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舅徐徐說著,將為石家請封爵位的事情說了出來。
群臣到了這個時辰,本已都十分疲憊了,結果一聽沈國舅這話,頓時又都活了過來。
大殿裏眼神亂飛,有看皇帝的,有看朱謹深的,有看沈國舅的,還有一派的互相使著眼色的。
群臣記性不差,都還記得兩年多以前沈皇後深明大義,為前頭的三位皇子請求舉行冠禮的厚德之舉,如今沈國舅又提出來為二皇子的母家請封爵位,沈皇後這位繼後做的,真不愧為母儀天下四個字,十分的厚道慈愛。
但能在這時站在大殿裏參與廷議的,一大半是人精裏的人尖,各人心裏到底是怎麽想的,就不好說了。
沈首輔一時沒有說話,倒是楊閣老站出來:「二殿下查案有功,惠及母家,也有此理。但國之爵位,不可輕付,還請皇上三思。」
眾人的目光便又到了楊閣老身上,有人心裏嘀咕:二皇子才攪合了楊閣老提出的祭酒人選,這下好,轉眼楊閣老就要攪和他母家的爵位了。
陸續有人站出來應和。
哪怕是個不世的爵位,那也是公侯伯之流了,石家沒有寸功,不當隨意封賜。
沈國舅反駁道:「當年先皇後為產育二殿下,不幸逝世,連鳳命都殤了,怎能說沒有寸功?」
楊閣老道:「先皇後固然不幸,然而當年已封了石家都督同知,並非毫無所賜,國舅之言,有失偏頗。」
沈國舅道:「當年是當年事,如今是二殿下立功,閣老不可將兩件事混為一談。」他轉向皇帝,拱手道,「臣以為,石家多年來謹言慎行,不曾聽聞有一絲惡行,如今酬以爵位,臣以為是可以的。隻是不便越過承恩公,定為侯或伯即是。」
他看上去其意甚堅,連具體封什麽都替石家考慮好了。
但有意見的大有人在,倒不是跟朱謹深或石家有什麽恩怨,隻是一來外戚原就為群臣警惕,二來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看不順眼外戚沒甚本事,隻憑婚嫁就改換門庭的。
臣子們站在這殿裏可都是十年寒窗苦讀而來,就這樣,子孫若不爭氣,這福澤也綿延不下去,憑什麽外戚就可以躺著享樂?
當然,若叫他們做外戚,他們也不見得願意,因為做了外戚,富貴雖不愁,權勢是別想了。人生難得兩全。
一片喧擾聲裏,沈國舅堅持己見,舌戰群儒,不知皇家內情的人看了,八成還以為他是朱謹深的親舅舅。
吵了好一陣,皇帝揉了揉眉心:「卿等各有各的道理,朕一時倒難以抉擇。這樣吧,今日時辰晚了,擇日再議。」
皇帝這話也是其來有自,這一日議的事著實不少,再添一樁,不知將吵到什麽時辰去,橫豎封爵與祭酒出缺不同,國子監裏才生過亂相,此時人心未定,急需繼任者去安撫,石家這爵位早一日晚一日就無所謂得多,耽誤不到什麽。
當下便也無人堅持,群臣都應諾了,預備退下。
皇帝又順口格外問了朱謹深一句:「二郎,你以為呢?」
皇帝沒有當場就著反對的臣子口聲拒絕,其實就是有可活動之處,所以朱謹深最好的選擇,是說一句一切以皇帝的意思為準,不用明確表態。
但他道:「兒臣以為,楊閣老所言極是。」
群臣側目:這——謙遜得過了吧?
當然作為當事人,他最好是不要出頭給母家爭爵位,但最多保持個沉默也就很夠了,讚同反對派圖什麽?
萬一沒把握好分寸,一個已經落在半空裏的爵位可就又飛走了。
但這還沒完。
朱謹深接著道:「祖製有雲,非軍功不得封爵,兒臣不敢違背。」
……
祖製上確實有這一條。
隻是隨著時日推轉,祖製也不樣樣都管用了,不然元後家怎麽封的承恩公。
但再被後人含糊的祖製,也是祖製,一旦被抬出來,那就能壓得人脊梁一彎。
沈國舅就差點被壓趴到了地上。
他覺得朱謹深簡直是瘋了——抬祖製壓他,怎麽想的!
就算看出來了他的真實心意,也不用這樣兩敗俱傷罷!
這一句說出來容易,當著這麽多大臣的麵,再想收迴去就不可能了,而石家若封不成,他更別想了,石家沒軍功,他家難道有?
石家封爵的可能被掐死了,他家也一樣。
沈國舅納悶死了,他想過皇帝不同意,但沒想到朱謹深能反對,石家再提不起來,火辣辣的一個爵位,也舍得往外推?
朱謹深這個人本來就夠獨了,現在還這樣六親不靠,難道真想把自己整成孤家寡人不成。
他現在很懂沈皇後的感覺了:朱瑾淵那真是不足為懼的,他想幹什麽,都寫在臉上了,用不著跟他多費勁;可朱謹深想幹什麽,那真是一頭霧水,憑怎麽都看不出來。
殿裏群臣也是一怔。
推辭有真心和假意,說不要的,不見得就是不要,可朱謹深這一句出來,那是不存在任何什麽「受之有愧,卻之不恭」的空間,他就是不要。
怔愣過後,便是鬆了口氣,戶部尚書尤其高興,封這些外戚,每年都要白貼一大筆錢出去,能少封一個是一個。都督同知的勳位也很好麽。
當下第一個站出來,誇讚朱謹深講規矩知禮儀,是太祖的好兒孫。
沈國舅則是快憋得背過氣去:他不爭這一迴,自家以後逢著對景說不定還有機會,這一爭,直接徹底爭沒戲了。以後再想提,人人都能拿這句把他堵迴來。
除非去立個軍功。
軍功又豈是好立的。
現在四海都太平,隻有北邊的瓦剌還賊心不死,時不時犯邊,草原蠻子身高兩丈,眼如銅鈴,還生吃人肉,那都跟惡鬼一般,沈國舅一個靠妹妹起家的普通人,怎麽敢去招惹。
群臣到了這個時辰,本已都十分疲憊了,結果一聽沈國舅這話,頓時又都活了過來。
大殿裏眼神亂飛,有看皇帝的,有看朱謹深的,有看沈國舅的,還有一派的互相使著眼色的。
群臣記性不差,都還記得兩年多以前沈皇後深明大義,為前頭的三位皇子請求舉行冠禮的厚德之舉,如今沈國舅又提出來為二皇子的母家請封爵位,沈皇後這位繼後做的,真不愧為母儀天下四個字,十分的厚道慈愛。
但能在這時站在大殿裏參與廷議的,一大半是人精裏的人尖,各人心裏到底是怎麽想的,就不好說了。
沈首輔一時沒有說話,倒是楊閣老站出來:「二殿下查案有功,惠及母家,也有此理。但國之爵位,不可輕付,還請皇上三思。」
眾人的目光便又到了楊閣老身上,有人心裏嘀咕:二皇子才攪合了楊閣老提出的祭酒人選,這下好,轉眼楊閣老就要攪和他母家的爵位了。
陸續有人站出來應和。
哪怕是個不世的爵位,那也是公侯伯之流了,石家沒有寸功,不當隨意封賜。
沈國舅反駁道:「當年先皇後為產育二殿下,不幸逝世,連鳳命都殤了,怎能說沒有寸功?」
楊閣老道:「先皇後固然不幸,然而當年已封了石家都督同知,並非毫無所賜,國舅之言,有失偏頗。」
沈國舅道:「當年是當年事,如今是二殿下立功,閣老不可將兩件事混為一談。」他轉向皇帝,拱手道,「臣以為,石家多年來謹言慎行,不曾聽聞有一絲惡行,如今酬以爵位,臣以為是可以的。隻是不便越過承恩公,定為侯或伯即是。」
他看上去其意甚堅,連具體封什麽都替石家考慮好了。
但有意見的大有人在,倒不是跟朱謹深或石家有什麽恩怨,隻是一來外戚原就為群臣警惕,二來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看不順眼外戚沒甚本事,隻憑婚嫁就改換門庭的。
臣子們站在這殿裏可都是十年寒窗苦讀而來,就這樣,子孫若不爭氣,這福澤也綿延不下去,憑什麽外戚就可以躺著享樂?
當然,若叫他們做外戚,他們也不見得願意,因為做了外戚,富貴雖不愁,權勢是別想了。人生難得兩全。
一片喧擾聲裏,沈國舅堅持己見,舌戰群儒,不知皇家內情的人看了,八成還以為他是朱謹深的親舅舅。
吵了好一陣,皇帝揉了揉眉心:「卿等各有各的道理,朕一時倒難以抉擇。這樣吧,今日時辰晚了,擇日再議。」
皇帝這話也是其來有自,這一日議的事著實不少,再添一樁,不知將吵到什麽時辰去,橫豎封爵與祭酒出缺不同,國子監裏才生過亂相,此時人心未定,急需繼任者去安撫,石家這爵位早一日晚一日就無所謂得多,耽誤不到什麽。
當下便也無人堅持,群臣都應諾了,預備退下。
皇帝又順口格外問了朱謹深一句:「二郎,你以為呢?」
皇帝沒有當場就著反對的臣子口聲拒絕,其實就是有可活動之處,所以朱謹深最好的選擇,是說一句一切以皇帝的意思為準,不用明確表態。
但他道:「兒臣以為,楊閣老所言極是。」
群臣側目:這——謙遜得過了吧?
當然作為當事人,他最好是不要出頭給母家爭爵位,但最多保持個沉默也就很夠了,讚同反對派圖什麽?
萬一沒把握好分寸,一個已經落在半空裏的爵位可就又飛走了。
但這還沒完。
朱謹深接著道:「祖製有雲,非軍功不得封爵,兒臣不敢違背。」
……
祖製上確實有這一條。
隻是隨著時日推轉,祖製也不樣樣都管用了,不然元後家怎麽封的承恩公。
但再被後人含糊的祖製,也是祖製,一旦被抬出來,那就能壓得人脊梁一彎。
沈國舅就差點被壓趴到了地上。
他覺得朱謹深簡直是瘋了——抬祖製壓他,怎麽想的!
就算看出來了他的真實心意,也不用這樣兩敗俱傷罷!
這一句說出來容易,當著這麽多大臣的麵,再想收迴去就不可能了,而石家若封不成,他更別想了,石家沒軍功,他家難道有?
石家封爵的可能被掐死了,他家也一樣。
沈國舅納悶死了,他想過皇帝不同意,但沒想到朱謹深能反對,石家再提不起來,火辣辣的一個爵位,也舍得往外推?
朱謹深這個人本來就夠獨了,現在還這樣六親不靠,難道真想把自己整成孤家寡人不成。
他現在很懂沈皇後的感覺了:朱瑾淵那真是不足為懼的,他想幹什麽,都寫在臉上了,用不著跟他多費勁;可朱謹深想幹什麽,那真是一頭霧水,憑怎麽都看不出來。
殿裏群臣也是一怔。
推辭有真心和假意,說不要的,不見得就是不要,可朱謹深這一句出來,那是不存在任何什麽「受之有愧,卻之不恭」的空間,他就是不要。
怔愣過後,便是鬆了口氣,戶部尚書尤其高興,封這些外戚,每年都要白貼一大筆錢出去,能少封一個是一個。都督同知的勳位也很好麽。
當下第一個站出來,誇讚朱謹深講規矩知禮儀,是太祖的好兒孫。
沈國舅則是快憋得背過氣去:他不爭這一迴,自家以後逢著對景說不定還有機會,這一爭,直接徹底爭沒戲了。以後再想提,人人都能拿這句把他堵迴來。
除非去立個軍功。
軍功又豈是好立的。
現在四海都太平,隻有北邊的瓦剌還賊心不死,時不時犯邊,草原蠻子身高兩丈,眼如銅鈴,還生吃人肉,那都跟惡鬼一般,沈國舅一個靠妹妹起家的普通人,怎麽敢去招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