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們為何落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他們抬頭仰望,望向曾經的都城,然而卻隻看到座座青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青山能遮住長安卻遮不住東流水,能遮住他們的視線卻遮不住他們翻山越嶺的心。】
聽到此句,眾人忍不住地齊齊望向汴京城的方向。
好個「青山遮不住」!
他們的心其實根本無需翻山越嶺,他們的心從未離開過那片土地。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夕陽西下,正感傷著,深山中傳來鷓鴣的聲音。鷓鴣是一種啼叫悽苦的鳥,一般出現在古詩文中都是代表離愁、哀思等,像李白《越中覽古》中的「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鷓鴣飛。」就是感嘆世事無常的詩句。鷓鴣跟杜鵑可算得上是難兄難弟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辛棄疾這詞句算是漸入佳境了,怎麽看都算是優秀之作。
而他此中表達的情感,飽經歲月的李白、杜甫也都是明白的。
離愁哀思似乎是他們為文者逃不開的主題,但寫著如此平淡的詩句,卻又表達著如此沉痛的感情,辛棄疾有才也。
【整首詞都仿佛被一種沉悶的氛圍籠罩著,那就是詞人的苦悶心情的體現,他看山看水都是悲愁,正如明代沈際飛所評價的「無數山水,無數悲憤。」辛棄疾借用山水之景將意在言外這個詞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實不管是哪一位文人,隻要我們將他的經歷以及心路歷程差不多搞清楚,大概就能知道他大多數的作品中所傳達出來的感情了,了解了其中表達的感情也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這個文人。】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齊國,孟子其實也已經看透了如今的局勢。
諸國聯盟岌岌可危,君主做不到以民為本,那失敗是遲早的事情。
他無論如何遊說如今也起不到作用了。
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想法,而且君主有時候也身不由己隻能被推著走。
近來大王已經不怎麽召見他,忙著對外之事。
孟子無奈,卻也隻能以自己的方式,渴望從堯舜之道中找出些解決如今困境的辦法。
「頌其詩,讀其書,知其人,論其世,可以矣。」1
孟子喃喃幾句,覺得此觀點十分正確。
【我們接著看辛棄疾有沒有破局的機會,從公元1177年到公元1181年,不過短短四年的時間,直到辛棄疾擔任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就被調任了八次之多。】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竟有如此之多嗎?
辛棄疾都有些詫異,他隻知這些年自己一直被頻繁調動,卻也未曾數過。
他每每到達一個地方剛想努力為百姓做點什麽,方一動作就立馬被調任,或許如今才是他們最想要的。
閑居山間,與世無爭。
若是天下安寧,有多少人又不想如此呢?
【因為辛棄疾每到一處地方便不管不顧地開始整頓,一路下來得罪了不少的人,此間辛棄疾也意識到自己的仕途恐怕不會順利,他在《淳熙己亥論盜賊劄子》中寫道「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就可以看出他的處境,於是在他擔任隆興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他便開始籌備修建園林式莊園,也就是後來的帶湖莊園,辛棄疾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遂將莊園取名稼軒,自己也自稱稼軒居士。】
東晉。
一路看下來,陶淵明不禁感嘆自己選擇的這條路實在正確。
生逢盛世很難,逢亂世遇賢主更難。
所以才會有如此多的人想同自己一般走這樣的路。
他們都沒有錯,若他們不隱居,便總有人與他們為惡。
力量微小,不足以改變時局,與其勾心鬥角,爭奪不休,不如順其自然看其如何發展。
【這裏說到園林式莊園,什麽是園林式莊園呢?在宋朝,中國古典園林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繁盛的階段,那時候人們興修別業,也就是咱們現在所說的別墅,其中唐代王維所建輞川別業就是其中的代表。而中國古典園林講究的是什麽呢?我們先時提到過一句話,叫做「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句話出自明代造園家計成編著的《園冶》,這就是中國古代造園的最高目標。】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王維默念這話,「原來這句子出自此處。」
他一時竟覺得十分有道理,然這是後世之人總結出來的。
王維一向注重寫意,造園也不例外,寄情於自然山水才能讓他更加的寧靜。
沒想到這後世還有人能懂他。
別的王維不敢說,但若說起這輞川別業,他還是很為之驕傲的,其自然之景,人造者,世間少有。
【但是在明代以前是沒有這句話存在的,而辛棄疾是根據帶湖地形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格局,這個在我們地理學科中來說叫什麽呢,叫做因地製宜,然後我們就會發現,他還是為了達到一個自然的效果。而人們常說的什麽依山傍水、無水不活,這些說法那都是為了模擬自然中的相對更好的風水格局罷了。】
東晉。
陶淵明蹙了蹙眉。
他從來追求的就是順其自然,當然此乃他心中所想。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聽到此句,眾人忍不住地齊齊望向汴京城的方向。
好個「青山遮不住」!
他們的心其實根本無需翻山越嶺,他們的心從未離開過那片土地。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夕陽西下,正感傷著,深山中傳來鷓鴣的聲音。鷓鴣是一種啼叫悽苦的鳥,一般出現在古詩文中都是代表離愁、哀思等,像李白《越中覽古》中的「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鷓鴣飛。」就是感嘆世事無常的詩句。鷓鴣跟杜鵑可算得上是難兄難弟了。】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辛棄疾這詞句算是漸入佳境了,怎麽看都算是優秀之作。
而他此中表達的情感,飽經歲月的李白、杜甫也都是明白的。
離愁哀思似乎是他們為文者逃不開的主題,但寫著如此平淡的詩句,卻又表達著如此沉痛的感情,辛棄疾有才也。
【整首詞都仿佛被一種沉悶的氛圍籠罩著,那就是詞人的苦悶心情的體現,他看山看水都是悲愁,正如明代沈際飛所評價的「無數山水,無數悲憤。」辛棄疾借用山水之景將意在言外這個詞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實不管是哪一位文人,隻要我們將他的經歷以及心路歷程差不多搞清楚,大概就能知道他大多數的作品中所傳達出來的感情了,了解了其中表達的感情也能讓我們更好地了解這個文人。】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齊國,孟子其實也已經看透了如今的局勢。
諸國聯盟岌岌可危,君主做不到以民為本,那失敗是遲早的事情。
他無論如何遊說如今也起不到作用了。
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想法,而且君主有時候也身不由己隻能被推著走。
近來大王已經不怎麽召見他,忙著對外之事。
孟子無奈,卻也隻能以自己的方式,渴望從堯舜之道中找出些解決如今困境的辦法。
「頌其詩,讀其書,知其人,論其世,可以矣。」1
孟子喃喃幾句,覺得此觀點十分正確。
【我們接著看辛棄疾有沒有破局的機會,從公元1177年到公元1181年,不過短短四年的時間,直到辛棄疾擔任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辛棄疾就被調任了八次之多。】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竟有如此之多嗎?
辛棄疾都有些詫異,他隻知這些年自己一直被頻繁調動,卻也未曾數過。
他每每到達一個地方剛想努力為百姓做點什麽,方一動作就立馬被調任,或許如今才是他們最想要的。
閑居山間,與世無爭。
若是天下安寧,有多少人又不想如此呢?
【因為辛棄疾每到一處地方便不管不顧地開始整頓,一路下來得罪了不少的人,此間辛棄疾也意識到自己的仕途恐怕不會順利,他在《淳熙己亥論盜賊劄子》中寫道「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就可以看出他的處境,於是在他擔任隆興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他便開始籌備修建園林式莊園,也就是後來的帶湖莊園,辛棄疾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遂將莊園取名稼軒,自己也自稱稼軒居士。】
東晉。
一路看下來,陶淵明不禁感嘆自己選擇的這條路實在正確。
生逢盛世很難,逢亂世遇賢主更難。
所以才會有如此多的人想同自己一般走這樣的路。
他們都沒有錯,若他們不隱居,便總有人與他們為惡。
力量微小,不足以改變時局,與其勾心鬥角,爭奪不休,不如順其自然看其如何發展。
【這裏說到園林式莊園,什麽是園林式莊園呢?在宋朝,中國古典園林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繁盛的階段,那時候人們興修別業,也就是咱們現在所說的別墅,其中唐代王維所建輞川別業就是其中的代表。而中國古典園林講究的是什麽呢?我們先時提到過一句話,叫做「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句話出自明代造園家計成編著的《園冶》,這就是中國古代造園的最高目標。】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王維默念這話,「原來這句子出自此處。」
他一時竟覺得十分有道理,然這是後世之人總結出來的。
王維一向注重寫意,造園也不例外,寄情於自然山水才能讓他更加的寧靜。
沒想到這後世還有人能懂他。
別的王維不敢說,但若說起這輞川別業,他還是很為之驕傲的,其自然之景,人造者,世間少有。
【但是在明代以前是沒有這句話存在的,而辛棄疾是根據帶湖地形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格局,這個在我們地理學科中來說叫什麽呢,叫做因地製宜,然後我們就會發現,他還是為了達到一個自然的效果。而人們常說的什麽依山傍水、無水不活,這些說法那都是為了模擬自然中的相對更好的風水格局罷了。】
東晉。
陶淵明蹙了蹙眉。
他從來追求的就是順其自然,當然此乃他心中所想。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