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北宋時曾當過宰執,死後諡號文穆的山東密州人侯元功,在他未發跡之前,所經曆的很有特色的故事很多。
《宋史》中就曾講過這麽一件事情。山東素為孔孟之鄉,文風學風鼎盛,但不知道是侯元功天賦異於常人還是整個山東都是考霸或者是其他什麽原因,侯元功從能參加科考開始,一直考到三十一歲的時候,才勉強中了個鄉貢。
曾經有人對古代的科舉製度進行過論證,說科舉製度淵源在漢,創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興盛於明清,廢止於清末。它否定和替代了察舉製和九品中正製,為讀書人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
隋唐以後,科舉考試的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製科。
而在這中間,參加常科的考生又分為了兩個來源。一類是由京師及州縣學館等公立製學校畢業的學生,參加尚書省受試者稱為生徒;另一類則是在各類私立學校或者自學成才的,得先參加州縣一級的資格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
所以,侯元功這個鄉貢,就很難說他的家庭條件是怎麽樣了。如果用現代的眼光去推測,有可能他的家庭條件不錯。畢竟,現代的公立製學校是一種普及型教育,私立學校則多為貴族教育。
但是,在山東密州,侯元功這個鄉貢卻時常為士子們嘲笑譏諷。
侯元功中鄉貢以後,某年春天,他同友人外出踏青。竟然有年輕的士子在他的相貌畫在風箏上麵,當著他和同伴的麵把風箏放飛,以示羞辱。
都是以前咬文嚼字的的年輕人,可以想象,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早就惱了。把自己的相貌畫在風箏上,一來是譏笑自己的樣子長得不咋地,二來肯定是嘲諷自己過了而立之年才弄的個鄉貢,三來也是笑話自己家境貧寒吧。
都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侯元功也是如此。見到這番情形,侯元功並沒有把自己的喜怒表達出來,反而嗬嗬一笑。
等風箏落下來並被人送到他麵前之後,侯元功拿出筆墨,順手就在有著自己畫像的風箏上題了一首詞:“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才得吹噓身漸穩,隻疑遠赴蟾宮。雨餘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這應該是侯元功對自己長期被士子們看不起的最好的反擊吧。
神宗元豐八年,常科開考在即。取得鄉貢資格的侯元功和密州的其他三位考生,由密州轉運使安排專人,一路護送前往汴梁參加尚書省禮部試。
在古代,人們對讀書人可是尊重得很。盡管後來有些諸如“範進中舉”的故事對某些手無縛雞之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讀書人進行了挖苦,但在崖山之前,老祖宗定下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讓讀書人必須繼承的風骨還是有的。
在國家舉辦的資格考試中,能夠考中鄉貢,即便不是文曲星下凡,但也多多少少沾上了文曲星君的幾番靈氣。
接受到護送四名鄉貢進京參加省試的兩位差役,把侯元功四人可是看得貴重的很,從密州到京城,今天到哪裏打尖,明天到哪裏食宿,一路上都安排得妥妥當當。
能爭到護送貢士進京差事的差役,都是些“官油子”,哪個不是人精呢?指不定這次護送的四個人,就有一舉高中的,到時候自己跟著打打秋風,和別人閑聊的時候也多了一份資本。
再不濟,也可以結個善緣。況且,他們四個本身就是鄉貢,身價早就平地高人一等。這次服侍得好,萬一哪天求到他們的門下,也能有個說法。
不過,這些念頭,兩位差役可不會在四名鄉貢前露出來。再說,這一趟進京,本身就是出公差。所以,路上的食宿,兩名差役也全部選擇到官驛打尖,一路上走走停停,走半天休息半天,既可以減輕自己的安保壓力,也能夠給這幾位還未發跡的貴人增加印象。
出了山東地界以後,沒幾天就快到了京城,本來可以就近找個驛站打尖,休息到第二天再晃蕩晃蕩慢悠悠的出發的。
可是,四名貴人中的某個貢士。因為在路上聽說了前麵不遠處就能看到懸河,便提出再走一段路程。這可打亂了兩位差役的計劃。
能看到懸河的地方,處於兩位差役計劃住宿的驛站和下一個驛站之間,而且還靠近下一個驛站一些。堅持往前走的話,遠是不遠,可如果貴人們在看到懸河以後再多盤桓一會兒,緊趕慢趕的話也差不多要在天黑時才能趕到。
這樣調整行程的話,對兩位差役的負擔不是很大,過來做慣了體力活。可是四位貴人猛地這麽一加,就擔心他們勞累,萬一,到時候貴人們把責任推在自己身上,就有點不劃算了。
不過,從密州出來這麽久,兩位差役也發現了一個事情,四位貴人中,侯元功最好說話,而且,一路上過來,慢慢地其他三人也是以侯元功馬首是瞻。
兩位差役便把自己的擔心向侯元功敘述了一番,讓侯元功勸勸那名硬要堅持趕著去看懸河的貢士。
侯元功也是很聽建議,便把眾人召集到一塊,把差役的擔心和需要考慮的事情都開誠布公地說了出來,讓大家都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最後還是選擇了往前趕。
於是,兩位差役領著侯元功四人繼續趕路。到了能看到懸河的地方,一行六人都是一驚:“湯湯大河,鍾日月之物華兮,萬裏縱橫;浩浩德水,毓乾坤之靈彩兮,九省馳騁。”
等爬到官道的高處,看著“河床高築,黃濁磅礴,恰似緗練飛渡;河懸塔刹,景象壯觀,宛若長橋橫空”的景象,原本說話隻停留片刻的貢士們早就忘記開始的約定。
這裏走走那裏瞧瞧,至於兩位差役的提醒,完全已是耳邊風。等到想起繼續開拔的時候,已經是申時時分了。不過,好在日頭還長,兩位差役領著侯元功四人緊趕慢趕,終於在天黑之前抵達了官驛。
能夠看到懸河,隔京城自然也不是很遠了。這處官驛,聚集的士子很多,遠遠地就能看到到處人頭攢動。
兩位差役趕緊和四位貢士商量了一下。一位差役放下身上的負重,先行直奔官驛而去,後麵的五個人,則慢慢地往官驛走。
都是進京趕考的書生,不管差役怎麽交涉,最後,驛站想辦法給了個四人間。至於說到差役的住處,驛卒就丟了一句話,哪個都得罪不起,你自己尋地方吧。
在驛站門口,候著侯元功他們的差役見他們來了,趕緊把情況一說,侯元功他們倒是大度,也沒有為難兩位差役。畢竟,今天的行程,是他們四人決定的,而且,從密州過來的路上,兩位差役都是很盡心盡力的。
等進了房間,四名貢士都笑了。一開始聽差役說的四人間,還以為是個大通鋪,大家需要擠一擠。現在,房間的四個角落,都擺著一張床,可以各睡各的了。
走了整整一天,可比頭幾天辛苦多了。見到床鋪以後,四名貢士把手中的行李順手一擱,踢掉鞋子就爬上了床,舉止行動都很齊讚。
至於兩位差役,問什麽時候吃飯,也都是說先讓我們睡一會,醒來之後再說吧。
不一會兒,床上的四人就扯起了唿嚕。看到這番情形,兩位差役也是搖頭苦笑。先前和你們說的,你們不聽,現在好了。不過,心裏有著埋怨,但該做的事情還得做。
總不能因為貴人們累了,他們現在不吃晚飯不代表等下不吃吧,再說,突然一次性走這麽久,也不知道他們抗不抗的住。
於是,兩位差役就找驛卒尋了些柴火,在房間中間的火塘燒起了火,熱了些水,準備些吃的,也順帶暖暖身子。
快到了二更時分,吃食都弄好了,可四名貢士仍睡得香噴噴的。兩位差役相互看了一下,便商量著交替困一會兒,免得他們醒來後沒人招唿,再說不光是他們走累了,自己還要幫助背點行李,體力上也並不比他們輕鬆。
於是,一時間,房間裏鼾聲此起彼伏。況且,嗬欠也是會傳染的,堅持著守的人,慢慢地也煨著火塘靠著椅子上迷迷糊糊打起了瞌睡。
過了二更,突然,一陣淅淅索索的響聲在房間裏響了起來。迷迷糊糊地打著瞌睡的差役一下子醒了。
這時,火塘裏的火已經熄了,就連開始點著的燈,燈光也暗了下來。被驚醒的差役順著聲響望過去,一下子就呆住了。
那個聲音是從西北邊的床底下傳出來的。響聲過後,一個黑乎乎的身影從床底下冒了出來。借著微弱的燈光,那個黑影分明就是一頭野豬,渾身長毛,兩隻獠牙也看得清清楚楚。
而且,這頭野豬出來以後,看都沒看愣在椅子上的差役一眼。而是徑直就爬上了邊上的床,走到睡熟了的那個貢士的腦袋邊,伸出鼻子在書生的頭上嗅了嗅,邊嗅邊退,一直從頭嗅到腳。
嗅到貢士腳邊的時候,隻見這個被嗅的貢士抽搐了一下,嘟囔了什麽話後又安定了下來。仿佛做了一個什麽噩夢一般。
等嗅完這名貢士,那頭豬退下了床。然後爬上另外一張床,也是慢慢地走到熟睡的貢士的頭邊,重複著同樣的動作,嗅完之後,那名貢士也是抽搐了一下,和先前的第一個被嗅的貢士一模一樣。
那頭豬又從床上退了下來,繼續爬上了第三張床。嚇呆了的差役看到的仍然是同樣的情形。
不過,等那頭豬往侯元功睡著的那張床爬的時候,兩隻腳剛搭上去,卻像是被什麽東西阻擋了一般,豬的兩隻腳嗖地一下就縮了迴來。
而且,那豬還像看到什麽害怕的東西,或者是被什麽人拿著東西驅趕一般,轉身就往它開始出現的地方跑,生怕跑慢之後都會被處理一般;跑到西北角又消失不見了。
等豬消失不見之後,侯元功從床上坐了起來。走到了火塘邊,看著火塘裏熱著的食物,叫醒了猶自發愣的差役。
等侯元功依次叫醒猶在沉睡的三名貢士,圍在火塘邊吃著東西。某位貢士突然開口說,自己剛才做了個噩夢,夢見有一隻長的像豬的怪物壓在自己的身上,動也動不得,不是侯元功叫醒的話,自己都還在夢裏掙紮,不知道這個夢是什麽意思。
這位貢士一開口,另外兩位貢士你瞅瞅我,我瞅瞅你,也說是是是。但沒見侯元功開口,於是,大家就把目光都看向侯元功。
見大家都看著自己,侯元功也是笑了,我剛才也夢見一頭豬過來了,不過,不知道是不是餓了的原因,那豬一來,我就醒了。等下床一看,差役大哥還在那裏打著瞌睡,火塘裏的食物早就燉好了。
吃過飯之後,幾人又聊了一會天。侯元功讓兩位差役收拾好器具,說去看看他們住的地方,如果是不將就的話,就在這個四人間裏打打地鋪。
先前那位看見豬出來嗅貢士的差役,忽然心有所動,悄悄拉過侯元功,把自己看到的事情告訴了他。
侯元功聽了之後不禁暗自心喜。都說鬼怪之類的會避開貴人,想來這次進京,自己應該是有幾分勝券在握了。
等到了京城之後,參加完考試,成績出來之後,果然,隻有侯元功一人中第,三名同鄉皆名落孫山,後來還客死京師,不得返鄉。
大觀四年,侯元功除同知樞密院,進尚書左丞。宣和三年,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歲,諡文穆。
洪老先生說,這個事情是侯元功死後,高思道告訴他的。但是,侯元功看到的,到底是不是差役嘴裏說的豬,就沒人清楚了。
《宋史》中就曾講過這麽一件事情。山東素為孔孟之鄉,文風學風鼎盛,但不知道是侯元功天賦異於常人還是整個山東都是考霸或者是其他什麽原因,侯元功從能參加科考開始,一直考到三十一歲的時候,才勉強中了個鄉貢。
曾經有人對古代的科舉製度進行過論證,說科舉製度淵源在漢,創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興盛於明清,廢止於清末。它否定和替代了察舉製和九品中正製,為讀書人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
隋唐以後,科舉考試的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製科。
而在這中間,參加常科的考生又分為了兩個來源。一類是由京師及州縣學館等公立製學校畢業的學生,參加尚書省受試者稱為生徒;另一類則是在各類私立學校或者自學成才的,得先參加州縣一級的資格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
所以,侯元功這個鄉貢,就很難說他的家庭條件是怎麽樣了。如果用現代的眼光去推測,有可能他的家庭條件不錯。畢竟,現代的公立製學校是一種普及型教育,私立學校則多為貴族教育。
但是,在山東密州,侯元功這個鄉貢卻時常為士子們嘲笑譏諷。
侯元功中鄉貢以後,某年春天,他同友人外出踏青。竟然有年輕的士子在他的相貌畫在風箏上麵,當著他和同伴的麵把風箏放飛,以示羞辱。
都是以前咬文嚼字的的年輕人,可以想象,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早就惱了。把自己的相貌畫在風箏上,一來是譏笑自己的樣子長得不咋地,二來肯定是嘲諷自己過了而立之年才弄的個鄉貢,三來也是笑話自己家境貧寒吧。
都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侯元功也是如此。見到這番情形,侯元功並沒有把自己的喜怒表達出來,反而嗬嗬一笑。
等風箏落下來並被人送到他麵前之後,侯元功拿出筆墨,順手就在有著自己畫像的風箏上題了一首詞:“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才得吹噓身漸穩,隻疑遠赴蟾宮。雨餘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這應該是侯元功對自己長期被士子們看不起的最好的反擊吧。
神宗元豐八年,常科開考在即。取得鄉貢資格的侯元功和密州的其他三位考生,由密州轉運使安排專人,一路護送前往汴梁參加尚書省禮部試。
在古代,人們對讀書人可是尊重得很。盡管後來有些諸如“範進中舉”的故事對某些手無縛雞之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讀書人進行了挖苦,但在崖山之前,老祖宗定下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讓讀書人必須繼承的風骨還是有的。
在國家舉辦的資格考試中,能夠考中鄉貢,即便不是文曲星下凡,但也多多少少沾上了文曲星君的幾番靈氣。
接受到護送四名鄉貢進京參加省試的兩位差役,把侯元功四人可是看得貴重的很,從密州到京城,今天到哪裏打尖,明天到哪裏食宿,一路上都安排得妥妥當當。
能爭到護送貢士進京差事的差役,都是些“官油子”,哪個不是人精呢?指不定這次護送的四個人,就有一舉高中的,到時候自己跟著打打秋風,和別人閑聊的時候也多了一份資本。
再不濟,也可以結個善緣。況且,他們四個本身就是鄉貢,身價早就平地高人一等。這次服侍得好,萬一哪天求到他們的門下,也能有個說法。
不過,這些念頭,兩位差役可不會在四名鄉貢前露出來。再說,這一趟進京,本身就是出公差。所以,路上的食宿,兩名差役也全部選擇到官驛打尖,一路上走走停停,走半天休息半天,既可以減輕自己的安保壓力,也能夠給這幾位還未發跡的貴人增加印象。
出了山東地界以後,沒幾天就快到了京城,本來可以就近找個驛站打尖,休息到第二天再晃蕩晃蕩慢悠悠的出發的。
可是,四名貴人中的某個貢士。因為在路上聽說了前麵不遠處就能看到懸河,便提出再走一段路程。這可打亂了兩位差役的計劃。
能看到懸河的地方,處於兩位差役計劃住宿的驛站和下一個驛站之間,而且還靠近下一個驛站一些。堅持往前走的話,遠是不遠,可如果貴人們在看到懸河以後再多盤桓一會兒,緊趕慢趕的話也差不多要在天黑時才能趕到。
這樣調整行程的話,對兩位差役的負擔不是很大,過來做慣了體力活。可是四位貴人猛地這麽一加,就擔心他們勞累,萬一,到時候貴人們把責任推在自己身上,就有點不劃算了。
不過,從密州出來這麽久,兩位差役也發現了一個事情,四位貴人中,侯元功最好說話,而且,一路上過來,慢慢地其他三人也是以侯元功馬首是瞻。
兩位差役便把自己的擔心向侯元功敘述了一番,讓侯元功勸勸那名硬要堅持趕著去看懸河的貢士。
侯元功也是很聽建議,便把眾人召集到一塊,把差役的擔心和需要考慮的事情都開誠布公地說了出來,讓大家都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最後還是選擇了往前趕。
於是,兩位差役領著侯元功四人繼續趕路。到了能看到懸河的地方,一行六人都是一驚:“湯湯大河,鍾日月之物華兮,萬裏縱橫;浩浩德水,毓乾坤之靈彩兮,九省馳騁。”
等爬到官道的高處,看著“河床高築,黃濁磅礴,恰似緗練飛渡;河懸塔刹,景象壯觀,宛若長橋橫空”的景象,原本說話隻停留片刻的貢士們早就忘記開始的約定。
這裏走走那裏瞧瞧,至於兩位差役的提醒,完全已是耳邊風。等到想起繼續開拔的時候,已經是申時時分了。不過,好在日頭還長,兩位差役領著侯元功四人緊趕慢趕,終於在天黑之前抵達了官驛。
能夠看到懸河,隔京城自然也不是很遠了。這處官驛,聚集的士子很多,遠遠地就能看到到處人頭攢動。
兩位差役趕緊和四位貢士商量了一下。一位差役放下身上的負重,先行直奔官驛而去,後麵的五個人,則慢慢地往官驛走。
都是進京趕考的書生,不管差役怎麽交涉,最後,驛站想辦法給了個四人間。至於說到差役的住處,驛卒就丟了一句話,哪個都得罪不起,你自己尋地方吧。
在驛站門口,候著侯元功他們的差役見他們來了,趕緊把情況一說,侯元功他們倒是大度,也沒有為難兩位差役。畢竟,今天的行程,是他們四人決定的,而且,從密州過來的路上,兩位差役都是很盡心盡力的。
等進了房間,四名貢士都笑了。一開始聽差役說的四人間,還以為是個大通鋪,大家需要擠一擠。現在,房間的四個角落,都擺著一張床,可以各睡各的了。
走了整整一天,可比頭幾天辛苦多了。見到床鋪以後,四名貢士把手中的行李順手一擱,踢掉鞋子就爬上了床,舉止行動都很齊讚。
至於兩位差役,問什麽時候吃飯,也都是說先讓我們睡一會,醒來之後再說吧。
不一會兒,床上的四人就扯起了唿嚕。看到這番情形,兩位差役也是搖頭苦笑。先前和你們說的,你們不聽,現在好了。不過,心裏有著埋怨,但該做的事情還得做。
總不能因為貴人們累了,他們現在不吃晚飯不代表等下不吃吧,再說,突然一次性走這麽久,也不知道他們抗不抗的住。
於是,兩位差役就找驛卒尋了些柴火,在房間中間的火塘燒起了火,熱了些水,準備些吃的,也順帶暖暖身子。
快到了二更時分,吃食都弄好了,可四名貢士仍睡得香噴噴的。兩位差役相互看了一下,便商量著交替困一會兒,免得他們醒來後沒人招唿,再說不光是他們走累了,自己還要幫助背點行李,體力上也並不比他們輕鬆。
於是,一時間,房間裏鼾聲此起彼伏。況且,嗬欠也是會傳染的,堅持著守的人,慢慢地也煨著火塘靠著椅子上迷迷糊糊打起了瞌睡。
過了二更,突然,一陣淅淅索索的響聲在房間裏響了起來。迷迷糊糊地打著瞌睡的差役一下子醒了。
這時,火塘裏的火已經熄了,就連開始點著的燈,燈光也暗了下來。被驚醒的差役順著聲響望過去,一下子就呆住了。
那個聲音是從西北邊的床底下傳出來的。響聲過後,一個黑乎乎的身影從床底下冒了出來。借著微弱的燈光,那個黑影分明就是一頭野豬,渾身長毛,兩隻獠牙也看得清清楚楚。
而且,這頭野豬出來以後,看都沒看愣在椅子上的差役一眼。而是徑直就爬上了邊上的床,走到睡熟了的那個貢士的腦袋邊,伸出鼻子在書生的頭上嗅了嗅,邊嗅邊退,一直從頭嗅到腳。
嗅到貢士腳邊的時候,隻見這個被嗅的貢士抽搐了一下,嘟囔了什麽話後又安定了下來。仿佛做了一個什麽噩夢一般。
等嗅完這名貢士,那頭豬退下了床。然後爬上另外一張床,也是慢慢地走到熟睡的貢士的頭邊,重複著同樣的動作,嗅完之後,那名貢士也是抽搐了一下,和先前的第一個被嗅的貢士一模一樣。
那頭豬又從床上退了下來,繼續爬上了第三張床。嚇呆了的差役看到的仍然是同樣的情形。
不過,等那頭豬往侯元功睡著的那張床爬的時候,兩隻腳剛搭上去,卻像是被什麽東西阻擋了一般,豬的兩隻腳嗖地一下就縮了迴來。
而且,那豬還像看到什麽害怕的東西,或者是被什麽人拿著東西驅趕一般,轉身就往它開始出現的地方跑,生怕跑慢之後都會被處理一般;跑到西北角又消失不見了。
等豬消失不見之後,侯元功從床上坐了起來。走到了火塘邊,看著火塘裏熱著的食物,叫醒了猶自發愣的差役。
等侯元功依次叫醒猶在沉睡的三名貢士,圍在火塘邊吃著東西。某位貢士突然開口說,自己剛才做了個噩夢,夢見有一隻長的像豬的怪物壓在自己的身上,動也動不得,不是侯元功叫醒的話,自己都還在夢裏掙紮,不知道這個夢是什麽意思。
這位貢士一開口,另外兩位貢士你瞅瞅我,我瞅瞅你,也說是是是。但沒見侯元功開口,於是,大家就把目光都看向侯元功。
見大家都看著自己,侯元功也是笑了,我剛才也夢見一頭豬過來了,不過,不知道是不是餓了的原因,那豬一來,我就醒了。等下床一看,差役大哥還在那裏打著瞌睡,火塘裏的食物早就燉好了。
吃過飯之後,幾人又聊了一會天。侯元功讓兩位差役收拾好器具,說去看看他們住的地方,如果是不將就的話,就在這個四人間裏打打地鋪。
先前那位看見豬出來嗅貢士的差役,忽然心有所動,悄悄拉過侯元功,把自己看到的事情告訴了他。
侯元功聽了之後不禁暗自心喜。都說鬼怪之類的會避開貴人,想來這次進京,自己應該是有幾分勝券在握了。
等到了京城之後,參加完考試,成績出來之後,果然,隻有侯元功一人中第,三名同鄉皆名落孫山,後來還客死京師,不得返鄉。
大觀四年,侯元功除同知樞密院,進尚書左丞。宣和三年,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歲,諡文穆。
洪老先生說,這個事情是侯元功死後,高思道告訴他的。但是,侯元功看到的,到底是不是差役嘴裏說的豬,就沒人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