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開局盤點悲情文人[歷史] 作者:蒙娜麗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早知道他就應該字斟句酌,將這五言雕琢得更加引人入勝些。
不知此女是否還會再提及自己。
她如今盤點文人,若是盤點書畫家定然有自己一席吧!
就此事看來,如曹子桓所言,文學亦乃國之重也。
趙佶想起趙明誠一家,陷入沉思,甚至沒注意到女子稱唿自己為徽宗。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這幾句是對於白馬之上的少年的介紹。「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幽並遊俠,其實指的就是遊俠,古幽並一帶常出遊俠,也就是今山西、河北、內蒙、遼寧一帶,所以稱幽並遊俠。】
【古往今來從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再到東漢時期班固的《漢書》再往後各朝各代的文史作品中,人們對於遊俠這個群體的態度是有爭議的。】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漢武帝劉徹伏首案前,桌上的竹簡之上寫著一些字跡,這些字跡中間被汙了不少,勉強從開始到最後能大體看清。
漢
東漢
三國
曹魏
魏晉
隔了些位置,又寫下了幾個字。
南朝
明清
唐宋
南宋
劉徹擱下筆,繼續看向巨幕。
【首先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引用韓非子的一句話「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意思就是說儒家那些讀書人舞文弄墨破壞法紀,而遊俠則用武力破壞禁令,韓非子對兩者都是持否定態度的。】
【司馬遷而後又對俠士精神進行讚揚,可到了東漢時期,班固與司馬遷是完全相反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文化反應一定的政治,韓非子提出那句話是因為他崇尚法,希望所有人不管文武都以法為度,而司馬遷、班固兩人截然不同的態度也來自於當時的社會情況,具體的大家可以去搜一些前輩的論文看一下。】
【不管他們是什麽樣的看法,我們可以看到在《白馬篇》中曹植對遊俠是持讚許態度的。】
【但是就連極力讚揚俠士精神的司馬遷也將一類惡「俠」分離出去,並說遊俠之行「不軌於正義2」。那曹植自然也清楚,於是他這裏崇尚的並非是遊俠的叛逆行為,而是以俠武為力,為國效忠,可以說是對「俠」的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並非全盤肯定或否定。】
「好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劉徹提筆在竹簡之上寫下這幾個字。
巨幕剛出現時,他召見司馬遷父子談及著書之事,司馬遷看著成竹在胸,想來定有把握。
如今聽這女子頻頻提起《史記》,真當乃巨著矣,他心中不免對司馬遷更滿意了些。
劉徹又看了眼自己寫下的那八個字,提了硃筆又在上麵畫了一個圈。
不能全盤肯定或否定,似乎說得也有點道理。
【曹植對遊俠的這種改變讓遊俠精神得以延續下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我們的詩仙李白。】
【他在《俠客行》中寫道:「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氣勢十足且非常厲害,「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是李白一生的夢想。】
第19章
《白馬篇》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四處山林已染了秋色。
睢陽郡內,酒旗招展,街上行人絡繹不絕。
城邊一酒肆內,三個中年男子一邊賞著窗外秋景,一邊對著古今之事侃侃而談。
此三者正是大詩人李白、遊歷於此的杜甫以及同樣壯誌難酬的高適。
三人談笑間隻覺相見恨晚,不由地便多飲了幾杯,就在此時,巨幕又現矣。
巨幕中早已言及李杜二人,可見兩人文才,如今又聽到幕中女子喚李白為詩仙,三人皆以為奇。
「李十二,此女竟如此稱唿於汝,不過倒也相襯。」高適絲毫不為巨幕未提自己而傷懷,誇讚道。
李白早已名滿大唐,而杜甫亦文采斐然,能與此二人暢飲此番,足矣。
思索片刻,李白道:「許是賀監曾笑喚吾謫仙人之故。」
杜甫也頷首嘆道:「李十二當得此名也!」
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江州。
白居易見此巨幕心中一震。
他看向身旁妻子,問:「此女喚李太白詩仙?」
「『知我者皆以為詩仙1』,此名乃李太白之名也?」
李杜之才非常人所及,李太白素有謫仙人之稱號,後世稱之為詩仙也在情理之中。
若是旁人,自己或可一爭,如今當拒此稱號矣。
【俠客精神在唐代尤為流行,也一直影響著我們後世的武俠小說作品。】
【李白借這樣的詩句表達自己對俠客的傾慕以及自己對建功立業的嚮往,他不止寫過這麽一首有關俠客的詩,他的《少年行》,還有《行行遊且獵篇》中的「儒生不及遊俠人,白首下帷復何益!」都寫出了他對遊俠的肯定態度,而後者更是藉以表達自己想要為國效力卻又無能為力的無奈之情。】
【我們都知道李白此人可謂文學泰鬥,但在政治上卻毫無建樹。】
【說起來,歷史上很多文人都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結果最後都隻能借文學以流芳百世,比如咱們前麵提到的屈原,屈原還算好,至少做了實事,還領導過改革。但咱們現在正說的曹植,之後會說到的李白,還有一直未曾入仕的孟浩然等等,這些人就……】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不知此女是否還會再提及自己。
她如今盤點文人,若是盤點書畫家定然有自己一席吧!
就此事看來,如曹子桓所言,文學亦乃國之重也。
趙佶想起趙明誠一家,陷入沉思,甚至沒注意到女子稱唿自己為徽宗。
【「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這幾句是對於白馬之上的少年的介紹。「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幽並遊俠,其實指的就是遊俠,古幽並一帶常出遊俠,也就是今山西、河北、內蒙、遼寧一帶,所以稱幽並遊俠。】
【古往今來從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再到東漢時期班固的《漢書》再往後各朝各代的文史作品中,人們對於遊俠這個群體的態度是有爭議的。】
公元前113年,漢元鼎四年。
漢武帝劉徹伏首案前,桌上的竹簡之上寫著一些字跡,這些字跡中間被汙了不少,勉強從開始到最後能大體看清。
漢
東漢
三國
曹魏
魏晉
隔了些位置,又寫下了幾個字。
南朝
明清
唐宋
南宋
劉徹擱下筆,繼續看向巨幕。
【首先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所引用韓非子的一句話「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意思就是說儒家那些讀書人舞文弄墨破壞法紀,而遊俠則用武力破壞禁令,韓非子對兩者都是持否定態度的。】
【司馬遷而後又對俠士精神進行讚揚,可到了東漢時期,班固與司馬遷是完全相反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文化反應一定的政治,韓非子提出那句話是因為他崇尚法,希望所有人不管文武都以法為度,而司馬遷、班固兩人截然不同的態度也來自於當時的社會情況,具體的大家可以去搜一些前輩的論文看一下。】
【不管他們是什麽樣的看法,我們可以看到在《白馬篇》中曹植對遊俠是持讚許態度的。】
【但是就連極力讚揚俠士精神的司馬遷也將一類惡「俠」分離出去,並說遊俠之行「不軌於正義2」。那曹植自然也清楚,於是他這裏崇尚的並非是遊俠的叛逆行為,而是以俠武為力,為國效忠,可以說是對「俠」的一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並非全盤肯定或否定。】
「好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劉徹提筆在竹簡之上寫下這幾個字。
巨幕剛出現時,他召見司馬遷父子談及著書之事,司馬遷看著成竹在胸,想來定有把握。
如今聽這女子頻頻提起《史記》,真當乃巨著矣,他心中不免對司馬遷更滿意了些。
劉徹又看了眼自己寫下的那八個字,提了硃筆又在上麵畫了一個圈。
不能全盤肯定或否定,似乎說得也有點道理。
【曹植對遊俠的這種改變讓遊俠精神得以延續下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我們的詩仙李白。】
【他在《俠客行》中寫道:「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氣勢十足且非常厲害,「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是李白一生的夢想。】
第19章
《白馬篇》
公元744年,天寶三載。
四處山林已染了秋色。
睢陽郡內,酒旗招展,街上行人絡繹不絕。
城邊一酒肆內,三個中年男子一邊賞著窗外秋景,一邊對著古今之事侃侃而談。
此三者正是大詩人李白、遊歷於此的杜甫以及同樣壯誌難酬的高適。
三人談笑間隻覺相見恨晚,不由地便多飲了幾杯,就在此時,巨幕又現矣。
巨幕中早已言及李杜二人,可見兩人文才,如今又聽到幕中女子喚李白為詩仙,三人皆以為奇。
「李十二,此女竟如此稱唿於汝,不過倒也相襯。」高適絲毫不為巨幕未提自己而傷懷,誇讚道。
李白早已名滿大唐,而杜甫亦文采斐然,能與此二人暢飲此番,足矣。
思索片刻,李白道:「許是賀監曾笑喚吾謫仙人之故。」
杜甫也頷首嘆道:「李十二當得此名也!」
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
江州。
白居易見此巨幕心中一震。
他看向身旁妻子,問:「此女喚李太白詩仙?」
「『知我者皆以為詩仙1』,此名乃李太白之名也?」
李杜之才非常人所及,李太白素有謫仙人之稱號,後世稱之為詩仙也在情理之中。
若是旁人,自己或可一爭,如今當拒此稱號矣。
【俠客精神在唐代尤為流行,也一直影響著我們後世的武俠小說作品。】
【李白借這樣的詩句表達自己對俠客的傾慕以及自己對建功立業的嚮往,他不止寫過這麽一首有關俠客的詩,他的《少年行》,還有《行行遊且獵篇》中的「儒生不及遊俠人,白首下帷復何益!」都寫出了他對遊俠的肯定態度,而後者更是藉以表達自己想要為國效力卻又無能為力的無奈之情。】
【我們都知道李白此人可謂文學泰鬥,但在政治上卻毫無建樹。】
【說起來,歷史上很多文人都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結果最後都隻能借文學以流芳百世,比如咱們前麵提到的屈原,屈原還算好,至少做了實事,還領導過改革。但咱們現在正說的曹植,之後會說到的李白,還有一直未曾入仕的孟浩然等等,這些人就……】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