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家主人無不喜極而泣,用厚厚的賞銀相贈。即使是那些貧寒的舉子這時候都不會吝嗇,就算他們拿不出,多的是人替他們拿。
對官差來說,這可是三年才能有一次的肥差。
這迴,有三撥人格外幸運。
第一撥去的是皇家貴戚安國長公主府。
長公主的嫡孫蘇澤蘇小公爺得了殿試頭名,長公主一高興賞了官差足足一整匣金錁子。
第二撥去的是禦前紅人梁大將軍府上。
大將軍的侄子梁樺小衙內年紀輕輕便高中一甲十六名,且得了聖讚。梁老夫人老懷甚慰,同樣給了厚賞。
第三撥去的是二品軍侯定遠侯府。
秦修秦二郎君在殿前應答時極得聖心,不僅從二甲進士出身一躍而上得了個「探花」的名號,還被官家當場授予官職。
官差從定遠侯那裏得了一份賞,又從三大娘子那裏得了一份賞。
小衙役受到宋丹青的點撥,緊接著又給肅王府的趙攸寧和聽鬆院的秦莞遞了信,跑跑腿的工夫又得了兩份。
這個四月滿京城就像炸開了鍋,處處都在討論這場殿試,人人都要說上一嘴,仿佛能沾到喜氣似的。
其中被討論得最多的就是秦家二郎君,秦修。
坊間都說他在國子學時資質平庸,當初想參加科舉時先生曾極力阻攔,生怕他給國子學丟人。若不是定遠侯親自請了祭酒大人出麵,秦修連下場的資格都沒有。
這樣一個人怎麽就突然躋身「三鼎甲」之列?還是官家親自從進士出身提上去的!
說起來,大昭的進士榜一共有三等:一甲「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三甲「同進士」。各取數名,以考生資質而論,沒有定數,向來主張寧缺毋濫。
三甲之間就像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自來降等容易躍甲難。秦家二郎怎麽就偏偏做到了?
不僅坊間議論紛紛,就連秦修的親娘紀氏都心存疑慮,「夫君,你說官家是不是看在長公主和郡主的麵子上才點了蘇小公爺和咱們二郎為狀元和探花?」
秦三叔嘖嘖嘴,「蘇小公爺我不確定,咱家那小子八成是。」
紀氏搖搖頭,「要我說,是十成。」
夫婦兩個對視一眼,雙雙點頭——對於這一點,他們相當自信。
秦三叔和紀氏猜錯了,蘇澤和秦修的名次都是憑本事得來的。
蘇澤能高中狀元,是因為他確實有真才實學。
當然,如果說和家世一點關係都沒有也不準確。因為有顯赫的出身他才能獲得強大的資源。
在啟蒙之初,安國長公主便為他延請名師,文武兼修。十歲起,長公主帶他遊曆南北,見識風土民生。十六歲蘇澤已走遍中原各路,並以大昭使臣的身份拜會過大理王。
這樣的才學和見識就連某些官吏都不能及,更別說那些死磕書本的普通舉子。
所以蘇澤的狀元實至名歸。
相比之下,秦修就有那麽一丟丟幸運加成了。
近來各地屬官屢有上書,言說當地商人聯手哄抬物價,以至市場混亂,且屢禁不止。官家頗為憂心,這才在本次殿試中出了個「平抑物價」的考題。
這可難住了眾考生,他們讀的是聖賢書,骨子裏大多瞧不起生意人,對商貿之事半點都不了解,又怎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見地?
秦修卻不同。她的母親紀氏的娘家是開銀樓的,秦三叔跟著老丈人做了多年生意。秦修自小耳濡目染,於此道自有一番見解。
他在考卷上寫了個「設立市易司」的法子。
他提出,「市易司」可由由官府管轄,負責勘察坊市,出錢收購滯銷貨物,短缺時再賣出。這樣一來就能限製商人對貨源的壟斷,不僅有利於平抑物價,還能增加國庫收入,可謂一舉多得。
官家看了他的答卷,連連點頭,「這法子可是你想出來的?」
秦修躬身道:「迴陛下,此法並非學生自己所想,而是有幸聽到長輩們議論,學生今日便鬥膽發揮了一番。」
官家見他言語坦誠,且年紀輕輕便應對自如,更為欣喜,「我大昭能有秦生這般人才,何愁國之不興,民之不富?」
有那些和定遠侯府交好的考官順勢說道:「這位便是定遠侯府的二郎君,年前剛同安華郡主定了親。」
官家一聽,頓時龍顏大悅:「好好好,這般青年才俊竟是我趙家的女婿!」
於是,秦修就這樣得了一甲第三名,民間稱為「探花」。
紀氏知道了其中緣由,喜不自禁,第二天便讓灶上蒸了十幾籠拳頭大的包子,燉了三大鍋肥肉相間的五花肉,用來答謝神明、祭奠祖宗、犒賞忠仆。
秦莞高高興興地迴娘家吃酒。
席麵擺在主院,兄弟姊妹們像往常那般一人一方小案,跪坐在長輩們下首。
一家老少都到了,唯獨少了蕭氏和秦萱。
定遠侯沒提,秦昌也沒吭聲,所有人都保持著默契,仿佛家裏沒這倆個人。
關於蕭氏和秦萱的情況,定遠侯和秦耀沒瞞秦莞。
蕭氏每日在偏院吃齋念佛,看似真心悔過,實際不知能堅持多久。秦萱鬧過兩迴,後來突然消停了。
對官差來說,這可是三年才能有一次的肥差。
這迴,有三撥人格外幸運。
第一撥去的是皇家貴戚安國長公主府。
長公主的嫡孫蘇澤蘇小公爺得了殿試頭名,長公主一高興賞了官差足足一整匣金錁子。
第二撥去的是禦前紅人梁大將軍府上。
大將軍的侄子梁樺小衙內年紀輕輕便高中一甲十六名,且得了聖讚。梁老夫人老懷甚慰,同樣給了厚賞。
第三撥去的是二品軍侯定遠侯府。
秦修秦二郎君在殿前應答時極得聖心,不僅從二甲進士出身一躍而上得了個「探花」的名號,還被官家當場授予官職。
官差從定遠侯那裏得了一份賞,又從三大娘子那裏得了一份賞。
小衙役受到宋丹青的點撥,緊接著又給肅王府的趙攸寧和聽鬆院的秦莞遞了信,跑跑腿的工夫又得了兩份。
這個四月滿京城就像炸開了鍋,處處都在討論這場殿試,人人都要說上一嘴,仿佛能沾到喜氣似的。
其中被討論得最多的就是秦家二郎君,秦修。
坊間都說他在國子學時資質平庸,當初想參加科舉時先生曾極力阻攔,生怕他給國子學丟人。若不是定遠侯親自請了祭酒大人出麵,秦修連下場的資格都沒有。
這樣一個人怎麽就突然躋身「三鼎甲」之列?還是官家親自從進士出身提上去的!
說起來,大昭的進士榜一共有三等:一甲「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三甲「同進士」。各取數名,以考生資質而論,沒有定數,向來主張寧缺毋濫。
三甲之間就像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自來降等容易躍甲難。秦家二郎怎麽就偏偏做到了?
不僅坊間議論紛紛,就連秦修的親娘紀氏都心存疑慮,「夫君,你說官家是不是看在長公主和郡主的麵子上才點了蘇小公爺和咱們二郎為狀元和探花?」
秦三叔嘖嘖嘴,「蘇小公爺我不確定,咱家那小子八成是。」
紀氏搖搖頭,「要我說,是十成。」
夫婦兩個對視一眼,雙雙點頭——對於這一點,他們相當自信。
秦三叔和紀氏猜錯了,蘇澤和秦修的名次都是憑本事得來的。
蘇澤能高中狀元,是因為他確實有真才實學。
當然,如果說和家世一點關係都沒有也不準確。因為有顯赫的出身他才能獲得強大的資源。
在啟蒙之初,安國長公主便為他延請名師,文武兼修。十歲起,長公主帶他遊曆南北,見識風土民生。十六歲蘇澤已走遍中原各路,並以大昭使臣的身份拜會過大理王。
這樣的才學和見識就連某些官吏都不能及,更別說那些死磕書本的普通舉子。
所以蘇澤的狀元實至名歸。
相比之下,秦修就有那麽一丟丟幸運加成了。
近來各地屬官屢有上書,言說當地商人聯手哄抬物價,以至市場混亂,且屢禁不止。官家頗為憂心,這才在本次殿試中出了個「平抑物價」的考題。
這可難住了眾考生,他們讀的是聖賢書,骨子裏大多瞧不起生意人,對商貿之事半點都不了解,又怎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見地?
秦修卻不同。她的母親紀氏的娘家是開銀樓的,秦三叔跟著老丈人做了多年生意。秦修自小耳濡目染,於此道自有一番見解。
他在考卷上寫了個「設立市易司」的法子。
他提出,「市易司」可由由官府管轄,負責勘察坊市,出錢收購滯銷貨物,短缺時再賣出。這樣一來就能限製商人對貨源的壟斷,不僅有利於平抑物價,還能增加國庫收入,可謂一舉多得。
官家看了他的答卷,連連點頭,「這法子可是你想出來的?」
秦修躬身道:「迴陛下,此法並非學生自己所想,而是有幸聽到長輩們議論,學生今日便鬥膽發揮了一番。」
官家見他言語坦誠,且年紀輕輕便應對自如,更為欣喜,「我大昭能有秦生這般人才,何愁國之不興,民之不富?」
有那些和定遠侯府交好的考官順勢說道:「這位便是定遠侯府的二郎君,年前剛同安華郡主定了親。」
官家一聽,頓時龍顏大悅:「好好好,這般青年才俊竟是我趙家的女婿!」
於是,秦修就這樣得了一甲第三名,民間稱為「探花」。
紀氏知道了其中緣由,喜不自禁,第二天便讓灶上蒸了十幾籠拳頭大的包子,燉了三大鍋肥肉相間的五花肉,用來答謝神明、祭奠祖宗、犒賞忠仆。
秦莞高高興興地迴娘家吃酒。
席麵擺在主院,兄弟姊妹們像往常那般一人一方小案,跪坐在長輩們下首。
一家老少都到了,唯獨少了蕭氏和秦萱。
定遠侯沒提,秦昌也沒吭聲,所有人都保持著默契,仿佛家裏沒這倆個人。
關於蕭氏和秦萱的情況,定遠侯和秦耀沒瞞秦莞。
蕭氏每日在偏院吃齋念佛,看似真心悔過,實際不知能堅持多久。秦萱鬧過兩迴,後來突然消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