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我們了解宋代以前的那些事物的象徵意義之後,再去看後世的作品結合作者本身的經歷就更好理解了。】
【因為在唐代之後就有了一個約定俗稱的規定叫做「唐後無典」,什麽意思呢,並不是說唐朝之後就沒有典籍典故了,而是說唐代之後的典故就不要用了。】
【在唐代時就給我們這樣一種感覺,可能出門上街,用石頭一砸,十個當中有七八個都會作詩,雖說因為各種原因,文化繁榮的高峰是在宋朝,但是唐朝時語言文字就已經很成熟了,而在宋朝更多的還是詞,我們仔細研究的話,就會發現宋代詩詞當中的內涵其實難以出唐詩的,隻是技巧形式各方麵更加繁榮了。到了後來還有元曲、明清小說,但這都隻是文學形式上的發展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還因著方才趙明誠對男女平等之態度而不悅。
聽此言蹙了蹙眉,宋朝文化繁榮,她是一點也不否認的,甚至以此為榮。
可若說起內涵,倒也有幾分道理。
如今創作詩文不免落俗。
正想著,突然有侍女進來送點心。
「大娘子,方才奴婢聽到外麵有人說賭局剛開了一個新莊,猜測下一次巨幕會說哪位唐代文人呢。」
李清照對這些素來是感興趣的。
果然,聽聞此言,她揚了揚眉,笑道:「讓我猜猜,大抵有李太白、杜工部、白樂天、劉夢得、李後主、李長吉,我可有猜對?」
侍女忙笑道:「大娘子聰慧,押得多的正是這幾位呢。」
「那你幫我也押點去,順便幫我告訴他,可開個唐之後說哪個朝代的文人。」李清照沉吟半晌,說道,「若唐宋之前或許是……還是唐宋之後吧,明清小說家。」
得了吩咐,侍女誒了一聲便離開了。
【比如說菊的象徵意義可能有隱士、英雄、淩寒高潔之士等,這些象徵意義咱們在唐及以前的詩句中都能找到,而唐之後就幾乎沒有新的象徵意義了。】
【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讀唐詩經常一首詩能讀出好幾種意思,若是再任由這些意義發展,那以後就真什麽也看不懂了。】
【蘭花生在前庭,散發著淡淡幽香等著沐浴清風,清風徐徐而來,幽蘭與雜草很好分辨。】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這裏意譯一下,以前因為出仕迷失了我原本的道路,應該循著舊路順其自然地去追尋自己原本的誌向,這裏的誌向並非他一開始的報國之誌,而是歸田之誌。這時候即便他心中仍殘存著報國之心,但他在受到現實毒打之後已經不願意承認了,所以百般強調自己「性本愛丘山」。】
東晉。
陶淵明有些不知該說什麽了,女子把他的想法猜得透透的,讓他很沒有麵子。
雖說當世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但他一點也不在意。
如今被人剖析得這麽清楚,反而讓他不自在。
尤其是想到女子所言越強調什麽就越在乎什麽,讓他平日裏所說的安心隱居仿佛有些可笑。
「元亮,若你願意,我願幫你引薦,屆時你與孩子們同我一起迴江州吧。」
他先時也邀請過陶淵明,但陶淵明態度堅決,他也不是愛強人所難之人。
但此時,他見陶淵明仿佛有些鬆動之意。
然而陶淵明搖了搖頭,表示不願意。
「我知你以叛朝而不恥,但如今的朝廷就是你想看到的嗎?叛亂如何而起,難道元亮不知?」
若天下安寧,何以會有叛亂?
愚忠有何意義?
此時雖有短暫的混亂,但若成了,那日後百姓的日子總會更好。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既然已經覺悟了,就應該迴到最初的道路,別再迷茫了,當心鳥盡弓廢。】
【這裏的「鳥盡廢良弓」主要就是說劉裕在殺了晉安帝改立晉恭帝,而後又接受晉恭帝的禪讓稱帝後又殺了晉恭帝的事情。】
顏延之:「……」
「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他們都知道。
但將軍如此行事,不怕天下人詬病嗎?
他因自己方才說的話而有些微微臉熱,更重要的是他有點懷疑自己了。
既然此女一直對元亮持推崇態度,那就說明元亮的選擇或許是對的。
那他……
可如今到底誰是良主呢?
有時候態度的轉變就在一瞬之間,顏延之沉默了。
【家人們應該都聽說過「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個典故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大抵是說的春秋時期的範蠡為了越王勾踐立下赫赫功勞,還幫著滅了吳國,但他知道勾踐是那種可共苦不可同甘的人,於是功成名就之後立馬激流湧退,而大夫文種沒聽他的勸告便被勾踐賜死。】
公元前473年,越勾踐二十四年。
文種正接到王上的命令。
他無比可惜,若是這巨幕早些時候出現便好了,心中又懊悔不迭,早知道如此,他當初就該聽從範蠡的話。
可如今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嘆息一聲,遂拔劍自刎不提。
【歷史上這樣的悲劇數不勝數,比如我們熟知的商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五年,商鞅帶領著秦國走向了變法富強的道路,讓秦國遙遙領先於山東六國,但因為觸犯貴族利益,商鞅最後被汙謀反,死後還被車裂。】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因為在唐代之後就有了一個約定俗稱的規定叫做「唐後無典」,什麽意思呢,並不是說唐朝之後就沒有典籍典故了,而是說唐代之後的典故就不要用了。】
【在唐代時就給我們這樣一種感覺,可能出門上街,用石頭一砸,十個當中有七八個都會作詩,雖說因為各種原因,文化繁榮的高峰是在宋朝,但是唐朝時語言文字就已經很成熟了,而在宋朝更多的還是詞,我們仔細研究的話,就會發現宋代詩詞當中的內涵其實難以出唐詩的,隻是技巧形式各方麵更加繁榮了。到了後來還有元曲、明清小說,但這都隻是文學形式上的發展了。】
公元1107年,大觀元年。
李清照還因著方才趙明誠對男女平等之態度而不悅。
聽此言蹙了蹙眉,宋朝文化繁榮,她是一點也不否認的,甚至以此為榮。
可若說起內涵,倒也有幾分道理。
如今創作詩文不免落俗。
正想著,突然有侍女進來送點心。
「大娘子,方才奴婢聽到外麵有人說賭局剛開了一個新莊,猜測下一次巨幕會說哪位唐代文人呢。」
李清照對這些素來是感興趣的。
果然,聽聞此言,她揚了揚眉,笑道:「讓我猜猜,大抵有李太白、杜工部、白樂天、劉夢得、李後主、李長吉,我可有猜對?」
侍女忙笑道:「大娘子聰慧,押得多的正是這幾位呢。」
「那你幫我也押點去,順便幫我告訴他,可開個唐之後說哪個朝代的文人。」李清照沉吟半晌,說道,「若唐宋之前或許是……還是唐宋之後吧,明清小說家。」
得了吩咐,侍女誒了一聲便離開了。
【比如說菊的象徵意義可能有隱士、英雄、淩寒高潔之士等,這些象徵意義咱們在唐及以前的詩句中都能找到,而唐之後就幾乎沒有新的象徵意義了。】
【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讀唐詩經常一首詩能讀出好幾種意思,若是再任由這些意義發展,那以後就真什麽也看不懂了。】
【蘭花生在前庭,散發著淡淡幽香等著沐浴清風,清風徐徐而來,幽蘭與雜草很好分辨。】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這裏意譯一下,以前因為出仕迷失了我原本的道路,應該循著舊路順其自然地去追尋自己原本的誌向,這裏的誌向並非他一開始的報國之誌,而是歸田之誌。這時候即便他心中仍殘存著報國之心,但他在受到現實毒打之後已經不願意承認了,所以百般強調自己「性本愛丘山」。】
東晉。
陶淵明有些不知該說什麽了,女子把他的想法猜得透透的,讓他很沒有麵子。
雖說當世有很多人不理解他的做法,但他一點也不在意。
如今被人剖析得這麽清楚,反而讓他不自在。
尤其是想到女子所言越強調什麽就越在乎什麽,讓他平日裏所說的安心隱居仿佛有些可笑。
「元亮,若你願意,我願幫你引薦,屆時你與孩子們同我一起迴江州吧。」
他先時也邀請過陶淵明,但陶淵明態度堅決,他也不是愛強人所難之人。
但此時,他見陶淵明仿佛有些鬆動之意。
然而陶淵明搖了搖頭,表示不願意。
「我知你以叛朝而不恥,但如今的朝廷就是你想看到的嗎?叛亂如何而起,難道元亮不知?」
若天下安寧,何以會有叛亂?
愚忠有何意義?
此時雖有短暫的混亂,但若成了,那日後百姓的日子總會更好。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既然已經覺悟了,就應該迴到最初的道路,別再迷茫了,當心鳥盡弓廢。】
【這裏的「鳥盡廢良弓」主要就是說劉裕在殺了晉安帝改立晉恭帝,而後又接受晉恭帝的禪讓稱帝後又殺了晉恭帝的事情。】
顏延之:「……」
「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他們都知道。
但將軍如此行事,不怕天下人詬病嗎?
他因自己方才說的話而有些微微臉熱,更重要的是他有點懷疑自己了。
既然此女一直對元亮持推崇態度,那就說明元亮的選擇或許是對的。
那他……
可如今到底誰是良主呢?
有時候態度的轉變就在一瞬之間,顏延之沉默了。
【家人們應該都聽說過「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個典故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大抵是說的春秋時期的範蠡為了越王勾踐立下赫赫功勞,還幫著滅了吳國,但他知道勾踐是那種可共苦不可同甘的人,於是功成名就之後立馬激流湧退,而大夫文種沒聽他的勸告便被勾踐賜死。】
公元前473年,越勾踐二十四年。
文種正接到王上的命令。
他無比可惜,若是這巨幕早些時候出現便好了,心中又懊悔不迭,早知道如此,他當初就該聽從範蠡的話。
可如今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嘆息一聲,遂拔劍自刎不提。
【歷史上這樣的悲劇數不勝數,比如我們熟知的商鞅,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五年,商鞅帶領著秦國走向了變法富強的道路,讓秦國遙遙領先於山東六國,但因為觸犯貴族利益,商鞅最後被汙謀反,死後還被車裂。】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