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
杜甫想了一下,難道是自己言語間過於直接了?
【不過咱們不得不承認,這兩個詞差不多就把李白一半給概括了進去,不管這詩是不是杜甫寫的,但三月認為杜甫是不大可能去諷刺李白的,這些從他懷念李白的詩歌中就可以看出來,而這兩句與其說是諷刺,不如說是朋友之間的規勸。】
【朋友之間互罵那不是常事嗎?我猜測杜甫可能情商不大高,《舊唐書·杜甫傳》裏麵記載了這麽一個故事,嚴武,就是在成都幫助杜甫的一個人,他很欣賞杜甫,但是杜甫有一次喝醉了就跑到人家的床上,說:「嚴挺之乃有此兒」。嚴挺之怎麽會有你這樣的兒子?】
情商?
就是自己說話直來直去?
跑到……床上?
杜甫有點懷疑自己了,但更懷疑女子之言。
不可能吧?
但這舊唐書,聽起來乃正史也。
杜甫:「……」
【情商不高這結論隻是三月自己的猜測,我甚至懷疑杜甫困守十年未有建樹,可能也是因為得罪了人。不過還是那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是杜甫對李白的欣賞還是不用懷疑的,他剛到長安不久就寫了一首《春日憶李白》表達自己對李白的讚賞和懷念。】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原來此詩句是出自這時候。
這前兩句之前女子提到過,李白忽地就想起來了。
他掃了一眼巨幕之上的整首詩,心中滋味莫名。
有酒能想著他的,那都是可引為知己的。
【李白詩作無人能敵,他的才思遠超旁人,「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詩作中有著庾信詩的清新,有著鮑照詩的俊逸。】
【庾信和鮑照也是南北朝時期的詩人,杜甫也是很欣賞這兩位的,他還曾在《戲為六絕句》中讚揚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優秀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杜甫一再地將李白與自己讚頌的人並列,完全能看出他對李白的態度是正麵的。】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如今我們倆一個在北方賞春,一個在江東看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什麽時候才能再一起飲酒談詩文呢?】
【杜甫不僅在春日思念李白,在冬日還寫了一首《冬日有懷李白》,他在詩中寫「寂寞書齋裏,終朝獨爾思。」】
杜甫都有點不相信自己給李白寫了如此多的詩文了。
據女子之言,他去長安不是為了尋找機會進入朝堂嗎?
為何頻頻念起李白呢?
他是很欣賞李白沒錯,李白的文才,李白的性情都是旁人所沒有的,可似乎也不至於。
難道是明年他去魯郡與李白之間發生了何事嗎?
【從這一句話其實我們可以想像當時杜甫在長安城的處境,按理來說他到長安一年左右的時間該是唿朋引伴的時候,怎麽會「寂寞書齋裏」呢?】
【這個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麵,但是從這裏就能看出杜甫的這條路不太好走了。】
這條路確實不好走。
若是好走,他和李十二白、高三十五等人如何會到今天還沒成功?
但即便不好走,他也不可能輕易放棄。
長安。
這路怎會如此難走?
李隆基也想不通,他迫切地需要人才,而那些人才迫切地想要來為他做事,這難道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嗎?
都是奸臣之禍,他細想了一圈,竟覺得自己身邊一個可信之人都沒了。
該叫誰來幫自己?
他到底還能信誰?
【後來759年,幹元二年,安史之亂已經爆發,杜甫棄官前往秦州,在這裏他寫下了好幾首有關李白的詩句。】
【在年初時,李白被流放,但後來在路上遇赦放還,不過杜甫隻知道他被流放的消息,於是在擔心他的情況下寫下了《夢李白》二首和《天末懷李白》。】
什麽?
被流放?
李白這次是徹底呆住了。
自己做了何事,為何會被流放?
他這一生坦坦蕩蕩,從未做過什麽傷天害理之事,怎會被流放?
一時間,所有安史之亂前看巨幕的人都驚了。
這樣一個被後世稱之為仙的人物竟然被流放了。
沒人能猜到是為什麽,難道是因為遭人嫉妒。
英才常遭天妒,何況人乎?
李隆基也覺得詫異。
流放,那必是重罪。
他雖也認為李白性子狂傲,但並不覺得李白會做出什麽大逆不道的事情來。
可是巨幕都如此說了,他也不可能再冒險給李白過大的權力。
幹脆還是讓他迴長安來放在眼前盯著。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死別讓人哭不出聲,而生離卻常常讓人悲痛不已,「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在江南那些瘴癧流行的地方,為何被流放的你沒有任何消息?】
【當時李白被流放的地方是夜郎,也就是今貴州,雲貴川在古代那都是比較神秘的,一向發展沒有東部沿海快,主要就是因為山高林深水多,給人的感覺就是偏僻,當時李白還曾寫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而貴州比蜀地還要偏南一點,所以杜甫很擔心李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杜甫想了一下,難道是自己言語間過於直接了?
【不過咱們不得不承認,這兩個詞差不多就把李白一半給概括了進去,不管這詩是不是杜甫寫的,但三月認為杜甫是不大可能去諷刺李白的,這些從他懷念李白的詩歌中就可以看出來,而這兩句與其說是諷刺,不如說是朋友之間的規勸。】
【朋友之間互罵那不是常事嗎?我猜測杜甫可能情商不大高,《舊唐書·杜甫傳》裏麵記載了這麽一個故事,嚴武,就是在成都幫助杜甫的一個人,他很欣賞杜甫,但是杜甫有一次喝醉了就跑到人家的床上,說:「嚴挺之乃有此兒」。嚴挺之怎麽會有你這樣的兒子?】
情商?
就是自己說話直來直去?
跑到……床上?
杜甫有點懷疑自己了,但更懷疑女子之言。
不可能吧?
但這舊唐書,聽起來乃正史也。
杜甫:「……」
【情商不高這結論隻是三月自己的猜測,我甚至懷疑杜甫困守十年未有建樹,可能也是因為得罪了人。不過還是那句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是杜甫對李白的欣賞還是不用懷疑的,他剛到長安不久就寫了一首《春日憶李白》表達自己對李白的讚賞和懷念。】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原來此詩句是出自這時候。
這前兩句之前女子提到過,李白忽地就想起來了。
他掃了一眼巨幕之上的整首詩,心中滋味莫名。
有酒能想著他的,那都是可引為知己的。
【李白詩作無人能敵,他的才思遠超旁人,「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詩作中有著庾信詩的清新,有著鮑照詩的俊逸。】
【庾信和鮑照也是南北朝時期的詩人,杜甫也是很欣賞這兩位的,他還曾在《戲為六絕句》中讚揚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淩雲健筆意縱橫。」】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優秀的人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杜甫一再地將李白與自己讚頌的人並列,完全能看出他對李白的態度是正麵的。】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如今我們倆一個在北方賞春,一個在江東看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什麽時候才能再一起飲酒談詩文呢?】
【杜甫不僅在春日思念李白,在冬日還寫了一首《冬日有懷李白》,他在詩中寫「寂寞書齋裏,終朝獨爾思。」】
杜甫都有點不相信自己給李白寫了如此多的詩文了。
據女子之言,他去長安不是為了尋找機會進入朝堂嗎?
為何頻頻念起李白呢?
他是很欣賞李白沒錯,李白的文才,李白的性情都是旁人所沒有的,可似乎也不至於。
難道是明年他去魯郡與李白之間發生了何事嗎?
【從這一句話其實我們可以想像當時杜甫在長安城的處境,按理來說他到長安一年左右的時間該是唿朋引伴的時候,怎麽會「寂寞書齋裏」呢?】
【這個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麵,但是從這裏就能看出杜甫的這條路不太好走了。】
這條路確實不好走。
若是好走,他和李十二白、高三十五等人如何會到今天還沒成功?
但即便不好走,他也不可能輕易放棄。
長安。
這路怎會如此難走?
李隆基也想不通,他迫切地需要人才,而那些人才迫切地想要來為他做事,這難道不是兩全其美的事情嗎?
都是奸臣之禍,他細想了一圈,竟覺得自己身邊一個可信之人都沒了。
該叫誰來幫自己?
他到底還能信誰?
【後來759年,幹元二年,安史之亂已經爆發,杜甫棄官前往秦州,在這裏他寫下了好幾首有關李白的詩句。】
【在年初時,李白被流放,但後來在路上遇赦放還,不過杜甫隻知道他被流放的消息,於是在擔心他的情況下寫下了《夢李白》二首和《天末懷李白》。】
什麽?
被流放?
李白這次是徹底呆住了。
自己做了何事,為何會被流放?
他這一生坦坦蕩蕩,從未做過什麽傷天害理之事,怎會被流放?
一時間,所有安史之亂前看巨幕的人都驚了。
這樣一個被後世稱之為仙的人物竟然被流放了。
沒人能猜到是為什麽,難道是因為遭人嫉妒。
英才常遭天妒,何況人乎?
李隆基也覺得詫異。
流放,那必是重罪。
他雖也認為李白性子狂傲,但並不覺得李白會做出什麽大逆不道的事情來。
可是巨幕都如此說了,他也不可能再冒險給李白過大的權力。
幹脆還是讓他迴長安來放在眼前盯著。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死別讓人哭不出聲,而生離卻常常讓人悲痛不已,「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在江南那些瘴癧流行的地方,為何被流放的你沒有任何消息?】
【當時李白被流放的地方是夜郎,也就是今貴州,雲貴川在古代那都是比較神秘的,一向發展沒有東部沿海快,主要就是因為山高林深水多,給人的感覺就是偏僻,當時李白還曾寫過「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而貴州比蜀地還要偏南一點,所以杜甫很擔心李白。】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