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商量了一通對付河野的辦法,閉目師父聽說秦時月要走,又看燕自立為人忠厚,功夫也不錯,便向他們演示了一套拳法。隻見他行拳完全不像通常的那樣剛猛快捷,而是像病夫一樣綿軟無力,跟盲人摸象相差無幾。
秦時月問:“師父,這有點像您上次教我的雲拳。”
閉目師父說:“是一體的。隻是上次教的是基本功,動作少,招式也相應簡單,用以通經絡。這次教的完整的拳架,久練不僅可通經絡,亦可用於實戰。”
燕自立練慣了叱吒風雲的剛猛拳法,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軟綿綿的拳,詫異地問:“師父,這拳如此綿軟,用來健身養性還差不多,能打人麽?”
閉目師父也不迴答,讓他與時月一起向他進攻。兩人先是象征性地輪番進攻,後來動了真格,也都被師父一一輕鬆化解。再後來,兩個人一起進攻,也占不到一絲便宜,方知此拳通神,隻是不明就裏。
閉目師父告訴他們,這是武當山一位雲遊道士教給他的,稱“祖師拳”,說是他們的前輩根據伏羲、黃帝、周文王等人的陰陽五行原理,精研張三豐祖師的《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著作,並根據張三豐祖師所創之“十三勢軟手”進行演繹生發而成,此後與綿拳、戚家拳等一起,成為太極拳的母拳。
此拳步法重陰陽,手法走圓弧,練時全身鬆沉,以意領氣,意與氣合。整個行拳過程,皆著意頂天立地,氣達天邊,無論推拉分合,均在天邊雲端進行,手心與天地之氣相接。
秦時月的悟性極高,加上每日練功,又有此前練“十三勢軟手”和雲拳基本功的基礎,故體驗頗深,所以對放鬆有助於經脈暢通一說絕無異議,但對“祖師拳”的技擊作用卻有所懷疑。
他問閉目師父:“少林、南拳等諸拳種,都求剛,求猛,求快,追求勁力通達,排山倒海,如猛虎下山、蛟龍入海、白蛇吐信,可這“祖師拳”練久了,肌肉會不會越來越鬆?雖說養生功能是具備了,但技擊的作用不會弱化麽?”
燕自立聽了,也在一旁附和,表示存在同樣的疑問。
閉目師父笑笑,說,這就涉及到一個力量從何處來的問題。
他啟發三人,說,通常以為,勁力是靠練出來的,其實不然。你們注意過一個現象沒有:一周歲以內的嬰兒,手臂上幾乎沒有肌肉纖維,但他的抓握力驚人,有的甚至還能懸掛於床沿不掉下來。
請問,他們的力量來自肌肉嗎?顯然不是。那來自哪裏?氣。氣來自哪裏?意。
也就是說,人的發力過程,是一個意到、氣到、勁到的過程,是一種整勁,而不是通常認為的肌肉收縮的結果。
如果需要依靠肌肉才能發力,那麽,老人與小孩又哪來的力量?而事實情況是,功夫大家,哪怕年事再高,看似瘦弱不堪,依然能夠於瞬間爆發出強大的力量。這一現象,靠肌肉是解釋不通的。
閉目師父看了看身邊的柱子,上麵掛著一隻布袋。他將袋摘下,把裏麵的山核桃倒一些在樹段拚成的案幾上,然後揀起一顆,食指、拇指輕輕一捏,核桃就碎成了數瓣。連捏10顆,請大家品嚐。
秦時月與燕自立好奇,也拿來捏,卻哪裏有反應?山核桃在自己手裏堅硬如鐵。
閉目師父見了,笑笑,再取出幾顆山核桃,排於案上,拎起食指一擊,山核桃就碎了,然後含笑看著秦時月。
秦時月和燕自立用食指、中指並攏去敲,甚至用拳頭,都無法將山核桃敲開。
閉目師父再讓大家看他的手,單薄纖瘦,跟普通的書生沒有什麽兩樣。
而燕自立的手,由於常打沙包,常幹農活,厚實粗壯,手指更是粗得跟紅蘿卜類似。
秦時月的手臂,也由於長年練功而分外壯實。由於擊打沙袋和長期用拳頭做俯臥撐,指關節正麵都結成了硬繭。
“大家明白了沒有?看肌肉,你們都比我發達;看手臂,你們都比我粗壯。因此,就肌肉的強度與硬度來講,你們都要遠遠超過我。而事實呢?你們的力量遠不如我。 這是力量並非來自肌肉的一個有力證明。”閉目師父說。
他再伸出手指比給大家看,說:“你們再看,這兩根手指很平常,也沒多少肌肉,更比不上你們的手指健壯,但為什麽它們能夠捏碎核桃,而你們的手指不能?”
“非手指也,氣也。”時月說。
“對了。這就是意生氣,氣生勁的結果。”閉目師父欣賞地看著時月說。
小薯不停地搓著食指和大拇指,歪著腦袋琢磨著。
閉目師父說:“心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力到。這是一個過程,操之過急沒有,需要依靠長期的訓練。打通全身的經絡,就可以調動全身的氣力。”
燕自立問:“師父,那是需要練氣功麽?”
閉目師父說,練氣功有兩種基本的方式。
一種是靜功,如打坐、站樁之類;甚至 是睡覺,也可以練。華山陳摶老祖的氣功,就是躺著練的。
還有一種是動功,通過站樁、做動作或練拳來導引氣息的周流。五禽戲、八段錦、真氣運行法、少林內勁一指禪,等等,都是這一類,通過站樁和做動作,來打通經脈。拳種裏麵的太極拳、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八卦掌等,還有剛才教你們的祖師拳,都是。
“那我們練靜功還是動功好呢?”小薯問。
“都行。但靜功需要意守,常守上、中、下丹田等竅穴,問題是容易出偏。一旦走火入魔,很麻煩。如果沒有高人援手,人會瘋掉或廢掉,所以必須十分謹慎。一般而言,無明師在旁,不宜習練。動功則不然,無需意守,依靠動作來導引真氣運行,所以很安全。隻要方法得當,持之以恆,任何人都可以練出來。一旦任督二脈和全身經脈打通,即可百邪不侵,健康長壽,無疾而終。高明者還能以意運氣,以氣生力,達到技擊效果。”
說完忽然轉身,伸出右掌,緩緩推向五米外一根小腿粗的毛竹,隻見毛竹開始憑空搖動,枝葉“嘩嘩”作響……
眾人看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反應過來,紛紛鼓掌。
閉目師父告訴大家,久練祖師拳之後,全身會發生變化。鬆時如棉,緊時如鋼,綿裏藏針,剛柔相濟,形成一種獨特的整勁。
這整勁的感覺妙不可言,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功到自然會有體會。
此勁成後,全身鬆活彈抖,形成一個整體,無力不可受,無堅不可摧。這是軟和硬的辯證法。
時月抱拳向閉目師父致禮,說:“幸得閉目師父教誨,以後必勤修意氣,以求神力。”
之後三人一起離開天坑,燕自立當先,時月斷後,閉目師父不緊不慢地走在後麵相送。
快要離開天坑,在一支圓圓的石峰前拐彎時,秦時月忽然發現閉目師父已不知去向。
正當三人在四處尋找時,隻聽一聲咆哮,山穀震動。
迴望天坑,隻見閉目師父遠遠地立在天坑去往黃天蕩路上的一塊岩石上,身邊的王彪已經不見,而是換成了一隻斑斕猛虎,而閉目師父的手,正撫在那猛虎的頭上,恰如廟裏的伏虎羅漢一般。
三人一時看得忘乎所以。
閉目師父向他們揮了揮手,將腿一抬跨上虎背,消失在密林中。
閉目師父是什麽時候離開隊伍的?怎麽一下子就到了那麽高的地方?那地方,即使是時月、燕大哥這樣的身手,上去也得半小時左右吧?換了俞水容那樣的輕功高手,也總得一袋煙功夫,可閉目師父說上就上去了,實在是不可思議。
迴想自己分到秦夢以來的所見所曆,多少事情又何嚐不是不可思議的?既然如此,再遇見新的人和事,又有什麽奇怪呢?如果覺得奇怪,隻能說明自己的認知局限太大。
秦時月默默地想著,暗暗下決心要刻苦練功,以破解更多的未解之謎。
對於時局,舊檀有《丈夫》詩為歎:
嬌娃本自無來曆,
不是囤糧即販鹽。
浴血烽煙成大器,
名垂青史判忠奸。
秦時月問:“師父,這有點像您上次教我的雲拳。”
閉目師父說:“是一體的。隻是上次教的是基本功,動作少,招式也相應簡單,用以通經絡。這次教的完整的拳架,久練不僅可通經絡,亦可用於實戰。”
燕自立練慣了叱吒風雲的剛猛拳法,還是第一次見到這種軟綿綿的拳,詫異地問:“師父,這拳如此綿軟,用來健身養性還差不多,能打人麽?”
閉目師父也不迴答,讓他與時月一起向他進攻。兩人先是象征性地輪番進攻,後來動了真格,也都被師父一一輕鬆化解。再後來,兩個人一起進攻,也占不到一絲便宜,方知此拳通神,隻是不明就裏。
閉目師父告訴他們,這是武當山一位雲遊道士教給他的,稱“祖師拳”,說是他們的前輩根據伏羲、黃帝、周文王等人的陰陽五行原理,精研張三豐祖師的《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著作,並根據張三豐祖師所創之“十三勢軟手”進行演繹生發而成,此後與綿拳、戚家拳等一起,成為太極拳的母拳。
此拳步法重陰陽,手法走圓弧,練時全身鬆沉,以意領氣,意與氣合。整個行拳過程,皆著意頂天立地,氣達天邊,無論推拉分合,均在天邊雲端進行,手心與天地之氣相接。
秦時月的悟性極高,加上每日練功,又有此前練“十三勢軟手”和雲拳基本功的基礎,故體驗頗深,所以對放鬆有助於經脈暢通一說絕無異議,但對“祖師拳”的技擊作用卻有所懷疑。
他問閉目師父:“少林、南拳等諸拳種,都求剛,求猛,求快,追求勁力通達,排山倒海,如猛虎下山、蛟龍入海、白蛇吐信,可這“祖師拳”練久了,肌肉會不會越來越鬆?雖說養生功能是具備了,但技擊的作用不會弱化麽?”
燕自立聽了,也在一旁附和,表示存在同樣的疑問。
閉目師父笑笑,說,這就涉及到一個力量從何處來的問題。
他啟發三人,說,通常以為,勁力是靠練出來的,其實不然。你們注意過一個現象沒有:一周歲以內的嬰兒,手臂上幾乎沒有肌肉纖維,但他的抓握力驚人,有的甚至還能懸掛於床沿不掉下來。
請問,他們的力量來自肌肉嗎?顯然不是。那來自哪裏?氣。氣來自哪裏?意。
也就是說,人的發力過程,是一個意到、氣到、勁到的過程,是一種整勁,而不是通常認為的肌肉收縮的結果。
如果需要依靠肌肉才能發力,那麽,老人與小孩又哪來的力量?而事實情況是,功夫大家,哪怕年事再高,看似瘦弱不堪,依然能夠於瞬間爆發出強大的力量。這一現象,靠肌肉是解釋不通的。
閉目師父看了看身邊的柱子,上麵掛著一隻布袋。他將袋摘下,把裏麵的山核桃倒一些在樹段拚成的案幾上,然後揀起一顆,食指、拇指輕輕一捏,核桃就碎成了數瓣。連捏10顆,請大家品嚐。
秦時月與燕自立好奇,也拿來捏,卻哪裏有反應?山核桃在自己手裏堅硬如鐵。
閉目師父見了,笑笑,再取出幾顆山核桃,排於案上,拎起食指一擊,山核桃就碎了,然後含笑看著秦時月。
秦時月和燕自立用食指、中指並攏去敲,甚至用拳頭,都無法將山核桃敲開。
閉目師父再讓大家看他的手,單薄纖瘦,跟普通的書生沒有什麽兩樣。
而燕自立的手,由於常打沙包,常幹農活,厚實粗壯,手指更是粗得跟紅蘿卜類似。
秦時月的手臂,也由於長年練功而分外壯實。由於擊打沙袋和長期用拳頭做俯臥撐,指關節正麵都結成了硬繭。
“大家明白了沒有?看肌肉,你們都比我發達;看手臂,你們都比我粗壯。因此,就肌肉的強度與硬度來講,你們都要遠遠超過我。而事實呢?你們的力量遠不如我。 這是力量並非來自肌肉的一個有力證明。”閉目師父說。
他再伸出手指比給大家看,說:“你們再看,這兩根手指很平常,也沒多少肌肉,更比不上你們的手指健壯,但為什麽它們能夠捏碎核桃,而你們的手指不能?”
“非手指也,氣也。”時月說。
“對了。這就是意生氣,氣生勁的結果。”閉目師父欣賞地看著時月說。
小薯不停地搓著食指和大拇指,歪著腦袋琢磨著。
閉目師父說:“心到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力到。這是一個過程,操之過急沒有,需要依靠長期的訓練。打通全身的經絡,就可以調動全身的氣力。”
燕自立問:“師父,那是需要練氣功麽?”
閉目師父說,練氣功有兩種基本的方式。
一種是靜功,如打坐、站樁之類;甚至 是睡覺,也可以練。華山陳摶老祖的氣功,就是躺著練的。
還有一種是動功,通過站樁、做動作或練拳來導引氣息的周流。五禽戲、八段錦、真氣運行法、少林內勁一指禪,等等,都是這一類,通過站樁和做動作,來打通經脈。拳種裏麵的太極拳、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八卦掌等,還有剛才教你們的祖師拳,都是。
“那我們練靜功還是動功好呢?”小薯問。
“都行。但靜功需要意守,常守上、中、下丹田等竅穴,問題是容易出偏。一旦走火入魔,很麻煩。如果沒有高人援手,人會瘋掉或廢掉,所以必須十分謹慎。一般而言,無明師在旁,不宜習練。動功則不然,無需意守,依靠動作來導引真氣運行,所以很安全。隻要方法得當,持之以恆,任何人都可以練出來。一旦任督二脈和全身經脈打通,即可百邪不侵,健康長壽,無疾而終。高明者還能以意運氣,以氣生力,達到技擊效果。”
說完忽然轉身,伸出右掌,緩緩推向五米外一根小腿粗的毛竹,隻見毛竹開始憑空搖動,枝葉“嘩嘩”作響……
眾人看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反應過來,紛紛鼓掌。
閉目師父告訴大家,久練祖師拳之後,全身會發生變化。鬆時如棉,緊時如鋼,綿裏藏針,剛柔相濟,形成一種獨特的整勁。
這整勁的感覺妙不可言,隻可意會,不可言傳,功到自然會有體會。
此勁成後,全身鬆活彈抖,形成一個整體,無力不可受,無堅不可摧。這是軟和硬的辯證法。
時月抱拳向閉目師父致禮,說:“幸得閉目師父教誨,以後必勤修意氣,以求神力。”
之後三人一起離開天坑,燕自立當先,時月斷後,閉目師父不緊不慢地走在後麵相送。
快要離開天坑,在一支圓圓的石峰前拐彎時,秦時月忽然發現閉目師父已不知去向。
正當三人在四處尋找時,隻聽一聲咆哮,山穀震動。
迴望天坑,隻見閉目師父遠遠地立在天坑去往黃天蕩路上的一塊岩石上,身邊的王彪已經不見,而是換成了一隻斑斕猛虎,而閉目師父的手,正撫在那猛虎的頭上,恰如廟裏的伏虎羅漢一般。
三人一時看得忘乎所以。
閉目師父向他們揮了揮手,將腿一抬跨上虎背,消失在密林中。
閉目師父是什麽時候離開隊伍的?怎麽一下子就到了那麽高的地方?那地方,即使是時月、燕大哥這樣的身手,上去也得半小時左右吧?換了俞水容那樣的輕功高手,也總得一袋煙功夫,可閉目師父說上就上去了,實在是不可思議。
迴想自己分到秦夢以來的所見所曆,多少事情又何嚐不是不可思議的?既然如此,再遇見新的人和事,又有什麽奇怪呢?如果覺得奇怪,隻能說明自己的認知局限太大。
秦時月默默地想著,暗暗下決心要刻苦練功,以破解更多的未解之謎。
對於時局,舊檀有《丈夫》詩為歎:
嬌娃本自無來曆,
不是囤糧即販鹽。
浴血烽煙成大器,
名垂青史判忠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