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李白的詩歌主題基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是奔著他的人生理想去的,但是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自信心在一步一步慢慢喪失,從一開始的「扶搖直上九萬裏」到現在「淚滿黑貂裘」,這就是李白的心路歷程的轉變。】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所以此時他的豪情已經不再豪情?
李白頓時有些悵然若失。
他還以為自己至少是不忘本心。
他很想反駁一下幕中女子,想告訴她,想告訴所有人,他李白的豪情壯誌從未消減。可是他根本說不出口。因為他的那些誌氣早就已經慢慢地要被磨沒了。
【在感嘆過後,李白又開始寫秋浦此處的風景,第十四首還比較特別,是一首很短的五言,描寫的是冶煉工人。】
【在古代,歌頌底層人民的詩句是很少的,而像冶煉!工人這樣的職業,那更是屈指可數了。前兩句描寫了一下冶煉的場景,「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從這短短的十個字中我們就能想像出當時爐火熊熊、燃燒火星子劈啪四濺的場景。】
【若非有李白的漫遊,有他貼近底層人民的真實的經歷,他寫不出這樣的句子,所以我們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想要創造出真正的藝術,還是得要細心的觀察。】
唐,元和年間。
關於這一點,幕中女子已經說過很多次了。
不管是李白還是杜甫,還是後世的蘇軾,他們這幾個人都是在外顛簸的那些年寫出的作品更加吸引人。
李賀心中突了一下,他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出去遊歷一番呢。
雖然自己現在擔任著奉禮郎的職務,但是這官職著實太小,根本不會有太大建樹,與其如此,他何不出去走走。
可問題在於他並不像李白那般富有,他要如此維持自己的生計呢?
而且他身子還不好,經得起四處顛簸嗎?
【而後麵兩句話就描寫的冶煉工人了,在看詩句之前,我們可以先想像一下,冶煉工人他們在工作時是個什麽樣的狀態,或許冒著熱汗,很辛苦地在勞作,甚至讓我想起古代那些參加徭役的備受壓迫的底層人民,比如秦朝時期修建長城、阿房宮的那些農民,應該是很痛苦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這事情是嬴政一直未曾解決的。
經過這段時間的了解,他當然也知道修建長城與阿房宮是多麽勞民傷財的一件事情。
可是那阿房宮已經開始修建,長城又能抵禦外敵入侵,豈有不行之理?
至於那些服徭役的百姓……
嬴政思考了一會兒,那他就再多給他們一些補償好了。
【然而李白說,「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這些冶煉工人在明月夜唱著歌曲勞作,歌聲使得寒冷的江水都激盪起來。】
【看了這話我才想起來,這些工人啊,他們並不能算是最底層的人民吧,士農工商,至少他們比商人的地位要高,而他們擁有這麽一門技術所賺的錢應該比那些農民會多一點,所以他們的日子可能沒有那麽難過。】
眾農民苦笑。
他們有什麽地位?
士人為名,商人為利。
他們夾在中間什麽都沒有,甚至還不如那些工匠賺的銀子多。
可他們又不能不種地,他們身上沒有半點本事,除了種地他們又能做什麽呢?
苦?誰又不苦呢?
若是能不讓他們交稅,能別強占他們的土地,他們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從這一首詩裏麵,我們看不出李白到底是想表達什麽樣的情感,或許是對這些工人純粹的工作的一種羨慕,至少他們是在發揮自己的價值的。其實古往今來都一樣,任何的職業都有人去做,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發光發亮,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三六九等,這些等級不過是人們根據自己的想法而賦予的。就好比咱們現在可能很多人看不起農民,但是如果沒有農民,世界上一個農民也沒有,那我們可能連飯都吃不飽。】
對啊!
若是沒有他們,那些達官貴族吃的飯從何處來?
他們是憑什麽在那出趾高氣昂,耀武揚威?
女子說的話真是直直地戳進了他們的心巴子,許多農人這時候才反應過來,原來他們也是有價值的嗎?原來他們並不是命如草芥嗎?
東晉。
誰說不是呢?
陶淵明從來沒有看不起農民過。
他甚至對周遭的鄰居心懷崇敬之情。
為何他們種地?可以種得那麽好。
明明是同樣的地,同樣的種子,同樣的水。
可自己種出來的東西就是不成樣子。
看不起農人,哼!
陶淵明冷笑一聲。
若是讓他們來,他們那些人吃的上飯嗎?
【所以不要有高高在上的想法,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著,每個人也都在為這個世界創造著價值。】
這話太令人觸動。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無不認同。
雖然達官貴族們覺得這樣的話有些問題,那些莽夫豈能與他們相提並論?
但他們又不得不承認即便是鄉野村夫也確實有他我的作用。
【雖然李白的詩中可能並沒有表達這些,但是卻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那樣的一個背景下的一些冶煉工人的鮮明的形象,這也是一首很不錯的詩。】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所以此時他的豪情已經不再豪情?
李白頓時有些悵然若失。
他還以為自己至少是不忘本心。
他很想反駁一下幕中女子,想告訴她,想告訴所有人,他李白的豪情壯誌從未消減。可是他根本說不出口。因為他的那些誌氣早就已經慢慢地要被磨沒了。
【在感嘆過後,李白又開始寫秋浦此處的風景,第十四首還比較特別,是一首很短的五言,描寫的是冶煉工人。】
【在古代,歌頌底層人民的詩句是很少的,而像冶煉!工人這樣的職業,那更是屈指可數了。前兩句描寫了一下冶煉的場景,「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從這短短的十個字中我們就能想像出當時爐火熊熊、燃燒火星子劈啪四濺的場景。】
【若非有李白的漫遊,有他貼近底層人民的真實的經歷,他寫不出這樣的句子,所以我們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想要創造出真正的藝術,還是得要細心的觀察。】
唐,元和年間。
關於這一點,幕中女子已經說過很多次了。
不管是李白還是杜甫,還是後世的蘇軾,他們這幾個人都是在外顛簸的那些年寫出的作品更加吸引人。
李賀心中突了一下,他想,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出去遊歷一番呢。
雖然自己現在擔任著奉禮郎的職務,但是這官職著實太小,根本不會有太大建樹,與其如此,他何不出去走走。
可問題在於他並不像李白那般富有,他要如此維持自己的生計呢?
而且他身子還不好,經得起四處顛簸嗎?
【而後麵兩句話就描寫的冶煉工人了,在看詩句之前,我們可以先想像一下,冶煉工人他們在工作時是個什麽樣的狀態,或許冒著熱汗,很辛苦地在勞作,甚至讓我想起古代那些參加徭役的備受壓迫的底層人民,比如秦朝時期修建長城、阿房宮的那些農民,應該是很痛苦的。】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這事情是嬴政一直未曾解決的。
經過這段時間的了解,他當然也知道修建長城與阿房宮是多麽勞民傷財的一件事情。
可是那阿房宮已經開始修建,長城又能抵禦外敵入侵,豈有不行之理?
至於那些服徭役的百姓……
嬴政思考了一會兒,那他就再多給他們一些補償好了。
【然而李白說,「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這些冶煉工人在明月夜唱著歌曲勞作,歌聲使得寒冷的江水都激盪起來。】
【看了這話我才想起來,這些工人啊,他們並不能算是最底層的人民吧,士農工商,至少他們比商人的地位要高,而他們擁有這麽一門技術所賺的錢應該比那些農民會多一點,所以他們的日子可能沒有那麽難過。】
眾農民苦笑。
他們有什麽地位?
士人為名,商人為利。
他們夾在中間什麽都沒有,甚至還不如那些工匠賺的銀子多。
可他們又不能不種地,他們身上沒有半點本事,除了種地他們又能做什麽呢?
苦?誰又不苦呢?
若是能不讓他們交稅,能別強占他們的土地,他們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從這一首詩裏麵,我們看不出李白到底是想表達什麽樣的情感,或許是對這些工人純粹的工作的一種羨慕,至少他們是在發揮自己的價值的。其實古往今來都一樣,任何的職業都有人去做,每個人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發光發亮,其實根本沒有所謂的三六九等,這些等級不過是人們根據自己的想法而賦予的。就好比咱們現在可能很多人看不起農民,但是如果沒有農民,世界上一個農民也沒有,那我們可能連飯都吃不飽。】
對啊!
若是沒有他們,那些達官貴族吃的飯從何處來?
他們是憑什麽在那出趾高氣昂,耀武揚威?
女子說的話真是直直地戳進了他們的心巴子,許多農人這時候才反應過來,原來他們也是有價值的嗎?原來他們並不是命如草芥嗎?
東晉。
誰說不是呢?
陶淵明從來沒有看不起農民過。
他甚至對周遭的鄰居心懷崇敬之情。
為何他們種地?可以種得那麽好。
明明是同樣的地,同樣的種子,同樣的水。
可自己種出來的東西就是不成樣子。
看不起農人,哼!
陶淵明冷笑一聲。
若是讓他們來,他們那些人吃的上飯嗎?
【所以不要有高高在上的想法,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生活而努力著,每個人也都在為這個世界創造著價值。】
這話太令人觸動。
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無不認同。
雖然達官貴族們覺得這樣的話有些問題,那些莽夫豈能與他們相提並論?
但他們又不得不承認即便是鄉野村夫也確實有他我的作用。
【雖然李白的詩中可能並沒有表達這些,但是卻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那樣的一個背景下的一些冶煉工人的鮮明的形象,這也是一首很不錯的詩。】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