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秦時月將任務跟金不換一說,金不換也很振奮,並且摩拳擦掌地開始起草文稿。


    第二天,時月拿到金不換起草的稿子,兩眼都直了。


    根本就不是應用文的寫法,語言和風格都像中小學生寫的作文一樣。


    時月知道,這不是語文功底不行,而是對應用文這類實用文體的特點沒有掌握。


    應用文有特定的格式,更有特定的麵貌和氣息。


    格式屬於形式上的東西,是最容易掌握的。難的是表達的方式、過程和語氣、視角、格調等方麵的掌控。


    譬如,多用陳述句,慎用修辭手法,少用議論,幾乎沒有描寫和抒情。


    再如,措詞要力求準確、平實、簡潔、客觀,而不求生動、形象、感人之類。


    如此等等,個中差異,非寫過無以明白。


    特別是對於原來擅長寫散文的人來說,學寫公文往往有一個艱難的過程。


    難在哪裏?


    難在要把你原來可在筆尖隨意驅遣的華麗詞藻全部放棄,把胸中激蕩的各種美好的情感置於一邊,從頭到尾冷靜客觀地陳述工作的各種要素,這不是一件味同嚼蠟的事情麽?


    這種提倡邏輯性而拋棄形象性的過程,卻恰是一個極富理性的過程,是一件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力、高度的概括力、準確的表達力的事情。而且事前需要充分的準備,充分的資料收集與研究,有時甚至需要實地的調查與采訪。


    寫一份有份量的材料,有時光資料就要看一大堆。


    所以,公文寫作,是一個“功夫在詩外”的過程,是一個十分理性的過程,是集思廣益、深入淺出的結果。


    這剛好與文學創作的感性與隨性,形成鮮明的對比。


    因此,作家往往就寫不了公文。很多作家連個通知都擬不好。


    這不是指格式的問題。格式可以忽略。是連句子都寫不通。


    作家要能寫公文,必須專門學習過,鍛煉過。惟有經曆脫胎換骨般的陣痛,方能實現成功的蝶變。


    為了培養金不換,時月將他叫過來,先跟他講了上麵的意思,讓他明白公文與散文的區別,寫作思維、習慣和風格上轉變的必要,有個思想準備。


    時月深有感觸地說:“唉,當年我到戰區司令部,左寫右寫都過不了關啊。不光是要寫通知、通報、通告,還要寫函、紀要、計劃、總結、命令、請示、報告、批複、講話,等等,各種公文。起初還不以為然,長官改了還不服氣,後來一對照,就明白了:公文就得那麽寫,沒有第二條路。”


    時月告訴金不換,當年在戰區寫材料時,簡直像打攻堅戰。一稿通不過,再寫;二稿通不過,再寫。反複地揣摩、對比、修改,以至於茶飯不思,寢食難安。


    為了寫好一隻材料,經常是挑燈夜戰,通宵達旦,以至於有了頭暈眼黑的毛病。


    一問軍醫,竟然是患上了低血糖。


    金不換聽了,說:“秦團,我明白的,我那稿子肯定也過不了關,恐怕比你初學時寫的還要爛多了。”


    時月說:“也不是爛,是路子不同。公文與我們在校學的記敘文、議論文,還有小說、散文、詩歌、特寫等等相比,完全不是一個路子。目的、用途、寫作準備、行文方式、遣詞造句、語言風格、語氣格調等各個方麵,全方位的不同。別急,慢慢的就適應了。”


    金不換愉快地說:“秦團,我知道,您是怕打擊我的自尊心,在安慰我呢。謝謝您對我的愛護!下麵您直說吧,該怎麽改。”


    秦時月於是就內容、句式、語調等諸方麵,對金不換作了輔導,讓他迴去重寫。


    臨了,他說:“如果我這次直接為你改好,你不會吃痛的,進步就慢。隻有一稿一稿地改,一遍一遍地對比,你才能自己走出來。對啦,還有標點。你末尾用那麽多分號幹什麽?好像一大片蝌蚪向我遊來,讓我害怕哦。應用文的每個段落結束之後,原則上都應該用句號。感情號、破折號、省略號,幾乎不用。你這個分號呢,隻能用在並列分句之間。獨立的句子不叫分句,那在語法上叫單句。所謂分句,是相對於‘總句’‘整句’而言的。也就是說,它有個前提,就是整個句子必須是個複句。通俗地講,由好多句子構成的長句子,稱作複句。複句中包含的幾個句子,才可稱為分句。表示並列關係的分句之間,才能用分號。你現在在每個段末用分號,表示各段的意思並列,對吧?以後記牢,意思再並列,段末也不能用分號哦。”


    金不換聽秦時月一說,興高采烈地說:“秦團啊,您不做國文老師真是太可惜了。我念書時如果有您這樣的老師,那國語水平一定會有一個質的提升呢。”說完開開心心地去了。


    接下去,時月也沒去催,由金不換慢慢地體會和起草。


    這保安團的亂象,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所以要糾風,也決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因此眼下這通知和規定,也就慢慢醞釀吧。


    草稿出來後,肯定還需要秦時月修改。改好,還要經過團務會議商議。等表決通過後,再對稿子進行修改。逐級審核通過後,才能予以實施。


    你看,做一項工作,會遇到一連串的問題。你不去做,啥事沒有;一做,許多問題都冒出來。


    而且環環相扣,環環都需要會幹事的人。


    這時,人才的寶貴,才充分顯現出來。


    要不,吃吃喝喝的,誰不會?而且,越是能吃喝的,越是能討得上司的歡心。


    結果呢?大家都不想成為什麽人才。


    因為人才隻有做的份。做完了,就沒他啥事了。


    功勞有人背,吃喝有人陪,他隻有靠邊站的份。直到下一次又需要有人挑大梁了,才會被人想起。


    眼下,他秦時月想做事,就需要人才。人才少了,自己也難免受到掣肘,付出更多的心血。


    一個人,再能幹也沒用,力量總是有限的。


    想要幹事創業,得拉起一支隊伍。那就不要急。慢慢地培養,慢慢地引進吧。


    對了,俗話說:“心急吃不得熱鍋粥。”凡事不可太急,都有個過程。


    僅說金不換那稿子吧,就急不得,也急不來,不能逼。


    寫文章可不是靠蠻力就可以的,逼急了,會將人逼瘋的。


    讓他慢慢地磨,慢慢地悟。悟了,也就會了。


    想到當年自己寫材料時的那種拚勁,秦時月心有餘悸,也對當年的自己心疼不已。


    他既然是過來人,就要懂得愛惜別人。決不能因為當年自己受過苦,現在也讓別人來受苦。


    他要讓別人盡量少吃苦,少走彎路。至少不要像他一樣,把低血糖都急出來和拚出來。


    當然,他對自己所吃的苦,是無怨無悔的。


    當年也沒人逼他。是工作在逼他。是他自己逼自己。


    後來,低血糖痊愈了,他寫公文也慢慢適應了,出師了,從此“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整個戰區的一枝筆。


    從寫材料上,時月也切身體會到“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道理,因此在軍事訓練上也一樣從嚴要求自己。


    他的擒拿格鬥,後來都是與偵察兵一起訓練的,並且各項技藝,絲毫不落下風,從此贏得了戰友們的尊重和愛護。


    舊檀有《無為》詩勸世:


    智者不尋事,


    清閑互不煩。


    人生三萬日,


    何故不求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邑俠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舊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舊檀並收藏古邑俠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