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派王邑帶兵出征是可以,但是現在的情況是兩麵作戰啊,王邑也隻能迎戰一邊,另一邊派誰去呢?
他將問題說與了王舜,王舜也陷入了沉思,是啊,王邑雖勇,可是也不是三頭六臂不能分身,朝中還有誰可堪重用呢?
那什麽前將軍王盛、王興之流他是向來看不上眼的,在他眼裏那都是哀章弄進來的酒囊飯袋,在朝堂上當個跳梁小醜而已。
現在大新朝真正能征慣戰之人倒是有那麽幾位,可是他們一般都被派在一些重要戰略要地鎮守一方。
朝中除了王邑之外,能夠信任的戰將還真是寥寥無幾。
王莽與王舜商量了半天也沒拿出個章程,於是打算明天早朝再議。
第二天早朝一開始,大司馬王尋便喜氣洋洋的出列報喜。
“啟稟聖上,昨日臣將那新式裝備交於工匠打製出來,便讓軍士進行了實驗,效果果然如聖上所言,戰馬極易操控,再配合聖上發明的強弩,我大新朝騎兵的將所向披靡。實在是可喜可賀啊!”
朝堂上有的大臣知道此事,有的卻是第一次聽說,大家聽到這個好消息,一時間開始議論紛紛交頭接耳起來。
王莽一聽,頓時高興的哈哈大笑,“大司馬可有將裝備好的戰馬帶來給眾愛卿們展示一下?”
王尋急忙迴到:“臣已經命人將戰馬帶來,此刻就在宮門外候著呢!聖上想看隨時可以演練!”
王莽大喜,“辦的好,那眾愛卿就隨朕移駕演武場,看看我大新朝的騎兵有何變化!”
於是王莽帶著眾大臣來到了演武場上,隻見王尋帶來了一隊騎兵,人數有五十人左右,個個盔明甲亮,精神抖擻。
昨天王尋一拿到圖紙,便看到那些東西打製應該不難,便找人去趕緊打製些樣品出來,直接裝備出一支騎兵小隊出來。
手下人辦事也挺利落,一天的時間便裝備出來了五十人的騎兵。並當場進行了實驗,騎兵們試騎後紛紛好評如潮。
眾大臣看著麵前這支隊伍,與以前的騎兵不同的是,他們的馬鞍樣式發生了變化,鞍橋加高,騎兵騎在上麵更加穩固。
兩側的雙腳都蹬在一個鐵鐙之中,雙手持著長矛,重要的是他們身上背著的不是弓箭,而是強弩。
王尋一聲令下,五十騎列開隊形便在場中演練起來,隻見馬蹄飛揚,塵煙滾滾。騎兵們衝殺自如,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
場上帶隊軍官令旗一揮,隻見騎兵們雙手端著強弩騎馬飛馳在場中,一陣齊射,箭矢如雨,準確地覆蓋遠處的箭靶區域,引得眾大臣們陣陣喝彩。
要知道漢代騎兵的遠射兵器,以弓矢為主,也使用弩,但因為騎兵沒有馬鐙,使不上力,所以配備不了強弩。
眼見這新式裝備對騎兵戰力助力如此之大,眾大臣紛紛開始對王莽歌功頌德,大放彩虹之屁震天響。
看完騎兵演練後王莽擺駕重迴未央宮中,與眾大臣繼續商議國事。
王莽坐在寶座之上,麵露得意之色,對著眾大臣說道:“有此等騎兵,我大新朝將不再懼怕蠻夷騎兵,必能平定叛亂,重振聲威!”
大司馬王尋一看這可是賺軍功的好時機啊,自己的大司馬怎麽得來的他自己是心中有數,若是有此騎兵那這次迎戰匈奴高句麗還不是手到擒來,看以後誰還敢說他這大司馬的閑話。
於是他趕緊出來進言:“陛下,如今我軍兵強馬壯,正是出兵平叛的好時機。臣願率大軍前往,一舉消滅叛軍!”
王莽微微頷首,表示讚許,不過他卻沒明確表態。
此時,文官裏一位大臣站出來說道:“陛下,不可輕易出兵。目前局勢尚未明朗,應當先摸清敵軍情況,再做定奪。”
幾個文官也跟著出列,“臣附議!”
太師王舜站了出來反駁道:“如今降奴和下溝裏已經攻占我朝城池,屠戮我朝百姓生靈塗炭,爾等還在這阻礙出兵,擾亂聖心,是何居心?”
話音一落,王邑帶著幾名武將紛紛出列附議,於是一時間兩方人在朝堂上吵了起來,都覺得自己說的有理。
群臣也開始議論紛紛,有人提議派出斥候偵查,有人建議招安叛軍……
王莽在上麵聽的頭疼,拍桌子怒道:“媽了個巴子的,都吵什麽,如今那些蠻夷都快打到老子眼前了,老子安能不還手?”
最終,王莽決定盡快將騎兵部隊裝備好,準備糧草,盡快出征。
而議到出征人選時,王舜站出來舉薦了王邑,王尋一看機會要落在王邑身上了馬上站出來再次請戰。
這次王莽終於表了態,他決定任命大司空王邑出征,而王邑則跪下領命,並且要求帶兵迎戰下溝裏。
為什麽王邑要挑下溝裏呢?下溝裏也就是高句麗它弱呀,和匈奴這種馬上民族相比,高句麗就是個渣渣,那戰功還不是唾手可得。
而匈奴可不一樣,一個搞不好都容易折在裏麵,那一世英名可就毀了,別說戰功了,活著迴來都困難。
所以這是王邑打的小九九,既然讓自己出征已是定局,那還不趁著機會挑個軟柿子捏捏。
王莽接著任命了大司馬王尋負責後勤調度,為前線提供糧草輜重,保障軍隊的後勤補給。
王尋滿心以為打高句麗讓王邑去了,自己會去迎戰匈奴呢,結果,就當了個管後勤的,頓時拉臉不樂意了。
王舜見王尋的表情便知道他在想什麽,於是出列說道:“大司馬這個後勤調度可不要小瞧,這是此戰重中之重,若是此戰能大勝而迴,臣請大司馬當立頭功!”
王莽頷首點頭,表示同意,王尋一聽,原來後勤幹好了也能立軍功,還不用上戰場拚命,頓時心情好轉,不再有異議。
而接著王莽就問到關於迎戰匈奴的人選,眾人一時間又開始議論起來。大家都知道匈奴才是個難啃的硬骨頭,此次迎戰的重心便是匈奴,雖然是騎兵裝備上新裝備,可是這仗也不容易打。
這時哀章小眼珠子一轉,想起一個人來,誰呀?就是執金吾大將軍文齊!
國將哀章早就看他不順眼了,要說這朝中誰不知道他哀章是王莽的寵臣,誰見了他不得給他幾分麵子。
可是偏偏就有那麽幾個刺兒頭還真就不給他麵子。
第一個就是太師王舜,他向來不給哀章什麽好臉色。對於太師王舜,哀章也沒什麽辦法,畢竟人家跟王莽是本家兄弟,而且權傾朝野,哀章動不了人家。
第二個就是國師劉歆,這就不用說了,早在哀章得勢之前兩人就結了梁子。
這第三個就是執金吾大將軍文齊了。文齊為人剛正不阿,掌管京師地區治安,也算是手握重兵。
他素來瞧不起哀章這等阿諛奉承的小人,即便你是國將,是寵臣又怎麽樣,老子就是不鳥你!
而且哀豪與劉叔文關係素來不好,哀豪總迴家跟他爹打小報告,而哀章聽說文齊竟與那劉叔文好的很,文齊還經常去如家酒樓與劉叔文喝酒稱兄道弟,哀章便對文齊一直記恨在心上了。
太師我動不了,國師我也沒啥辦法,你個小小的執金吾竟敢與我父子都不對付,老子還治不了你了?
想那匈奴騎兵可不是高句麗這等小國所能比的,當年若不是出了霍去病這等曠世英雄,那漢朝兵多將廣也打不過匈奴。
此番匈奴又是舉全國之力進攻,連王邑都不敢前去迎戰,而是選擇了北上迎戰高句麗。
於是他便站了出來,“聖上,臣有一人舉薦,當能統帥三軍迎戰降奴!”
王莽一聽大喜,“哀愛卿請講!”
哀章挺著個小腦袋瓜一本正經的說道:“臣推舉執金吾大將軍文齊,文將軍武藝高強,兵法謀略更是出眾,如今騎兵又有了聖上發明的新裝備,戰力飆升,由他帶領軍隊出戰降奴,必能旗開得勝!”
王莽略作思考,心中想到,是啊!文齊,老子怎麽把他給忘了,於是點頭道:“文將軍確實是個不錯的人選。”
然而,王舜卻心中疑慮,他與文齊私交不錯,深知哀章與文齊不和,哀章此番舉薦恐有深意。
他看向哀章,隻見哀章嘴角微揚,似有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
可是轉念一想,這朝中能征慣戰之人也挑不出誰了,文齊倒真是最好的人選,他還真沒什麽理由阻攔。
就在此時,文齊將軍出列,抱拳施禮,“謝聖上信任,末將必不負所托!”
文齊向來以馬革裹屍報效國家為己任,所以當聽到點將點到自己頭上了,自然義無反顧就應了下來。
見主將已經選定,王莽心情大好,下旨吩咐王尋即日起大力打製馬鐙馬蹄鐵裝備騎兵,準備糧草,待部隊裝備好即刻發兵迎戰降奴與下溝裏。
同時下旨命令邊境地區將領堅守城池,等待朝廷援軍。
待退朝後,王舜在路上等待文齊,見麵後他提醒文齊,讓他小心哀章。
但文齊性格耿直,並未將王舜的話放在心上,哀章一個沒實權的國將,他能奈我何。
他將問題說與了王舜,王舜也陷入了沉思,是啊,王邑雖勇,可是也不是三頭六臂不能分身,朝中還有誰可堪重用呢?
那什麽前將軍王盛、王興之流他是向來看不上眼的,在他眼裏那都是哀章弄進來的酒囊飯袋,在朝堂上當個跳梁小醜而已。
現在大新朝真正能征慣戰之人倒是有那麽幾位,可是他們一般都被派在一些重要戰略要地鎮守一方。
朝中除了王邑之外,能夠信任的戰將還真是寥寥無幾。
王莽與王舜商量了半天也沒拿出個章程,於是打算明天早朝再議。
第二天早朝一開始,大司馬王尋便喜氣洋洋的出列報喜。
“啟稟聖上,昨日臣將那新式裝備交於工匠打製出來,便讓軍士進行了實驗,效果果然如聖上所言,戰馬極易操控,再配合聖上發明的強弩,我大新朝騎兵的將所向披靡。實在是可喜可賀啊!”
朝堂上有的大臣知道此事,有的卻是第一次聽說,大家聽到這個好消息,一時間開始議論紛紛交頭接耳起來。
王莽一聽,頓時高興的哈哈大笑,“大司馬可有將裝備好的戰馬帶來給眾愛卿們展示一下?”
王尋急忙迴到:“臣已經命人將戰馬帶來,此刻就在宮門外候著呢!聖上想看隨時可以演練!”
王莽大喜,“辦的好,那眾愛卿就隨朕移駕演武場,看看我大新朝的騎兵有何變化!”
於是王莽帶著眾大臣來到了演武場上,隻見王尋帶來了一隊騎兵,人數有五十人左右,個個盔明甲亮,精神抖擻。
昨天王尋一拿到圖紙,便看到那些東西打製應該不難,便找人去趕緊打製些樣品出來,直接裝備出一支騎兵小隊出來。
手下人辦事也挺利落,一天的時間便裝備出來了五十人的騎兵。並當場進行了實驗,騎兵們試騎後紛紛好評如潮。
眾大臣看著麵前這支隊伍,與以前的騎兵不同的是,他們的馬鞍樣式發生了變化,鞍橋加高,騎兵騎在上麵更加穩固。
兩側的雙腳都蹬在一個鐵鐙之中,雙手持著長矛,重要的是他們身上背著的不是弓箭,而是強弩。
王尋一聲令下,五十騎列開隊形便在場中演練起來,隻見馬蹄飛揚,塵煙滾滾。騎兵們衝殺自如,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
場上帶隊軍官令旗一揮,隻見騎兵們雙手端著強弩騎馬飛馳在場中,一陣齊射,箭矢如雨,準確地覆蓋遠處的箭靶區域,引得眾大臣們陣陣喝彩。
要知道漢代騎兵的遠射兵器,以弓矢為主,也使用弩,但因為騎兵沒有馬鐙,使不上力,所以配備不了強弩。
眼見這新式裝備對騎兵戰力助力如此之大,眾大臣紛紛開始對王莽歌功頌德,大放彩虹之屁震天響。
看完騎兵演練後王莽擺駕重迴未央宮中,與眾大臣繼續商議國事。
王莽坐在寶座之上,麵露得意之色,對著眾大臣說道:“有此等騎兵,我大新朝將不再懼怕蠻夷騎兵,必能平定叛亂,重振聲威!”
大司馬王尋一看這可是賺軍功的好時機啊,自己的大司馬怎麽得來的他自己是心中有數,若是有此騎兵那這次迎戰匈奴高句麗還不是手到擒來,看以後誰還敢說他這大司馬的閑話。
於是他趕緊出來進言:“陛下,如今我軍兵強馬壯,正是出兵平叛的好時機。臣願率大軍前往,一舉消滅叛軍!”
王莽微微頷首,表示讚許,不過他卻沒明確表態。
此時,文官裏一位大臣站出來說道:“陛下,不可輕易出兵。目前局勢尚未明朗,應當先摸清敵軍情況,再做定奪。”
幾個文官也跟著出列,“臣附議!”
太師王舜站了出來反駁道:“如今降奴和下溝裏已經攻占我朝城池,屠戮我朝百姓生靈塗炭,爾等還在這阻礙出兵,擾亂聖心,是何居心?”
話音一落,王邑帶著幾名武將紛紛出列附議,於是一時間兩方人在朝堂上吵了起來,都覺得自己說的有理。
群臣也開始議論紛紛,有人提議派出斥候偵查,有人建議招安叛軍……
王莽在上麵聽的頭疼,拍桌子怒道:“媽了個巴子的,都吵什麽,如今那些蠻夷都快打到老子眼前了,老子安能不還手?”
最終,王莽決定盡快將騎兵部隊裝備好,準備糧草,盡快出征。
而議到出征人選時,王舜站出來舉薦了王邑,王尋一看機會要落在王邑身上了馬上站出來再次請戰。
這次王莽終於表了態,他決定任命大司空王邑出征,而王邑則跪下領命,並且要求帶兵迎戰下溝裏。
為什麽王邑要挑下溝裏呢?下溝裏也就是高句麗它弱呀,和匈奴這種馬上民族相比,高句麗就是個渣渣,那戰功還不是唾手可得。
而匈奴可不一樣,一個搞不好都容易折在裏麵,那一世英名可就毀了,別說戰功了,活著迴來都困難。
所以這是王邑打的小九九,既然讓自己出征已是定局,那還不趁著機會挑個軟柿子捏捏。
王莽接著任命了大司馬王尋負責後勤調度,為前線提供糧草輜重,保障軍隊的後勤補給。
王尋滿心以為打高句麗讓王邑去了,自己會去迎戰匈奴呢,結果,就當了個管後勤的,頓時拉臉不樂意了。
王舜見王尋的表情便知道他在想什麽,於是出列說道:“大司馬這個後勤調度可不要小瞧,這是此戰重中之重,若是此戰能大勝而迴,臣請大司馬當立頭功!”
王莽頷首點頭,表示同意,王尋一聽,原來後勤幹好了也能立軍功,還不用上戰場拚命,頓時心情好轉,不再有異議。
而接著王莽就問到關於迎戰匈奴的人選,眾人一時間又開始議論起來。大家都知道匈奴才是個難啃的硬骨頭,此次迎戰的重心便是匈奴,雖然是騎兵裝備上新裝備,可是這仗也不容易打。
這時哀章小眼珠子一轉,想起一個人來,誰呀?就是執金吾大將軍文齊!
國將哀章早就看他不順眼了,要說這朝中誰不知道他哀章是王莽的寵臣,誰見了他不得給他幾分麵子。
可是偏偏就有那麽幾個刺兒頭還真就不給他麵子。
第一個就是太師王舜,他向來不給哀章什麽好臉色。對於太師王舜,哀章也沒什麽辦法,畢竟人家跟王莽是本家兄弟,而且權傾朝野,哀章動不了人家。
第二個就是國師劉歆,這就不用說了,早在哀章得勢之前兩人就結了梁子。
這第三個就是執金吾大將軍文齊了。文齊為人剛正不阿,掌管京師地區治安,也算是手握重兵。
他素來瞧不起哀章這等阿諛奉承的小人,即便你是國將,是寵臣又怎麽樣,老子就是不鳥你!
而且哀豪與劉叔文關係素來不好,哀豪總迴家跟他爹打小報告,而哀章聽說文齊竟與那劉叔文好的很,文齊還經常去如家酒樓與劉叔文喝酒稱兄道弟,哀章便對文齊一直記恨在心上了。
太師我動不了,國師我也沒啥辦法,你個小小的執金吾竟敢與我父子都不對付,老子還治不了你了?
想那匈奴騎兵可不是高句麗這等小國所能比的,當年若不是出了霍去病這等曠世英雄,那漢朝兵多將廣也打不過匈奴。
此番匈奴又是舉全國之力進攻,連王邑都不敢前去迎戰,而是選擇了北上迎戰高句麗。
於是他便站了出來,“聖上,臣有一人舉薦,當能統帥三軍迎戰降奴!”
王莽一聽大喜,“哀愛卿請講!”
哀章挺著個小腦袋瓜一本正經的說道:“臣推舉執金吾大將軍文齊,文將軍武藝高強,兵法謀略更是出眾,如今騎兵又有了聖上發明的新裝備,戰力飆升,由他帶領軍隊出戰降奴,必能旗開得勝!”
王莽略作思考,心中想到,是啊!文齊,老子怎麽把他給忘了,於是點頭道:“文將軍確實是個不錯的人選。”
然而,王舜卻心中疑慮,他與文齊私交不錯,深知哀章與文齊不和,哀章此番舉薦恐有深意。
他看向哀章,隻見哀章嘴角微揚,似有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
可是轉念一想,這朝中能征慣戰之人也挑不出誰了,文齊倒真是最好的人選,他還真沒什麽理由阻攔。
就在此時,文齊將軍出列,抱拳施禮,“謝聖上信任,末將必不負所托!”
文齊向來以馬革裹屍報效國家為己任,所以當聽到點將點到自己頭上了,自然義無反顧就應了下來。
見主將已經選定,王莽心情大好,下旨吩咐王尋即日起大力打製馬鐙馬蹄鐵裝備騎兵,準備糧草,待部隊裝備好即刻發兵迎戰降奴與下溝裏。
同時下旨命令邊境地區將領堅守城池,等待朝廷援軍。
待退朝後,王舜在路上等待文齊,見麵後他提醒文齊,讓他小心哀章。
但文齊性格耿直,並未將王舜的話放在心上,哀章一個沒實權的國將,他能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