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棄疾一怔。
這些不過是些閑樂小詞,又不是正經之作,怎的還拿出來這般說?
饒是他自己也無法給這些詞作找一些比較正經的解釋。
可他轉念一想,自己的妾室,又不是搶的偷的,那調笑幾句還有錯了?
【說到此處,那就要說起咱們本專題的第一期視頻就說過屈原所創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人們常把美人比作自己追尋的夢想,就好比屈原把楚懷王比作美人一般,他追尋的或許正是已經陷入「闌珊處」的大宋王朝,亦或者當時的帝王。】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熊槐這一輩子就沒像如今這般暢快過。
不打仗了,整個世界都清淨了。
不管是齊國還是其他諸國,以往有仇的無仇的,如今大家即便私底下互相看不上對方,可表麵和和氣氣,這日子別提多舒適了。
他也知道,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屈原的功勞。
然而,這也正是熊槐所憂慮的,如今的屈原……
功勞太大了些。
經過這段時間,他也懂了不少,那些人還想說些沒用的話誆他,還當他是原來的那個胡塗之君,可笑!
然而,現在的熊槐卻不想立馬處置他們。
一來,先時處置了好一批人,再處置他楚國就無人可用了。
再者他需要考驗太子,看看對方處理這些事情的能力,以往他太不在意這些了。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屈原,這些人都是不服屈原的,若是將他們都處置了,那日後誰還能製衡屈原?
【其次,「眾裏尋他千百度」,望來望去卻找不到要找的人,這句很容易就讓人想起前麵提到的「煙雨卻低迴,望來終不來。」由這一句看得出來,詞人不停地追尋,追尋的過程是很迷茫的,但是過程迷茫不代表他沒有目標,相反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
【詞人洞悉時局,想為國征戰,卻報國無門,他很迷茫很痛苦,也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一生都在追尋,追尋自己收復北方的理想,但是事與願違,他知道理想就在前方,在那闌珊之處,可是卻沒辦法帶著「那人」走向光明。】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那可不是嗎?
他明明知道「那人」就在那裏,他明明知道該怎麽做,可是他勢單力薄,他能做什麽呢?
辛棄疾第一次在心中埋怨自己。
早在看蘇軾的解說時他就明白了,雖然他並不想承認。
明明他們可以先韜光養晦,先獲得權利再辦事那就簡單多了。
可是他們並不願意放下自己的骨氣,蘇軾如此,他亦然。
他們有自己想要守護的堅持,所以他們註定無法成事。
【清末學者王國維曾寫過一本詞論《人間詞話》,這本書幾次增刪修改,但有一處內容在修改後一直保留著,他說,古今成大事者,都要經歷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取自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他這裏肯定不是說的原作的原意,意思大概是說想要成大事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要誌存高遠,要知道前路何方,前路有多艱辛。】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許多人都很羨慕晏殊。
如今的晏殊年過半百,可他這一生,卻幾乎是一帆風順。
雖也幾次被貶,但是卻都很快被重新起用。
至少相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順利了不少。
這不,明明是講悲情文人也總是能提到他的詞句。
他真乃是天眷之人也。
【有了目標之後自然就是奮鬥的過程,所以王國維認為的第二個境界就是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中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歷經大苦,終得大善。】
公元1028年,天聖六年。
隻一說,柳永就清楚了這幕中女子所說的意思。
可原本他並沒有此番含義,不過是一首懷人之作罷了。
但如今卻用來表明對追求高遠誌向的艱辛,似乎也沒什麽不妥。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晏殊也承認柳永的詞寫得不錯,隻可惜不管這幕中女子怎麽誇,他始終看不上柳永的平日裏那尋花問柳,與妓子為伍的做法。
隻知貪圖享樂,好色便就好色,即便寫了那些佳詞他還是看不上。
【然而雖然我們說有誌者事竟成,可是想要達成目標往往並不容易,有時候靜下心來,突破了那個瓶頸,你會發現你一直追尋的東西就在你的眼前,「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聽到這話的人們第一反應都是一愣,覺得有些奇怪卻又難以表達。
再一細想那場景才終於恍然大悟,其實方才解說這詩句時,他們就已經想到了啊。
有時困難的解決就在一瞬之間,有時寫詩作文也就是在須臾便迸發靈感。
就是那種迴頭見到伊人之感。
難怪,難怪那什麽王國維要說這個是第三種境界了。
眾人腦子裏紛紛浮現一個男子與一個女子在花燈節上走散互相尋找對方的場景。
原本十分慌亂,男子四處都尋遍了,仿佛再見不到那人。
可當男子氣餒想要放棄的時候一轉身卻見佳人在暗處笑靨如花,場景實在美極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辛棄疾一怔。
這些不過是些閑樂小詞,又不是正經之作,怎的還拿出來這般說?
饒是他自己也無法給這些詞作找一些比較正經的解釋。
可他轉念一想,自己的妾室,又不是搶的偷的,那調笑幾句還有錯了?
【說到此處,那就要說起咱們本專題的第一期視頻就說過屈原所創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人們常把美人比作自己追尋的夢想,就好比屈原把楚懷王比作美人一般,他追尋的或許正是已經陷入「闌珊處」的大宋王朝,亦或者當時的帝王。】
公元前317年,楚懷王十二年。
熊槐這一輩子就沒像如今這般暢快過。
不打仗了,整個世界都清淨了。
不管是齊國還是其他諸國,以往有仇的無仇的,如今大家即便私底下互相看不上對方,可表麵和和氣氣,這日子別提多舒適了。
他也知道,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屈原的功勞。
然而,這也正是熊槐所憂慮的,如今的屈原……
功勞太大了些。
經過這段時間,他也懂了不少,那些人還想說些沒用的話誆他,還當他是原來的那個胡塗之君,可笑!
然而,現在的熊槐卻不想立馬處置他們。
一來,先時處置了好一批人,再處置他楚國就無人可用了。
再者他需要考驗太子,看看對方處理這些事情的能力,以往他太不在意這些了。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屈原,這些人都是不服屈原的,若是將他們都處置了,那日後誰還能製衡屈原?
【其次,「眾裏尋他千百度」,望來望去卻找不到要找的人,這句很容易就讓人想起前麵提到的「煙雨卻低迴,望來終不來。」由這一句看得出來,詞人不停地追尋,追尋的過程是很迷茫的,但是過程迷茫不代表他沒有目標,相反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麽。】
【詞人洞悉時局,想為國征戰,卻報國無門,他很迷茫很痛苦,也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一生都在追尋,追尋自己收復北方的理想,但是事與願違,他知道理想就在前方,在那闌珊之處,可是卻沒辦法帶著「那人」走向光明。】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那可不是嗎?
他明明知道「那人」就在那裏,他明明知道該怎麽做,可是他勢單力薄,他能做什麽呢?
辛棄疾第一次在心中埋怨自己。
早在看蘇軾的解說時他就明白了,雖然他並不想承認。
明明他們可以先韜光養晦,先獲得權利再辦事那就簡單多了。
可是他們並不願意放下自己的骨氣,蘇軾如此,他亦然。
他們有自己想要守護的堅持,所以他們註定無法成事。
【清末學者王國維曾寫過一本詞論《人間詞話》,這本書幾次增刪修改,但有一處內容在修改後一直保留著,他說,古今成大事者,都要經歷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取自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他這裏肯定不是說的原作的原意,意思大概是說想要成大事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要誌存高遠,要知道前路何方,前路有多艱辛。】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許多人都很羨慕晏殊。
如今的晏殊年過半百,可他這一生,卻幾乎是一帆風順。
雖也幾次被貶,但是卻都很快被重新起用。
至少相對於他們這些人來說順利了不少。
這不,明明是講悲情文人也總是能提到他的詞句。
他真乃是天眷之人也。
【有了目標之後自然就是奮鬥的過程,所以王國維認為的第二個境界就是柳永《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中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歷經大苦,終得大善。】
公元1028年,天聖六年。
隻一說,柳永就清楚了這幕中女子所說的意思。
可原本他並沒有此番含義,不過是一首懷人之作罷了。
但如今卻用來表明對追求高遠誌向的艱辛,似乎也沒什麽不妥。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晏殊也承認柳永的詞寫得不錯,隻可惜不管這幕中女子怎麽誇,他始終看不上柳永的平日裏那尋花問柳,與妓子為伍的做法。
隻知貪圖享樂,好色便就好色,即便寫了那些佳詞他還是看不上。
【然而雖然我們說有誌者事竟成,可是想要達成目標往往並不容易,有時候靜下心來,突破了那個瓶頸,你會發現你一直追尋的東西就在你的眼前,「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聽到這話的人們第一反應都是一愣,覺得有些奇怪卻又難以表達。
再一細想那場景才終於恍然大悟,其實方才解說這詩句時,他們就已經想到了啊。
有時困難的解決就在一瞬之間,有時寫詩作文也就是在須臾便迸發靈感。
就是那種迴頭見到伊人之感。
難怪,難怪那什麽王國維要說這個是第三種境界了。
眾人腦子裏紛紛浮現一個男子與一個女子在花燈節上走散互相尋找對方的場景。
原本十分慌亂,男子四處都尋遍了,仿佛再見不到那人。
可當男子氣餒想要放棄的時候一轉身卻見佳人在暗處笑靨如花,場景實在美極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