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得了這一句肯定之語,高興了,哈哈拍他肩膀:「我就覺著你和姓盧的不一樣,還能和你說幾句話,才找著你,果然。像姓盧的那沽名釣譽的惡心勁兒,居然想踩著本王往上爬,要不是皇爺攔著我,哼,我非去抽他兩鞭子不可,以為本王好欺負不成!」
皇帝斥他:「二郎,你又胡說了,叫你平日多讀書也不讀,連人家的話都聽不懂,你臉紅不臉紅。」
「皇爺,我以後當個藩王,給皇爺守住太原重鎮就行了,又不要考狀元,我看見書本就頭疼,連著筆墨都瞌睡,皇爺還是別為難我了,這提筆安天下的事兒,還是交給皇兄好了——」
「啟稟皇爺,太子求見。」
說曹操,曹操到了。
蘇長越注意到,晉王的爪子立刻從他肩膀上下去了,不但如此,還下意識望了望自己的前襟有無不整,再才是站直了腰板。
——要不是他一早在這,得以為現在來的才是皇帝了。
皇帝叫了進,頭戴翼善冠,身著大紅紵絲常服的太子走了進來,他與晉王年歲仿佛,比晉王隻大兩歲,才辦了加冠禮不多久。
作為皇帝現今僅有的兩名皇子,二人的出身也差不多,生母都名分不顯,早早故去,不過太子占了庶長,母親病亡後抱與當時的太子妃現今的皇後膝下養育,晉王則是歸了另一名未生養的妃子,但並沒有養多久。
因為晉王是個捺不住的性子,當時皇帝被先帝令去金陵守陵後,他不願意天天被壓著和長兄一起讀書,讀不好挨罰也沒有慈父給說情,很快尋了個孝敬的借口也跑去金陵了。
太子進來給皇帝問安行禮後,晉王跟著給太子行禮:「臣弟給皇兄請安。」
非常老實規矩。
「二郎不必多禮。」
一板一眼地走完禮節,皇帝與太子這一對天下間最尊貴的父子方正式說起話來——是真的很正式的那種交談法,類似於蘇長越剛才對晉王的答話,與先皇帝與晉王間的說話截然不同。
禦書房裏的氣氛也跟著似乎不知不覺間轉變了,由輕鬆轉為拘謹,蘇長越原該退出,但皇帝沒發話,也沒內官來引他,他不便自己走動,便還是站在了原地,隻是微微低下頭來,靜心感受旁觀著。
這就是翰林何以品低而清貴了,翰林院最大的掌院學士不過正五品,還不如各地隨便一個知府高,但哪怕是天子腳下的順天府尹也沒資格站在這塊地界,近距離觀察天家內部的天倫之事。
天子近臣的一個「近」字,就近在了這裏,能掌握比別人更多更重要的核心訊息,做事時體貼得到皇帝心思——或者要懟的時候,能摸得清皇帝的底線在哪兒,自然比旁人先行一步,事半而功倍了。
皇帝沒有和太子說多久的話,太子此來,主要是轉達負責給他講學的講官裏有一位生了病,不能支撐,要告假在家休養幾日的事。
告假的時間不長,幾日的期限不一樣要上達到皇帝這裏,同本部的上官通個氣就成了,不過事涉儲君,為防皇帝一時駕臨東宮問起,太子代言一聲也是周到尊師的舉動。
皇帝點頭:「朕知道了,讓關卿好生養著罷。」
然後——
就沒什麽話了。
皇帝也有溫言問了兩句太子的讀書,太子十分恭敬地答了,但也就止於此了,這種官方會麵似的對答實在很難自然地延展下去。
禦書房裏彌漫著一股淡淡的尷尬。
角落裏的小內侍們一個個眼觀鼻,鼻觀心,大氣也不敢出。
蘇長越不動聲色地注意到皇帝望了晉王一眼,目光中竟然是有一些不知是示意還是求救的意味,而晉王挺挺胸膛,張開嘴,卻失了聲,一時不知該怎麽救場——
父兄說的那些書文他有聽沒有懂,接不下話,沒法營造出一個其樂融融的討論氛圍啊!
不過學渣不妨礙他有急智,他把手往蘇長越那一指:「皇兄,忘了給你介紹,這就是翰林院的蘇翰林,才參過我的那個,他們翰林院出來的個個都是進士,可有學問,跟皇兄一定說得到一塊去。」
打太子出現,他就很不自在,這一下又忘了,把蘇長越又提前叫成了翰林。
大約是不同母的緣故,太子的外貌與晉王並不肖似,他生著一雙清淡的眉眼,此刻目中閃過冷光:什麽意思,這是暗喻別人上書是受他指使?
這不是到誰家做客,主人家還有義務給初次見麵的客人們之間做個引見,本可以安心做背景板的蘇長越被迫加入話題,隻能上前跟太子問了安。
太子對他倒還和氣,不過當著皇帝的麵,也輪不著他跟臣子多說什麽,於是這短暫的兩句話之後,場麵就又僵持住了。
太子默默站了一會,躬身提出告退。
氣氛都這樣了,估摸著皇帝也不會有別的話想和他說了,蘇長越識趣地跟著告退。
皇帝終於找著了句話說,道:「可巧,你們順路,就一道去罷,太子替朕送一送蘇卿。」
這「順路」之語是因東宮位於皇城外圍,更靠近奉天門那一段,兩人出去確是同路。
皇帝斥他:「二郎,你又胡說了,叫你平日多讀書也不讀,連人家的話都聽不懂,你臉紅不臉紅。」
「皇爺,我以後當個藩王,給皇爺守住太原重鎮就行了,又不要考狀元,我看見書本就頭疼,連著筆墨都瞌睡,皇爺還是別為難我了,這提筆安天下的事兒,還是交給皇兄好了——」
「啟稟皇爺,太子求見。」
說曹操,曹操到了。
蘇長越注意到,晉王的爪子立刻從他肩膀上下去了,不但如此,還下意識望了望自己的前襟有無不整,再才是站直了腰板。
——要不是他一早在這,得以為現在來的才是皇帝了。
皇帝叫了進,頭戴翼善冠,身著大紅紵絲常服的太子走了進來,他與晉王年歲仿佛,比晉王隻大兩歲,才辦了加冠禮不多久。
作為皇帝現今僅有的兩名皇子,二人的出身也差不多,生母都名分不顯,早早故去,不過太子占了庶長,母親病亡後抱與當時的太子妃現今的皇後膝下養育,晉王則是歸了另一名未生養的妃子,但並沒有養多久。
因為晉王是個捺不住的性子,當時皇帝被先帝令去金陵守陵後,他不願意天天被壓著和長兄一起讀書,讀不好挨罰也沒有慈父給說情,很快尋了個孝敬的借口也跑去金陵了。
太子進來給皇帝問安行禮後,晉王跟著給太子行禮:「臣弟給皇兄請安。」
非常老實規矩。
「二郎不必多禮。」
一板一眼地走完禮節,皇帝與太子這一對天下間最尊貴的父子方正式說起話來——是真的很正式的那種交談法,類似於蘇長越剛才對晉王的答話,與先皇帝與晉王間的說話截然不同。
禦書房裏的氣氛也跟著似乎不知不覺間轉變了,由輕鬆轉為拘謹,蘇長越原該退出,但皇帝沒發話,也沒內官來引他,他不便自己走動,便還是站在了原地,隻是微微低下頭來,靜心感受旁觀著。
這就是翰林何以品低而清貴了,翰林院最大的掌院學士不過正五品,還不如各地隨便一個知府高,但哪怕是天子腳下的順天府尹也沒資格站在這塊地界,近距離觀察天家內部的天倫之事。
天子近臣的一個「近」字,就近在了這裏,能掌握比別人更多更重要的核心訊息,做事時體貼得到皇帝心思——或者要懟的時候,能摸得清皇帝的底線在哪兒,自然比旁人先行一步,事半而功倍了。
皇帝沒有和太子說多久的話,太子此來,主要是轉達負責給他講學的講官裏有一位生了病,不能支撐,要告假在家休養幾日的事。
告假的時間不長,幾日的期限不一樣要上達到皇帝這裏,同本部的上官通個氣就成了,不過事涉儲君,為防皇帝一時駕臨東宮問起,太子代言一聲也是周到尊師的舉動。
皇帝點頭:「朕知道了,讓關卿好生養著罷。」
然後——
就沒什麽話了。
皇帝也有溫言問了兩句太子的讀書,太子十分恭敬地答了,但也就止於此了,這種官方會麵似的對答實在很難自然地延展下去。
禦書房裏彌漫著一股淡淡的尷尬。
角落裏的小內侍們一個個眼觀鼻,鼻觀心,大氣也不敢出。
蘇長越不動聲色地注意到皇帝望了晉王一眼,目光中竟然是有一些不知是示意還是求救的意味,而晉王挺挺胸膛,張開嘴,卻失了聲,一時不知該怎麽救場——
父兄說的那些書文他有聽沒有懂,接不下話,沒法營造出一個其樂融融的討論氛圍啊!
不過學渣不妨礙他有急智,他把手往蘇長越那一指:「皇兄,忘了給你介紹,這就是翰林院的蘇翰林,才參過我的那個,他們翰林院出來的個個都是進士,可有學問,跟皇兄一定說得到一塊去。」
打太子出現,他就很不自在,這一下又忘了,把蘇長越又提前叫成了翰林。
大約是不同母的緣故,太子的外貌與晉王並不肖似,他生著一雙清淡的眉眼,此刻目中閃過冷光:什麽意思,這是暗喻別人上書是受他指使?
這不是到誰家做客,主人家還有義務給初次見麵的客人們之間做個引見,本可以安心做背景板的蘇長越被迫加入話題,隻能上前跟太子問了安。
太子對他倒還和氣,不過當著皇帝的麵,也輪不著他跟臣子多說什麽,於是這短暫的兩句話之後,場麵就又僵持住了。
太子默默站了一會,躬身提出告退。
氣氛都這樣了,估摸著皇帝也不會有別的話想和他說了,蘇長越識趣地跟著告退。
皇帝終於找著了句話說,道:「可巧,你們順路,就一道去罷,太子替朕送一送蘇卿。」
這「順路」之語是因東宮位於皇城外圍,更靠近奉天門那一段,兩人出去確是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