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階消失後,出現在腳下的就是土路,散布著大大小小的碎石塊,一些地方還裸露著成堆成片的岩石。
什麽鳥在叫,一聲一聲的,讓山林更顯寂靜。
再往前往上,路即越來越窄,兩邊的柴草倒是高至及肩及頭,漸漸地將人淹沒。
太陽慢慢地移向西邊。
周圍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峰。
草在搖動,樹葉“嗦嗦”作響,是山風在吹。
不聽,似乎什麽都沒有;諦聽,則腳下、身邊、頭頂,到處都在響,包括腳邊的蟲鳴,近處的鳥叫,還有遠處的水流。
再往前,路徹底消失,隻餘一片林子,每棵樹約有二三十米高,綠森森地壓在人的眉梢。
來人毫不猶豫地向樹林走去。
在沒有路的情況之下,樹林和溝澗總是最好的選擇。
樹林底下不見日光,雜草相對稀少,地麵比較幹淨。而樹林以外,遍地荊棘。
尤其是那些金剛刺,簡直是植物中的利刃,大有無堅不摧之勢。人踩進去,直如陷入天羅地網,簡直寸步難行。
除非你穿了最結實的牛皮靴子,否則立馬會受到利刺的四麵圍攻,直到皮開肉綻。
來人穿的恰是牛皮靴子,可見其裝備之精。
這年頭,許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腳上穿的呢?在家一雙舊布鞋,上山一雙破草鞋。有人幹脆一年四季都打著赤腳,風裏來雨裏去。
走了不到百米,領頭的將手掌一豎,後麵的人全都停住,一些人開始警覺地從肩頭摘槍。
空氣好像凝固了一般。
因為,除了樹杆後麵,這裏根本無處藏身,一旦遇到埋伏,那真是兇多吉少。
“嘎——”的一聲,林子裏飄出一個碩大的黑影,在人們眼前打出一根漂亮的弧線,浮起在空中。
原來是一頭巨鷹。
眾人這才長長地鬆了一口氣,重新將槍掛上肩,拖著疲憊的步伐繼續前行。
這以後,林子裏的動靜逐漸多起來,一會兒驚走幾隻山雀,一會兒又蹦出幾隻兔子,起起落落蹦蹦顛顛地消失在遠處。
眾人開始“嘰哩咕嚕”起來。
為首的也不製止。
因為野獸越多,越能說明這裏人跡罕至,也就越是安全。
林子裏有泉水,或潺潺地流,或在岩石上嘩嘩地瀉,或在平坦之處結穴,成為清澈見底的水潭。
如果不是因為戰爭,眼前的一切,會是多麽的充滿了詩情畫意。
但不管怎樣,麵對如此幽景,眾人的神經還是開始放鬆下來,有些人蹲下身去泉水邊洗臉,掬水喝,有些人摘下水壺飲水,灌水,有些人解開衣襟散熱,摘下帽子當扇子。隊尾的幾個,索性離開眾人,走到一邊去解手……
不知不覺間,已是夕陽銜山。
迴首來處,群山匍伏。
看看前路,密林無邊。
領頭的拿出軍用地圖,一一對照之後,見方圓幾十裏內再無人煙,又見大家困頓不堪,於是決定在此過夜。
他指點手下在一處石壁和鬆林之間安營紮帳,又派人於前後方布置哨位。
安排停當,他一屁股坐在一塊平整的岩石上,解下水壺開始喝水。
水,順著他的腮幫流到下巴,他用手抹了一把,隨手甩在岩石上。
水珠也沾在他上唇與鼻子之間的一撮毛上。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上麵掛的是清水鼻涕。
這位領頭的軍官,自然就是前文講到的“一把秧”——藤井原上。
此前,他們從黃泥山頭遭遇戰突圍後,攻入獵塢,再翻天竺山進入甑山塢,然後突入甑山。
進入茫茫叢林以後,眼前再無阻攔。
起先還能聽到幾顆子彈在樹梢上飛過,後來就連一絲槍聲都聽不到了。
耳邊,隻有鳥聲、風聲、泉水聲。
頭頂,隻有樹叢、竹枝與荊條,還有不時露出來的一小爿天空。
此刻,藤井全身放鬆地靠在岩石上,喝著水,吃著餅幹。
不經意間,他看到石頭上似乎有什麽東西。
抵近,將岩石表麵的樹葉和青苔捋去,上麵顯出來三個大字——西山川,隸書字體,是用鑿子鑿出來的。
他左手托腮,右手拿著餅幹舉在唇邊,怔怔地望著三個字,腦子裏一片空白。
之前,藤井為了避開西山而走南山,結果在黃泥山頭遭到國軍的襲擊。
經過一番奮力的廝殺,丟下好多同伴的屍體,好不容易才帶著一個分隊突出重圍,卻進入了這個“西山川”。
眼前正當日落,是不折不扣的“日薄西山”“日落西山”啊。
昨天他躲來躲去的場景,這迴是真正撞到了,這讓他情何以堪!
夕陽落至西山背後,天地間的光芒頓時收斂,山峰漸漸退向遠處。
林子裏暗淡下來。
泉水的響聲清晰地傳送過來,撫慰著藤井疲憊的心靈。
他表麵上不動聲色,內心卻感慨萬千。
在普通人看來,藤井他如此忌諱西山,是不是迷信過度?
不,實際上,藤井從不迷信,也從不害怕什麽。
他從小接受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教育,隻知道要誓死效忠天皇。
他也經曆過冷酷無情、不怕艱苦、不畏生死的特種訓練,所以內心十分強大。
特別是自從進軍中國東北以來,大日本皇軍在很多年裏,幾乎都沒有遇到過像樣的抵抗,這更讓他們狂妄自大。
當然,之後進攻上海,他們也受到了頑強的抵抗,經曆了生死考驗。
而越是經曆槍林彈雨的洗禮,藤井內心對於死亡的恐懼也越是淡漠。
可不知什麽原因,每當安靜下來,特別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藤井的內心還是會生起一種莫名其妙的落寞、空虛和恐慌。
他暗自解剖過原因,應該與戰爭的勝敗關係不大,而是出於一種強烈的不踏實感、不安全感,還有一種深深的自責感、負罪感。
良知告訴他:這裏不是他的故鄉,而是別人的家園。
不是別人的家園跑到了他們麵前,而是他們不遠萬裏闖進了別人的家園,還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無惡不作。
誰侵犯了誰,不需要用腦子,摸一摸屁股和腳趾就能知道。
有時候,藤井也怪自己的這種感覺,恨自己的這種多情善感。
作為一名軍人,他希望自己能夠最大限度地成為一台機器,不知疲倦,毫無知覺。
這樣,他就不會難過,不會懷疑,不會彷徨,不會生出什麽感慨,更不會有良心上的不安和自責,不會產生無法自製的恐懼和迷惘,不會莫名其妙地走神,發呆,自言自語,不會從惡夢中驚醒。
眼前的支那雖然積貧積弱,但在曆史上,它又確乎光芒萬丈,成為東方乃至世界的中心。
僅唐朝時期,日本派遣到中國學習的“遣唐使”,就多達幾千人。
他們在中國學習,生活,結婚,甚至做官,迴國後帶走大量先進的科技、文化和百工技藝。
在很多朝代,日本人在中國人麵前,充其量隻是一名虔誠好學的學生而已。
作為老師的中國人,其仁義、耐心和慷慨,有口皆碑。
而作為學生的日本,成為後起之秀以後,對老師做了什麽?
1894年的甲午戰爭,日本打敗中國的北洋艦隊,繼而霸占台灣,霸占琉球群島,開始在中國人麵前耀武揚威,參與到列強蹂躪、汙辱、瓜分、壓榨中國的行列,在中華龍身上不停地增添新的傷口……
中國人有句諺語,叫:“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而日本在中國獲得的“湧泉”之恩,是否有過“滴水”之報?
漢語中還有不少成語,這些年藤井都不敢去觸及,否則就會神經過敏。
哪些詞?
忘恩負義、恩將仇報、落井下石……
藤井開始感到有些燥熱和不安,於是睜開疲憊的眼睛……
士兵們正在拾柴砍枝,燒水做飯。
藤井躺在刻有“西山川”字樣的岩石上,心裏是一百個的無奈和空茫。
不管後續如何,他是再也不想動了。
至少今晚是不想動了。
明天的事明天再說。
極度的疲勞和失望,沉重的雙腿和身軀,讓他鬥誌全無。
是的,在雙腿跟灌了鉛一樣,身體都快散架的情況下,在大家都跑不動的情況下,一切隻能聽天由命。
他甚至這樣想:此刻,哪怕有一個中國人出現在他麵前,用槍口或利刃對著他,他也認命了。
他連槍都不想拔。
你想,他躲來躲去好幾天,最終還是躲不過“西山”,豈非在劫難逃、氣數盡耶?
他又累又餓,又為白天戰鬥中死去的同伴而悲哀,又為自己無法預知的明天而沮喪。
反正,他身體上的懶惰和情緒上的消極,實在有太多的理由和借口。
但他不能說,不能跟手下說。就像受傷的虎豹,身上的傷口再痛,也隻能用自己的舌頭去舔。
農曆九月的山嶺,已經很冷。
這些不速之客們簡單吃了些沿途弄到的番薯、玉米等食物,痛飲了用山泉水燒就的開水,然後鋪開背上的軍用毯子,倒頭就睡,一會便鼾聲大作。
經過激烈的戰爭和長時間的行軍,他們顯然已經疲勞至極,成了強弩之末。
一輪彎月出現在懸崖上方。
月到中天。樹林裏有怪鳥開始“嘖嘖嘖嘖”數牙,貓頭鷹開始發出陰森恐怖的笑聲。
夜晚的山風更烈,更料峭,似乎在水裏浸過的一樣。
換了平時,一定會有人被唿唿的山風和夜鳥陰冷的叫聲驚醒,但今夜沒有。
因為這裏宿營的所有人,都已經無法控製自己幾乎超越極限而快要垮掉的身體。而所有的身體,都處在一種極度的鬆弛和貪婪的享受和修複之中。
放哨人背朝一棵可以擋風的榔樹坐下,同時把槍往臂間一抱,借勢也抱緊了自己的身子。
一個黑影貼著山坡悄然移動到榔樹後麵。
哨兵想掙紮,但四肢均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扣住,身體如癱軟一般,無法動彈。口鼻呢,並沒有被捂住,卻根本無法出聲。
不一會,另一處的哨兵也遭受了同樣的噩運。
其餘帳篷內的幾個人,由於同樣的原因,也莫名其妙地沉睡如死豬一般。
接著,一種低沉犀利的聲音響起,似嘯非嘯,似簫非簫,似笛非笛,卻穿透力極強。
約莫十分鍾光景,一隊低矮的黑影疾風一般刮到,掃蕩了帳篷內外。
天未破曉,又一群巨大的陰影飄然降落,開始用其獨特的方式,飛速打掃完場地,然後翩然離去。
可憐這一支日軍小分隊,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紛紛魂赴故裏。
他們原以為來到荒山野嶺,暫時總可以高枕無憂,不想睡夢中還是受到了攻擊。一批離體後的孤魂,就這樣慘兮兮飄悠悠尋往日思夜盼的東海蓬萊去了。
這真叫: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便要尋。
由於該小隊的日軍全軍覆沒,此後再無消息。而黃泥山一役,打掃戰場時並不見此13人的屍體,於是聯隊隻能將它們列入失蹤者名單。
殊不知,那夜,等一切塵埃落定,有一個人影,遲緩地從營地外麵的樹林裏走了出來。
在他的眼前,除了樹影和山影,什麽都沒有。
月兒悄悄移向西天。有一種什麽聲音,從什麽地方升起,像雲霧一樣彌漫在山穀,隻是沒有人聽到。
也正因為沒有人聽到,那種聲音便變得愈加孤高與清冷,如泣如訴,如怨如慕,仿佛在傾訴什麽,又似在與天地對話什麽。
舊檀有《題西山川》詩:
天皇號令征支那,
大海揚波送逝軍。
何處青山埋盜骨?
西山川裏納孤魂。
什麽鳥在叫,一聲一聲的,讓山林更顯寂靜。
再往前往上,路即越來越窄,兩邊的柴草倒是高至及肩及頭,漸漸地將人淹沒。
太陽慢慢地移向西邊。
周圍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峰。
草在搖動,樹葉“嗦嗦”作響,是山風在吹。
不聽,似乎什麽都沒有;諦聽,則腳下、身邊、頭頂,到處都在響,包括腳邊的蟲鳴,近處的鳥叫,還有遠處的水流。
再往前,路徹底消失,隻餘一片林子,每棵樹約有二三十米高,綠森森地壓在人的眉梢。
來人毫不猶豫地向樹林走去。
在沒有路的情況之下,樹林和溝澗總是最好的選擇。
樹林底下不見日光,雜草相對稀少,地麵比較幹淨。而樹林以外,遍地荊棘。
尤其是那些金剛刺,簡直是植物中的利刃,大有無堅不摧之勢。人踩進去,直如陷入天羅地網,簡直寸步難行。
除非你穿了最結實的牛皮靴子,否則立馬會受到利刺的四麵圍攻,直到皮開肉綻。
來人穿的恰是牛皮靴子,可見其裝備之精。
這年頭,許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腳上穿的呢?在家一雙舊布鞋,上山一雙破草鞋。有人幹脆一年四季都打著赤腳,風裏來雨裏去。
走了不到百米,領頭的將手掌一豎,後麵的人全都停住,一些人開始警覺地從肩頭摘槍。
空氣好像凝固了一般。
因為,除了樹杆後麵,這裏根本無處藏身,一旦遇到埋伏,那真是兇多吉少。
“嘎——”的一聲,林子裏飄出一個碩大的黑影,在人們眼前打出一根漂亮的弧線,浮起在空中。
原來是一頭巨鷹。
眾人這才長長地鬆了一口氣,重新將槍掛上肩,拖著疲憊的步伐繼續前行。
這以後,林子裏的動靜逐漸多起來,一會兒驚走幾隻山雀,一會兒又蹦出幾隻兔子,起起落落蹦蹦顛顛地消失在遠處。
眾人開始“嘰哩咕嚕”起來。
為首的也不製止。
因為野獸越多,越能說明這裏人跡罕至,也就越是安全。
林子裏有泉水,或潺潺地流,或在岩石上嘩嘩地瀉,或在平坦之處結穴,成為清澈見底的水潭。
如果不是因為戰爭,眼前的一切,會是多麽的充滿了詩情畫意。
但不管怎樣,麵對如此幽景,眾人的神經還是開始放鬆下來,有些人蹲下身去泉水邊洗臉,掬水喝,有些人摘下水壺飲水,灌水,有些人解開衣襟散熱,摘下帽子當扇子。隊尾的幾個,索性離開眾人,走到一邊去解手……
不知不覺間,已是夕陽銜山。
迴首來處,群山匍伏。
看看前路,密林無邊。
領頭的拿出軍用地圖,一一對照之後,見方圓幾十裏內再無人煙,又見大家困頓不堪,於是決定在此過夜。
他指點手下在一處石壁和鬆林之間安營紮帳,又派人於前後方布置哨位。
安排停當,他一屁股坐在一塊平整的岩石上,解下水壺開始喝水。
水,順著他的腮幫流到下巴,他用手抹了一把,隨手甩在岩石上。
水珠也沾在他上唇與鼻子之間的一撮毛上。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上麵掛的是清水鼻涕。
這位領頭的軍官,自然就是前文講到的“一把秧”——藤井原上。
此前,他們從黃泥山頭遭遇戰突圍後,攻入獵塢,再翻天竺山進入甑山塢,然後突入甑山。
進入茫茫叢林以後,眼前再無阻攔。
起先還能聽到幾顆子彈在樹梢上飛過,後來就連一絲槍聲都聽不到了。
耳邊,隻有鳥聲、風聲、泉水聲。
頭頂,隻有樹叢、竹枝與荊條,還有不時露出來的一小爿天空。
此刻,藤井全身放鬆地靠在岩石上,喝著水,吃著餅幹。
不經意間,他看到石頭上似乎有什麽東西。
抵近,將岩石表麵的樹葉和青苔捋去,上麵顯出來三個大字——西山川,隸書字體,是用鑿子鑿出來的。
他左手托腮,右手拿著餅幹舉在唇邊,怔怔地望著三個字,腦子裏一片空白。
之前,藤井為了避開西山而走南山,結果在黃泥山頭遭到國軍的襲擊。
經過一番奮力的廝殺,丟下好多同伴的屍體,好不容易才帶著一個分隊突出重圍,卻進入了這個“西山川”。
眼前正當日落,是不折不扣的“日薄西山”“日落西山”啊。
昨天他躲來躲去的場景,這迴是真正撞到了,這讓他情何以堪!
夕陽落至西山背後,天地間的光芒頓時收斂,山峰漸漸退向遠處。
林子裏暗淡下來。
泉水的響聲清晰地傳送過來,撫慰著藤井疲憊的心靈。
他表麵上不動聲色,內心卻感慨萬千。
在普通人看來,藤井他如此忌諱西山,是不是迷信過度?
不,實際上,藤井從不迷信,也從不害怕什麽。
他從小接受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教育,隻知道要誓死效忠天皇。
他也經曆過冷酷無情、不怕艱苦、不畏生死的特種訓練,所以內心十分強大。
特別是自從進軍中國東北以來,大日本皇軍在很多年裏,幾乎都沒有遇到過像樣的抵抗,這更讓他們狂妄自大。
當然,之後進攻上海,他們也受到了頑強的抵抗,經曆了生死考驗。
而越是經曆槍林彈雨的洗禮,藤井內心對於死亡的恐懼也越是淡漠。
可不知什麽原因,每當安靜下來,特別是夜深人靜的時候,藤井的內心還是會生起一種莫名其妙的落寞、空虛和恐慌。
他暗自解剖過原因,應該與戰爭的勝敗關係不大,而是出於一種強烈的不踏實感、不安全感,還有一種深深的自責感、負罪感。
良知告訴他:這裏不是他的故鄉,而是別人的家園。
不是別人的家園跑到了他們麵前,而是他們不遠萬裏闖進了別人的家園,還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無惡不作。
誰侵犯了誰,不需要用腦子,摸一摸屁股和腳趾就能知道。
有時候,藤井也怪自己的這種感覺,恨自己的這種多情善感。
作為一名軍人,他希望自己能夠最大限度地成為一台機器,不知疲倦,毫無知覺。
這樣,他就不會難過,不會懷疑,不會彷徨,不會生出什麽感慨,更不會有良心上的不安和自責,不會產生無法自製的恐懼和迷惘,不會莫名其妙地走神,發呆,自言自語,不會從惡夢中驚醒。
眼前的支那雖然積貧積弱,但在曆史上,它又確乎光芒萬丈,成為東方乃至世界的中心。
僅唐朝時期,日本派遣到中國學習的“遣唐使”,就多達幾千人。
他們在中國學習,生活,結婚,甚至做官,迴國後帶走大量先進的科技、文化和百工技藝。
在很多朝代,日本人在中國人麵前,充其量隻是一名虔誠好學的學生而已。
作為老師的中國人,其仁義、耐心和慷慨,有口皆碑。
而作為學生的日本,成為後起之秀以後,對老師做了什麽?
1894年的甲午戰爭,日本打敗中國的北洋艦隊,繼而霸占台灣,霸占琉球群島,開始在中國人麵前耀武揚威,參與到列強蹂躪、汙辱、瓜分、壓榨中國的行列,在中華龍身上不停地增添新的傷口……
中國人有句諺語,叫:“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而日本在中國獲得的“湧泉”之恩,是否有過“滴水”之報?
漢語中還有不少成語,這些年藤井都不敢去觸及,否則就會神經過敏。
哪些詞?
忘恩負義、恩將仇報、落井下石……
藤井開始感到有些燥熱和不安,於是睜開疲憊的眼睛……
士兵們正在拾柴砍枝,燒水做飯。
藤井躺在刻有“西山川”字樣的岩石上,心裏是一百個的無奈和空茫。
不管後續如何,他是再也不想動了。
至少今晚是不想動了。
明天的事明天再說。
極度的疲勞和失望,沉重的雙腿和身軀,讓他鬥誌全無。
是的,在雙腿跟灌了鉛一樣,身體都快散架的情況下,在大家都跑不動的情況下,一切隻能聽天由命。
他甚至這樣想:此刻,哪怕有一個中國人出現在他麵前,用槍口或利刃對著他,他也認命了。
他連槍都不想拔。
你想,他躲來躲去好幾天,最終還是躲不過“西山”,豈非在劫難逃、氣數盡耶?
他又累又餓,又為白天戰鬥中死去的同伴而悲哀,又為自己無法預知的明天而沮喪。
反正,他身體上的懶惰和情緒上的消極,實在有太多的理由和借口。
但他不能說,不能跟手下說。就像受傷的虎豹,身上的傷口再痛,也隻能用自己的舌頭去舔。
農曆九月的山嶺,已經很冷。
這些不速之客們簡單吃了些沿途弄到的番薯、玉米等食物,痛飲了用山泉水燒就的開水,然後鋪開背上的軍用毯子,倒頭就睡,一會便鼾聲大作。
經過激烈的戰爭和長時間的行軍,他們顯然已經疲勞至極,成了強弩之末。
一輪彎月出現在懸崖上方。
月到中天。樹林裏有怪鳥開始“嘖嘖嘖嘖”數牙,貓頭鷹開始發出陰森恐怖的笑聲。
夜晚的山風更烈,更料峭,似乎在水裏浸過的一樣。
換了平時,一定會有人被唿唿的山風和夜鳥陰冷的叫聲驚醒,但今夜沒有。
因為這裏宿營的所有人,都已經無法控製自己幾乎超越極限而快要垮掉的身體。而所有的身體,都處在一種極度的鬆弛和貪婪的享受和修複之中。
放哨人背朝一棵可以擋風的榔樹坐下,同時把槍往臂間一抱,借勢也抱緊了自己的身子。
一個黑影貼著山坡悄然移動到榔樹後麵。
哨兵想掙紮,但四肢均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扣住,身體如癱軟一般,無法動彈。口鼻呢,並沒有被捂住,卻根本無法出聲。
不一會,另一處的哨兵也遭受了同樣的噩運。
其餘帳篷內的幾個人,由於同樣的原因,也莫名其妙地沉睡如死豬一般。
接著,一種低沉犀利的聲音響起,似嘯非嘯,似簫非簫,似笛非笛,卻穿透力極強。
約莫十分鍾光景,一隊低矮的黑影疾風一般刮到,掃蕩了帳篷內外。
天未破曉,又一群巨大的陰影飄然降落,開始用其獨特的方式,飛速打掃完場地,然後翩然離去。
可憐這一支日軍小分隊,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紛紛魂赴故裏。
他們原以為來到荒山野嶺,暫時總可以高枕無憂,不想睡夢中還是受到了攻擊。一批離體後的孤魂,就這樣慘兮兮飄悠悠尋往日思夜盼的東海蓬萊去了。
這真叫: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便要尋。
由於該小隊的日軍全軍覆沒,此後再無消息。而黃泥山一役,打掃戰場時並不見此13人的屍體,於是聯隊隻能將它們列入失蹤者名單。
殊不知,那夜,等一切塵埃落定,有一個人影,遲緩地從營地外麵的樹林裏走了出來。
在他的眼前,除了樹影和山影,什麽都沒有。
月兒悄悄移向西天。有一種什麽聲音,從什麽地方升起,像雲霧一樣彌漫在山穀,隻是沒有人聽到。
也正因為沒有人聽到,那種聲音便變得愈加孤高與清冷,如泣如訴,如怨如慕,仿佛在傾訴什麽,又似在與天地對話什麽。
舊檀有《題西山川》詩:
天皇號令征支那,
大海揚波送逝軍。
何處青山埋盜骨?
西山川裏納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