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對,雖說自己也沒上戰場,但自己就是他們的主帥,沒能起到帶頭的作用,自己確實有錯。


    若是自己用對了人,恐怕就不會如此了吧,也不知帶兵的是誰。


    【當然了,也不能完全怪他,這跟哥舒翰自己也有關係,當初哥舒翰帶兵出征,本來是想求穩,徐徐圖之的,結果最後不僅失敗,還晚節不保。】


    哥舒翰?


    好像是河西節度使王倕手底下的。


    想了想,李隆基決定日後一定不要用這哥舒翰了。


    李隆基並不覺得自己能有多大的錯,自己隻要給了他兵,他作為主將就該誓死守住那個地方,那麽容易就被破城,那哥舒翰不會一點錯也沒有,畢竟都用上晚節不保來形容了。


    【當時四方戰局都還不錯,就連安祿山都懷疑自己是不是不該謀反,但是這時候哥舒翰和楊國忠互相想整對方,楊國忠就拚命勸李隆基催促哥舒翰應戰,哥舒翰最後被李隆基逼得是哭著出潼關應戰,結果不僅被俘給賊人下跪,還身首異處。】


    李隆基:「……」


    又是這個楊國忠!這是要氣死他嗎?


    他一定要將此人的皮扒下來!


    李隆基拚命地找藉口,本來想躲開這一次的過錯,誰知竟還是躲不過。


    【了解了背景,我們就來看一下這首《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杜甫路過潼關的時候這裏正在緊鑼密鼓築城,士兵們特別辛苦,「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大城堅若玄鐵,小城高達萬丈。】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杜甫就問潼關吏,這次修築還是用來抵抗敵軍的嗎?「還」說明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


    這次應該可以成功了吧?


    李隆基想,他大唐不會在同一個地方栽倒兩次吧?


    這時,一個小太監從外頭急急忙忙走進來。


    得了李隆基示意,他趕忙湊到李隆基的耳邊。


    「聖上,方才太子殿下將李輔國和魚朝恩殺了。」


    李隆基眼神冰冷,嗯了一聲,擺擺手讓人下去了。


    那小太監如獲大赦,緊張得喉頭滾了一下,這才退後幾步朝外走去。


    【但這個潼關吏不疾不徐,還邀杜甫下馬,慢慢地說給他聽,說明勝券在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防禦工程很高,鳥都無法穿越,「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要是那些叛軍來了隨隨便便都能守住,不用擔心長安的,「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看那要害處,就過得下一輛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到了緊急情況對敵,一個人守在那兒萬人都進不來。】


    這些聽起來是很不錯。


    兩軍作戰若是守住險要地,贏麵自然要大些,可是仍有失守之時。


    自古以來,以少勝多不是沒有。


    背水一戰也常有勝者。


    許多人心裏都已經清楚了。


    地勢什麽的重要,但領軍之人也非常重要。


    安史之亂諸多戰役就是教訓,有時候一個朝代,是從根裏就有問題了,若是想改變現狀,那得從人出發去改變。


    然而天子豈是他們能改變的?


    許多百姓都開始恐慌起來,若是聖上不為所動,或是仍舊像從前那般昏聵,那等到安史之亂爆發,他們這些人又當如何?


    「不會,不用擔心,聖上就是……他也不可能放任預言中的叛軍好活啊!」有人小聲討論。


    「可女子說過,就算沒有安祿山那也可能會有別人,若是聖上不變,那……」


    「唉,真是造孽啊!」


    他們能有什麽辦法呢?


    百姓們都這般操心,國子監那群年輕的學生更是個個都激動不已,沒有人比他們更擔心唐朝的未來。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當初桃林一戰死傷無數,讓人心痛,一定要囑咐邊防將士們,千萬別學哥舒翰倉促應戰啊!「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杜甫在這《三吏》中運用的都是問答形式,將場景表達得更加真實,他像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卻又讓我們覺得他身處其中。】


    【然而他走到那些苦難人民的麵前卻不能為之做什麽,隻能靠著文字給予他們一點點的激勵,也傾訴著自己心中複雜的情緒,正是這些情緒讓我們從他的詩句中感受到了那個年代的人們的痛苦,也讓我們從詩中讀出了沉鬱頓挫的感覺。】


    這正是杜甫觀自己一生的痛。


    明明知道百姓如此困苦,明明知道問題出在什麽地方,他卻毫無辦法,這種無可奈何,想必任誰碰上了都難以承受。


    杜甫也想破除困境,然而他若是有法子,也不會讓自己的家人還跟著自己受苦了。


    他到底該如何做?


    女子會提及嗎?


    【在《潼關吏》中,潼關吏的 勝券在握的不疾不徐和杜甫念及前車之鑑的緊張形成對比,這種詩歌中的跌宕起伏,我們得在腦中結合社會背景想像那個場景才能體會。】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以新娘、老翁和無依無靠的單身漢的視角來寫的《三別》。】


    第55章


    杜甫


    【大約從5000年前開始,我國古代由母係社會進入父係社會,而後女子的地位逐漸演變成了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的喪失人權的男子的附庸品。】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蒙娜麗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蒙娜麗鵝並收藏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