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剛走進去,轟隆一聲,大雨如注。
【hello,大家好,這裏是熱愛古代文化的雜食區up主三月。】
第62章
李白
【他俠肝義膽、仙風道骨,他飄然不群、放浪不羈,他的生活濃烈如酒、浪漫如詩,他筆端詩千首、瀟灑比英雄,他是太白金星下凡塵,他就是詩仙李白。】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最近鹹陽宮內的氣氛比之前更壓抑了。
「二世而亡」四個字仿佛一塊巨石壓在鹹陽宮上,稍有不慎就會砸下來,壓得他們粉身碎骨。
趙高被賜下毒酒扔到了亂葬崗,公子胡亥也被幽禁在甘泉宮,除此之外,陛下倒是沒有什麽行動。
可偏偏就是他沒什麽動作,這才叫人心中不安。
「太白金星下凡塵。」每次嬴政對修仙之事有些懷疑時,女子就說一些不清不楚的話,讓他又在心中升起一些希望。
但他也記得,上次談杜甫時女子說過李白去世了,並不是升仙而是去世。
所以到底是怎麽一迴事?
他最近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在政務上,卻也沒有忘了找人調查巨幕,可都一無所獲。
這事情還真是有些難辦。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轟隆隆的大雨擋不住巨幕的聲音。
李白隨意找了一處草堆坐下,傾盆大雨中,外麵的天已經快看不清了,他打算就在此處湊活一宿。
巨幕上的光照亮了他周邊的環境,這樣觀看自己的經歷,還挺奇妙。
他總覺得女子口中的他似乎不是他,但又好像每一句都是他。
【我們今天講解李白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先來看看古往今來人們對李白的評價,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是中國古代「詩壇雙子星」,所以關於他們的評價也經常是放在一處的。】
詩壇雙子星?
為何是他們二人啊?
眾人已經接受了杜甫詩聖的名聲,但在很多人心中他的詩句還是沒那麽驚艷,若他的詩句可以與李白齊名,那王維也可以,為何沒有王維呢?
而在元和年間,眾人又是另一種看法。
不止元稹、白居易,許多人都覺得李白的詩句是比不上杜甫的,哪怕他們的藝術水平都很高。
但是能作為詩史的隻有杜甫的詩,能眾體皆佳的隻有杜甫。
李白再優秀,比之杜甫還是差點。
【我們隻要稍加了解就能夠很清楚地總結出來,從李白詩名大盛說起,那時候人們顯然是更看好李白的詩句,就連杜甫都是他的迷弟。】
【到了大曆年間,李杜開始並稱,這時候杜甫的詩慢慢開始受人推崇,而到了中唐白居易、元稹卻開始揚杜抑李。】
唐,元和年間。
他何時揚杜抑李了?
白居易想反駁,可自己方才剛在心中想了李白詩不及杜甫詩句的事情,如今卻是沒法反駁。
可是他覺得李白的詩那就是不如杜甫啊。
即便也已經十分優秀。
不過似乎這幕中女子是更講求詩句之美的,如此倒也能理解。
但這樣一來,就與他的「文章合為時而著」的觀點對立了,萬一眾人寫詩又變迴那種沒點思想內涵的無病呻吟就不好了。
白居易也沒擔心多久便把懸著的心暫時放了下來,幕中女子評價詩句時也還算客觀,應該不至於。
【但是韓愈開始反對這樣的觀點,提出「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肯定了兩人的詩作。】
【值得一提的是,晚唐時期,被並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十分推崇李杜二人。】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先時說到小李杜時李商隱就在想這個李是誰,沒曾想竟是自己。
聽聞杜十三久病,他也許久沒見過對方了,也不知對方是否安康。
兩人關係雖算不得親密,但卻也算是朋友。
他沒法迴京城一見,卻也該去封信的。
而對於李杜二人的評價,他也不甚明白,兩人之詩,於數量皆眾多,於質量皆上等,如何比較高低?
遠在長安的杜牧已經是強弩之末,但他卻恍若未決,看巨幕看得津津有味。
原來小李杜的另一人是他。
倒也不錯。
元白二人揚杜抑李的心思很容易解釋,正如女子所言,文化都是為政治服務的,他那時正需要那樣的詩作,想法難免就有所偏差。
杜甫、李白二人,風、騷繼承者也,誰能隨意將其較高下呢?
【到了宋代,大多數文人又開始揚杜抑李,比如王安石,但也有李杜並稱者,比如王禹偁、蘇軾。】
宋,慶曆年間。
王安石還在忙碌,他與晏殊、歐陽修等人的想法總有衝突。
其實他受命之前,就已經從幕中女子之言聽出來了,他和歐陽修等人共事是很難的。
可他還年輕,即便以後的名聲大,現在依舊會讓人覺得是個乳臭未幹的臭小子。
說起李杜之事,他對此卻十分堅定。
杜甫之詩裝了天下,而李白之詩卻隻有大夢一場。
歐陽修好不容易得了一日休沐,本打算趁著這機會好好歇歇,正在躺椅上躺著假寐就聽到了巨幕發出的聲音。
聽女子說到此處,他蹭地坐起身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hello,大家好,這裏是熱愛古代文化的雜食區up主三月。】
第62章
李白
【他俠肝義膽、仙風道骨,他飄然不群、放浪不羈,他的生活濃烈如酒、浪漫如詩,他筆端詩千首、瀟灑比英雄,他是太白金星下凡塵,他就是詩仙李白。】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最近鹹陽宮內的氣氛比之前更壓抑了。
「二世而亡」四個字仿佛一塊巨石壓在鹹陽宮上,稍有不慎就會砸下來,壓得他們粉身碎骨。
趙高被賜下毒酒扔到了亂葬崗,公子胡亥也被幽禁在甘泉宮,除此之外,陛下倒是沒有什麽行動。
可偏偏就是他沒什麽動作,這才叫人心中不安。
「太白金星下凡塵。」每次嬴政對修仙之事有些懷疑時,女子就說一些不清不楚的話,讓他又在心中升起一些希望。
但他也記得,上次談杜甫時女子說過李白去世了,並不是升仙而是去世。
所以到底是怎麽一迴事?
他最近雖然花了很多時間在政務上,卻也沒有忘了找人調查巨幕,可都一無所獲。
這事情還真是有些難辦。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轟隆隆的大雨擋不住巨幕的聲音。
李白隨意找了一處草堆坐下,傾盆大雨中,外麵的天已經快看不清了,他打算就在此處湊活一宿。
巨幕上的光照亮了他周邊的環境,這樣觀看自己的經歷,還挺奇妙。
他總覺得女子口中的他似乎不是他,但又好像每一句都是他。
【我們今天講解李白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先來看看古往今來人們對李白的評價,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是中國古代「詩壇雙子星」,所以關於他們的評價也經常是放在一處的。】
詩壇雙子星?
為何是他們二人啊?
眾人已經接受了杜甫詩聖的名聲,但在很多人心中他的詩句還是沒那麽驚艷,若他的詩句可以與李白齊名,那王維也可以,為何沒有王維呢?
而在元和年間,眾人又是另一種看法。
不止元稹、白居易,許多人都覺得李白的詩句是比不上杜甫的,哪怕他們的藝術水平都很高。
但是能作為詩史的隻有杜甫的詩,能眾體皆佳的隻有杜甫。
李白再優秀,比之杜甫還是差點。
【我們隻要稍加了解就能夠很清楚地總結出來,從李白詩名大盛說起,那時候人們顯然是更看好李白的詩句,就連杜甫都是他的迷弟。】
【到了大曆年間,李杜開始並稱,這時候杜甫的詩慢慢開始受人推崇,而到了中唐白居易、元稹卻開始揚杜抑李。】
唐,元和年間。
他何時揚杜抑李了?
白居易想反駁,可自己方才剛在心中想了李白詩不及杜甫詩句的事情,如今卻是沒法反駁。
可是他覺得李白的詩那就是不如杜甫啊。
即便也已經十分優秀。
不過似乎這幕中女子是更講求詩句之美的,如此倒也能理解。
但這樣一來,就與他的「文章合為時而著」的觀點對立了,萬一眾人寫詩又變迴那種沒點思想內涵的無病呻吟就不好了。
白居易也沒擔心多久便把懸著的心暫時放了下來,幕中女子評價詩句時也還算客觀,應該不至於。
【但是韓愈開始反對這樣的觀點,提出「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肯定了兩人的詩作。】
【值得一提的是,晚唐時期,被並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也十分推崇李杜二人。】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先時說到小李杜時李商隱就在想這個李是誰,沒曾想竟是自己。
聽聞杜十三久病,他也許久沒見過對方了,也不知對方是否安康。
兩人關係雖算不得親密,但卻也算是朋友。
他沒法迴京城一見,卻也該去封信的。
而對於李杜二人的評價,他也不甚明白,兩人之詩,於數量皆眾多,於質量皆上等,如何比較高低?
遠在長安的杜牧已經是強弩之末,但他卻恍若未決,看巨幕看得津津有味。
原來小李杜的另一人是他。
倒也不錯。
元白二人揚杜抑李的心思很容易解釋,正如女子所言,文化都是為政治服務的,他那時正需要那樣的詩作,想法難免就有所偏差。
杜甫、李白二人,風、騷繼承者也,誰能隨意將其較高下呢?
【到了宋代,大多數文人又開始揚杜抑李,比如王安石,但也有李杜並稱者,比如王禹偁、蘇軾。】
宋,慶曆年間。
王安石還在忙碌,他與晏殊、歐陽修等人的想法總有衝突。
其實他受命之前,就已經從幕中女子之言聽出來了,他和歐陽修等人共事是很難的。
可他還年輕,即便以後的名聲大,現在依舊會讓人覺得是個乳臭未幹的臭小子。
說起李杜之事,他對此卻十分堅定。
杜甫之詩裝了天下,而李白之詩卻隻有大夢一場。
歐陽修好不容易得了一日休沐,本打算趁著這機會好好歇歇,正在躺椅上躺著假寐就聽到了巨幕發出的聲音。
聽女子說到此處,他蹭地坐起身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