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時月帶了倆師妹,護著師父周止泉,乘著夜色向南首山裏進發。
為了能讓馬多馭一些貨物,四人分坐兩匹馬,時月帶了師父,紫蘇帶了姐姐白蘇。
為了防止受了重傷的師父不慎落馬,秦時月還用攀岩的帶子,將自己與師父緊緊地捆在一起。另外一匹馬和一頭騾子身上,壓滿了糧食、藥材、被褥等生活必需品。
為少些動靜,秦時月還在騾與馬的蹄子上包了布。
這些騾馬其實均通人性,似乎明白主人的心意,出門時不僅一聲沒叫,而且連個噴嚏都沒打。
進了山,人馬在山間小路上放慢了速度,大家開始聊天,騾馬也就跟著活躍起來。
一路涉小溪,攀岩石,上下陡坡,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跋涉,眾人來到一處山澗邊,老爺子說到了,大家才長籲一口氣,於是駐馬觀看。
兩麵高崖,中間一條寬闊的山澗,蓄滿了藍瑩瑩的澗水。
老爺子告訴他們,這山澗一方麵匯集了上麵的來水和兩邊山上的泉水,一方麵自身底下又有泉水,所以終年不枯。
哪怕是在久旱的年份,這裏的水也從不減少分毫,所以當地人叫它“塘”而不是“溪”。
由於這裏地勢較低,風不易刮到,所以被稱為“遮風坳”,底下的澗水又被稱為“遮風塘”。
秦時月看看這遮風坳的形勢,簡直就是長江夔門天險的縮小版。
老爺子說,接下去要走最陡峭的一段山路,讓大家千萬小心,所有人都須牽著騾馬步行。
原來小路是從山澗邊順著四十多度的山體,從巨崖的側麵呈“之”字形繞上去的。上得崖頂,再從幾株大樸樹的根部下山,在一株巨大的楓樹前上坡,眼前又是一處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水塘,老爺子說,石雞灣到了。
眾人正打算卸馬,老爺子說:“別忙,還得從水邊繞過去,在水那頭呢。”
眾人左找右找,找不到可走的路。
老爺子指點時月策馬從水塘的出水口涉水而過,再讓他用砍刀清理掉麵前老鬆上的藤蘿,對眾人說:“這裏原有路,幾年沒來,毛藤就長成指頭粗了。再不來,這老鬆樹就要被纏死了。毛藤的學名叫葛藤,根莖可入藥,也可洗澱粉,能食用,稱作葛粉。此藤生命力極強,又喜攀援逐日,所以天長日久之下,會將樹木緊緊圍繞,嚴密包裹,最終讓樹木因見不到陽光而枯死。”
說話間,時月已用砍刀劈出一條道來,果然還有依稀的山路跡象。
行了兩三百米左右,前方出現一根兩米長的木橋,用幾根手臂粗細的杉木拚成。
時月讓隊伍停下,自己走到橋邊,以左腿穩定重心,拎起右腿往橋木上輕輕一蹬,隻聽“哢嚓”一聲,木橋應聲斷落水麵,原來早已腐朽。
時月眼光往右側山上一瞄,縱身拉住一叢竹筱,三下兩下上了山坡。隻聽“咣當咣當”幾下,時月已砍倒兩棵小腿粗的杉樹,之後返迴山道,將杉樹拖下來,砍去樹梢扔進山塘,再將杉樹砍成兩米多長的樹段,在路邊割了葛藤,將樹段捆紮成一塊木排,往橋址上一橫,踏上去踩了踩,感覺到穩了,便指揮馬隊過河。
老爺子看著秦時月的一番操作,讚許地點點頭。
過了橋,前麵都是幾人高的荒草,不知該往哪裏去。老爺子剛想開口,前方傳來似是青蛙的叫聲,但比普通青蛙要響好幾倍。
紫蘇皺著的眉頭一下舒展開來,說:“爺爺,是在那叫聲發出來的地方吧?那循著叫聲走就是了。”老爺子點點頭,虛弱地笑了。孫女的機靈讓他欣慰。
原來,他以前跟紫蘇姐妹講過,石雞灣是石雞居住的世界。
石雞不是雞,而是蛙,是山裏最大最幹淨肉質最鮮美的一種蛙。隻是周家從來不吃,也反對鄉民捕食。在他們看來,這石雞是非常富有靈性的動物,又吃害蟲,不應該用來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
時月讓老爺子坐穩,然後拉著馬探路,一行人小心翼翼地撥著幹草前行。
走到一處地方,紫蘇向右一指,說:“你看那是什麽?”
白蘇按著她的指向看去,除了亂草,什麽也沒有。
紫蘇說:“問題就在那草上啊,看那草的形狀。”
時月仔細一看,那些草不像剛才遇見的一樣直立,而是往兩邊倒伏,中間有一條曲折的小路狀,好像是農村裏曬穀用的敞墊,卷起後被放倒在這裏過,或者從草上拖過。他腦子裏忽閃一下,脫口而出:“莫非有大蛇從這裏經過?”
紫蘇點點頭笑了,說:“真不愧是黃埔生和野戰軍出身的,讓你說對啦。”
白蘇看了,也明白過來,說:“大蛇是奔著石雞灣的石雞去的吧?蛇是石雞的天敵。”
老爺子虛弱地說,對的,對的。
三人沿著蛇跡前行,行不多遠就見到草叢中隱約有石階出現,紫蘇便歡唿起來說:“爺爺,找到了,找到了!”
幾年前,她聽爺爺說過,雇了幾個外地人在石雞彎修踏步,由頭是要在上麵為自己築一處生墓。原來,爺爺當年那樣做,就是為了備日後的不時之需,不想現在果然派上了用場。
時月聽了紫蘇的介紹,不得不佩服老爺子的先見之明。這個踏步工程,就跟藥莊的地道一樣,都屬於未雨綢繆啊。
石階曲折向上,迤邐轉折約一百來米後,眼前豁然開朗,出現一塊坳地。
坳地的中間很平坦,立著三間磚瓦房,房後還有一個原木搭成的兩層木樓,頂上蓋著茅草。這種蓋著茅草或稻草的簡易住所,廟下人叫作“草舍”。
隻是一般的草舍,都是用三四根木頭搭成“人”字形的,而這個舍搭成了“日”字形,上下有兩層,第二層上麵還有個“人”字形的屋頂,南北兩麵都留了缽頭大的窗洞,其實已經算是個木樓了。
坳地的四周,被一帶三四米寬的泉水圍繞著。
白蘇告訴時月,這塊由泉水圍起來的平地,叫“螺螄坪”。
時月一想,也是,剛才他們從東麵上來時攀登的那處陡坡,不就像螺螄的身子麽?這上麵由泉水包圍的地坪,自然就是螺螄的葉蓋了。
時月看看身後的陡坎,再看看前麵位於水中央的螺螄坪與房舍,並無橋梁。
紫蘇看看他,莞爾一笑,帶著他在泉水邊繞行半圈,身體忽地騰空掛在一株杜英樹的樹枝上,然後輕鬆落在坳地上。秦時月依法而過。輪到白蘇時,她跳起來掛在枝上不動了,而下麵正是泉水,急得她“哎喲”直喚,花容失色。
時月見了,縱身迴跳,一把攬住白蘇的腰,單手在枝上移動,然後穩穩地落在地麵。
落地後,時月感歎說:“師父構築了這麽好的一個地方啊,真是太有遠見了。”一邊衝著紫蘇傻傻地笑。
紫蘇看看他,又指指自己的胸前,秦時月盯著她的胸看,紫蘇又羞又急,用手指指秦時月的胸。
時月這才低頭看自己的胸,一看還好啊?白蘇正貼在自己胸口,滿臉緋紅地看著自己呢。原來,他人落地後,右手並沒放開師姐,一直還抱著她的腰,將她緊緊摟在胸前呢!
時月這才感覺到胸前和臂彎裏都是溫軟的一團,才“啊呀”一聲鬆開手。
白蘇撫著自己的腰,哭笑不得地對時月說:“啊喲師弟,你的手臂就跟鐵條一樣,把我勒得哦……”
紫蘇白了秦時月一眼,氣鼓鼓地說:“隻顧了抱美女,師父要不要了?”
時月反應過來,急忙說:“要的,要的!”
紫蘇見了他這副窘樣,“嗤”的一聲笑了。
時月從平房裏搬出一張梯子,橫放在小溪上,再在梯子上鋪上木板,一根簡易的橋梁就成了。
三人將老爺子接入螺螄坪,再將騾馬牽入。時月將師父和姐妹倆分別安頓在平房的兩間房間,將騾馬係在草舍的一樓,再將自己的衣物用具帶上草舍二樓。
時月發現,這裏雖然長久沒有人來,但室內的桌椅和地麵倒也幹淨。難道是這裏避風落宕,四周又有山嶺樹木圍繞,空氣潔淨的緣故?還是有獵人或登山者到過這裏了?
時月把自己安排在草舍二樓,一是將方便讓給爺孫仨,二是自己跑上跑下權作練功,三是便於了望,擔任空中警戒。
安頓完後,時月跑去陪護師父,看看他的傷情有沒有好轉。這時,師父從口袋裏取出一物交給時月,竟然是一顆鈕扣。
師父告訴他,這是從兇手身上扯下來的。
時月將鈕扣托在手心裏,默默地觀察了很長時間,然後小心地放入衣兜。
舊檀有《投山》詩雲:
故裏山河勝,
林中幽境多。
居安思遠近,
困頓有依托。
為了能讓馬多馭一些貨物,四人分坐兩匹馬,時月帶了師父,紫蘇帶了姐姐白蘇。
為了防止受了重傷的師父不慎落馬,秦時月還用攀岩的帶子,將自己與師父緊緊地捆在一起。另外一匹馬和一頭騾子身上,壓滿了糧食、藥材、被褥等生活必需品。
為少些動靜,秦時月還在騾與馬的蹄子上包了布。
這些騾馬其實均通人性,似乎明白主人的心意,出門時不僅一聲沒叫,而且連個噴嚏都沒打。
進了山,人馬在山間小路上放慢了速度,大家開始聊天,騾馬也就跟著活躍起來。
一路涉小溪,攀岩石,上下陡坡,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跋涉,眾人來到一處山澗邊,老爺子說到了,大家才長籲一口氣,於是駐馬觀看。
兩麵高崖,中間一條寬闊的山澗,蓄滿了藍瑩瑩的澗水。
老爺子告訴他們,這山澗一方麵匯集了上麵的來水和兩邊山上的泉水,一方麵自身底下又有泉水,所以終年不枯。
哪怕是在久旱的年份,這裏的水也從不減少分毫,所以當地人叫它“塘”而不是“溪”。
由於這裏地勢較低,風不易刮到,所以被稱為“遮風坳”,底下的澗水又被稱為“遮風塘”。
秦時月看看這遮風坳的形勢,簡直就是長江夔門天險的縮小版。
老爺子說,接下去要走最陡峭的一段山路,讓大家千萬小心,所有人都須牽著騾馬步行。
原來小路是從山澗邊順著四十多度的山體,從巨崖的側麵呈“之”字形繞上去的。上得崖頂,再從幾株大樸樹的根部下山,在一株巨大的楓樹前上坡,眼前又是一處一個足球場大小的水塘,老爺子說,石雞灣到了。
眾人正打算卸馬,老爺子說:“別忙,還得從水邊繞過去,在水那頭呢。”
眾人左找右找,找不到可走的路。
老爺子指點時月策馬從水塘的出水口涉水而過,再讓他用砍刀清理掉麵前老鬆上的藤蘿,對眾人說:“這裏原有路,幾年沒來,毛藤就長成指頭粗了。再不來,這老鬆樹就要被纏死了。毛藤的學名叫葛藤,根莖可入藥,也可洗澱粉,能食用,稱作葛粉。此藤生命力極強,又喜攀援逐日,所以天長日久之下,會將樹木緊緊圍繞,嚴密包裹,最終讓樹木因見不到陽光而枯死。”
說話間,時月已用砍刀劈出一條道來,果然還有依稀的山路跡象。
行了兩三百米左右,前方出現一根兩米長的木橋,用幾根手臂粗細的杉木拚成。
時月讓隊伍停下,自己走到橋邊,以左腿穩定重心,拎起右腿往橋木上輕輕一蹬,隻聽“哢嚓”一聲,木橋應聲斷落水麵,原來早已腐朽。
時月眼光往右側山上一瞄,縱身拉住一叢竹筱,三下兩下上了山坡。隻聽“咣當咣當”幾下,時月已砍倒兩棵小腿粗的杉樹,之後返迴山道,將杉樹拖下來,砍去樹梢扔進山塘,再將杉樹砍成兩米多長的樹段,在路邊割了葛藤,將樹段捆紮成一塊木排,往橋址上一橫,踏上去踩了踩,感覺到穩了,便指揮馬隊過河。
老爺子看著秦時月的一番操作,讚許地點點頭。
過了橋,前麵都是幾人高的荒草,不知該往哪裏去。老爺子剛想開口,前方傳來似是青蛙的叫聲,但比普通青蛙要響好幾倍。
紫蘇皺著的眉頭一下舒展開來,說:“爺爺,是在那叫聲發出來的地方吧?那循著叫聲走就是了。”老爺子點點頭,虛弱地笑了。孫女的機靈讓他欣慰。
原來,他以前跟紫蘇姐妹講過,石雞灣是石雞居住的世界。
石雞不是雞,而是蛙,是山裏最大最幹淨肉質最鮮美的一種蛙。隻是周家從來不吃,也反對鄉民捕食。在他們看來,這石雞是非常富有靈性的動物,又吃害蟲,不應該用來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
時月讓老爺子坐穩,然後拉著馬探路,一行人小心翼翼地撥著幹草前行。
走到一處地方,紫蘇向右一指,說:“你看那是什麽?”
白蘇按著她的指向看去,除了亂草,什麽也沒有。
紫蘇說:“問題就在那草上啊,看那草的形狀。”
時月仔細一看,那些草不像剛才遇見的一樣直立,而是往兩邊倒伏,中間有一條曲折的小路狀,好像是農村裏曬穀用的敞墊,卷起後被放倒在這裏過,或者從草上拖過。他腦子裏忽閃一下,脫口而出:“莫非有大蛇從這裏經過?”
紫蘇點點頭笑了,說:“真不愧是黃埔生和野戰軍出身的,讓你說對啦。”
白蘇看了,也明白過來,說:“大蛇是奔著石雞灣的石雞去的吧?蛇是石雞的天敵。”
老爺子虛弱地說,對的,對的。
三人沿著蛇跡前行,行不多遠就見到草叢中隱約有石階出現,紫蘇便歡唿起來說:“爺爺,找到了,找到了!”
幾年前,她聽爺爺說過,雇了幾個外地人在石雞彎修踏步,由頭是要在上麵為自己築一處生墓。原來,爺爺當年那樣做,就是為了備日後的不時之需,不想現在果然派上了用場。
時月聽了紫蘇的介紹,不得不佩服老爺子的先見之明。這個踏步工程,就跟藥莊的地道一樣,都屬於未雨綢繆啊。
石階曲折向上,迤邐轉折約一百來米後,眼前豁然開朗,出現一塊坳地。
坳地的中間很平坦,立著三間磚瓦房,房後還有一個原木搭成的兩層木樓,頂上蓋著茅草。這種蓋著茅草或稻草的簡易住所,廟下人叫作“草舍”。
隻是一般的草舍,都是用三四根木頭搭成“人”字形的,而這個舍搭成了“日”字形,上下有兩層,第二層上麵還有個“人”字形的屋頂,南北兩麵都留了缽頭大的窗洞,其實已經算是個木樓了。
坳地的四周,被一帶三四米寬的泉水圍繞著。
白蘇告訴時月,這塊由泉水圍起來的平地,叫“螺螄坪”。
時月一想,也是,剛才他們從東麵上來時攀登的那處陡坡,不就像螺螄的身子麽?這上麵由泉水包圍的地坪,自然就是螺螄的葉蓋了。
時月看看身後的陡坎,再看看前麵位於水中央的螺螄坪與房舍,並無橋梁。
紫蘇看看他,莞爾一笑,帶著他在泉水邊繞行半圈,身體忽地騰空掛在一株杜英樹的樹枝上,然後輕鬆落在坳地上。秦時月依法而過。輪到白蘇時,她跳起來掛在枝上不動了,而下麵正是泉水,急得她“哎喲”直喚,花容失色。
時月見了,縱身迴跳,一把攬住白蘇的腰,單手在枝上移動,然後穩穩地落在地麵。
落地後,時月感歎說:“師父構築了這麽好的一個地方啊,真是太有遠見了。”一邊衝著紫蘇傻傻地笑。
紫蘇看看他,又指指自己的胸前,秦時月盯著她的胸看,紫蘇又羞又急,用手指指秦時月的胸。
時月這才低頭看自己的胸,一看還好啊?白蘇正貼在自己胸口,滿臉緋紅地看著自己呢。原來,他人落地後,右手並沒放開師姐,一直還抱著她的腰,將她緊緊摟在胸前呢!
時月這才感覺到胸前和臂彎裏都是溫軟的一團,才“啊呀”一聲鬆開手。
白蘇撫著自己的腰,哭笑不得地對時月說:“啊喲師弟,你的手臂就跟鐵條一樣,把我勒得哦……”
紫蘇白了秦時月一眼,氣鼓鼓地說:“隻顧了抱美女,師父要不要了?”
時月反應過來,急忙說:“要的,要的!”
紫蘇見了他這副窘樣,“嗤”的一聲笑了。
時月從平房裏搬出一張梯子,橫放在小溪上,再在梯子上鋪上木板,一根簡易的橋梁就成了。
三人將老爺子接入螺螄坪,再將騾馬牽入。時月將師父和姐妹倆分別安頓在平房的兩間房間,將騾馬係在草舍的一樓,再將自己的衣物用具帶上草舍二樓。
時月發現,這裏雖然長久沒有人來,但室內的桌椅和地麵倒也幹淨。難道是這裏避風落宕,四周又有山嶺樹木圍繞,空氣潔淨的緣故?還是有獵人或登山者到過這裏了?
時月把自己安排在草舍二樓,一是將方便讓給爺孫仨,二是自己跑上跑下權作練功,三是便於了望,擔任空中警戒。
安頓完後,時月跑去陪護師父,看看他的傷情有沒有好轉。這時,師父從口袋裏取出一物交給時月,竟然是一顆鈕扣。
師父告訴他,這是從兇手身上扯下來的。
時月將鈕扣托在手心裏,默默地觀察了很長時間,然後小心地放入衣兜。
舊檀有《投山》詩雲:
故裏山河勝,
林中幽境多。
居安思遠近,
困頓有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