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章5五宗罪:固執——孟母可三遷,爸爸為何不變?


    現在的孩子的確很淘氣,稍不注意就能給你惹一堆麻煩出來,有時候說了不聽,明明教育得好好的,出了門就忘了規矩……其實,說教幾乎是沒有用的,如果說教育的功能隻是傳播一些做人的道理,我們大可以按照康有為的“大同世界”理論,建一個“育嬰堂”,每天向他們播放道理一則,年長月久,他們就能“受教育”了。但這肯定行不通,教育不僅僅是傳播理念這麽簡單。


    不簡單在哪裏?那就是需要用自己的行動去給孩子示範:示範如何生活、為人處世、融入社會等等。由於爸爸與外界的聯係最為豐富多元,孩子就更加傾向於模仿爸爸。可以說,孩子就像是爸爸的一麵鏡子,你笑他也笑,你哭她也哭,你大聲罵人他也跟著罵人,雖然還不理解那些髒話的含義。


    正因為如此,爸爸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做好自己。有這樣一個頗具禪意的故事,可以供爸爸們思考:


    一天,釋尊禪師在寂靜的樹林中坐禪。太陽斑駁的影子撒在地上,即使閉著眼睛也能感覺到它的晃動。微風輕輕地拂過樹梢,發出悅耳的聲音。


    突然,從遠方傳來隱約的嘈雜聲,聲音越來越近,在寂靜的樹林中聽得十分清楚,原來是一對男女在林中爭吵。


    過了一會兒,一名女子慌忙地從樹林中跑了過來,她跑得太專注了,從釋尊禪師麵前過去,居然一點也沒有發現禪師。之後又出來一名男子,他走到釋尊禪師麵前,非常生氣地問道:“你有沒有看見一個女子經過這裏?”


    禪師問道:“有什麽事嗎?為什麽你這麽生氣?”


    陽光透過樹葉,在男子臉上形成明暗不定的陰影。他目光兇狠地說:“這個女人偷了我的錢,我是不會放過她的!”


    釋尊禪師問道:“找逃走的女人與找自己,哪一個更重要?”


    青年男子沒有想到禪師會這樣問,站在那裏,愣住了。


    “找逃走的女人與找自己,哪一個更重要?”釋尊禪師再問。


    青年男子眼睛裏流露出驚喜的神色,他在一瞬間醒悟了!青年低下頭,臉上的怒氣早已消失了,重新洋溢著平靜的神色。


    把這個故事中的女人換成孩子,也未嚐不可。“找淘氣的孩子與找自己,哪一個更重要?”有時候,表現在孩子身上的淘氣,隻不過是我們自己心靈的固執的一個縮影。故事中的女人偷了男人的錢,難道男人內心的“色”就毫無責任?如果我們對孩子的不配合表現出憤怒、無奈、痛苦,其實也是因為我們的心不能夠尋找本源,對症下藥;集中精力到正視問題、解決問題上。


    總認為所有問題都是孩子的錯,這就是父母的一種執念,對孩子生氣、暴打,也是在一種執——儒家與佛家都把怒看成是“執”,教育孩子的過程也就是教育自己的過程。如果我們能接受孩子的一切,也就能接受生活中所有的不平事,甚至能更優秀地完成工作,成為更出色的人。


    同理,如果我們拿孩子束手無策,抱怨他們屢教不改,豈不也是在標榜自己的無能麽?孩子身上所有的錯,都不過是錯誤的教育方式產生的副作用。


    孩子不懂禮貌、不孝順、撒謊、說髒話……這些問題都是很難馬上根治的,在用“堵”的方式改變孩子的同時,我們也要花一些時間來想一想,是什麽讓孩子沾染了不好的習慣,也許是你自己,也許是孩子周圍的環境。如果自己和環境都沒有改變,我們又怎能完全控製住孩子不去學壞呢?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能夠為了孩子而三遷,爸爸為什麽就不能為了孩子去改變一下自己?其實,很多孩子在心中疑惑:為什麽爸爸可以吸煙、喝酒、玩牌、睡懶覺等等,我們卻不可以。似乎改變都是孩子們的事情,與成年人無關。這是成年人逃避現實的想法而已。


    任何一個優秀的人,一定是從爸爸的身上繼承了某種特別的精神的。我們總要有些東西可以交給孩子,總要有些改變讓孩子看到爸爸用心的痕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好爸爸勝過富爸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豔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豔明並收藏好爸爸勝過富爸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