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孟有些迷糊,這怎麽越查越亂呢。
本以為鄭巧兒是死於自殺,可是如今看來,她的死也不簡單。
當方孟將自己的發現告知了金景和柴閱之後,他們頓時被驚呆了。
然後仔細論證過後,確信鄭巧兒的死也很蹊蹺。
柴閱胡亂的抹了一把臉,苦澀道:“這……這案子難道真的是見鬼了?”
金景猜測道:“難道鄭巧兒也是宋安平殺的?”
“這不可能,”想到監獄之中,宋安平一提到鄭巧兒就會露出幸福的笑容,方孟立即否決了金景的猜測:“宋安平絕不會殺害自己的妻子。”
金景也覺得自己的想法有些太過荒誕,在這個世界上,隻有鄭巧兒是真心對待宋安平,宋安平就算再怎麽喪心病狂,也不可能忍心對她痛下殺手。
他交代柴閱道:“卷宗上有提及,宋安平親口說過,鄭巧兒是自殺,可是以如今所有的條件,都無法支撐他的這個說法,所以,鄭巧兒的死,也需要查清。”
柴閱腦瓜子嗡嗡作響,本以為大理寺少卿此次下尹州隻是走個過場,最後你好我好大家好就完事,沒想到金景不僅親臨案發現場,還在方孟的幫助下,又發現了鄭巧兒之死的疑點。
這案子本來宋安平已經認罪了,他以為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可如今查來查去,這時候又出現了新的疑點。
這簡直要了老命了。
“阿孟,你看我像不像江湖高手?有沒有若格姐姐的幾分風采?”
金陽揮拿著一根手臂粗細的竹竿在胡亂揮動。
顏修勃看的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還跟李若格比,猴子都比你舞的好。
方孟將竹竿搶了下來,對著金陽的腦袋就是一下:“好好閑著,別瞎動。”
金陽百無聊賴道:“這查案一點都不好玩,我想念若格姐姐了。”
“那你迴去吧,沒人攔著你。”
金陽泄氣道:“我要是敢迴去,我爹非得扒了我的皮。”
方孟將竹竿放迴了原處,不經意間,他看到了竹竿上麵的幾道劃痕。
但他沒有多想,竹竿對於百姓而言,既是晾衣杆,又是武器,是一種多功能用具。
況且門口有三棵棗樹,用來敲棗也是合情合理。
這樣天天使用,有些痕跡很正常。
那邊,金景和柴閱已經勘察完畢。
二人從屋內緩緩走了出來。
金景四下看了一眼:“我們去問問周圍的鄰居吧。”
“好的。”
隻是,這些鄰居也是知之甚少。
宋安平的小屋孤零零地矗立在村莊前緣的那片茂密竹林之中,與其他村民的屋子相隔甚遠。
這裏幽靜偏僻,平素鮮有行人往來。
然而,就在案發的當天下午,一位村民偶然間經過竹林,卻驚愕地發現鄭巧兒竟然懸掛於一棵大樹之上,已然失去了生命的氣息。
如此一來,鄭巧兒自殺的謠言開始四處傳播,各種猜測和傳聞充斥著人們的耳際。
至於具體發生了什麽,卻是無人知曉。
方孟和金景對視一眼,都發現了此前忽視的一個問題。
那就是鄭巧兒和鄭家九口,死亡時間的先後順序。
雖然傳言是鄭巧兒受不了丈夫將自己爹娘兄弟全部殺死的事實,受到巨大打擊下才生出輕生的念頭。
可此話是真是假,隨著鄭巧兒的離世,已經無人知曉。
方孟和金景都不是三歲小兒,並不會輕信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
最多當做村民在茶餘飯後嚼舌根的談資罷了。
所以,具體是因為鄭巧兒的死才導致了宋安平心態崩潰,憤而尋上鄭家滅其滿門,還是因為鄭家人全部死亡而導致鄭巧兒懷著對宋安平的怨氣而自殺,其中的前因後果必須要搞清楚。
“柴大人,仵作能否確定是鄭家滅門在前,還是鄭巧兒死亡在前?”
柴閱搖頭:“仵作隻能肯定,兩者都是午時,差不多是同一個時辰發生的事情,具體時間他也無法確定。”
也是,這個時代又沒有精密的儀器,能確定大致的時間已經很難得了。
方孟對此也沒有指望過。
“金大人,柴大人,理正前來拜會。”
一名公差前來匯報。
金景讓公差叫人進來:“這裏正來的正好,我真有些事情要詢問他。”
在方孟的印象裏,裏正大多數都是在村子裏很有威望的四五十歲大叔,沒想到走進來的卻是一個二十歲左右的青年。
“卓青拜見柴大人……”
柴閱介紹道:“卓青,這位是大理寺少卿金大人。”
卓青一聽,原來是明京城下來的大官,立即告罪:“原來是金少卿,恕晚生眼拙。”
“嗯,”金景也沒廢話,他問道:“這宋安平是否與你相熟?”
“我和宋安平之間的關係實際上頗為生疏,僅僅算是有點頭之交而已。不過他在村子裏的風評卻不錯。但凡誰家遇到困難或者需要幫助的時候,他總是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主動伸出援手。正因為如此,村民們對他的評價相當高,對他也有著很好的印象。”
看來卷宗上所述的並非虛言,宋安平就是一個老好人。
此時此刻,方孟皺起眉頭,語氣嚴肅地向卓裏正道:“卓裏正,宋安平的兒子離奇失蹤,你們是否曾經全力以赴去尋找?”
卓青微微頷首,表示他們確實已經采取行動。他的聲音非常平靜,迴答道:“當然,畢竟是一個村子的,我們豈能對此坐視不理?不僅挨家挨戶搜尋,連附近的山林也都仔細查找過,不敢有絲毫疏漏。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盡管如此努力,卻始終未能發現這孩子的任何蛛絲馬跡。經過三日的搜尋,卻依然沒有找到那孩子,大家起初的熱情也漸漸消退,隨著時間流逝,眾人的希望逐漸破滅,那份找尋的心思也就慢慢淡漠下來……”。”
看來以前宋安平的善心得到了迴報,不然村民不會自發的尋找宋安平的兒子。
這就是善有善報了。
方孟隨後又問道:“當年宋安平為何會將屋子建在這裏?”
“這一點我也不得而知,公子怕是有所不知,我雖說是本村人士,但因常年離家在外求學問,直至兩年前方才歸來。因而對於村中過往那些陳芝麻爛穀子之事,實在所知有限。倘若公子欲知曉更多詳情,不妨請我的二叔前來迴話。我那二叔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村子,村子裏大大小小的事,就沒有他不清楚的。”
“好,”方孟對金景道:“金叔叔,這屋子就這麽大,有什麽線索一目了然,咱們還是去拜訪一下卓裏正的二叔吧。”
金景也正是毫無頭緒的時候,聞言讚同道:“卓裏正還煩請帶路。”
“是。”
關好屋門,卓青便帶著眾人來到了他二叔家中。
普通的土房子,屋內一個老者坐在家中在簸箕裏麵挑選著什麽。
據卓青所言,他那二叔不過才剛滿知命之年,但其外貌卻仿若古稀之齡,令人詫異不已。
隻見他發絲如雪般蒼白,麵龐之上更是布滿了深深淺淺的溝壑紋理,盡顯蒼老疲態。
想來應是多年來於田間辛勤勞作,曆經無數風風雨雨,又常做那些勞累之事所致吧。
卓青一進門,便對他二叔說道:“二叔,這位是皇城來的金少卿金大人,是來查案的,等會金大人問什麽您就說什麽,千萬不要瞞著。”
“我知道,”卓二叔憨笑道:“皇城來的都是大人物,金大人你坐。”
“多謝老哥了,”金景一點都不嫌棄滿是灰塵的凳子,一屁股坐了下去。
見他如此接地氣,卓二叔笑的更開懷了。
“老哥,關於宋安平的事,你知道多少?”
卓二叔道:“安平這個小輩,可以說是我一點一點看著長大的,想當年,他家窮得叮當響,連下鍋的米粒兒都沒有幾粒。我實在不忍心看著他們母子受苦挨餓,於是便好心地送上了半袋粟米。沒想到這孩子如此懂得知恩圖報,一直將這份情銘記在心,尤其是近兩年來,我家的水缸從未幹涸過一滴水。無論春夏秋冬,或是刮風下雨,安平總是會默默地出現在我家門口,不辭辛勞地為我們挑滿一缸滿滿的井水。”
方孟問:“那您是否知道,他為何要將房子建在竹林之中嗎?”
“他倒是提過一嘴,說是要離他嶽丈家遠一些。”
這矛盾可夠深的。
“那鄭家……是否有何奇異之處?”
豈料方孟這一問,竟然獲得了一個非常令人愕然的答案。
“我覺得他們不像是咱們大風的人。”
金景頓時精神一振,連忙問道:“此話何意?”
“很簡單就能判斷出來,那老兩口無論是生活習性還是行為舉止,與我大風百姓極為迥異。”
金景問:“那你認為,他們像哪裏的人?”
“有可能是蠻戎人。”
本以為鄭巧兒是死於自殺,可是如今看來,她的死也不簡單。
當方孟將自己的發現告知了金景和柴閱之後,他們頓時被驚呆了。
然後仔細論證過後,確信鄭巧兒的死也很蹊蹺。
柴閱胡亂的抹了一把臉,苦澀道:“這……這案子難道真的是見鬼了?”
金景猜測道:“難道鄭巧兒也是宋安平殺的?”
“這不可能,”想到監獄之中,宋安平一提到鄭巧兒就會露出幸福的笑容,方孟立即否決了金景的猜測:“宋安平絕不會殺害自己的妻子。”
金景也覺得自己的想法有些太過荒誕,在這個世界上,隻有鄭巧兒是真心對待宋安平,宋安平就算再怎麽喪心病狂,也不可能忍心對她痛下殺手。
他交代柴閱道:“卷宗上有提及,宋安平親口說過,鄭巧兒是自殺,可是以如今所有的條件,都無法支撐他的這個說法,所以,鄭巧兒的死,也需要查清。”
柴閱腦瓜子嗡嗡作響,本以為大理寺少卿此次下尹州隻是走個過場,最後你好我好大家好就完事,沒想到金景不僅親臨案發現場,還在方孟的幫助下,又發現了鄭巧兒之死的疑點。
這案子本來宋安平已經認罪了,他以為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
可如今查來查去,這時候又出現了新的疑點。
這簡直要了老命了。
“阿孟,你看我像不像江湖高手?有沒有若格姐姐的幾分風采?”
金陽揮拿著一根手臂粗細的竹竿在胡亂揮動。
顏修勃看的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還跟李若格比,猴子都比你舞的好。
方孟將竹竿搶了下來,對著金陽的腦袋就是一下:“好好閑著,別瞎動。”
金陽百無聊賴道:“這查案一點都不好玩,我想念若格姐姐了。”
“那你迴去吧,沒人攔著你。”
金陽泄氣道:“我要是敢迴去,我爹非得扒了我的皮。”
方孟將竹竿放迴了原處,不經意間,他看到了竹竿上麵的幾道劃痕。
但他沒有多想,竹竿對於百姓而言,既是晾衣杆,又是武器,是一種多功能用具。
況且門口有三棵棗樹,用來敲棗也是合情合理。
這樣天天使用,有些痕跡很正常。
那邊,金景和柴閱已經勘察完畢。
二人從屋內緩緩走了出來。
金景四下看了一眼:“我們去問問周圍的鄰居吧。”
“好的。”
隻是,這些鄰居也是知之甚少。
宋安平的小屋孤零零地矗立在村莊前緣的那片茂密竹林之中,與其他村民的屋子相隔甚遠。
這裏幽靜偏僻,平素鮮有行人往來。
然而,就在案發的當天下午,一位村民偶然間經過竹林,卻驚愕地發現鄭巧兒竟然懸掛於一棵大樹之上,已然失去了生命的氣息。
如此一來,鄭巧兒自殺的謠言開始四處傳播,各種猜測和傳聞充斥著人們的耳際。
至於具體發生了什麽,卻是無人知曉。
方孟和金景對視一眼,都發現了此前忽視的一個問題。
那就是鄭巧兒和鄭家九口,死亡時間的先後順序。
雖然傳言是鄭巧兒受不了丈夫將自己爹娘兄弟全部殺死的事實,受到巨大打擊下才生出輕生的念頭。
可此話是真是假,隨著鄭巧兒的離世,已經無人知曉。
方孟和金景都不是三歲小兒,並不會輕信這種沒有根據的傳言。
最多當做村民在茶餘飯後嚼舌根的談資罷了。
所以,具體是因為鄭巧兒的死才導致了宋安平心態崩潰,憤而尋上鄭家滅其滿門,還是因為鄭家人全部死亡而導致鄭巧兒懷著對宋安平的怨氣而自殺,其中的前因後果必須要搞清楚。
“柴大人,仵作能否確定是鄭家滅門在前,還是鄭巧兒死亡在前?”
柴閱搖頭:“仵作隻能肯定,兩者都是午時,差不多是同一個時辰發生的事情,具體時間他也無法確定。”
也是,這個時代又沒有精密的儀器,能確定大致的時間已經很難得了。
方孟對此也沒有指望過。
“金大人,柴大人,理正前來拜會。”
一名公差前來匯報。
金景讓公差叫人進來:“這裏正來的正好,我真有些事情要詢問他。”
在方孟的印象裏,裏正大多數都是在村子裏很有威望的四五十歲大叔,沒想到走進來的卻是一個二十歲左右的青年。
“卓青拜見柴大人……”
柴閱介紹道:“卓青,這位是大理寺少卿金大人。”
卓青一聽,原來是明京城下來的大官,立即告罪:“原來是金少卿,恕晚生眼拙。”
“嗯,”金景也沒廢話,他問道:“這宋安平是否與你相熟?”
“我和宋安平之間的關係實際上頗為生疏,僅僅算是有點頭之交而已。不過他在村子裏的風評卻不錯。但凡誰家遇到困難或者需要幫助的時候,他總是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主動伸出援手。正因為如此,村民們對他的評價相當高,對他也有著很好的印象。”
看來卷宗上所述的並非虛言,宋安平就是一個老好人。
此時此刻,方孟皺起眉頭,語氣嚴肅地向卓裏正道:“卓裏正,宋安平的兒子離奇失蹤,你們是否曾經全力以赴去尋找?”
卓青微微頷首,表示他們確實已經采取行動。他的聲音非常平靜,迴答道:“當然,畢竟是一個村子的,我們豈能對此坐視不理?不僅挨家挨戶搜尋,連附近的山林也都仔細查找過,不敢有絲毫疏漏。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盡管如此努力,卻始終未能發現這孩子的任何蛛絲馬跡。經過三日的搜尋,卻依然沒有找到那孩子,大家起初的熱情也漸漸消退,隨著時間流逝,眾人的希望逐漸破滅,那份找尋的心思也就慢慢淡漠下來……”。”
看來以前宋安平的善心得到了迴報,不然村民不會自發的尋找宋安平的兒子。
這就是善有善報了。
方孟隨後又問道:“當年宋安平為何會將屋子建在這裏?”
“這一點我也不得而知,公子怕是有所不知,我雖說是本村人士,但因常年離家在外求學問,直至兩年前方才歸來。因而對於村中過往那些陳芝麻爛穀子之事,實在所知有限。倘若公子欲知曉更多詳情,不妨請我的二叔前來迴話。我那二叔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村子,村子裏大大小小的事,就沒有他不清楚的。”
“好,”方孟對金景道:“金叔叔,這屋子就這麽大,有什麽線索一目了然,咱們還是去拜訪一下卓裏正的二叔吧。”
金景也正是毫無頭緒的時候,聞言讚同道:“卓裏正還煩請帶路。”
“是。”
關好屋門,卓青便帶著眾人來到了他二叔家中。
普通的土房子,屋內一個老者坐在家中在簸箕裏麵挑選著什麽。
據卓青所言,他那二叔不過才剛滿知命之年,但其外貌卻仿若古稀之齡,令人詫異不已。
隻見他發絲如雪般蒼白,麵龐之上更是布滿了深深淺淺的溝壑紋理,盡顯蒼老疲態。
想來應是多年來於田間辛勤勞作,曆經無數風風雨雨,又常做那些勞累之事所致吧。
卓青一進門,便對他二叔說道:“二叔,這位是皇城來的金少卿金大人,是來查案的,等會金大人問什麽您就說什麽,千萬不要瞞著。”
“我知道,”卓二叔憨笑道:“皇城來的都是大人物,金大人你坐。”
“多謝老哥了,”金景一點都不嫌棄滿是灰塵的凳子,一屁股坐了下去。
見他如此接地氣,卓二叔笑的更開懷了。
“老哥,關於宋安平的事,你知道多少?”
卓二叔道:“安平這個小輩,可以說是我一點一點看著長大的,想當年,他家窮得叮當響,連下鍋的米粒兒都沒有幾粒。我實在不忍心看著他們母子受苦挨餓,於是便好心地送上了半袋粟米。沒想到這孩子如此懂得知恩圖報,一直將這份情銘記在心,尤其是近兩年來,我家的水缸從未幹涸過一滴水。無論春夏秋冬,或是刮風下雨,安平總是會默默地出現在我家門口,不辭辛勞地為我們挑滿一缸滿滿的井水。”
方孟問:“那您是否知道,他為何要將房子建在竹林之中嗎?”
“他倒是提過一嘴,說是要離他嶽丈家遠一些。”
這矛盾可夠深的。
“那鄭家……是否有何奇異之處?”
豈料方孟這一問,竟然獲得了一個非常令人愕然的答案。
“我覺得他們不像是咱們大風的人。”
金景頓時精神一振,連忙問道:“此話何意?”
“很簡單就能判斷出來,那老兩口無論是生活習性還是行為舉止,與我大風百姓極為迥異。”
金景問:“那你認為,他們像哪裏的人?”
“有可能是蠻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