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夏仲南確實別無他意,隨即便轉向了戰峰,來到了戰峰弟子操練武技的演武場。
看著戰峰弟子們汗水淋漓地演練各種劍法招式,他不禁想起自己這段時日修為突飛猛進的過程,其中有許多心得體會。於是說道:“剩餘諸峰,我便不再一一走訪了,將他們以及執法峰的部分弟子都召集過來吧,許久未與各位同門共研修煉心得,今日便在此與眾位談談如何錘煉戰鬥技法。”
作為一十三軍的總教習,這裏的大部分弟子都修煉了他的“參同真訣”,稱他一聲“師尊”亦不為過。聽聞他要在演武場上授課,弟子們無不欣喜若狂,消息迅速傳開,很快便聚集了兩千餘人,幾乎留守總部的所有弟子都趕來聆聽。
他們都迴憶起當初在飛躍澗時,夏仲南教導他們修煉“參同真訣”的那段日子,那是他們至今仍津津樂道的珍貴經曆……
等到人員大致匯聚齊全,夏仲南率先演練起了槍訣秘術。
此時,他的槍道已然深藏玄機,達到仙階宗師之境,手中的玄鐵長槍猶如生靈般靈動,宛如蛟龍遊弋,在空中演繹著翻江倒海、騰雲駕霧的壯闊景象。
受其感召,一十三軍的將士多數選擇了長槍作為修行兵器。目睹夏仲南施展槍法,眾人無不心頭震撼,始知長槍竟有如斯妙用!
這番演練,無疑拓寬了這些門徒們的視野。隻有親眼見證高人的神通手段,方能明白自身的不足與追求的方向,這也正是眾多修者需得良師指引,方能成為高徒的道理所在。
展示完畢,夏仲南坐下與眾弟子講解如何提升槍技威能。
他問道:“諸位可還記得,當年我是如何傳授你們駕馭長槍之法的?”
眾弟子迴想起,那時夏仲南初任百人隊隊長,僅教授麾下一招便橫掃各路百人隊,那一幕至今仍曆曆在目。
鐵蛋、曲德利、鍾鐵錘、殷大本等人,昔年隨侍夏仲南左右的百人隊成員均在場,那些往昔的美好時光讓他們陷入沉醉般的迴憶之中。
夏仲南接著言道:“我所習槍法,亦是循序漸進而登峰造極。即便我們僅僅鑽研一招槍法,但若能將其修煉至登峰造極,那一招便足以擁有超越我們現有修為的驚人威力。
以此為基礎,再輔以日後修習或自創的其他招式,整體戰鬥力自然也能躍升一個層次。彼時有人問何時傳授第二招,那麽今日我所講,便是你們期待已久的第二招。”
此番肺腑之言,源於他由凡入聖,如今憑借化神修為,足以挑戰還虛期修士的強大戰力的真實經曆。
然而,他無法逐一針對每位弟子特點量身定製教學方案,隻能傾囊相授自身經驗。至於弟子們最終能取得何種成就,關鍵還在於各自的領悟與努力。
他從未想過孤身一人獨闖江湖,出身現代世界的他深信團隊力量。在這個弱肉強食、局勢錯綜複雜的世界中,他希冀大家能夠彼此倚仗,共同壯大。
直至目前,他的這種策略已見成效。他為團隊付出大量心力與修煉資源,而這支隊伍也已成為他堅實的後盾,令他在前行路上愈發堅定有力。
就這樣度過一日,劉大巴子閉關修煉的短暫三日轉瞬即逝。待至第四日清晨,夏仲南已偕同塗山芳兒及幾位堂主,在劉大巴子潛心修煉的密室外靜靜等候。隨著密室內傳出的一陣爽朗笑聲,劉大巴子終成大道,順利出關……
眾人上前恭敬祝賀完畢,劉大巴子忽然開口,聲音蘊含著修為深厚的內力:“吾真名為‘劉旭傑’,爾等以為,是迴歸本名更為合適,抑或是繼續以‘劉大巴子’這世俗綽號示人呢?”
此言一出,眾人皆感愕然,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迴應。“劉大巴子”雖非修真界的雅稱,然而眾人已久習其名,未曾深究,此刻他突然提及此事,令眾人不得不揣測他的心意。
見眾人麵麵相覷並未作答,劉大巴子似覺微妙的尷尬,輕咳一聲,言語間已透出道境之威:“如今我已突破至還虛境,並有心爭雄州牧之位,一旦功成,身份地位較之徐壽廷隻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難道我竟要一生背負此俗世綽號不成?”
趙德麟掃視四周,見諸修士皆默不作聲,遂將視線投向修煉頗有所成的夏仲南,期待他能給出點撥。然而夏仲南卻神情凝重,顯然在深思熟慮,連看都沒看向趙德麟,仿佛默許了一般。於是趙德麟開口建議:“此事還需將軍三思。眾所周知,在白國戰場揚威立萬的一十三軍統帥,便是尊稱‘劉大巴子’的大將軍。若此刻忽有一位名為‘劉旭傑’的人物出現,又有誰能辨識其真身?故依我之見,將軍仍應沿用‘劉大巴子’之名。”
趙德麟此番言辭誠懇,既點明實情又不失恭維,劉大巴子聽罷不僅未生厭煩,反而微微心動,感慨道:“取得這般修為,卻不能恢複本名,實是令人遺憾之事!”
直至此時,夏仲南才緩緩開口,語氣堅定:“此事最終在於將軍的決心與抉擇。如將軍執意迴歸本名,我等自當遵從,然而若將軍欲奪州牧之位,則宜繼續使用‘劉大巴子’之名。”
劉大巴子追問:“這其中究竟有何重大區別?”
夏仲南嚴肅地道:“其中差距深遠矣!雖然此次武國新增九州,州牧職位看似眾多,但實際上朝野上下覬覦之人不下數十甚至上百。而將軍於朝廷內外人脈稀少,能為你發聲者幾近於無,唯有徐壽廷元帥及現任州牧徐德敬大人,乃是將軍難能可貴的倚仗。若將軍此時改換姓名,無疑是割裂了這份香火之情,兩位徐大人非但不會助你一臂之力,恐怕還會對你采取壓製措施。”
夏仲南的一席話猶如當頭棒喝,讓劉大巴子頓時清醒過來,額頭上泌出細密的冷汗,連聲道:“夏兄所言甚是,是我一時衝動,見識短淺了!”
見劉大巴子能迅速認識到問題所在,夏仲南不禁鬆了口氣。若他固執己見,原本就渺茫的機會將會變得更加微乎其微,夏仲南已經開始思考其他應對之策了...
夏仲南開口道:“我等修為尚淺,朝廷內外究竟有多少宗門世家覬覦州牧之位,實則我等毫無頭緒,欲要克敵製勝,必先明了敵人態勢。故此,我們必須迅速探查清楚國內究竟有何宗門勢力圖謀奪取州牧之位,唯有如此,方可針鋒相對,尋覓一絲勝利之機。
如今,每一位同道皆需傾盡全力,調動一切可用之資源,此乃我一十三軍與問天仙宮當前麵臨的最大一場無形之戰,其兇險程度絲毫不遜於真刀真槍的沙場對決!
若大巴子能成功登上州牧寶座,則將軍威望將更進一步,吾等問天仙宮及一十三軍亦將迎來一次空前絕後的壯大良機。
然而一旦敗北,一十三軍恐將受徐壽廷徐帥之命迴歸熾方修煉之地,問天仙宮也將麵臨新晉府軍勢力的重壓,無一位新任州牧願意在其治下留存可與之爭鋒的強大力量。”
他首先激發起劉大巴子以及問天仙宮高層對於劉大巴子執掌一方的熱情,隨後又向他們剖析這其中的艱難險阻,使得眾人內心既有渴望又有憂慮,患得患失。
他對問天仙宮及其成員均以真誠相待,所提出的策略亦是全心全意為了仙宮及諸位考慮。然而,在必要的時候,他也懂得如何給予警示。
當劉大巴子突然提出要恢複原名時,此舉立即觸動了夏仲南的警覺神經,其行徑近乎忘乎所以,令夏仲南深感不滿。
近一段時間,一十三軍的發展可謂順風順水,無論是戰場上與白國大軍周旋,還是建立問天仙宮,乃至問天鏢局開遍各大城市,千秋茶樓與紅塵酒樓各處生根發芽,丹堂與陣堂修煉之地繁榮昌盛,內務堂更是堆積如山的修行資源。
他們幾乎忘記了,這一切成就的取得並非易事,乃是得益於夏仲南嘔心瀝血的精心布局才換來了今天的成功,他決不允許因任何人的輕率之舉而使這些成果受到絲毫損害。
智慧並不一定意味著成功,勤勉也未必能確保成功,智勇雙全亦非成功的必然條件。
那成功的秘訣何在?
答案在於順應天道!須在風起之時揚帆前行,在靜謐之際品味月色之美,這才是把握成功的根本之道。
夏仲南所有的籌謀策略,均是圍繞這個“順應天道”的原則展開。倘若無法借勢崛起,他寧肯低調潛修,正如在北鳴關一役後,他選擇帶領一十三軍隱匿於飛躍澗,全體投身修真之道,而非投奔聞玉樓旗下與白國大軍硬碰硬交戰,直到他在外遊曆時發現創立宗門的契機,才引領一十三軍步入另一條發展之路。
經夏仲南一番語重心長的講解後,眾人紛紛冷靜下來,思緒不再輕浮,開始運用智慧,整合各類資源,誓要在劉大巴子競逐州牧之位一事上竭力獻策出力。
看著戰峰弟子們汗水淋漓地演練各種劍法招式,他不禁想起自己這段時日修為突飛猛進的過程,其中有許多心得體會。於是說道:“剩餘諸峰,我便不再一一走訪了,將他們以及執法峰的部分弟子都召集過來吧,許久未與各位同門共研修煉心得,今日便在此與眾位談談如何錘煉戰鬥技法。”
作為一十三軍的總教習,這裏的大部分弟子都修煉了他的“參同真訣”,稱他一聲“師尊”亦不為過。聽聞他要在演武場上授課,弟子們無不欣喜若狂,消息迅速傳開,很快便聚集了兩千餘人,幾乎留守總部的所有弟子都趕來聆聽。
他們都迴憶起當初在飛躍澗時,夏仲南教導他們修煉“參同真訣”的那段日子,那是他們至今仍津津樂道的珍貴經曆……
等到人員大致匯聚齊全,夏仲南率先演練起了槍訣秘術。
此時,他的槍道已然深藏玄機,達到仙階宗師之境,手中的玄鐵長槍猶如生靈般靈動,宛如蛟龍遊弋,在空中演繹著翻江倒海、騰雲駕霧的壯闊景象。
受其感召,一十三軍的將士多數選擇了長槍作為修行兵器。目睹夏仲南施展槍法,眾人無不心頭震撼,始知長槍竟有如斯妙用!
這番演練,無疑拓寬了這些門徒們的視野。隻有親眼見證高人的神通手段,方能明白自身的不足與追求的方向,這也正是眾多修者需得良師指引,方能成為高徒的道理所在。
展示完畢,夏仲南坐下與眾弟子講解如何提升槍技威能。
他問道:“諸位可還記得,當年我是如何傳授你們駕馭長槍之法的?”
眾弟子迴想起,那時夏仲南初任百人隊隊長,僅教授麾下一招便橫掃各路百人隊,那一幕至今仍曆曆在目。
鐵蛋、曲德利、鍾鐵錘、殷大本等人,昔年隨侍夏仲南左右的百人隊成員均在場,那些往昔的美好時光讓他們陷入沉醉般的迴憶之中。
夏仲南接著言道:“我所習槍法,亦是循序漸進而登峰造極。即便我們僅僅鑽研一招槍法,但若能將其修煉至登峰造極,那一招便足以擁有超越我們現有修為的驚人威力。
以此為基礎,再輔以日後修習或自創的其他招式,整體戰鬥力自然也能躍升一個層次。彼時有人問何時傳授第二招,那麽今日我所講,便是你們期待已久的第二招。”
此番肺腑之言,源於他由凡入聖,如今憑借化神修為,足以挑戰還虛期修士的強大戰力的真實經曆。
然而,他無法逐一針對每位弟子特點量身定製教學方案,隻能傾囊相授自身經驗。至於弟子們最終能取得何種成就,關鍵還在於各自的領悟與努力。
他從未想過孤身一人獨闖江湖,出身現代世界的他深信團隊力量。在這個弱肉強食、局勢錯綜複雜的世界中,他希冀大家能夠彼此倚仗,共同壯大。
直至目前,他的這種策略已見成效。他為團隊付出大量心力與修煉資源,而這支隊伍也已成為他堅實的後盾,令他在前行路上愈發堅定有力。
就這樣度過一日,劉大巴子閉關修煉的短暫三日轉瞬即逝。待至第四日清晨,夏仲南已偕同塗山芳兒及幾位堂主,在劉大巴子潛心修煉的密室外靜靜等候。隨著密室內傳出的一陣爽朗笑聲,劉大巴子終成大道,順利出關……
眾人上前恭敬祝賀完畢,劉大巴子忽然開口,聲音蘊含著修為深厚的內力:“吾真名為‘劉旭傑’,爾等以為,是迴歸本名更為合適,抑或是繼續以‘劉大巴子’這世俗綽號示人呢?”
此言一出,眾人皆感愕然,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迴應。“劉大巴子”雖非修真界的雅稱,然而眾人已久習其名,未曾深究,此刻他突然提及此事,令眾人不得不揣測他的心意。
見眾人麵麵相覷並未作答,劉大巴子似覺微妙的尷尬,輕咳一聲,言語間已透出道境之威:“如今我已突破至還虛境,並有心爭雄州牧之位,一旦功成,身份地位較之徐壽廷隻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難道我竟要一生背負此俗世綽號不成?”
趙德麟掃視四周,見諸修士皆默不作聲,遂將視線投向修煉頗有所成的夏仲南,期待他能給出點撥。然而夏仲南卻神情凝重,顯然在深思熟慮,連看都沒看向趙德麟,仿佛默許了一般。於是趙德麟開口建議:“此事還需將軍三思。眾所周知,在白國戰場揚威立萬的一十三軍統帥,便是尊稱‘劉大巴子’的大將軍。若此刻忽有一位名為‘劉旭傑’的人物出現,又有誰能辨識其真身?故依我之見,將軍仍應沿用‘劉大巴子’之名。”
趙德麟此番言辭誠懇,既點明實情又不失恭維,劉大巴子聽罷不僅未生厭煩,反而微微心動,感慨道:“取得這般修為,卻不能恢複本名,實是令人遺憾之事!”
直至此時,夏仲南才緩緩開口,語氣堅定:“此事最終在於將軍的決心與抉擇。如將軍執意迴歸本名,我等自當遵從,然而若將軍欲奪州牧之位,則宜繼續使用‘劉大巴子’之名。”
劉大巴子追問:“這其中究竟有何重大區別?”
夏仲南嚴肅地道:“其中差距深遠矣!雖然此次武國新增九州,州牧職位看似眾多,但實際上朝野上下覬覦之人不下數十甚至上百。而將軍於朝廷內外人脈稀少,能為你發聲者幾近於無,唯有徐壽廷元帥及現任州牧徐德敬大人,乃是將軍難能可貴的倚仗。若將軍此時改換姓名,無疑是割裂了這份香火之情,兩位徐大人非但不會助你一臂之力,恐怕還會對你采取壓製措施。”
夏仲南的一席話猶如當頭棒喝,讓劉大巴子頓時清醒過來,額頭上泌出細密的冷汗,連聲道:“夏兄所言甚是,是我一時衝動,見識短淺了!”
見劉大巴子能迅速認識到問題所在,夏仲南不禁鬆了口氣。若他固執己見,原本就渺茫的機會將會變得更加微乎其微,夏仲南已經開始思考其他應對之策了...
夏仲南開口道:“我等修為尚淺,朝廷內外究竟有多少宗門世家覬覦州牧之位,實則我等毫無頭緒,欲要克敵製勝,必先明了敵人態勢。故此,我們必須迅速探查清楚國內究竟有何宗門勢力圖謀奪取州牧之位,唯有如此,方可針鋒相對,尋覓一絲勝利之機。
如今,每一位同道皆需傾盡全力,調動一切可用之資源,此乃我一十三軍與問天仙宮當前麵臨的最大一場無形之戰,其兇險程度絲毫不遜於真刀真槍的沙場對決!
若大巴子能成功登上州牧寶座,則將軍威望將更進一步,吾等問天仙宮及一十三軍亦將迎來一次空前絕後的壯大良機。
然而一旦敗北,一十三軍恐將受徐壽廷徐帥之命迴歸熾方修煉之地,問天仙宮也將麵臨新晉府軍勢力的重壓,無一位新任州牧願意在其治下留存可與之爭鋒的強大力量。”
他首先激發起劉大巴子以及問天仙宮高層對於劉大巴子執掌一方的熱情,隨後又向他們剖析這其中的艱難險阻,使得眾人內心既有渴望又有憂慮,患得患失。
他對問天仙宮及其成員均以真誠相待,所提出的策略亦是全心全意為了仙宮及諸位考慮。然而,在必要的時候,他也懂得如何給予警示。
當劉大巴子突然提出要恢複原名時,此舉立即觸動了夏仲南的警覺神經,其行徑近乎忘乎所以,令夏仲南深感不滿。
近一段時間,一十三軍的發展可謂順風順水,無論是戰場上與白國大軍周旋,還是建立問天仙宮,乃至問天鏢局開遍各大城市,千秋茶樓與紅塵酒樓各處生根發芽,丹堂與陣堂修煉之地繁榮昌盛,內務堂更是堆積如山的修行資源。
他們幾乎忘記了,這一切成就的取得並非易事,乃是得益於夏仲南嘔心瀝血的精心布局才換來了今天的成功,他決不允許因任何人的輕率之舉而使這些成果受到絲毫損害。
智慧並不一定意味著成功,勤勉也未必能確保成功,智勇雙全亦非成功的必然條件。
那成功的秘訣何在?
答案在於順應天道!須在風起之時揚帆前行,在靜謐之際品味月色之美,這才是把握成功的根本之道。
夏仲南所有的籌謀策略,均是圍繞這個“順應天道”的原則展開。倘若無法借勢崛起,他寧肯低調潛修,正如在北鳴關一役後,他選擇帶領一十三軍隱匿於飛躍澗,全體投身修真之道,而非投奔聞玉樓旗下與白國大軍硬碰硬交戰,直到他在外遊曆時發現創立宗門的契機,才引領一十三軍步入另一條發展之路。
經夏仲南一番語重心長的講解後,眾人紛紛冷靜下來,思緒不再輕浮,開始運用智慧,整合各類資源,誓要在劉大巴子競逐州牧之位一事上竭力獻策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