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閑言少敘,咱們進入今天的正題,《中國古代悲情文人之蘇軾》。】


    謝謝大家的支持~


    第26章


    蘇軾(小修)


    【一個不喜歡寫文作詩的官員不是一個好的美食博主。】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此乃何意?」


    兩次巨幕出現後,趙禎這次做了充分的準備。


    因為他發現此女雖每次著重講一人,但隻要與之相關,各朝各代的事情她都會提及。


    這可能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不過更重要的還是能給予他們警示,尤其是這次還是講他們宋人。


    之前的預告說此子景佑三年出生,那不就是六年前嗎?


    此中又一次提到了王安石,這次應當會詳說了。


    總之趙禎有預感,此次巨幕女子的出現對於他大宋而言,當是大機緣也。


    於是他尋了朝臣一同觀巨幕,且讓眾人提筆記錄女子一言一行,以供日後探索其中門道。


    隻是她這句話為何如此奇怪?


    每個字他都認識,可組合在一起卻完全不懂。


    再一看眾大臣,個個也都麵露疑惑。


    有人分析道:「此句之意……蘇軾喜寫文作詩、且會做官、還喜好美食。」


    當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聽一席話。


    眾人即便不聽女子此言,看了上次的預告也能看出來了。


    可重點是這三者之間的關聯……


    大抵是後世用語有所不同吧,眾人隻能這樣想。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出生於今四川眉山,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和美食家。】


    【他是初唐名臣蘇味道之後,蘇味道和杜甫的祖父杜審言還有李喬、崔融一起被稱為「文章四友」,這麽一說,這兩位大文學家還有點淵源。】


    公元697年,武則天神功元年。


    武則天終於聽到了重點。


    蘇味道如今是天官侍郎,杜審言如果她沒記錯的話……有點印象。


    未曾想到這杜審言不顯山不露水,教育後代倒是頗有心得。


    「如今這二人的後輩中可有才情出眾者?」


    然而她都不了解,她身邊侍者如何了解?隻好讓人去將四人請來說話。


    【蘇軾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一起被稱作「三蘇」,同屬於「唐宋八大家」中的成員。】


    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


    曾鞏正與同窗談及務實對國之發展的重要性,誰知巨幕就又來了。


    上次他跟王安石聚過之後,自己便在心中猜測了一下這「唐宋八大家」的人選。


    在他看來自己的老師歐陽修是一定有一席的,再加上王安石,現如今又有了這三蘇,八已去了五,位置不多了。


    宋朝重文,許多文人士大夫也都對這「唐宋八大家」感興趣,都想知道這剩餘的三人有沒有自己。


    可女子卻不提了。


    【在公元1056年,也就是嘉佑元年,蘇洵帶著二十歲的蘇軾和蘇轍一起趕赴汴京參加科舉考試。】


    【蘇軾寫了一篇策論文,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他的文章文辭簡練又文理通暢,得到了許多考官的賞識,但是那個時候考官改卷,都是糊名製,也就是說跟咱們現在考試一樣,改卷的老師看不到文章到底是誰寫的。】


    【那一年的主考官正是歐陽修,當時歐陽修等人正在對詩文進行改革,反對辭藻華麗、內容空泛的西崑體一類的文風。在批改試卷的時候,歐陽修看到蘇軾的試卷,一看洗盡鉛華,不正是自己看好的風格嗎?他越看越覺得特別像自己看重的弟子曾鞏的文章。】


    【於是,為了避嫌,歐陽修把這本來該得第一的試卷給改成了第二。】


    朝堂上,歐陽修輕咳兩聲以掩飾自己的尷尬。


    「看來凡事當務實,不能想當然耳。」


    眾人無不贊同,看歐陽修犯錯的同時,也給自己上了一課。


    而另一邊國子監內的曾鞏更是臊得麵紅耳赤。


    自己非但沒留下什麽好名聲不說,還讓他人白白丟了首名。


    根據這幾次的巨幕,眾人已經明白了後世紀年的方式與他們不同。


    如今是公元一零四二年,那一零五六年就是十四年以後。


    思及此處,曾鞏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十四年後他竟還在參加科舉。


    難道他此生仕途無望了?


    當真有愧老師之恩也!


    【對於此事,歷史上還是有爭議的,這隻是楊萬裏在《誠齋詩話》中所提到的一種說法。】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當時蘇軾在文中提到了一個典故,說在夏堯之時,有個叫皋陶的人掌管刑法。他要處死一個人,說了三次,堯卻三次寬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嚴厲執法,而樂見堯溫和執法。以此來突出量刑不易的觀點。】


    【但是歐陽修並不知道這個典故是從哪兒來的,到處詢問也沒得到答案。】


    歐陽修疑惑地看了看眾人。


    「諸位大人可知?」


    見眾人都疑惑他就放下心來,當並非自己見識太淺,不過此子典故到底來自何處?


    如此才俊,總不能是胡編亂造吧?


    【在發榜的時候,當時的副考官梅堯臣就問他了,「誒,你這典故哪兒來的啊?」】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蒙娜麗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蒙娜麗鵝並收藏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