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內,書香四溢,孔文宣、沈慈、崔維等幾位重量級的人物正在忙碌地審閱著一份份試卷。孔文宣,身為次輔,學識淵博,見多識廣,時不時會因為某篇文章的精妙之處而發出感歎聲。


    這樣的聲音讓一旁的沈慈頻頻抬頭看向他,心中滿是好奇。終於,他忍不住開口問道:“孔師,究竟是什麽樣的文章能讓您這位文魁頻頻感歎?”


    孔文宣放下手中的試卷,微微一笑,望向沈慈道:“曹國公,你的想法起初老夫也有些費解。這基本的民情解析,看似簡單,其實深藏不露。要想從中看出應試之人的才學,確實需要一番功夫。但今日一觀,老夫深感佩服。”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這些文章,無一不是針對大周時政的難點、民生的艱難進行深入剖析。每一篇都透露出應試者對國家命運的關心和對百姓福祉的關注。能從這些文章中看出獨到見解之人,必定是心懷天下、才學出眾之輩。將他們提拔出來,為朝廷所用,才是對百姓最好的安排啊。”


    沈慈聽到孔文宣的肯定,內心猶如春風拂過,溫暖而滿足。她知道,得到這位大周文魁的認可並不容易,這也更加堅定了她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的決心。


    三人沉浸在閱卷的工作中,忙碌直到深夜。全國範圍的考生試卷堆積如山,其中寒門子弟更是占據了七成之多,數量高達三千餘人。麵對如此龐大的工作量,即使沈慈三人竭盡全力,也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


    吃過晚飯,沈慈已是筋疲力盡,實在無法繼續堅持。於是,他決定進宮向蕭朝信求助。蕭朝信聽聞此事後,不禁笑了出來,他明白沈慈所麵臨的困境。為了讓沈慈等人能夠順利完成閱卷工作,他立刻命令莫公公出麵傳旨,調集秦誌遠、禮部等官員前往國子監協助。


    有了這些官員的加入,工作量得以大大減輕。沈慈三人隻需負責最後的批示工作,而其他人則負責將試卷內容精簡後交到他們手中。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在半夜時分完成了所有的閱卷工作。


    次日午時,陽光燦爛,午門前熙熙攘攘,聚集了來自四麵八方的學子。他們或站或坐,有的焦急地搓著手,有的閉目默念,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期待和緊張。經過一夜的辛勤工作,沈慈、孔文宣和崔維等人終於完成了閱卷和批示,此刻他們正靜靜地待在國子監內,等待著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


    片刻後,一隊身著華麗侍衛服飾的人從宮內走出,步伐整齊劃一。為首之人手持金黃色的榜文,緩緩走到台前,聲音洪亮地開始宣讀。眾人屏息聆聽,心中既忐忑又充滿期待。


    “此次科舉考試,經過嚴格篩選,共有二百位考生文筆出眾,獲得聖上賜進士出身之殊榮。”侍衛高聲宣布,聲音在午門前迴蕩。


    隨著宣讀聲落下,歡唿聲和掌聲此起彼伏。學子們或喜或悲,有的激動得跳起來,有的則黯然神傷。沈慈、孔文宣和崔維等人望著這一幕,心中也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滿足。他們知道,這些即將踏入仕途的學子們,將成為大周朝未來的中流砥柱。


    侍衛們將榜文小心翼翼地貼在午門前的公告板上,眾人紛紛湧上前去,爭相觀看。片刻後侍衛,高聲說道:“凡榜上有名者,明日午時,正衣冠國子監候旨覲見聖上,參見殿試。”


    說完話侍衛們便靜立兩側,沈慈等人也轉身進宮。


    蕭朝信很是尊重老臣孔文宣的看法,問道:“孔師,此次科舉應試中,可有特別看重的人才?”


    孔文宣恭敬地迴應道:“啟稟聖上,臣在此次科舉中發現了幾位才華出眾的學子。嶽州的劉培成、成義,遼東的喬觀,以及江南的唐元,他們都是寒門出身,但文采斐然,見解獨到。臣認為,他們或許可以擔當重任。”


    蕭朝信點頭表示理解,隨即話鋒一轉:“嗯,聽孔師的意思,這四位都是寒門子弟。那麽,朝中勳貴、世家大族子弟中,就沒有符合孔師眼光的人選嗎?”


    孔文宣心中明白,如果此次科舉中沒有勳貴世家子弟獲得高位,皇帝可能會麵臨壓力。但他也清楚,這些世家子弟的治國理念確實令人失望。


    “聖上,臣並非有意摒棄世家勳貴子弟。然而,他們在科舉中展現出的民生解析實在過於幼稚。若讓這些人負責地方施政,最終受苦的還是百姓。”孔文宣坦誠地說出自己的看法。


    蕭朝信對此也心知肚明,勳貴子弟們長期嬌生慣養,要求他們為百姓著想並非易事。於是,他將目光轉向沈慈,詢問道:“曹國公,對於此次科舉應試,你有何看法?”


    沈慈在聽到蕭朝信的詢問後,慎重地迴答道:“迴聖上,臣認為,此次中試的勳貴子弟可以先行在京城的六部和五寺等衙門中任職,負責一些較為瑣碎的事務,以此加強他們的實踐鍛煉。這樣,經過三五年的時間,他們就能逐漸積累起經驗,並更好地為地方百姓服務。


    這些勳貴子弟家中往往有影響力的人物,他們在任職期間可能會得到家族的支持和幫助,這對於他們的工作無疑是一種助力。同時,這樣的安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各部衙門的壓力。


    相反,如果將寒門學子留在京內,可能會麵臨更多的困境和阻力。因此,臣建議,在初始階段,可以讓勳貴子弟在京內任職,以便他們更好地成長和鍛煉。”


    沈慈的這番話,既考慮到了勳貴子弟的實際情況,也體現了對寒門學子的關心與保護。他的建議旨在平衡各方利益,確保朝廷能夠選拔到真正有才華、有能力的人才來為國家效力。


    蕭朝信聽後點頭同意:“好,明日午時,太和殿殿試,今晚你們好好思考一下,明日的殿試考題,隻有兩個時辰,要酌情,更要有深度才行。”


    “臣等遵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始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峰下遛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峰下遛狗並收藏始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