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要說的,是著名畫家童鈺的傳奇故事。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年九月,山東發生私鹽販子聚眾暴亂。巡撫李德樹平定暴亂,報奏朝庭。康熙派都統托賴、大學士童一山前往審案。雖然這些暴亂者自稱仁義王、義勇王,誇口黨羽二千餘眾,但童一山經過詳實的調查,多方取證,依然堅持認為這是一個大盜案,不是謀反案,因而力排眾談,建議隻對被抓的150餘人問罪,斬匪首7人,並未株連其他。
“準葛爾叛亂剛剛平定,天下總算太平。大清朝需要安穩,外安番幫,內安黎民,加之四海之內,人心思歸,若將此案判定為謀反,與大局不利,與民心不利。實事求是,不擴大事態,才是最好的方案。”
童一山據理以報,康熙認為童一山秉持理性、公正辦案,考量全麵,格局大,胸襟寬,遂對童一山予以嘉獎並抄報全國。
十月十六,當雍正的嘉獎令到達童府的時候,身懷六甲的童夫人劉氏忽然肚痛,童家老太太一看,怕是要生了,趕緊吩咐把接生婆請到家裏來。
童一山沉甸甸的嘉獎,並無喜悅,送走宮裏的人,來到後花園,焦急地等待劉氏生產。
劉氏已經為童一山生了兩女,大女童佳人,年十歲,聰慧溫柔,擅琵琶能詩文,在京城小有才名;二女童依人,年六歲,活潑可人,深受老太太疼愛。
這劉氏肚裏的,一家人自然希望是個男孩子。從診脈的海瀚大夫說是男丁的那一刻起,一家人早盼著這個時辰了。
童一山滿懷心事在花園裏轉悠,一抬頭,一輪明月高懸中天,如玉般皎潔。
“這孩子,就叫童鈺吧!”童一山對著月亮說。
正自言自語著,一陣清風拂過,送來一陣清奇的香味。
這園子裏的花花草草,平時都是童一山和管家張德全打理的,這個季節,正是菊花開放的時候,菊花也很香,但這個香味明顯淡於菊花,後味綿綿不絕。
梅花?沒到季節啊?童一山踱步到東南角,果然,一樹梅花,俏生生地開在月色下。
北京這個冬天,提前來了。
梅兆雪,大約快要下雪了。
這時,管家張德全小跑著奔過來。
“老爺大喜!老爺大喜!夫人產下一位小少爺!”
童一山聽了,快步向後庭走去。
接生婆遞過來一個肉墩墩的小嬰孩,童一山一眼就看到他左胸上有一個梅形胎記。
小嬰孩閉著眼,哇哇大哭,手腳有力地蹬向天空。
童老太太笑得合不攏嘴,連說“好!好!好!”
“一山哪,你如今是兒女雙全了!好哇!”
童家已是三代單傳,老太太想抱孫子,想了好些年,今天終於圓滿了。
“娘!今天可是個好日子啊!今兒十六,你看,月亮也圓了,院子裏梅花也開了!祝賀娘有孫子了!兒子剛在院子裏看月亮,將孩子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童鈺。”
童一山望著繈褓裏的嬰孩,再看著天上那輪如玉如盤的滿月,說。
“鈺好,鈺好!金玉滿堂啊!”
老太太從懷中摸出一枚晶瑩剔透的玉鎖,掛在嬰兒的脖子上。
這個如寶如玉、集寵愛於一身的嬰兒,就此進入了我們的視線。
瞧他雙手雙腳用力蹬向天空的樣子,這一世輪迴,他一定會鬧出不小的動靜來。
童鈺沒有辜負所有人的期望。
一歲開始背誦古詩,三歲能作詩,六歲讀完父親所有的藏書,詩書畫樣樣顯於人前。
十歲這年,因才名遠播,被雍正禦招為皇子伴讀,一起被招為伴讀的還有侍郎劉庭玉的小兒劉鳳岡、禦醫海瀚的三兒子海青、戍邊大將軍沈沉的兒子沈又希等漢人子弟。
雍正大約是想運用“鯊魚效應”教育皇子們,所以招來的這些漢人子弟個個都各有所長,是人中的拔尖兒貨,他們中年齡最小的是童鈺。
先來說說這劉鳳岡。
侍郎劉庭玉,有三個兒子,小兒子就是劉鳳岡。因大兒子劉鳳池娶了童一山的大女兒童佳人,所以童鈺和劉鳳崗從小就在一起玩,是發小,也是死黨。劉鳳岡雖然比童鈺大三歲,可是不長個兒,比童鈺還矮一頭。別看他個兒小,人卻聰明,擅音律和舞蹈。
海青的父親叫海瀚,雖隻是一個宮庭禦醫,卻曾師從清朝著名的算學家、天文學家梅文鼎,滿腹才學。對這個從小就能目視十行書的兒子海青,更是寄予厚望,欲將一身所學盡傳於他。海青憑著聰明的腦瓜子,倒也學了些天文、藥理知識。
沈又希是戍邊大將軍沈沉的最小的兒子,從小喜愛武術,對父親更是崇拜得五體投地,所以刻苦訓練了一身卓絕的武藝,深受皇子弘曆的賞識,出門前都會想著要帶沈又希。
這幾個人中,武功最好的是沈又希,最愛講話的是劉鳳岡,最有能耐的是海青,最有才華的是童鈺。
為皇子伴讀的,除了少數漢家子弟,大部分還是滿族貴族。所以越發顯得這四人卓爾出眾來。
這幾個人聚在一起,真可謂:滄海橫流看英雄本色,風雲際會顯少年豪情。
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年九月,山東發生私鹽販子聚眾暴亂。巡撫李德樹平定暴亂,報奏朝庭。康熙派都統托賴、大學士童一山前往審案。雖然這些暴亂者自稱仁義王、義勇王,誇口黨羽二千餘眾,但童一山經過詳實的調查,多方取證,依然堅持認為這是一個大盜案,不是謀反案,因而力排眾談,建議隻對被抓的150餘人問罪,斬匪首7人,並未株連其他。
“準葛爾叛亂剛剛平定,天下總算太平。大清朝需要安穩,外安番幫,內安黎民,加之四海之內,人心思歸,若將此案判定為謀反,與大局不利,與民心不利。實事求是,不擴大事態,才是最好的方案。”
童一山據理以報,康熙認為童一山秉持理性、公正辦案,考量全麵,格局大,胸襟寬,遂對童一山予以嘉獎並抄報全國。
十月十六,當雍正的嘉獎令到達童府的時候,身懷六甲的童夫人劉氏忽然肚痛,童家老太太一看,怕是要生了,趕緊吩咐把接生婆請到家裏來。
童一山沉甸甸的嘉獎,並無喜悅,送走宮裏的人,來到後花園,焦急地等待劉氏生產。
劉氏已經為童一山生了兩女,大女童佳人,年十歲,聰慧溫柔,擅琵琶能詩文,在京城小有才名;二女童依人,年六歲,活潑可人,深受老太太疼愛。
這劉氏肚裏的,一家人自然希望是個男孩子。從診脈的海瀚大夫說是男丁的那一刻起,一家人早盼著這個時辰了。
童一山滿懷心事在花園裏轉悠,一抬頭,一輪明月高懸中天,如玉般皎潔。
“這孩子,就叫童鈺吧!”童一山對著月亮說。
正自言自語著,一陣清風拂過,送來一陣清奇的香味。
這園子裏的花花草草,平時都是童一山和管家張德全打理的,這個季節,正是菊花開放的時候,菊花也很香,但這個香味明顯淡於菊花,後味綿綿不絕。
梅花?沒到季節啊?童一山踱步到東南角,果然,一樹梅花,俏生生地開在月色下。
北京這個冬天,提前來了。
梅兆雪,大約快要下雪了。
這時,管家張德全小跑著奔過來。
“老爺大喜!老爺大喜!夫人產下一位小少爺!”
童一山聽了,快步向後庭走去。
接生婆遞過來一個肉墩墩的小嬰孩,童一山一眼就看到他左胸上有一個梅形胎記。
小嬰孩閉著眼,哇哇大哭,手腳有力地蹬向天空。
童老太太笑得合不攏嘴,連說“好!好!好!”
“一山哪,你如今是兒女雙全了!好哇!”
童家已是三代單傳,老太太想抱孫子,想了好些年,今天終於圓滿了。
“娘!今天可是個好日子啊!今兒十六,你看,月亮也圓了,院子裏梅花也開了!祝賀娘有孫子了!兒子剛在院子裏看月亮,將孩子的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童鈺。”
童一山望著繈褓裏的嬰孩,再看著天上那輪如玉如盤的滿月,說。
“鈺好,鈺好!金玉滿堂啊!”
老太太從懷中摸出一枚晶瑩剔透的玉鎖,掛在嬰兒的脖子上。
這個如寶如玉、集寵愛於一身的嬰兒,就此進入了我們的視線。
瞧他雙手雙腳用力蹬向天空的樣子,這一世輪迴,他一定會鬧出不小的動靜來。
童鈺沒有辜負所有人的期望。
一歲開始背誦古詩,三歲能作詩,六歲讀完父親所有的藏書,詩書畫樣樣顯於人前。
十歲這年,因才名遠播,被雍正禦招為皇子伴讀,一起被招為伴讀的還有侍郎劉庭玉的小兒劉鳳岡、禦醫海瀚的三兒子海青、戍邊大將軍沈沉的兒子沈又希等漢人子弟。
雍正大約是想運用“鯊魚效應”教育皇子們,所以招來的這些漢人子弟個個都各有所長,是人中的拔尖兒貨,他們中年齡最小的是童鈺。
先來說說這劉鳳岡。
侍郎劉庭玉,有三個兒子,小兒子就是劉鳳岡。因大兒子劉鳳池娶了童一山的大女兒童佳人,所以童鈺和劉鳳崗從小就在一起玩,是發小,也是死黨。劉鳳岡雖然比童鈺大三歲,可是不長個兒,比童鈺還矮一頭。別看他個兒小,人卻聰明,擅音律和舞蹈。
海青的父親叫海瀚,雖隻是一個宮庭禦醫,卻曾師從清朝著名的算學家、天文學家梅文鼎,滿腹才學。對這個從小就能目視十行書的兒子海青,更是寄予厚望,欲將一身所學盡傳於他。海青憑著聰明的腦瓜子,倒也學了些天文、藥理知識。
沈又希是戍邊大將軍沈沉的最小的兒子,從小喜愛武術,對父親更是崇拜得五體投地,所以刻苦訓練了一身卓絕的武藝,深受皇子弘曆的賞識,出門前都會想著要帶沈又希。
這幾個人中,武功最好的是沈又希,最愛講話的是劉鳳岡,最有能耐的是海青,最有才華的是童鈺。
為皇子伴讀的,除了少數漢家子弟,大部分還是滿族貴族。所以越發顯得這四人卓爾出眾來。
這幾個人聚在一起,真可謂:滄海橫流看英雄本色,風雲際會顯少年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