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子的腦子活泛,你說說,我們要做些什麽?”
隱隱之間,三人小團隊竟然有方孟這個少年為首的跡象。
遇見事情,蒯正和關盟下意識的詢問方孟的意見。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升我們的護衛力量,無論用什麽方法,都要將自身處於安全的境地之中,否則的話,一切都是徒勞。”
關盟點頭:“三日之內,我盡量讓半數金吾衛入城。”
既然關盟說出此話,那方孟也就放心了,作為大將軍,他一般不輕易下承諾,一旦承諾便可作為既定的事實:“如此最好。”
一千金吾衛,加上關盟親自指揮調度,利用好地利的情況下,抵擋五倍於己的敵人不成問題。
“第二,約束好我們的人,非必要不得外出,以免給敵人可乘之機。”
都是些文弱書生,沒有自保能力,最好是不要給人送人頭。
此事蒯正應下了,以他的地位,他下達的命令誰敢不聽。
“第三,要想掌控局勢、妥善處理各種突發狀況,就必須確保我們能夠及時獲取準確而全麵的信息,因此,還需派遣幾個機靈點的人員外出探查消息,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應對起來也能遊刃有餘,此事,還需蒯大人親自去辦。”
“嘿,”蒯正笑道:“你小子居然還指揮起我來了,好吧,誰讓你的腦子比我們的好使呢,我會安排好的。”
“蒯大人,關將軍,我們身處異國他鄉,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我們這邊,一旦露出一點破綻,都有可能萬劫不複,所以行事萬萬不可大意。”
關盟道:“我們自然知道,隻盼著東衛能將這些未知危險清除,這樣也就不用一直提心吊膽了。”
“大人,有人求見。”
門外傳來一個聲音。
“是張副將,進來吧。”
房門打開,走進來一個麵色剛毅的男子。
“可知是何人?”
張副將看了一眼方孟欲言又止。
“但講無妨。”
蒯正擺手。
“東衛禮部侍郎趙安業,與明家七爺明子亦聯袂而來。”
聽到此話,蒯正笑了,對方孟道:“看來你小子剛才的推斷應當沒錯了,今日之事,與他們無關。”
關盟道:“請他們進來吧。”
見張副將離去,方孟說道:“我先迴去了。”
“不用,你就在待在這裏,看看他們怎麽說,說不定你能從他們的隻字片語中得到些線索。”
方孟一想,覺得蒯正所言並非沒有道理,便順勢坐了下來:“好吧。”
沒讓他們等很久,張副將便將二人領了進來。
“下官趙安業,見過蒯大人,關將軍。”
“草民明子亦,見過蒯大人,關將軍。”
蒯正溫煦如風,輕聲道:“二位不必見禮,請入座。”
“不知二位前來,所為何事?”
趙安業與明子亦相視一眼,後者道:“草民前來,為的是今日庭院一事,此事並非明家本意,乃是屬下擅自做主,與明家並無關係,請蒯大人明鑒。”
“七爺所言,亦是下官想說的。”
蒯正不置可否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這才道:“二位應當知曉,那個庭院上麵掛著的是什麽匾額,‘德孤苑’……哼,這已經算是對我大風的羞辱了,若是二位一句屬下擅自做主就將此事推脫過去,怕是日後本官迴到大風麵見皇上不好解釋啊,二位以為如何?”
此話已經表明了態度。
二人深知這是蒯正在秋後算賬,雖然心中無奈,但他們理虧在先,此事不管告到哪裏,大風始終會站在道德製高點上。
趙安業道:“蒯大人,此事是我衛國之錯,衛國必定會查清此事是何人所為,給大風一個交代。”
他的姿態放的很低,說話間語氣也極為誠懇,給人一個敦厚長者的形象。
但蒯正卻沒有被他忽悠了:“查清此事本就是貴國的分內之事,與我大風並無關係。”
見蒯正不讓步,明子亦從攜帶的盒子裏麵拿出了一本書道:“這是我大哥釋義過的書籍,天下間隻此一本,如今獻給大風作為賠禮,請蒯大人收下。”
蒯正手一抖,差點沒有把持住。
天下讀書人億萬,但是被稱為大儒的,隻有四十九人,可見要成為大儒究竟有多難。
但大儒之上,還有一人,被稱為文壇的半聖。
半聖之名,已經擱置了百餘年,直到明子期的誕生,半聖這才重新出現在世人的眼中。
明子期自小天資聰穎,三歲識千字,五歲閱遍儒家經典,並且能倒背如流,八歲便能與大儒辯論,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將大儒說的心悅誠服。
十二歲時,他開始注經釋文,沒有一刻懈怠。
如今的明子期已經年過古稀,經他釋義過的儒家經典已有近千部之多,這些經他釋義的經典早已成為文人必讀,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今天下文人盡皆是他的弟子。
正是因為他的莫大功德,在三十多年前,也就是他中年時代,被世人共稱為‘半聖’。
整個東衛因他而再次成為所有文人心目中的聖地。
可以這樣說,明子期才是東衛和明家的主心骨。
而文會,也是在明子期的提議下舉辦的文壇盛會。
他在文壇的號召力極為恐怖,第一屆文會便從者雲集,無數文壇大佬親至,隻為了見一麵這位半聖真顏。
蒯正也是讀書人,對於這位半聖,敬仰已久。
此時明子亦將其親手釋義的書籍放在他的麵前,揚言要送給他,他能忍住心中的本能已是難得。
他很想,非常想得到這本書,但他知道,他代表的是大風,這關乎著大風的臉麵,他不能因為一己私欲,而棄國家利益而不顧。
蒯正很快平複了心中激蕩的情緒,平靜的說道:“明七爺,我還是那句話,大風此次受辱,不是你我之間一兩句話能夠理清的,屆時還需我大風皇上定奪。”
他鏗鏘有力的迴答直接讓趙安業和明子亦臉色一變。
此事可大可小,隻看當事人的態度而已。
而蒯正的態度很明顯,就是要抓住這點不放,將事情鬧大。
反正到時候大風一點損失都沒有,而衛國和明家,遭受譴責是小,聲望受損才是大事。
趙安業和明子亦都是人精,豈能不知蒯正此舉何意,不過是想要爭取更多的利益而已,隻要好處給的足夠,此事便算是過去了。
明子期知道,不割塊肉出來,怕是解決不了這件事。
文會是明家當下最重要的事情,絕不能有任何的意外,他下定了決心道:“此事雖然並非我明家授意,但明家願意為此承擔一切責任,隻是還需蒯大人明示。”
蒯正起身,走到明子亦身邊,將那本書拿了起來,翻了幾頁之後,滿意的點點頭,隨即對明子亦道:“十年之內,我大風大儒的名額要增加到十八人,不知七爺認為有沒有這種可能。”
明子亦瞳孔一縮,驚叫道:“這絕對不行。”
所謂大儒,必須經過明家的首肯,才能晉升,天下大儒四十九,隻有在有人隕落之後,才會由明家指定一人填補,若是沒有明家開口,哪怕是你有通天的學識,也隻是一介文人而已。
這也是明家僅有幾個能影響天下的手段之一。
大風有十一名大儒,這一下增加七名,明家絕對會受到天下文人的質疑,甚至激進者還會對他們口誅筆伐,這對於明家的聲譽來說極為不利。
別看大儒隻是一個無權無勢的虛名,但他們帶來的好處可是非常大的。
以荀南麟為例。
表麵上看,他隻是長月書院的院長,但實際上,他隱形的身份卻非常高,就算是禮部尚書劉堯見到他,也不能有絲毫托大。
日後分配任何教育資源,禮部都會優先考慮到這些大儒所在的書院。
很多時候,大儒一般是政治掛鉤,在明家的潛移默化之下,大儒數量的多少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國運和穩定。
當權者自然不會相信這些鬼話,但百姓卻是深信不疑。
於是,為了國家的穩定,各國都將大儒當做了國寶,一旦出現什麽天災人禍,便會由這些大儒背書,皇權絲毫不受影響,這些年,各國之間爭取大儒的名額堪比拳拳到肉的武俠大片。
暗地裏使絆子都算是輕的,有些時候甚至還會鬧出人命。
“若是蒯大人如此獅子大開口,那我們也沒有什麽好談的了,我相信,即便是此事傳揚出去,也絕不會比蒯大人提出的這個要求損失更大。”
蒯正不慌不忙又道:“我退一步,十五名,十年間,大風需要增加四個名額,這是我的底線,如果明家不答應,那咱們也就沒有什麽好說的了。”
“四個名額……,”明子亦沉吟片刻,道:“此事我做不了主,還需詢問我大哥的意見。”
“好,但需在文會開始之前給我一個答複。”
明家這邊,以明子亦的態度,算是基本上談好了。
蒯正隨後看向趙安業:“趙大人……”
趙安業笑道:“既然蒯大人與明七爺商量好了,那下官便迴去複命了。”
“趙大人好算計,”蒯正可不會放過他,說道:“明家是明家,他們作為文壇魁首,出現這種事情理當做出賠償,而衛國畢竟是東道主,如此羞辱遠道而來的客人,想來不是衛國的待客之道吧。”
趙安業苦笑道:“蒯大人有何指示?下官一定照辦。”
“讓我金吾衛入城,保護我等的安全。”
趙安業猶如一隻被踩到了尾巴的小貓,他猛地站起身來,說出與明子亦如出一轍的話來:“這絕對不行。”
兩千多裝備精良的外朝軍隊入都城,這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事情。
這與割地求和的性質一樣,趙安業若是答應了蒯正這個要求,那他也不用迴去複命了,直接找人捅自己幾刀還比較痛快。
隱隱之間,三人小團隊竟然有方孟這個少年為首的跡象。
遇見事情,蒯正和關盟下意識的詢問方孟的意見。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升我們的護衛力量,無論用什麽方法,都要將自身處於安全的境地之中,否則的話,一切都是徒勞。”
關盟點頭:“三日之內,我盡量讓半數金吾衛入城。”
既然關盟說出此話,那方孟也就放心了,作為大將軍,他一般不輕易下承諾,一旦承諾便可作為既定的事實:“如此最好。”
一千金吾衛,加上關盟親自指揮調度,利用好地利的情況下,抵擋五倍於己的敵人不成問題。
“第二,約束好我們的人,非必要不得外出,以免給敵人可乘之機。”
都是些文弱書生,沒有自保能力,最好是不要給人送人頭。
此事蒯正應下了,以他的地位,他下達的命令誰敢不聽。
“第三,要想掌控局勢、妥善處理各種突發狀況,就必須確保我們能夠及時獲取準確而全麵的信息,因此,還需派遣幾個機靈點的人員外出探查消息,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應對起來也能遊刃有餘,此事,還需蒯大人親自去辦。”
“嘿,”蒯正笑道:“你小子居然還指揮起我來了,好吧,誰讓你的腦子比我們的好使呢,我會安排好的。”
“蒯大人,關將軍,我們身處異國他鄉,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我們這邊,一旦露出一點破綻,都有可能萬劫不複,所以行事萬萬不可大意。”
關盟道:“我們自然知道,隻盼著東衛能將這些未知危險清除,這樣也就不用一直提心吊膽了。”
“大人,有人求見。”
門外傳來一個聲音。
“是張副將,進來吧。”
房門打開,走進來一個麵色剛毅的男子。
“可知是何人?”
張副將看了一眼方孟欲言又止。
“但講無妨。”
蒯正擺手。
“東衛禮部侍郎趙安業,與明家七爺明子亦聯袂而來。”
聽到此話,蒯正笑了,對方孟道:“看來你小子剛才的推斷應當沒錯了,今日之事,與他們無關。”
關盟道:“請他們進來吧。”
見張副將離去,方孟說道:“我先迴去了。”
“不用,你就在待在這裏,看看他們怎麽說,說不定你能從他們的隻字片語中得到些線索。”
方孟一想,覺得蒯正所言並非沒有道理,便順勢坐了下來:“好吧。”
沒讓他們等很久,張副將便將二人領了進來。
“下官趙安業,見過蒯大人,關將軍。”
“草民明子亦,見過蒯大人,關將軍。”
蒯正溫煦如風,輕聲道:“二位不必見禮,請入座。”
“不知二位前來,所為何事?”
趙安業與明子亦相視一眼,後者道:“草民前來,為的是今日庭院一事,此事並非明家本意,乃是屬下擅自做主,與明家並無關係,請蒯大人明鑒。”
“七爺所言,亦是下官想說的。”
蒯正不置可否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這才道:“二位應當知曉,那個庭院上麵掛著的是什麽匾額,‘德孤苑’……哼,這已經算是對我大風的羞辱了,若是二位一句屬下擅自做主就將此事推脫過去,怕是日後本官迴到大風麵見皇上不好解釋啊,二位以為如何?”
此話已經表明了態度。
二人深知這是蒯正在秋後算賬,雖然心中無奈,但他們理虧在先,此事不管告到哪裏,大風始終會站在道德製高點上。
趙安業道:“蒯大人,此事是我衛國之錯,衛國必定會查清此事是何人所為,給大風一個交代。”
他的姿態放的很低,說話間語氣也極為誠懇,給人一個敦厚長者的形象。
但蒯正卻沒有被他忽悠了:“查清此事本就是貴國的分內之事,與我大風並無關係。”
見蒯正不讓步,明子亦從攜帶的盒子裏麵拿出了一本書道:“這是我大哥釋義過的書籍,天下間隻此一本,如今獻給大風作為賠禮,請蒯大人收下。”
蒯正手一抖,差點沒有把持住。
天下讀書人億萬,但是被稱為大儒的,隻有四十九人,可見要成為大儒究竟有多難。
但大儒之上,還有一人,被稱為文壇的半聖。
半聖之名,已經擱置了百餘年,直到明子期的誕生,半聖這才重新出現在世人的眼中。
明子期自小天資聰穎,三歲識千字,五歲閱遍儒家經典,並且能倒背如流,八歲便能與大儒辯論,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將大儒說的心悅誠服。
十二歲時,他開始注經釋文,沒有一刻懈怠。
如今的明子期已經年過古稀,經他釋義過的儒家經典已有近千部之多,這些經他釋義的經典早已成為文人必讀,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如今天下文人盡皆是他的弟子。
正是因為他的莫大功德,在三十多年前,也就是他中年時代,被世人共稱為‘半聖’。
整個東衛因他而再次成為所有文人心目中的聖地。
可以這樣說,明子期才是東衛和明家的主心骨。
而文會,也是在明子期的提議下舉辦的文壇盛會。
他在文壇的號召力極為恐怖,第一屆文會便從者雲集,無數文壇大佬親至,隻為了見一麵這位半聖真顏。
蒯正也是讀書人,對於這位半聖,敬仰已久。
此時明子亦將其親手釋義的書籍放在他的麵前,揚言要送給他,他能忍住心中的本能已是難得。
他很想,非常想得到這本書,但他知道,他代表的是大風,這關乎著大風的臉麵,他不能因為一己私欲,而棄國家利益而不顧。
蒯正很快平複了心中激蕩的情緒,平靜的說道:“明七爺,我還是那句話,大風此次受辱,不是你我之間一兩句話能夠理清的,屆時還需我大風皇上定奪。”
他鏗鏘有力的迴答直接讓趙安業和明子亦臉色一變。
此事可大可小,隻看當事人的態度而已。
而蒯正的態度很明顯,就是要抓住這點不放,將事情鬧大。
反正到時候大風一點損失都沒有,而衛國和明家,遭受譴責是小,聲望受損才是大事。
趙安業和明子亦都是人精,豈能不知蒯正此舉何意,不過是想要爭取更多的利益而已,隻要好處給的足夠,此事便算是過去了。
明子期知道,不割塊肉出來,怕是解決不了這件事。
文會是明家當下最重要的事情,絕不能有任何的意外,他下定了決心道:“此事雖然並非我明家授意,但明家願意為此承擔一切責任,隻是還需蒯大人明示。”
蒯正起身,走到明子亦身邊,將那本書拿了起來,翻了幾頁之後,滿意的點點頭,隨即對明子亦道:“十年之內,我大風大儒的名額要增加到十八人,不知七爺認為有沒有這種可能。”
明子亦瞳孔一縮,驚叫道:“這絕對不行。”
所謂大儒,必須經過明家的首肯,才能晉升,天下大儒四十九,隻有在有人隕落之後,才會由明家指定一人填補,若是沒有明家開口,哪怕是你有通天的學識,也隻是一介文人而已。
這也是明家僅有幾個能影響天下的手段之一。
大風有十一名大儒,這一下增加七名,明家絕對會受到天下文人的質疑,甚至激進者還會對他們口誅筆伐,這對於明家的聲譽來說極為不利。
別看大儒隻是一個無權無勢的虛名,但他們帶來的好處可是非常大的。
以荀南麟為例。
表麵上看,他隻是長月書院的院長,但實際上,他隱形的身份卻非常高,就算是禮部尚書劉堯見到他,也不能有絲毫托大。
日後分配任何教育資源,禮部都會優先考慮到這些大儒所在的書院。
很多時候,大儒一般是政治掛鉤,在明家的潛移默化之下,大儒數量的多少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國運和穩定。
當權者自然不會相信這些鬼話,但百姓卻是深信不疑。
於是,為了國家的穩定,各國都將大儒當做了國寶,一旦出現什麽天災人禍,便會由這些大儒背書,皇權絲毫不受影響,這些年,各國之間爭取大儒的名額堪比拳拳到肉的武俠大片。
暗地裏使絆子都算是輕的,有些時候甚至還會鬧出人命。
“若是蒯大人如此獅子大開口,那我們也沒有什麽好談的了,我相信,即便是此事傳揚出去,也絕不會比蒯大人提出的這個要求損失更大。”
蒯正不慌不忙又道:“我退一步,十五名,十年間,大風需要增加四個名額,這是我的底線,如果明家不答應,那咱們也就沒有什麽好說的了。”
“四個名額……,”明子亦沉吟片刻,道:“此事我做不了主,還需詢問我大哥的意見。”
“好,但需在文會開始之前給我一個答複。”
明家這邊,以明子亦的態度,算是基本上談好了。
蒯正隨後看向趙安業:“趙大人……”
趙安業笑道:“既然蒯大人與明七爺商量好了,那下官便迴去複命了。”
“趙大人好算計,”蒯正可不會放過他,說道:“明家是明家,他們作為文壇魁首,出現這種事情理當做出賠償,而衛國畢竟是東道主,如此羞辱遠道而來的客人,想來不是衛國的待客之道吧。”
趙安業苦笑道:“蒯大人有何指示?下官一定照辦。”
“讓我金吾衛入城,保護我等的安全。”
趙安業猶如一隻被踩到了尾巴的小貓,他猛地站起身來,說出與明子亦如出一轍的話來:“這絕對不行。”
兩千多裝備精良的外朝軍隊入都城,這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無法接受的事情。
這與割地求和的性質一樣,趙安業若是答應了蒯正這個要求,那他也不用迴去複命了,直接找人捅自己幾刀還比較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