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重壓,自然也帶到了訓練場中。每天訓練,無論是練單球還是練對抗,大家完全不興奮,打得中規中矩。就連徐家奕自己,在組織進攻的時候都感覺思路很匱乏,再也沒有之前打球的時候,能傳出「天外來球」的那種靈感了。
因為傳球線路的靈活多變,又不失精準,球迷們都叫他「徐式手術刀」。可現在,連徐家奕自己都覺得,最近打的球,別說手術刀了,簡直像一口大鍘刀。
他不斷給自己加碼,一日三練,訓練時長超過八個小時。可狀態沒有提升,卻加重了疲憊,整個人如同困獸之鬥,徒勞無功。
隨著比賽的臨近,這份重壓,自然就成為了一種焦慮。
徐家奕也在積極尋求脫困的辦法。隊裏他最敬重的就是孫凱。這是指引他進入球場的偶像,也是他在國家隊的隊長和大哥。孫凱今年三十二歲了,粗眉吊眼,看著很兇,但實際上對徐家奕這些弟弟們很照顧。他是隊裏的大前鋒,比徐家奕整整大了一圈,即便有著先天的身體優勢,也依舊每天進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保持強壯的體魄。
但這應該是他最後一屆奧運會了,如果不是梯隊建設需要他這樣一塊鎮山石,孫凱現在,應該已經退役了。
畢竟對於籃球這種高強度、有身體碰撞的運動來說,運動員退役的原因,從來不會是因為不想打球了,而是傷病。
球場上打了二十多年,看似銅牆鐵臂一樣的身板,實際千瘡百孔。大傷小傷不計其數,釘子、鋼版更是家常便飯。
但孫凱為了球隊,依舊選擇再堅持一屆,這讓徐家奕打心眼裏敬佩。
他找到孫凱,希望能和孫凱聊聊。幫自己走出目前的困惑,孫凱卻說有事和他商量。
徐家奕以為是技戰術的問題,在場邊板凳上坐下,還特意找來了筆和紙,方便排兵布陣。
誰知孫凱一開口,就跑偏了。
「叫上大家,咱們一起出去吃個飯。」
「啊?」徐家奕沒反應過來。
「周日下午的半天休息,我讓朋友在外麵安排個地方,私密一點的,大家一起吃個飯。」
徐家奕一下子懂了。
球隊和隊友們身上的桎梏,孫凱也意識到了。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調劑、釋放一下。
可這……不現實啊。
徐家奕皺著眉頭,「可是大哥,咱們現在,是不能有閃失的。萬一誤食,興奮劑過不了怎麽辦,或者有一丁點的交通事故怎麽辦?出了封訓基地,不可控的條件就太多了……」
「那些我來解決,現在就問你,如果球隊出去吃飯聚餐,就隻是咱們隊員,沒有教練,沒有領隊,你想去嗎?」
徐家奕當然明白,這不僅僅是一頓飯的問題。
他重重地點頭,絲毫沒猶豫。
「行,我來申請,至於你想找我說的,也許吃完飯,就沒事了。」
從封訓基地到北四環外的餐館,最近的路程也需要 12.7 公裏,9 個紅綠燈。
這是孫凱和徐家奕走過最提心弔膽的一段路。
大巴車裏一共 13 個人,除了奧運名單正式報名的 12 人以外,還有劉斯杉。
奧運大名單早在兩周前已經公布了,劉斯杉並沒在名單內,而是作為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第 13 人——如果從現在到奧運會開幕,沒有極特殊的減員或者受傷情況出現,劉斯杉是不能以運動員的身份,代表中國隊出戰的。
雖然這「第 13 人」,是一張底牌,但這張牌被啟用的概率,太小太小了。
也就是說,劉斯杉,基本告別本屆奧運會了。
餐館閉店了,除了一名廚師一名服務員,其他人全部清場。
最裏麵的包間裏,孫凱舉起裝著橙汁的酒杯:「咱們先敬劉斯杉一杯,今天你就代表所有參加奧運集訓的兄弟們。集訓開始的時候我們 20 個人,最終留下 12 個。但不能否認,留到最後的劉斯杉,和其他沒能到場的兄弟,都是對我們球隊做過貢獻的人。開賽之後,無論我們打好,或者打壞,成績上都有你們的責任,也有你們的榮譽。」
劉斯杉也舉起杯,果汁代酒,一飲而盡。
「凱哥,我定了 7 號的機票。我不能進奧運村,7 號之後,封訓基地也關了,如果不出意外,7 號我就迴鬆城,享受這個來之不易的假期,在電視機前給你們加油助威。」
劉斯杉又將酒杯倒滿果汁,舉了起來,眼圈紅了。
「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是抱有一絲希望的,希望能進 12 人大名單。但得知自己是第 13 人的時候,我瞬間就不想上場了。我去比賽,就意味著你們當中有人發生了極端情況,我不想看到這樣。這張機票,挺貴的,別作廢。希望你們每一個人都能安穩、健康地完賽,也感謝你們給我這個機會,迴家陪陪爸媽。」
徐家奕率先舉杯響應,「謝謝兄弟,咱們都一切順利。」
以這樣真心、坦誠的方式來開場,氣氛一下子就打開了。大家訴說著自己這段時間的壓力:越想打得好,手上的感覺越找不著,晚上難入睡,白天難專注……總之,這像是一場釋放壓力的吐槽大會,沒有教練和領隊在場,大家都沒了顧及,平時愛說話的不愛說話的,此時都滔滔不絕——都想把負能量留在今天,明天輕裝上陣,有個好成績。
席間,徐家奕看著孫凱和其他兄弟搭著肩膀喝果汁的樣子,對孫凱的敬佩又多了一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因為傳球線路的靈活多變,又不失精準,球迷們都叫他「徐式手術刀」。可現在,連徐家奕自己都覺得,最近打的球,別說手術刀了,簡直像一口大鍘刀。
他不斷給自己加碼,一日三練,訓練時長超過八個小時。可狀態沒有提升,卻加重了疲憊,整個人如同困獸之鬥,徒勞無功。
隨著比賽的臨近,這份重壓,自然就成為了一種焦慮。
徐家奕也在積極尋求脫困的辦法。隊裏他最敬重的就是孫凱。這是指引他進入球場的偶像,也是他在國家隊的隊長和大哥。孫凱今年三十二歲了,粗眉吊眼,看著很兇,但實際上對徐家奕這些弟弟們很照顧。他是隊裏的大前鋒,比徐家奕整整大了一圈,即便有著先天的身體優勢,也依舊每天進行高強度的體能訓練,保持強壯的體魄。
但這應該是他最後一屆奧運會了,如果不是梯隊建設需要他這樣一塊鎮山石,孫凱現在,應該已經退役了。
畢竟對於籃球這種高強度、有身體碰撞的運動來說,運動員退役的原因,從來不會是因為不想打球了,而是傷病。
球場上打了二十多年,看似銅牆鐵臂一樣的身板,實際千瘡百孔。大傷小傷不計其數,釘子、鋼版更是家常便飯。
但孫凱為了球隊,依舊選擇再堅持一屆,這讓徐家奕打心眼裏敬佩。
他找到孫凱,希望能和孫凱聊聊。幫自己走出目前的困惑,孫凱卻說有事和他商量。
徐家奕以為是技戰術的問題,在場邊板凳上坐下,還特意找來了筆和紙,方便排兵布陣。
誰知孫凱一開口,就跑偏了。
「叫上大家,咱們一起出去吃個飯。」
「啊?」徐家奕沒反應過來。
「周日下午的半天休息,我讓朋友在外麵安排個地方,私密一點的,大家一起吃個飯。」
徐家奕一下子懂了。
球隊和隊友們身上的桎梏,孫凱也意識到了。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大家調劑、釋放一下。
可這……不現實啊。
徐家奕皺著眉頭,「可是大哥,咱們現在,是不能有閃失的。萬一誤食,興奮劑過不了怎麽辦,或者有一丁點的交通事故怎麽辦?出了封訓基地,不可控的條件就太多了……」
「那些我來解決,現在就問你,如果球隊出去吃飯聚餐,就隻是咱們隊員,沒有教練,沒有領隊,你想去嗎?」
徐家奕當然明白,這不僅僅是一頓飯的問題。
他重重地點頭,絲毫沒猶豫。
「行,我來申請,至於你想找我說的,也許吃完飯,就沒事了。」
從封訓基地到北四環外的餐館,最近的路程也需要 12.7 公裏,9 個紅綠燈。
這是孫凱和徐家奕走過最提心弔膽的一段路。
大巴車裏一共 13 個人,除了奧運名單正式報名的 12 人以外,還有劉斯杉。
奧運大名單早在兩周前已經公布了,劉斯杉並沒在名單內,而是作為了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第 13 人——如果從現在到奧運會開幕,沒有極特殊的減員或者受傷情況出現,劉斯杉是不能以運動員的身份,代表中國隊出戰的。
雖然這「第 13 人」,是一張底牌,但這張牌被啟用的概率,太小太小了。
也就是說,劉斯杉,基本告別本屆奧運會了。
餐館閉店了,除了一名廚師一名服務員,其他人全部清場。
最裏麵的包間裏,孫凱舉起裝著橙汁的酒杯:「咱們先敬劉斯杉一杯,今天你就代表所有參加奧運集訓的兄弟們。集訓開始的時候我們 20 個人,最終留下 12 個。但不能否認,留到最後的劉斯杉,和其他沒能到場的兄弟,都是對我們球隊做過貢獻的人。開賽之後,無論我們打好,或者打壞,成績上都有你們的責任,也有你們的榮譽。」
劉斯杉也舉起杯,果汁代酒,一飲而盡。
「凱哥,我定了 7 號的機票。我不能進奧運村,7 號之後,封訓基地也關了,如果不出意外,7 號我就迴鬆城,享受這個來之不易的假期,在電視機前給你們加油助威。」
劉斯杉又將酒杯倒滿果汁,舉了起來,眼圈紅了。
「說實話,一開始我還是抱有一絲希望的,希望能進 12 人大名單。但得知自己是第 13 人的時候,我瞬間就不想上場了。我去比賽,就意味著你們當中有人發生了極端情況,我不想看到這樣。這張機票,挺貴的,別作廢。希望你們每一個人都能安穩、健康地完賽,也感謝你們給我這個機會,迴家陪陪爸媽。」
徐家奕率先舉杯響應,「謝謝兄弟,咱們都一切順利。」
以這樣真心、坦誠的方式來開場,氣氛一下子就打開了。大家訴說著自己這段時間的壓力:越想打得好,手上的感覺越找不著,晚上難入睡,白天難專注……總之,這像是一場釋放壓力的吐槽大會,沒有教練和領隊在場,大家都沒了顧及,平時愛說話的不愛說話的,此時都滔滔不絕——都想把負能量留在今天,明天輕裝上陣,有個好成績。
席間,徐家奕看著孫凱和其他兄弟搭著肩膀喝果汁的樣子,對孫凱的敬佩又多了一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