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又匆匆過了十幾日,在臘月的末尾處,除夕終於來臨了。
是的,這一天是屬於全國的喜慶節日,仿佛整個天地間都充滿了幸福和溫暖的氣息。
大城市裏當然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的,而這裏,這灣土黃色的寧靜村落,在冬日燦爛暖陽的照射下,此時也更加的寧靜祥和了。
村中若隱若現地迴蕩著孩子們燃放的鞭炮聲響,空氣裏彌漫著家家戶戶炊煙和酒菜的芳香,村後的小樹林裏,群鳥已經棲息,不再鳴唱,黃昏時的陽光,不冷不暖,正溫柔地揮灑在北固山灣這一片淳樸的曠野之上。
尤小璐和尤小濤忙裏忙外,一邊切菜,一邊燒火,他們要和父母一起張羅這頓年夜飯。是啊,歲月依然可期,故鄉的除夕,依然充斥著濃濃的年味。
各家各戶在吃年夜飯之前,首先要給老先人敬供米飯,接著要在神櫃前上香點燭,而後在大門口燃放一大串鞭炮,這一整套儀式做完,就預示著年夜飯開始,於是所有人才能動筷子。
尤小濤家的年夜飯實在是太簡單了,真的是簡單的飯,簡單的人。他家就炒了幾個菜,蒸了鍋米,熬了點兒雞湯,好一點的就是菜裏麵比平時多了一些肉而已。大部分農村人的年夜飯也都是如此,沒有誰家是多麽的豐盛的,因為不僅做得多了吃不完,更多的原因是一家人就那麽四五口人,沒有龐大的家族親戚和兄弟姐妹進行大聚會。
村裏最豐盛的年夜飯恐怕要數蕭蕭家的了,她的大伯二伯都已從外地趕了迴來,加上她的爺爺奶奶,弟弟妹妹,一家人老老小小加起來十幾口,那場麵看上去可是熱鬧極了。
客廳的電視上迴響著溫馨的春節純音樂,播放著五彩繽紛的春節晚會。小璐陪著父母看電視,小濤則毫無心情悶在家裏,今夜可是除夕,年輕的小夥伴們肯定都不願閑坐在家裏。
正當尤小濤要去旁邊找文輝去的時候,隻見金柱笑嘻嘻地從遠處走了過來。從金柱那裏小濤得知文輝今晚要請客,他要邀請幾個好兄弟一起玩耍呢。
“都叫了誰?”尤小濤問。
“你,我,蕭蕭,寶強和許明,還有其他兩個女孩子。”金柱說。
文輝自然是一個熱情好客的人,在村裏所有的年輕人裏就數他最能吃得開、最有號召力了。說實話,他現在也有這個經濟條件設宴請客,這不僅僅是為人大方的問題,更主要的是現實問題啊。
“這人還挺多嘛,他這迴是要大擺一桌啊,哈哈。”尤小濤笑了笑,
“以前我們和寶強、許明玩得少,文輝的意思是你們三個現在都在樓山縣呢,所以就一塊兒把他倆叫上了,大家增進增進感情嘛。”金柱說道。
“文輝還是想得周到。他現在在幹嘛?”
“他去買啤酒和瓜子去了,還說要買一大箱煙花,到十二點的時候放。”
“一起放煙花,這倒是一件浪漫的事……”
此刻的尤家村,四下裏完全黑了,天上的群星已經模模糊糊地閃爍起來,今晚的氣溫不是很冷,大自然給人們帶來了一個溫暖舒適的除夕夜。村裏大部分人都去關係好點的人家裏串門,老人們走不動路,兒女們就把爐子的火加大讓他們在家裏烤火看晚會,大人們則三三五五地聚在一起找個敞亮的人家打牌。村裏的年輕人們,有的足不出戶,有的胡遊亂轉,關係好的就像他們幾個一樣,約到一起去歡聚喝酒了。
現在,每家每戶門前都亮起了紅燈籠,遠處的趙家灣,王家山,李家村,人們都點亮了新年的紅紅燈火,抬眼望去,黝黑而廣闊的山野裏已經是星星點點的,這些嶄新而明亮的電燈,猶如天上的精靈一樣裝點著這些黑色的村落。
過了十幾分鍾,被邀請的“客人”已經陸陸續續來到了文輝家。小濤和金柱負責招唿到來的朋友,給他們倒茶水,給女孩子倒飲料,文輝則忙著在廚房翻炒著下酒菜,他的廚藝可是幾個人裏麵最厲害的了,就連寶強和小濤在文輝麵前也是小巫見大巫。
為了不影響孩子們的聚會,文輝的爸媽已經早早地去別人家烤火去了,這讓文輝可以無拘無束地組織這場聚會。
蕭蕭今晚穿著好看的長款羽絨服、高領毛衣、黑色的牛仔褲和長筒馬丁靴,在幾個女孩子裏麵,她的氣質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了。
一年未見的幾個朋友在除夕夜裏相聚在了文輝家裏,他們一個個都精神滿滿、興奮不已。七八個人一會兒玩遊戲、喝啤酒,一會兒談天說地、相互打趣,在這平凡又遙遠的大山深處,他們齊聚一堂,栽種著年輕的夢想,記錄著一段彌足珍貴的時光。
時至午夜十二點,全村人都開始“守歲”了,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人們祈求新的一年裏平安幸福。
文輝抱出剛買的大花炮,擺在院子中間,幾個人圍成半圈,一起迎接新年的到來。
寂靜的夜色又重新被煙火的光明和爆炸聲點燃了。一道道燦爛的煙柱劃破了漆黑的夜空,一朵朵炸開的煙火照映著大地,一張張年輕的臉,一顆顆單純的心,在這喜慶的日子裏,共同度過了屬於他們的歡樂的除夕夜。
尤家村的大年初一也是熱鬧非凡的一天。
這天,周圍村子的人們都要編排起自己的秧歌隊伍,敲鑼打鼓地趕來尤家村對麵的廟梁上參加大年初一的盛大廟會。
這個土廟供奉著周圍幾個村子共同信仰的神靈,在他們眼裏,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而且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規矩和廟會風俗至始至終都沒變。每當出門掙錢或是家裏有大事安排的時候,人們的第一選擇就是來到這裏殺雞宰羊、燒香燒紙、虔誠祈禱,這多少算是他們的一種希望和寄托啊。
這座土廟的地理位置選得也頗為講究,這是一小座突兀向前的黃土山梁,它的麵積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剛好可以遙望到周圍的幾個村莊,從這裏不僅可以看見各村的全貌,還可以看見下麵廣闊的橋洋河壩,這老一輩人的眼光真是精心獨到。
現在,這座沉寂了一年的土廟又開始歡騰了,可以看見從各村通往這裏的大馬路上那五彩繽紛的秧歌隊、鑼鼓手和看熱鬧的村民正向著這裏趕來。
所有人都麵露笑容,暫時放下了一年的辛苦疲憊,安心地沉浸在這期盼已久的盛會中去了。
等各村的秧歌隊到齊,這場空前的盛會就會開始,小濤、文輝和蕭蕭自然是尤家村秧歌隊的一員,寶強和許明不擅長秧歌,他們就當起了鑼鼓手,金柱生性靦腆,他隻是默默地躲在人群裏探頭探腦地觀望。
廟會最熱鬧的程序就是“踩字”了,這時候,村裏最有名望的陰陽先生也就是蕭蕭的爺爺就會大顯一番身手。他那花白的長須,消瘦的麵容,頗具長者風度。他站在人群最前排,腰纏紅布,頭戴禮帽,開始焚香燒紙,占卜打卦,他嘴裏一邊念一邊唱,手裏還十分嫻熟地敲打著銅製家什,幾個村子的鑼鼓手在他的帶領下也跟著他的節奏一起敲打。
於是一陣陣震耳欲聾的敲擊聲便將這廟會的氣氛烘托到極致。
響徹雲霄的禮炮,青煙繚繞的香火,摩肩接踵的村民,翩翩起舞的秧歌隊,今天,熱鬧而歡騰的北固山,展現出了一年中從未有過的嶄新麵貌。
年複一年,一代又一代,他們的這項傳統習俗在人們心裏已經根深蒂固,這是他們共同的鄉音和記憶,它不僅富有大山的人文情韻,而且百年傳承,曆久彌新,成了這裏每年大年初一最主要的新年盛會。
大年初二基本上都是互相叫客,你來我往,歡樂異常。初二之後,有的閑不住的村民就開始幹起了農活兒,有的則開始籌備起了新的一年的打工旅程。
文輝和金柱在初五的早上拉著行李離開了家,繼續到南方的工廠裏去了。這是他們的人生之路,這是屬於他們的生活。
每年的這段時間,尤元奎就很是焦躁不安,所有人都要為去哪打工而發愁,他也不例外。去年打工的地方他是去不成了,因為那裏的工程已經幹完,剩下的工程因為寒冷還沒有開工。今年他打算和村裏的五六個同伴一起去南方的一個高原地區,那裏的工地有一些使力氣的活,或許可以掙到錢呢。
十來天過後,歡樂的新年很快便結束,現在,村裏大部分成年人都已走得差不多了,他們都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向了遠方,留下了若幹婦孺老人獨守家門。那麽,剩下的元宵節自然就沒多少人過了。
實際上,正月十四、十五這兩天是最值得農人慶祝的日子,這是一個極其富有文化底蘊的傳統佳節,是純粹的勞動人民的節日。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八方來財,喜迎新春。
尤家村的元宵節別有一番鄉土風味。“十四的月亮十五圓”,老人們管這兩天的慶祝活動叫做“迎燈”或“烤年火”。
在正月十四的晚上,人們吃過水餃等高級麵食以後,全村各家各戶的娃娃們就爭先恐後地開始“紮火把”了。小濤、文輝和金柱自然也不例外,他們每年都在一起互相幫忙紮火把,而且一定要紮成全村最長最大的火把才行。火把用的基本材料是易燃和久燃的玉米秸稈和麥草,這些東西每家每戶幾乎都取之不盡,用這些材料紮火把可想而知元宵節主要慶祝的主題自然就是“豐收”了。
村裏有孩子的人家就有火把,就是孩子較小或孩子沒在家的個別家戶也會大方地背來一大捆幹柴,提前放在燃燒地點供大家烤火取暖。
全村的孩子們把紮好的火把高高興興地扛在肩上,就前往村裏的土大場裏集合了。
這時,村裏的一些大人們和一幫年輕人就會敲鑼打鼓帶領著孩子們去“遊火把”,火把手在前,鑼鼓手在後,當然大部分年輕人也都有自己的火把。
遊火把的路線是固定的兩條路線,十四的晚上走一條,十五的晚上走一條。這兩條路線很巧妙地避開了易發生火災的草坡山林,而是基本上沿著田野邊沒樹的道路走的,從尤小濤記事起,這兩條路線就是如此,追溯其曆史淵源,已經無從知曉,大概是尤家村有田地以來就有了。
到達路線起點的時候,大人們開始祭拜山神和土地,燒紙上香,祈求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等這些程序結束了,孩子們就可以把火把點燃。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從田野邊上往前走,走得過程中還會不停地揮舞耍弄手中的火把,在大場裏等著“迎燈”的大人們,就會看見遠處一條若隱若現的火龍在黑夜裏飛舞。尤小濤幾乎每年都會和小夥伴去遊火把,但隨著年齡增大,他有時也會加入到鑼鼓手的行列裏去渾水摸魚。
第一個跑迴來的火把手帶頭把燃著大火的火把扔到場地中央,後麵緊跟著的火把也一個接一個地將其扔在了一起,他們從田野裏歸來,這預示著他們迎來了新的希望和收成。
這幾十把火把和先前已經在場地中央點燃的柴火便堆出了一個超大的篝火堆,巨大的火苗熊熊燃燒著直穿黑夜,溫暖明亮的火光幾乎照亮了所有村民的臉,此時天邊也正好升起一輪巨大的明月,它的光輝和火光交織在一起,標誌著元宵節的到來。
此時全村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聚齊了,就連怕冷的老頭老太太也會顫顫巍巍地來到這大場地裏的大火邊上湊個熱鬧,烤一烤這溫暖無比的“年火”。在這寒冷的冬天裏,有這樣一堆大火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溫度幾乎烤得人們都流汗了。
當大火燃得正旺的時候,“說四句”的人物便登場了,此時鑼鼓手便要有節奏地進行敲打,以便配合他喊叫的韻律,周圍的人也要一起配合,他喊一句,人們就要大聲答應一句“哦!”。每年“說四句”的人基本上都是那一位有經驗的老人,但偶爾也有個別膽大的年輕人會從人群中竄出來像模像樣地鬧上幾句,隻逗得眾人哈哈大笑。鑼鼓一停,“說四句”的人就要開始喊,雖然其詞句可以臨場發揮,但尤小濤常聽到的流傳至今的幾句是這樣的:
正月裏呀正月正,
正月十四去迎燈,
迎是迎的什麽燈?
迎是迎的五穀神。
長的洋芋像大罐,
長的玉米像牛角,
長的黃豆像連扇,
長的麥子像老林,
迎得老的增福壽,
迎得小的享太平。
話音一落,鑼鼓喧天,掌聲齊鳴,歡聲雷動,人們在這樣輕鬆熱鬧的氣氛裏過完了第一天的元宵節。
第二天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和正月十四晚上的活動幾乎一模一樣,隻是遊火把的路線不同而已。
可如此歡樂的篝火大集會,如此富有鄉土氣息的傳統元宵佳節,在這一年又一年的緊張的生活節奏中,已逐漸被湍急的生活洪流給淹沒了。
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塵世的變遷,很多年輕人為了生活早在正月初幾就已背井離鄉,到元宵節的那一天,尤家村裏的年輕人已經所剩無幾,縱然留在家裏的人們還會照常過,但那熱鬧歡騰的氣氛卻早已不在。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悲哀的事實,原本意義非凡的元宵節,現在卻已逐漸淡化出了人們的視野。
現在,人們都覺得新年是如此的短促,都覺得過年隻過兩天,也就是三十和初一,到了大年初二的時候,年就過完了,這種意識在城裏人心中感受頗深,因為臘月二十九放假,大年初五就要上班。而現在,就連生活節奏稍慢的農村裏也有這樣的風氣了——幾乎所有人都忘記了過年還有個元宵節呢!
隨著最後一天元宵節的結束,寒假也接近了尾聲,也就意味著馬上要開學了。
小濤和小璐依舊目送著蒼老的父親離開家門去遠方打工,母親依然不情願地給他們給一點生活費,小璐依舊用畏懼的雙手接過那些錢,諸事如故,一切都未改變……
是的,這一天是屬於全國的喜慶節日,仿佛整個天地間都充滿了幸福和溫暖的氣息。
大城市裏當然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的,而這裏,這灣土黃色的寧靜村落,在冬日燦爛暖陽的照射下,此時也更加的寧靜祥和了。
村中若隱若現地迴蕩著孩子們燃放的鞭炮聲響,空氣裏彌漫著家家戶戶炊煙和酒菜的芳香,村後的小樹林裏,群鳥已經棲息,不再鳴唱,黃昏時的陽光,不冷不暖,正溫柔地揮灑在北固山灣這一片淳樸的曠野之上。
尤小璐和尤小濤忙裏忙外,一邊切菜,一邊燒火,他們要和父母一起張羅這頓年夜飯。是啊,歲月依然可期,故鄉的除夕,依然充斥著濃濃的年味。
各家各戶在吃年夜飯之前,首先要給老先人敬供米飯,接著要在神櫃前上香點燭,而後在大門口燃放一大串鞭炮,這一整套儀式做完,就預示著年夜飯開始,於是所有人才能動筷子。
尤小濤家的年夜飯實在是太簡單了,真的是簡單的飯,簡單的人。他家就炒了幾個菜,蒸了鍋米,熬了點兒雞湯,好一點的就是菜裏麵比平時多了一些肉而已。大部分農村人的年夜飯也都是如此,沒有誰家是多麽的豐盛的,因為不僅做得多了吃不完,更多的原因是一家人就那麽四五口人,沒有龐大的家族親戚和兄弟姐妹進行大聚會。
村裏最豐盛的年夜飯恐怕要數蕭蕭家的了,她的大伯二伯都已從外地趕了迴來,加上她的爺爺奶奶,弟弟妹妹,一家人老老小小加起來十幾口,那場麵看上去可是熱鬧極了。
客廳的電視上迴響著溫馨的春節純音樂,播放著五彩繽紛的春節晚會。小璐陪著父母看電視,小濤則毫無心情悶在家裏,今夜可是除夕,年輕的小夥伴們肯定都不願閑坐在家裏。
正當尤小濤要去旁邊找文輝去的時候,隻見金柱笑嘻嘻地從遠處走了過來。從金柱那裏小濤得知文輝今晚要請客,他要邀請幾個好兄弟一起玩耍呢。
“都叫了誰?”尤小濤問。
“你,我,蕭蕭,寶強和許明,還有其他兩個女孩子。”金柱說。
文輝自然是一個熱情好客的人,在村裏所有的年輕人裏就數他最能吃得開、最有號召力了。說實話,他現在也有這個經濟條件設宴請客,這不僅僅是為人大方的問題,更主要的是現實問題啊。
“這人還挺多嘛,他這迴是要大擺一桌啊,哈哈。”尤小濤笑了笑,
“以前我們和寶強、許明玩得少,文輝的意思是你們三個現在都在樓山縣呢,所以就一塊兒把他倆叫上了,大家增進增進感情嘛。”金柱說道。
“文輝還是想得周到。他現在在幹嘛?”
“他去買啤酒和瓜子去了,還說要買一大箱煙花,到十二點的時候放。”
“一起放煙花,這倒是一件浪漫的事……”
此刻的尤家村,四下裏完全黑了,天上的群星已經模模糊糊地閃爍起來,今晚的氣溫不是很冷,大自然給人們帶來了一個溫暖舒適的除夕夜。村裏大部分人都去關係好點的人家裏串門,老人們走不動路,兒女們就把爐子的火加大讓他們在家裏烤火看晚會,大人們則三三五五地聚在一起找個敞亮的人家打牌。村裏的年輕人們,有的足不出戶,有的胡遊亂轉,關係好的就像他們幾個一樣,約到一起去歡聚喝酒了。
現在,每家每戶門前都亮起了紅燈籠,遠處的趙家灣,王家山,李家村,人們都點亮了新年的紅紅燈火,抬眼望去,黝黑而廣闊的山野裏已經是星星點點的,這些嶄新而明亮的電燈,猶如天上的精靈一樣裝點著這些黑色的村落。
過了十幾分鍾,被邀請的“客人”已經陸陸續續來到了文輝家。小濤和金柱負責招唿到來的朋友,給他們倒茶水,給女孩子倒飲料,文輝則忙著在廚房翻炒著下酒菜,他的廚藝可是幾個人裏麵最厲害的了,就連寶強和小濤在文輝麵前也是小巫見大巫。
為了不影響孩子們的聚會,文輝的爸媽已經早早地去別人家烤火去了,這讓文輝可以無拘無束地組織這場聚會。
蕭蕭今晚穿著好看的長款羽絨服、高領毛衣、黑色的牛仔褲和長筒馬丁靴,在幾個女孩子裏麵,她的氣質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了。
一年未見的幾個朋友在除夕夜裏相聚在了文輝家裏,他們一個個都精神滿滿、興奮不已。七八個人一會兒玩遊戲、喝啤酒,一會兒談天說地、相互打趣,在這平凡又遙遠的大山深處,他們齊聚一堂,栽種著年輕的夢想,記錄著一段彌足珍貴的時光。
時至午夜十二點,全村人都開始“守歲”了,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人們祈求新的一年裏平安幸福。
文輝抱出剛買的大花炮,擺在院子中間,幾個人圍成半圈,一起迎接新年的到來。
寂靜的夜色又重新被煙火的光明和爆炸聲點燃了。一道道燦爛的煙柱劃破了漆黑的夜空,一朵朵炸開的煙火照映著大地,一張張年輕的臉,一顆顆單純的心,在這喜慶的日子裏,共同度過了屬於他們的歡樂的除夕夜。
尤家村的大年初一也是熱鬧非凡的一天。
這天,周圍村子的人們都要編排起自己的秧歌隊伍,敲鑼打鼓地趕來尤家村對麵的廟梁上參加大年初一的盛大廟會。
這個土廟供奉著周圍幾個村子共同信仰的神靈,在他們眼裏,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而且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規矩和廟會風俗至始至終都沒變。每當出門掙錢或是家裏有大事安排的時候,人們的第一選擇就是來到這裏殺雞宰羊、燒香燒紙、虔誠祈禱,這多少算是他們的一種希望和寄托啊。
這座土廟的地理位置選得也頗為講究,這是一小座突兀向前的黃土山梁,它的麵積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剛好可以遙望到周圍的幾個村莊,從這裏不僅可以看見各村的全貌,還可以看見下麵廣闊的橋洋河壩,這老一輩人的眼光真是精心獨到。
現在,這座沉寂了一年的土廟又開始歡騰了,可以看見從各村通往這裏的大馬路上那五彩繽紛的秧歌隊、鑼鼓手和看熱鬧的村民正向著這裏趕來。
所有人都麵露笑容,暫時放下了一年的辛苦疲憊,安心地沉浸在這期盼已久的盛會中去了。
等各村的秧歌隊到齊,這場空前的盛會就會開始,小濤、文輝和蕭蕭自然是尤家村秧歌隊的一員,寶強和許明不擅長秧歌,他們就當起了鑼鼓手,金柱生性靦腆,他隻是默默地躲在人群裏探頭探腦地觀望。
廟會最熱鬧的程序就是“踩字”了,這時候,村裏最有名望的陰陽先生也就是蕭蕭的爺爺就會大顯一番身手。他那花白的長須,消瘦的麵容,頗具長者風度。他站在人群最前排,腰纏紅布,頭戴禮帽,開始焚香燒紙,占卜打卦,他嘴裏一邊念一邊唱,手裏還十分嫻熟地敲打著銅製家什,幾個村子的鑼鼓手在他的帶領下也跟著他的節奏一起敲打。
於是一陣陣震耳欲聾的敲擊聲便將這廟會的氣氛烘托到極致。
響徹雲霄的禮炮,青煙繚繞的香火,摩肩接踵的村民,翩翩起舞的秧歌隊,今天,熱鬧而歡騰的北固山,展現出了一年中從未有過的嶄新麵貌。
年複一年,一代又一代,他們的這項傳統習俗在人們心裏已經根深蒂固,這是他們共同的鄉音和記憶,它不僅富有大山的人文情韻,而且百年傳承,曆久彌新,成了這裏每年大年初一最主要的新年盛會。
大年初二基本上都是互相叫客,你來我往,歡樂異常。初二之後,有的閑不住的村民就開始幹起了農活兒,有的則開始籌備起了新的一年的打工旅程。
文輝和金柱在初五的早上拉著行李離開了家,繼續到南方的工廠裏去了。這是他們的人生之路,這是屬於他們的生活。
每年的這段時間,尤元奎就很是焦躁不安,所有人都要為去哪打工而發愁,他也不例外。去年打工的地方他是去不成了,因為那裏的工程已經幹完,剩下的工程因為寒冷還沒有開工。今年他打算和村裏的五六個同伴一起去南方的一個高原地區,那裏的工地有一些使力氣的活,或許可以掙到錢呢。
十來天過後,歡樂的新年很快便結束,現在,村裏大部分成年人都已走得差不多了,他們都為了自己的家庭而奔向了遠方,留下了若幹婦孺老人獨守家門。那麽,剩下的元宵節自然就沒多少人過了。
實際上,正月十四、十五這兩天是最值得農人慶祝的日子,這是一個極其富有文化底蘊的傳統佳節,是純粹的勞動人民的節日。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八方來財,喜迎新春。
尤家村的元宵節別有一番鄉土風味。“十四的月亮十五圓”,老人們管這兩天的慶祝活動叫做“迎燈”或“烤年火”。
在正月十四的晚上,人們吃過水餃等高級麵食以後,全村各家各戶的娃娃們就爭先恐後地開始“紮火把”了。小濤、文輝和金柱自然也不例外,他們每年都在一起互相幫忙紮火把,而且一定要紮成全村最長最大的火把才行。火把用的基本材料是易燃和久燃的玉米秸稈和麥草,這些東西每家每戶幾乎都取之不盡,用這些材料紮火把可想而知元宵節主要慶祝的主題自然就是“豐收”了。
村裏有孩子的人家就有火把,就是孩子較小或孩子沒在家的個別家戶也會大方地背來一大捆幹柴,提前放在燃燒地點供大家烤火取暖。
全村的孩子們把紮好的火把高高興興地扛在肩上,就前往村裏的土大場裏集合了。
這時,村裏的一些大人們和一幫年輕人就會敲鑼打鼓帶領著孩子們去“遊火把”,火把手在前,鑼鼓手在後,當然大部分年輕人也都有自己的火把。
遊火把的路線是固定的兩條路線,十四的晚上走一條,十五的晚上走一條。這兩條路線很巧妙地避開了易發生火災的草坡山林,而是基本上沿著田野邊沒樹的道路走的,從尤小濤記事起,這兩條路線就是如此,追溯其曆史淵源,已經無從知曉,大概是尤家村有田地以來就有了。
到達路線起點的時候,大人們開始祭拜山神和土地,燒紙上香,祈求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等這些程序結束了,孩子們就可以把火把點燃。他們一個接一個地從田野邊上往前走,走得過程中還會不停地揮舞耍弄手中的火把,在大場裏等著“迎燈”的大人們,就會看見遠處一條若隱若現的火龍在黑夜裏飛舞。尤小濤幾乎每年都會和小夥伴去遊火把,但隨著年齡增大,他有時也會加入到鑼鼓手的行列裏去渾水摸魚。
第一個跑迴來的火把手帶頭把燃著大火的火把扔到場地中央,後麵緊跟著的火把也一個接一個地將其扔在了一起,他們從田野裏歸來,這預示著他們迎來了新的希望和收成。
這幾十把火把和先前已經在場地中央點燃的柴火便堆出了一個超大的篝火堆,巨大的火苗熊熊燃燒著直穿黑夜,溫暖明亮的火光幾乎照亮了所有村民的臉,此時天邊也正好升起一輪巨大的明月,它的光輝和火光交織在一起,標誌著元宵節的到來。
此時全村所有的男女老少都聚齊了,就連怕冷的老頭老太太也會顫顫巍巍地來到這大場地裏的大火邊上湊個熱鬧,烤一烤這溫暖無比的“年火”。在這寒冷的冬天裏,有這樣一堆大火可真是一件幸福的事,這溫度幾乎烤得人們都流汗了。
當大火燃得正旺的時候,“說四句”的人物便登場了,此時鑼鼓手便要有節奏地進行敲打,以便配合他喊叫的韻律,周圍的人也要一起配合,他喊一句,人們就要大聲答應一句“哦!”。每年“說四句”的人基本上都是那一位有經驗的老人,但偶爾也有個別膽大的年輕人會從人群中竄出來像模像樣地鬧上幾句,隻逗得眾人哈哈大笑。鑼鼓一停,“說四句”的人就要開始喊,雖然其詞句可以臨場發揮,但尤小濤常聽到的流傳至今的幾句是這樣的:
正月裏呀正月正,
正月十四去迎燈,
迎是迎的什麽燈?
迎是迎的五穀神。
長的洋芋像大罐,
長的玉米像牛角,
長的黃豆像連扇,
長的麥子像老林,
迎得老的增福壽,
迎得小的享太平。
話音一落,鑼鼓喧天,掌聲齊鳴,歡聲雷動,人們在這樣輕鬆熱鬧的氣氛裏過完了第一天的元宵節。
第二天正月十五的元宵節和正月十四晚上的活動幾乎一模一樣,隻是遊火把的路線不同而已。
可如此歡樂的篝火大集會,如此富有鄉土氣息的傳統元宵佳節,在這一年又一年的緊張的生活節奏中,已逐漸被湍急的生活洪流給淹沒了。
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塵世的變遷,很多年輕人為了生活早在正月初幾就已背井離鄉,到元宵節的那一天,尤家村裏的年輕人已經所剩無幾,縱然留在家裏的人們還會照常過,但那熱鬧歡騰的氣氛卻早已不在。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悲哀的事實,原本意義非凡的元宵節,現在卻已逐漸淡化出了人們的視野。
現在,人們都覺得新年是如此的短促,都覺得過年隻過兩天,也就是三十和初一,到了大年初二的時候,年就過完了,這種意識在城裏人心中感受頗深,因為臘月二十九放假,大年初五就要上班。而現在,就連生活節奏稍慢的農村裏也有這樣的風氣了——幾乎所有人都忘記了過年還有個元宵節呢!
隨著最後一天元宵節的結束,寒假也接近了尾聲,也就意味著馬上要開學了。
小濤和小璐依舊目送著蒼老的父親離開家門去遠方打工,母親依然不情願地給他們給一點生活費,小璐依舊用畏懼的雙手接過那些錢,諸事如故,一切都未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