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嘯梁甫吟,何時見陽春?」李白的作品中很多這種一上來就直奔主題表達自己強烈情感的詩句,而在古代傳統文化中,其實我們是更傾向於含蓄之美的,含蓄得多了,看到李白單刀直入的語言就會感覺感情更加強烈。】
唐,元和年間。
確實如此,他們在創作詩句的時候,常常會注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極少會有直接表達強烈的情緒。
但是李白的詩句就常會如此。
這樣也確實會讓人感覺感情更加強烈,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力。
大抵這也是許多人喜歡李白的原因。
白居易決定嚐試一下,越多的人喜歡自己的作品,當然越好。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含蓄》中提到含蓄乃「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蘇軾隻略一想便想到了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等詩句,也有許多含蓄之作也。
李白驚世文采,一落筆不管是豪放含蓄皆能信手拈來。
【其中一個「嘯」字跟《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誌》中的「舉聲梁甫吟」所表達的感情差不多,甚至像是在前麵吟唱得還不夠,這裏又重複再嘯,再吶喊,大聲喊著喊著他才說出自己真正想說的話,「陽春啊,什麽時候才能來啊?」】
【在宋玉的《九辯》中有「無衣裘以禦冬兮,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之句,《九辯》寫的就是秋天草木凋零,寒士不為世用,所以這裏的「見乎陽春」有得到重用的意思。】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也有點動容了。
從李白出蜀到現在,李白幾乎每一首詩都在表達自己對仕途的嚮往或失望。
再一聯想李白前段時間在宮裏寫的詩,他在很努力地讓自己高興,雖然他看似不羈,卻很重視機會。
「俶兒,李白這事交與你來辦。」
李俶頓了一下,似是沒有明白他的意思,等李隆基看過來他才老實道:「是,皇爺爺放心,孫兒一定辦妥。」
李隆基這樣做,既是為了讓李白能更自在些,也是為了考驗李俶,若是他能用好李白,那在用人方麵也不會讓自己操心了。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當年頗似尋常人。」這一段是寫的薑子牙大器晚成的故事,我們之前講到過的。】
說起薑尚,李白仍舊頗多感慨。
誰能想到一個七十歲的老者的精彩一生才剛剛開始呢?
跟他們想比,自己的那些愁緒都少了不少。
自己還算年輕吧,不過四十多歲而已。
能碰到的機緣還有很多,這巨幕不就是其中一個嗎?
隻這樣想著,李白心中就微微激動起來。
【「君不見……何況壯士當群雄!」這一段是寫的高陽酒徒酈食其的故事。】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說起酈食其,韓信臉色大變。
當初酈食其遊說齊國,以他那三寸不爛之舌便說得田廣退兵,若不是自己偷襲齊國,酈食其便不會被害。
對於這事情,陛下肯定是心存芥蒂的。
以往韓信覺得自己功大於過,那麽多的功勞足以將此事的過錯抵消,可如今看來,陛下想要害自己,說不定也與這事情有關。
有了這個想法,再想起那一樁樁一件件,韓信才發現自己怕是早就讓陛下不喜了。
若非自己能幫陛下打天下,或許自己都活不到今天。
【他說,「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君不見,高陽酒徒酈食其起於草莽。酈食其在跟劉邦以前就是一個無所事事的窮書生。「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逞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他見了劉邦隻是做長揖而不跪拜,他的雄辯之才讓一向傲慢的劉邦腳都不洗飛也似的來接見他。】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他特別厲害,憑著一張巧嘴不費一兵一卒就說得齊王捨棄七十二城池來投降,指揮楚漢之戰也像是對待那旋的蓬草玩弄於鼓掌,「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像他這樣落魄的狂客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力當群雄的壯士?】
劉邦也記起了這位能人。
當初酈食其來找他時,他聽說對方是個讀書人本還不想相見,差點就錯過了這麽個人才。
然而他沒想到,如此能人竟被自己人給害死了。
這個韓信真是不知輕重!
這巨幕的出現就是來幫韓信的,如若不然,他真會對韓信下手也不一定。
劉邦嘆息一聲,且看他之後表現吧。
【李白借用兩個歷史典故寄託自己的理想抱負,平凡的漁夫和草莽書生都能成功,他覺得自己雖然不再年輕,但是依舊前途有望。】
【但是接下來的話,卻又開始轉向了悲觀。】
【「我欲攀龍見明主……」這裏的「攀龍」出自《後漢書·光武帝紀》,「天下士大夫……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誌耳。」後用來表示依靠帝王成就功業。】
【「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我」想像薑子牙和酈食其那樣得遇明主,於是攀龍飛天,可是雷神的鼓槌卻發出震天的響聲想將「我趕走,而且天帝的身旁也已經有了許多得寵的玉女,正玩得盡興呢。「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唐,元和年間。
確實如此,他們在創作詩句的時候,常常會注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極少會有直接表達強烈的情緒。
但是李白的詩句就常會如此。
這樣也確實會讓人感覺感情更加強烈,更加吸引人的注意力。
大抵這也是許多人喜歡李白的原因。
白居易決定嚐試一下,越多的人喜歡自己的作品,當然越好。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含蓄》中提到含蓄乃「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蘇軾隻略一想便想到了李白的《夜泊牛渚懷古》等詩句,也有許多含蓄之作也。
李白驚世文采,一落筆不管是豪放含蓄皆能信手拈來。
【其中一個「嘯」字跟《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誌》中的「舉聲梁甫吟」所表達的感情差不多,甚至像是在前麵吟唱得還不夠,這裏又重複再嘯,再吶喊,大聲喊著喊著他才說出自己真正想說的話,「陽春啊,什麽時候才能來啊?」】
【在宋玉的《九辯》中有「無衣裘以禦冬兮,恐溘死而不得見乎陽春。」之句,《九辯》寫的就是秋天草木凋零,寒士不為世用,所以這裏的「見乎陽春」有得到重用的意思。】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也有點動容了。
從李白出蜀到現在,李白幾乎每一首詩都在表達自己對仕途的嚮往或失望。
再一聯想李白前段時間在宮裏寫的詩,他在很努力地讓自己高興,雖然他看似不羈,卻很重視機會。
「俶兒,李白這事交與你來辦。」
李俶頓了一下,似是沒有明白他的意思,等李隆基看過來他才老實道:「是,皇爺爺放心,孫兒一定辦妥。」
李隆基這樣做,既是為了讓李白能更自在些,也是為了考驗李俶,若是他能用好李白,那在用人方麵也不會讓自己操心了。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當年頗似尋常人。」這一段是寫的薑子牙大器晚成的故事,我們之前講到過的。】
說起薑尚,李白仍舊頗多感慨。
誰能想到一個七十歲的老者的精彩一生才剛剛開始呢?
跟他們想比,自己的那些愁緒都少了不少。
自己還算年輕吧,不過四十多歲而已。
能碰到的機緣還有很多,這巨幕不就是其中一個嗎?
隻這樣想著,李白心中就微微激動起來。
【「君不見……何況壯士當群雄!」這一段是寫的高陽酒徒酈食其的故事。】
公元前202年,漢五年。
說起酈食其,韓信臉色大變。
當初酈食其遊說齊國,以他那三寸不爛之舌便說得田廣退兵,若不是自己偷襲齊國,酈食其便不會被害。
對於這事情,陛下肯定是心存芥蒂的。
以往韓信覺得自己功大於過,那麽多的功勞足以將此事的過錯抵消,可如今看來,陛下想要害自己,說不定也與這事情有關。
有了這個想法,再想起那一樁樁一件件,韓信才發現自己怕是早就讓陛下不喜了。
若非自己能幫陛下打天下,或許自己都活不到今天。
【他說,「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君不見,高陽酒徒酈食其起於草莽。酈食其在跟劉邦以前就是一個無所事事的窮書生。「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逞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他見了劉邦隻是做長揖而不跪拜,他的雄辯之才讓一向傲慢的劉邦腳都不洗飛也似的來接見他。】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他特別厲害,憑著一張巧嘴不費一兵一卒就說得齊王捨棄七十二城池來投降,指揮楚漢之戰也像是對待那旋的蓬草玩弄於鼓掌,「狂客落魄尚如此,何況壯士當群雄!」像他這樣落魄的狂客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力當群雄的壯士?】
劉邦也記起了這位能人。
當初酈食其來找他時,他聽說對方是個讀書人本還不想相見,差點就錯過了這麽個人才。
然而他沒想到,如此能人竟被自己人給害死了。
這個韓信真是不知輕重!
這巨幕的出現就是來幫韓信的,如若不然,他真會對韓信下手也不一定。
劉邦嘆息一聲,且看他之後表現吧。
【李白借用兩個歷史典故寄託自己的理想抱負,平凡的漁夫和草莽書生都能成功,他覺得自己雖然不再年輕,但是依舊前途有望。】
【但是接下來的話,卻又開始轉向了悲觀。】
【「我欲攀龍見明主……」這裏的「攀龍」出自《後漢書·光武帝紀》,「天下士大夫……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誌耳。」後用來表示依靠帝王成就功業。】
【「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我」想像薑子牙和酈食其那樣得遇明主,於是攀龍飛天,可是雷神的鼓槌卻發出震天的響聲想將「我趕走,而且天帝的身旁也已經有了許多得寵的玉女,正玩得盡興呢。「帝旁投壺多玉女,三時大笑開電光,倏爍晦冥起風雨。」】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