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你和她們不一樣
和離迴村掙大錢,全村都暴富了 作者:女喬夫人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你是親生的,跟她們可不一樣。她們也有她們的親娘疼呢。”
尤氏不由分說就給閨女戴上了一個。
陳瀟前世有金手鐲,還是實心的,也沒有今日開心。
尤其是聽了尤氏的話,內心渴望的愛被瘋狂滿足。
說真的,這種心滿意足的感覺,就像是吃飽了的人不會再為了一個雞腿斤斤計較一樣。
她跟尤氏說:“娘,這手鐲我也要一個就行。
平時用右手幹活,戴左手正好。
娘不也戴了一個,另外一個,等六月初二迴外祖家,娘給外祖母戴上吧。
外祖母生養娘一場,也辛苦了。
這手鐲子就算我和娘共同的心意,行嗎?”
“好。”
尤氏想起親娘,不免紅了眼眶。
她把另一個鐲子放好。
又選了發簪給閨女簪上。
陳瀟簪的木頭簪子,要她說,簪頭發還是木頭簪子好用,又長又結實。
銀簪子簪不住太多頭發,就是個裝飾。
不過,娘給她,她也就不推辭了。
看了眼盒子裏的簪子,感覺她買少了。
笑道:
“娘,這簪子還有三根,不管給不給外祖母,都不夠你四個兒媳婦分了。”
尤氏隻當這些東西是神仙白給的,哪能嫌少。
“你兩個舅母都沒有什麽能拿得出手的首飾,咱們不給你外祖母發簪了,到時候給你舅母一人一對耳環吧!
至於你那四個弟媳婦。
小蓮肯定都有,後麵的,咱們再買就是了。”
現在他們家日子好過了些,往後肯定越來越好。
到時候也不差那幾兩銀子。
陳瀟跟尤氏在屋裏說著話呢,聽見外麵有人喊門。
尤氏開門,見蘇老太來了,還帶著沐沐。
沐沐一見到尤氏和陳瀟,就甜甜的喊:“二奶奶,陳瀟姑姑。”
“哎呦,瞧這小妮子真招人稀罕。過來姑姑抱抱。”
陳瀟以為她們要說正事,抱起孩子打算出去。
結果蘇老太笑著說:“瀟兒丫頭你別跑,我們主要是來找你的。”
“啊?找我。啥事啊?”
陳瀟震驚,是因為她想不到蘇家有啥事能需要她幫忙的。
就聽蘇老太說:
“阿早和俞氏要成婚了,我們想請你當女方媒人。”
“啊,這…”
不光陳瀟震驚,尤氏也懷疑自己聽錯了。
她一個和離的婦人,又沒有孩子,自家弟弟成婚,她還在猶豫要不要避出去,免得衝撞了新婦。
竟然有人巴巴上趕著請她當媒人。
當媒人是美差,酒席一頓不落,還有謝媒禮,平常是沒人推拒的。
可陳瀟還是有些退縮。
二十一世紀的華國,有的人結婚離婚四五次,還不喜歡離婚的單身女人出現在他們的喜宴上呢。
新人成親都圖個好彩頭。
找個和離的當媒婆,這…真有他們的。
“蘇大娘,我是和離的,沒關係嗎?”
“沒事沒事,我們在家都商議好了,俞芝也是再嫁。
何況,沒你,這事根本成不了。
這媒婆,你當正合適。”
說罷,她壓低聲音,說:“男方那邊的媒婆,我們找陳金玉。
找未婚小姑娘的也不多呢。
不過,也多虧她去我家鬧那一通,他們才會成親。
陳金玉功不可沒。”
尤氏見嫁不出去的陳金玉都能當媒婆,那她閨女好像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問:“那她能同意嗎?”
陳瀟和她不同,陳瀟一手促成他們的姻緣,還間接算是救了俞芝的命。
蘇家因此一事,和她們陳家親近起來了。
蘇早和俞芝一口一個妹子叫的親切。
那是隨時要為陳瀟上刀山下火海的架勢。
請陳瀟當媒婆,也是有報恩的成分在裏頭,是為了往上抬陳瀟的身價。
畢竟她一個和離的,都能當女方媒婆了,人家成親後夫妻和順,子孫滿堂,說明她就算是和離了,也是個有福氣的,讓人對她又高看一層。
而找陳金玉,就不好說了。
陳金玉一個大姑娘,連花轎都沒坐過,就先當上了媒婆。
誰聽了誰不得豎個大拇指。
不過,這豎起的大拇指裏,有幾分貶有幾分嘲就隻能自行體會了。
“我那個小姑,就是純純的吃貨,當媒人每頓大餐都落不下,她肯定同意。”
“嘿,還真叫瀟兒丫頭猜對了,郭氏不想同意,但是陳金玉同意了。
我說謝媒禮二錢銀子。郭氏拗不過閨女,看錢的份上,也同意了。
瀟兒丫頭,你也同意唄,高低咱這是自家成親。也不肖多排場,有個正經的婚禮,讓他們能名正言順在一起就行。”
“行,這是大好事,隻要蘇大娘不嫌棄我和離了,我就不推推辭了。”
陳瀟看了尤氏一眼,尤氏點頭,陳瀟就應了下來。
蘇大娘十分高興,說:“俞芝的娘家不好迴。阿早幫她在縣城附近租了個小屋子。
明日納采。咱們一起去。”
“好。”
“那娘,種玉米的事,就麻煩你跟爹和幾個弟弟了。”
“嗐!多大點事,你盡管忙你的去。”
縣衙後堂裏,沈穎高坐上首,師爺趙清風站在他身側。
各縣官分坐兩列。
下麵站了十幾個衙役。
沈穎端起茶杯,淺飲一口,清冷道:“近日麥收,百姓要繳稅。
孟縣丞受累,也要辛苦各位了。”
下麵眾人忙拱手:“不辛苦不辛苦。”
“近日突逢大雨,聽說有不少農戶受損。
小麥也因此泡了水,不知道孟縣丞打算如何收稅?”
土地稅交的不是錢,而是糧食。
律法規定,一畝地收稅150斤小麥,隻征收良田,另外加二十斤,是小麥的麥種。
等到了九月份小麥播種的時候,會由村長領取,分給村民。
這是為了防止有農民有地,卻無麥可種。
荒地沒有地契,不受保護,不用繳稅,但是也得按每畝地二十斤小麥交種子。
而正因為稅收裏包含了種子,就要求種子質量得好,不能提前發黴,生根。
所以衙門收糧入倉時,必須保證小麥是幹透的。
這其實是一個很棘手的活計。
孟縣丞起身行禮,道:“下官打算通知各地方村長,等全村統一曬好,檢查無誤,再按照地契,收稅。”
“以村為整體,的確是大大降低繁瑣程度。
但是去年,孟大人你忘了,單單咱們東安縣,就有六個鎮子,每個鎮子大約有十幾個村子。
這上百個村子,全都推著推車進城繳稅。
咱們縣衙就這麽大點地方。
整個城裏擠的走不動道。
原本不到十天可以完成的稅收,生生費了將近一個月才交上去。”
尤氏不由分說就給閨女戴上了一個。
陳瀟前世有金手鐲,還是實心的,也沒有今日開心。
尤其是聽了尤氏的話,內心渴望的愛被瘋狂滿足。
說真的,這種心滿意足的感覺,就像是吃飽了的人不會再為了一個雞腿斤斤計較一樣。
她跟尤氏說:“娘,這手鐲我也要一個就行。
平時用右手幹活,戴左手正好。
娘不也戴了一個,另外一個,等六月初二迴外祖家,娘給外祖母戴上吧。
外祖母生養娘一場,也辛苦了。
這手鐲子就算我和娘共同的心意,行嗎?”
“好。”
尤氏想起親娘,不免紅了眼眶。
她把另一個鐲子放好。
又選了發簪給閨女簪上。
陳瀟簪的木頭簪子,要她說,簪頭發還是木頭簪子好用,又長又結實。
銀簪子簪不住太多頭發,就是個裝飾。
不過,娘給她,她也就不推辭了。
看了眼盒子裏的簪子,感覺她買少了。
笑道:
“娘,這簪子還有三根,不管給不給外祖母,都不夠你四個兒媳婦分了。”
尤氏隻當這些東西是神仙白給的,哪能嫌少。
“你兩個舅母都沒有什麽能拿得出手的首飾,咱們不給你外祖母發簪了,到時候給你舅母一人一對耳環吧!
至於你那四個弟媳婦。
小蓮肯定都有,後麵的,咱們再買就是了。”
現在他們家日子好過了些,往後肯定越來越好。
到時候也不差那幾兩銀子。
陳瀟跟尤氏在屋裏說著話呢,聽見外麵有人喊門。
尤氏開門,見蘇老太來了,還帶著沐沐。
沐沐一見到尤氏和陳瀟,就甜甜的喊:“二奶奶,陳瀟姑姑。”
“哎呦,瞧這小妮子真招人稀罕。過來姑姑抱抱。”
陳瀟以為她們要說正事,抱起孩子打算出去。
結果蘇老太笑著說:“瀟兒丫頭你別跑,我們主要是來找你的。”
“啊?找我。啥事啊?”
陳瀟震驚,是因為她想不到蘇家有啥事能需要她幫忙的。
就聽蘇老太說:
“阿早和俞氏要成婚了,我們想請你當女方媒人。”
“啊,這…”
不光陳瀟震驚,尤氏也懷疑自己聽錯了。
她一個和離的婦人,又沒有孩子,自家弟弟成婚,她還在猶豫要不要避出去,免得衝撞了新婦。
竟然有人巴巴上趕著請她當媒人。
當媒人是美差,酒席一頓不落,還有謝媒禮,平常是沒人推拒的。
可陳瀟還是有些退縮。
二十一世紀的華國,有的人結婚離婚四五次,還不喜歡離婚的單身女人出現在他們的喜宴上呢。
新人成親都圖個好彩頭。
找個和離的當媒婆,這…真有他們的。
“蘇大娘,我是和離的,沒關係嗎?”
“沒事沒事,我們在家都商議好了,俞芝也是再嫁。
何況,沒你,這事根本成不了。
這媒婆,你當正合適。”
說罷,她壓低聲音,說:“男方那邊的媒婆,我們找陳金玉。
找未婚小姑娘的也不多呢。
不過,也多虧她去我家鬧那一通,他們才會成親。
陳金玉功不可沒。”
尤氏見嫁不出去的陳金玉都能當媒婆,那她閨女好像也沒什麽大不了的。
問:“那她能同意嗎?”
陳瀟和她不同,陳瀟一手促成他們的姻緣,還間接算是救了俞芝的命。
蘇家因此一事,和她們陳家親近起來了。
蘇早和俞芝一口一個妹子叫的親切。
那是隨時要為陳瀟上刀山下火海的架勢。
請陳瀟當媒婆,也是有報恩的成分在裏頭,是為了往上抬陳瀟的身價。
畢竟她一個和離的,都能當女方媒婆了,人家成親後夫妻和順,子孫滿堂,說明她就算是和離了,也是個有福氣的,讓人對她又高看一層。
而找陳金玉,就不好說了。
陳金玉一個大姑娘,連花轎都沒坐過,就先當上了媒婆。
誰聽了誰不得豎個大拇指。
不過,這豎起的大拇指裏,有幾分貶有幾分嘲就隻能自行體會了。
“我那個小姑,就是純純的吃貨,當媒人每頓大餐都落不下,她肯定同意。”
“嘿,還真叫瀟兒丫頭猜對了,郭氏不想同意,但是陳金玉同意了。
我說謝媒禮二錢銀子。郭氏拗不過閨女,看錢的份上,也同意了。
瀟兒丫頭,你也同意唄,高低咱這是自家成親。也不肖多排場,有個正經的婚禮,讓他們能名正言順在一起就行。”
“行,這是大好事,隻要蘇大娘不嫌棄我和離了,我就不推推辭了。”
陳瀟看了尤氏一眼,尤氏點頭,陳瀟就應了下來。
蘇大娘十分高興,說:“俞芝的娘家不好迴。阿早幫她在縣城附近租了個小屋子。
明日納采。咱們一起去。”
“好。”
“那娘,種玉米的事,就麻煩你跟爹和幾個弟弟了。”
“嗐!多大點事,你盡管忙你的去。”
縣衙後堂裏,沈穎高坐上首,師爺趙清風站在他身側。
各縣官分坐兩列。
下麵站了十幾個衙役。
沈穎端起茶杯,淺飲一口,清冷道:“近日麥收,百姓要繳稅。
孟縣丞受累,也要辛苦各位了。”
下麵眾人忙拱手:“不辛苦不辛苦。”
“近日突逢大雨,聽說有不少農戶受損。
小麥也因此泡了水,不知道孟縣丞打算如何收稅?”
土地稅交的不是錢,而是糧食。
律法規定,一畝地收稅150斤小麥,隻征收良田,另外加二十斤,是小麥的麥種。
等到了九月份小麥播種的時候,會由村長領取,分給村民。
這是為了防止有農民有地,卻無麥可種。
荒地沒有地契,不受保護,不用繳稅,但是也得按每畝地二十斤小麥交種子。
而正因為稅收裏包含了種子,就要求種子質量得好,不能提前發黴,生根。
所以衙門收糧入倉時,必須保證小麥是幹透的。
這其實是一個很棘手的活計。
孟縣丞起身行禮,道:“下官打算通知各地方村長,等全村統一曬好,檢查無誤,再按照地契,收稅。”
“以村為整體,的確是大大降低繁瑣程度。
但是去年,孟大人你忘了,單單咱們東安縣,就有六個鎮子,每個鎮子大約有十幾個村子。
這上百個村子,全都推著推車進城繳稅。
咱們縣衙就這麽大點地方。
整個城裏擠的走不動道。
原本不到十天可以完成的稅收,生生費了將近一個月才交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