痛心疾首。
他何時爽了?
第128章
辛棄疾
【從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到公元1192年紹熙三年,辛棄疾閑居帶湖,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此處度過,在這十來年的時間裏,辛棄疾也留下了不少的作品。】
【這些作品中有許多都是跟鄉村生活相關的,看到那樣的詞句時,你會覺得辛棄疾好像真的在開心地隱居,其中我們熟悉的《清平樂·村居》就是這樣的作品,這與他先前的詞風大不相同。】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開心地隱居?多麽諷刺啊!
雖然這正是辛棄疾拚命想做的,可是怎麽可能呢?
他如何能在還有許多百姓正在 受苦受難的時候開心避世呢?
可以被迫隱居,可以強迫自己不去做事,卻沒辦法管住自己的心。
他的心連同表情一起慢慢地沉下去,他要在此處待十年,意思往後的十年他都無法再有任何作為了。
隻這麽一想,辛棄疾便覺悲從中來。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但看此句就已經能想像整首詞的清新之感,這種感覺就像什麽呢,清新得像小學課本上的插畫,矮小的茅屋建於溪邊,溪旁草叢青青,就像圖片中這樣。】
幕中女子說完巨幕上出現了一張有些許鮮艷的圖畫,看起來有點奇怪,讓許多擅畫之人眉頭沒由地蹙了起來。
他們從未見過這樣的話。
不如他們渲染之作,但卻不算難看,不過確實看著覺得清新。
某處,一中年人抱著自家娃娃看著巨幕,他搖了搖頭並不喜這畫,可誰知剛想到這裏,懷中的小孩兒卻指著巨幕咯咯笑了起來。
中年人微怔,也跟著哈哈笑了。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半醉半醒間,吳語逗趣的聲音聽起來十分歡樂,抬眼望去,也不知是誰家翁媼,吳音指的是吳地的口音,但是跟我們現在說的上海、江蘇一帶的吳語又有所不同,他指的是今天的江西上饒,春秋時期吳國的口音。】
【兩句就將鄉村那種質樸的場景給描寫了出來,這裏的人不像朝堂中的那些人心中充滿了爾虞我詐,也不用很卷,大家都很閑,所以才能聽到吳音相媚好。像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小區樓底下講八卦下象棋的大部分都是老頭老太太,哪有在外麵打工的年輕人?】
辛棄疾不懂卷是何意,但幕中女子所說的大致意思他是明白了。
說得確實沒有錯,雖然這詩是他之後才寫的,但是他明白,如果不是他被罷官無事可做,他不可能看到那樣的場景,即便是看到了,他也不會關注。
他會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到大事上,這也是他自己想要的。
可是如今,乃至日後,隻怕隻能關注些吳音相媚了。
【而此時,辛棄疾家中的人在幹嘛呢?「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這麽一看辛棄疾的兒子還挺能幹,「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
【這首詞寫得十分生動,就像是一幅風俗畫,將辛棄疾眼中的畫麵描繪了出來,寫得那叫一個栩栩如生。】
辛棄疾難得露出笑容。
自己的孩子怎麽看都是愛看的。
然而他又懷疑這是否是對的,若他不是一個所謂的歸正人,他能建功立業,那他的孩子的前途也會更好。
不過看著孩子健康活潑,作為一個父親,也能欣慰了。
【這麽一看,辛棄疾的日子過得應該還算不錯,可是有時候周遭的環境越是熱鬧人就會顯得越發孤獨,他的閑居時光中有很多這樣清閑的詞句,但他也並沒有忘記自己對於國家的擔憂,他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就是此類。】
巨幕方才出現前,辛棄疾正在看眾人栽花,說說笑笑好不熱鬧。
而他自己也表現得挺愉快。
但他記得幕中女子講過的一句,「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麽也沒有。」
所以其實他也並沒有多歡樂,總覺得與他們格格不入,覺得他自己的歸宿並不在此。
【說起這個博山,就像麵對賞心亭一樣,也是辛棄疾很喜歡去的地方。他寫了許多首有關博山的詩詞,其中還有一首《醜奴兒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李易安就是李清照,我們之前說過李清照曾在《詞論》這篇文章中吐槽了當時的許多詞人,並提出詞「別是一家」這樣的觀點。】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和趙明誠對視一眼,他們二人都沒想到會突然提到李清照。
可這下意識的一眼讓兩人之間剛剛緩解的尷尬又捲土重來。
李清照更加努力地將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巨幕上,其實再被提到她還是有些緊張,尤其是說到《詞論》。
對那些前輩的評論確實算不得好,很容易讓他人誤會。
【易安體工造語善鋪敘,但她是典型的婉約派,而辛棄疾是個典型的豪放派,按理說兩者碰撞應該會水土不服,但大文人一般比較全能,所有這首詞辛棄疾寫得清新溫婉語言明快,既似李清照之詞風,又帶了點他自己的風格,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下來去讀一讀,我們這裏主要看看這一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識,李清照和趙明誠再次對視。
他們二人常常在一處看書研究古物,時常遇到什麽疑惑他們都會相商解決,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他何時爽了?
第128章
辛棄疾
【從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到公元1192年紹熙三年,辛棄疾閑居帶湖,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此處度過,在這十來年的時間裏,辛棄疾也留下了不少的作品。】
【這些作品中有許多都是跟鄉村生活相關的,看到那樣的詞句時,你會覺得辛棄疾好像真的在開心地隱居,其中我們熟悉的《清平樂·村居》就是這樣的作品,這與他先前的詞風大不相同。】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開心地隱居?多麽諷刺啊!
雖然這正是辛棄疾拚命想做的,可是怎麽可能呢?
他如何能在還有許多百姓正在 受苦受難的時候開心避世呢?
可以被迫隱居,可以強迫自己不去做事,卻沒辦法管住自己的心。
他的心連同表情一起慢慢地沉下去,他要在此處待十年,意思往後的十年他都無法再有任何作為了。
隻這麽一想,辛棄疾便覺悲從中來。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但看此句就已經能想像整首詞的清新之感,這種感覺就像什麽呢,清新得像小學課本上的插畫,矮小的茅屋建於溪邊,溪旁草叢青青,就像圖片中這樣。】
幕中女子說完巨幕上出現了一張有些許鮮艷的圖畫,看起來有點奇怪,讓許多擅畫之人眉頭沒由地蹙了起來。
他們從未見過這樣的話。
不如他們渲染之作,但卻不算難看,不過確實看著覺得清新。
某處,一中年人抱著自家娃娃看著巨幕,他搖了搖頭並不喜這畫,可誰知剛想到這裏,懷中的小孩兒卻指著巨幕咯咯笑了起來。
中年人微怔,也跟著哈哈笑了。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半醉半醒間,吳語逗趣的聲音聽起來十分歡樂,抬眼望去,也不知是誰家翁媼,吳音指的是吳地的口音,但是跟我們現在說的上海、江蘇一帶的吳語又有所不同,他指的是今天的江西上饒,春秋時期吳國的口音。】
【兩句就將鄉村那種質樸的場景給描寫了出來,這裏的人不像朝堂中的那些人心中充滿了爾虞我詐,也不用很卷,大家都很閑,所以才能聽到吳音相媚好。像我們現在也是這樣,小區樓底下講八卦下象棋的大部分都是老頭老太太,哪有在外麵打工的年輕人?】
辛棄疾不懂卷是何意,但幕中女子所說的大致意思他是明白了。
說得確實沒有錯,雖然這詩是他之後才寫的,但是他明白,如果不是他被罷官無事可做,他不可能看到那樣的場景,即便是看到了,他也不會關注。
他會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到大事上,這也是他自己想要的。
可是如今,乃至日後,隻怕隻能關注些吳音相媚了。
【而此時,辛棄疾家中的人在幹嘛呢?「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這麽一看辛棄疾的兒子還挺能幹,「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
【這首詞寫得十分生動,就像是一幅風俗畫,將辛棄疾眼中的畫麵描繪了出來,寫得那叫一個栩栩如生。】
辛棄疾難得露出笑容。
自己的孩子怎麽看都是愛看的。
然而他又懷疑這是否是對的,若他不是一個所謂的歸正人,他能建功立業,那他的孩子的前途也會更好。
不過看著孩子健康活潑,作為一個父親,也能欣慰了。
【這麽一看,辛棄疾的日子過得應該還算不錯,可是有時候周遭的環境越是熱鬧人就會顯得越發孤獨,他的閑居時光中有很多這樣清閑的詞句,但他也並沒有忘記自己對於國家的擔憂,他的《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就是此類。】
巨幕方才出現前,辛棄疾正在看眾人栽花,說說笑笑好不熱鬧。
而他自己也表現得挺愉快。
但他記得幕中女子講過的一句,「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麽也沒有。」
所以其實他也並沒有多歡樂,總覺得與他們格格不入,覺得他自己的歸宿並不在此。
【說起這個博山,就像麵對賞心亭一樣,也是辛棄疾很喜歡去的地方。他寫了許多首有關博山的詩詞,其中還有一首《醜奴兒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體》,李易安就是李清照,我們之前說過李清照曾在《詞論》這篇文章中吐槽了當時的許多詞人,並提出詞「別是一家」這樣的觀點。】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和趙明誠對視一眼,他們二人都沒想到會突然提到李清照。
可這下意識的一眼讓兩人之間剛剛緩解的尷尬又捲土重來。
李清照更加努力地將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巨幕上,其實再被提到她還是有些緊張,尤其是說到《詞論》。
對那些前輩的評論確實算不得好,很容易讓他人誤會。
【易安體工造語善鋪敘,但她是典型的婉約派,而辛棄疾是個典型的豪放派,按理說兩者碰撞應該會水土不服,但大文人一般比較全能,所有這首詞辛棄疾寫得清新溫婉語言明快,既似李清照之詞風,又帶了點他自己的風格,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下來去讀一讀,我們這裏主要看看這一首《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識,李清照和趙明誠再次對視。
他們二人常常在一處看書研究古物,時常遇到什麽疑惑他們都會相商解決,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