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覺得這裏應該是有誇張之意的,征老人或許有可能,因為當時實在缺兵,但是拄著拐杖的老人不大可能吧,可為什麽我們看到這樣的句子卻不覺得這首詩假,那就是因為它其中的藝術真實感染了我們,讓我們理所當然的以為這樣的事是會發生的,甚至並不是個例。】
【按理來說,現實主義文學它會盡可能地隱藏作者的情緒,就是把真實的事件展現在人們的麵前,但我們在杜甫的詩句中卻能感受到他的情緒,這就是因為我們了解他的生平,了解當時的背景,也將自己的內心置身於他所寫的詩句之中,然後我們就會發現他的作品極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聽到了先時自己沒有涉及過的內容,他大概是明白現實主義之意,甚至能夠確定自己的詩句就是現實主義,但是要如何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呢?
自己的詩作流傳甚廣,當是有感染力的,但有生命力嗎?
【這些詩句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就來自於他對於生活的細緻入微地觀察和了解。】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老翁從軍,家中老妻本是不同意的,可是攔不住,在老翁走的時候蹣跚著步子追出來,不曾想卻摔倒在地,年邁的她穿著單薄冬衣在地上哭得是如此傷心。「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雙方都知道這次的分別恐怕就是死別,她自己尚且饑寒,還一直勸我加餐。「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老夫妻感情甚篤,可是卻因為戰爭紛亂不得不分開。】
【前麵好不容易激起來的鬥誌,這會兒向下落去,但老翁並沒有一直消沉,他開始安慰自己的妻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土門、杏園都不是那麽好攻陷的,「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現在不比當初在鄴城,也不一定那麽容易戰死,「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人有悲歡離合,哪管你年輕還是老弱?所以別太難過,人終有一死的,能如此光榮地在戰場上死去,也不算白死!】
【這句話既是老翁在勸說老妻,也是老妻在勸說自己,既是杜甫在勸說那些從軍的人,也是他在勸說自己。】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嘆息,是啊,有什麽法子呢?
明知是死路,可除了這路就沒了其他的路。
戰是死,不戰也是死,為何不試著努力一下?
若是沒了兵,國土失守,那就沒了國,沒了國還哪來的家?
除了這樣勸說自己,還有別的法子嗎?
公元212年,建安十五年。
曹操又想到了子建寫下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之句。
若是所有的將士都有他這樣的氣魄,那定能所向披靡。
自從他完全決定將子桓作為接班者,已經許久未單獨與子建談過,近來子建乖順,也不知是否真心。
他素日自負,若是因此起了壞心是曹操最擔心的問題。
可想起這樣的句子他又將懷疑壓下去了幾分。
再看看。
【「憶昔少壯日,遲迴竟長嘆。」承上啟下的一句話,走之前想到少壯時國泰民安之景,不免感嘆一番。其實這裏的少壯時不止是指的老翁的少壯時,還有唐朝的少壯時,也就是開元盛世。 】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抿唇,也想起了那時候的日子。
似乎也是從那時候起,他覺得自己已經是千古一帝,無需再過多操心便能將大唐千秋萬代地延續下去。
誰知這麽短的時間內,竟就……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現在到處都在打仗,到處都是屍山血海,「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哪裏有樂土?怎麽還能猶豫?「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我毅然決然地拋下家庭前往戰場,真是讓人痛徹心扉啊!「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這裏給我們的感覺仿佛既是老翁在吶喊也是杜甫在吶喊,他們都很痛苦,可即便前路艱辛還是得去做,這就是人,這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不就是杜甫的寫照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杜甫在做官時明知不該去勸說聖上了,可還是做了,最後被聖上不喜。
明知是不好的結局,卻被命運推著不得不去做。
這就是人生啊!
【我們為什麽說杜甫觀察生活細緻入微,他就是寫什麽像什麽,寫新婦就把新婦的心理也給寫了出來,而這首詩中最後的這幾句話若不是以老翁的口吻吶喊,可能還沒有那般沉重,所以藝術就是來源於生活,若杜甫真實地見識過,他寫不出這樣的歷史強音。】
【然而新婦可以思念丈夫,老翁有老妻惦記,鄴城敗後無家可歸的單身漢卻是獨自一人承受著這樣的痛苦。】
【我們再一起看看寫單身漢的《無家別》。】
杜甫忍不住地鼻酸。
這些真是自己會親眼見到的嗎?
怎麽感覺一個比一個悽慘?
他老了之後會不會如同那老翁一般?
不!
預告中,他似乎與那單身漢一般……
杜甫瞳孔一縮,不可能吧?
「杜郎,怎麽了?」
「沒……沒事。」
【這篇《無家別》雖然是詩人用第一人稱寫的,但是語言質樸,就像是在講別人的故事。詩中似乎沒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可越是這樣平實的無奈,才更叫人悲傷。】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按理來說,現實主義文學它會盡可能地隱藏作者的情緒,就是把真實的事件展現在人們的麵前,但我們在杜甫的詩句中卻能感受到他的情緒,這就是因為我們了解他的生平,了解當時的背景,也將自己的內心置身於他所寫的詩句之中,然後我們就會發現他的作品極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唐,元和年間。
白居易聽到了先時自己沒有涉及過的內容,他大概是明白現實主義之意,甚至能夠確定自己的詩句就是現實主義,但是要如何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呢?
自己的詩作流傳甚廣,當是有感染力的,但有生命力嗎?
【這些詩句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就來自於他對於生活的細緻入微地觀察和了解。】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老翁從軍,家中老妻本是不同意的,可是攔不住,在老翁走的時候蹣跚著步子追出來,不曾想卻摔倒在地,年邁的她穿著單薄冬衣在地上哭得是如此傷心。「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雙方都知道這次的分別恐怕就是死別,她自己尚且饑寒,還一直勸我加餐。「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老夫妻感情甚篤,可是卻因為戰爭紛亂不得不分開。】
【前麵好不容易激起來的鬥誌,這會兒向下落去,但老翁並沒有一直消沉,他開始安慰自己的妻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土門、杏園都不是那麽好攻陷的,「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現在不比當初在鄴城,也不一定那麽容易戰死,「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人有悲歡離合,哪管你年輕還是老弱?所以別太難過,人終有一死的,能如此光榮地在戰場上死去,也不算白死!】
【這句話既是老翁在勸說老妻,也是老妻在勸說自己,既是杜甫在勸說那些從軍的人,也是他在勸說自己。】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杜甫嘆息,是啊,有什麽法子呢?
明知是死路,可除了這路就沒了其他的路。
戰是死,不戰也是死,為何不試著努力一下?
若是沒了兵,國土失守,那就沒了國,沒了國還哪來的家?
除了這樣勸說自己,還有別的法子嗎?
公元212年,建安十五年。
曹操又想到了子建寫下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之句。
若是所有的將士都有他這樣的氣魄,那定能所向披靡。
自從他完全決定將子桓作為接班者,已經許久未單獨與子建談過,近來子建乖順,也不知是否真心。
他素日自負,若是因此起了壞心是曹操最擔心的問題。
可想起這樣的句子他又將懷疑壓下去了幾分。
再看看。
【「憶昔少壯日,遲迴竟長嘆。」承上啟下的一句話,走之前想到少壯時國泰民安之景,不免感嘆一番。其實這裏的少壯時不止是指的老翁的少壯時,還有唐朝的少壯時,也就是開元盛世。 】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李隆基抿唇,也想起了那時候的日子。
似乎也是從那時候起,他覺得自己已經是千古一帝,無需再過多操心便能將大唐千秋萬代地延續下去。
誰知這麽短的時間內,竟就……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現在到處都在打仗,到處都是屍山血海,「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哪裏有樂土?怎麽還能猶豫?「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我毅然決然地拋下家庭前往戰場,真是讓人痛徹心扉啊!「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這裏給我們的感覺仿佛既是老翁在吶喊也是杜甫在吶喊,他們都很痛苦,可即便前路艱辛還是得去做,這就是人,這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不就是杜甫的寫照嗎?『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杜甫在做官時明知不該去勸說聖上了,可還是做了,最後被聖上不喜。
明知是不好的結局,卻被命運推著不得不去做。
這就是人生啊!
【我們為什麽說杜甫觀察生活細緻入微,他就是寫什麽像什麽,寫新婦就把新婦的心理也給寫了出來,而這首詩中最後的這幾句話若不是以老翁的口吻吶喊,可能還沒有那般沉重,所以藝術就是來源於生活,若杜甫真實地見識過,他寫不出這樣的歷史強音。】
【然而新婦可以思念丈夫,老翁有老妻惦記,鄴城敗後無家可歸的單身漢卻是獨自一人承受著這樣的痛苦。】
【我們再一起看看寫單身漢的《無家別》。】
杜甫忍不住地鼻酸。
這些真是自己會親眼見到的嗎?
怎麽感覺一個比一個悽慘?
他老了之後會不會如同那老翁一般?
不!
預告中,他似乎與那單身漢一般……
杜甫瞳孔一縮,不可能吧?
「杜郎,怎麽了?」
「沒……沒事。」
【這篇《無家別》雖然是詩人用第一人稱寫的,但是語言質樸,就像是在講別人的故事。詩中似乎沒有大起大落的情感,可越是這樣平實的無奈,才更叫人悲傷。】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