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恢與劉禪之間並不親近,除了當年在蜀都共度佳節時,劉玄德設宴,二人有過幾麵之緣外,並無更多交集。在他眼中,劉禪並無出奇之處,隻是一個極為平常的人物。
他曾聽聞各家世子或太子的事跡,但並未親眼見過。而在諸多世家子弟中,劉禪給他的印象是平凡至極。曹丕不必多言,即使未曾謀麵,也能推測出其才情橫溢,文武兼備已不足形容。他的太子之位並非因兄長曹昂亡故後的嫡長子身份得來,而是憑借自身硬生生在曹操諸子間脫穎而出,擊敗所有競爭者得以穩固。
及至曹丕即位後的一係列作為,在李恢看來,無疑是魏國未來最強大的繼承者。至於孫家的世子孫登,雖出身卑微,同樣由徐夫人的養育下成長,但他卻與此境遇截然不同。與默默無聞的劉禪相比,孫登早已與麾下的江東四傑名聲鵲起,震動江左之地。南郡太守諸葛瑾之子諸葛恪、綏遠將軍張昭之子張休、丞相顧雍之孫顧譚、偏將軍陳武之子陳表等人,連同背後勢力全力支持,地位牢固猶如磐石。
相比之下,劉禪顯得黯淡無光。不僅地位搖擺不定,生活境況也頗為艱辛。
李恢曾設想了很多可能的人物,卻唯獨未料到此人會現身。倒不是他擔憂劉禪會遭遇何種危險,或是地位顯赫不宜涉足此地,而是他始終認為以劉禪的實力及其隨行之人,別說平定南中之亂,能確保自身安全度過途中山賊肆虐之地,已是天大的僥幸。
然而世事難料,最後竟然正是這位最不可能的人物出現了。此刻,李恢心中已然明了,如今南中的一切亂象,皆由此人一手造成。他就是那個悄然闖入越嶲郡,斬殺夷人之王高定,收服越嶲郡夷族,欺騙益州郡的雍闓,使得後者與朱褒與自己陷入連綿不斷的爭鬥紛擾的幕後黑手——沒錯,此人便是劉禪。
\"果真低估了此人!\" 李煥頹然而歎,隻消片刻,他已調整心態恢複如常。身為南中都督的他,帶領諸多將領與幕僚整裝齊備,毅然步出滇池縣。此刻,益州之地已有大半重迴其手,身居郡治,他在此地擔當重任。
他長久期盼的人物終至眼前,盡管表麵看似鎮定無波,內心的震動與感觸,又能有幾人能洞悉?
當李煥跨出城門之際,劉禪已然抵達滇池城下,伴隨他的兵馬卻並不多。鄂煥率領麾下一千餘部族勇士,加上張苞及他身邊的老兵,便是劉禪全部的衛隊力量。人數雖少,但李煥卻不敢有絲毫輕視之心,翻身下馬,恭敬施禮,一舉一動嚴謹有序,未敢有半點疏忽。
見李煥深施大禮參拜在前,劉禪心中亦是翻湧不已。自降臨此世以來,他未曾片刻停歇,而今終於迎來至關重要的一刻。
\"李煥都督請速起身,孤來此未曾告知於你,還望都督勿怪!\" 劉禪不顧李煥心中所想,率先將他扶起,並連番安撫。
李煥對劉禪的話信了幾分,暫且不論,但他對於劉禪的安撫之詞,卻是一一應允,不曾推諉。二人如久別重逢的親密君臣般,彼此相扶,談笑風生,步入滇池縣內。
期間,劉禪並未提出過分要求,即便此刻他欲為之事無人能阻。他不願在這種情境下顯得太過急切。而這種淡然的態度反而令李煥對劉禪的戒備之心更增。
他不怕那些擁有才智的儲君,世間才智之人繁多,他自己李煥又何嚐不是?他真正畏懼的是一位既有才智又能沉得住氣的大漢儲君——年輕的劉禪。若他真的能忍耐住,逐步展現自己的才智,恐怕朝廷上下無人能長期壓製他。
緊接著,劉禪旗下的夷人士兵開始入駐滇池縣城,並派出斥候傳令牂牁郡的馬忠率兵馬前來會合,同時命令李煥籌備糧草輜重,預備迎接後續的夷人大軍。
神羿軍在王平的整訓下,迅速成型,已達出征標準。馬忠麾下的士卒更是由他親自操練而成。至於南中大營的士兵,要麽是鄧方時期的舊部,要麽便是李煥的親信,戰鬥實力絕不遜色他人。
至於即將爆發大戰後的三郡安危,韓龍早已妥善安排。暫時調任犍為郡太守王士進入益州郡,主管郡內的民政事務。
二十二
犍為郡雖非南中之地所屬,然而此地與益州郡之地理狀況及各類問題卻相差無幾。
調遣王士暫代益州郡事務,自是毫無異議之舉。
這犍為郡的太守王士亦非籍籍無名之輩,不僅是益州知名士子,更乃是在夷陵戰場上英勇捐軀,曾千裏傳訊自荊州歸來的王甫大人之族兄。
與其胞弟王商、族弟王甫,並稱為蜀中三傑,皆是文武兼備之人。
曆史上,諸葛臥龍欲在遠征之際委派王士入南中,擔任益州郡太守,以安定彼時已顯動蕩的局麵。
無奈王士確乎抵達,卻未及施展抱負,便遭人暗算身亡。
如今益州郡已然平定,劉禪欲觀究竟何人膽敢至此囂張,竟敢刺殺他所任命的太守。
此刻他手握臨機獨斷之權,此權乃是劉玄德公然授予,王士實難推辭。
然則王士離任犍為郡之後,此事又該如何處置?那便是交由其父操持,對此,劉禪深信其父必能妥善解決。
益州郡迎來王士,而牂牁郡留守者則為張嶷。
待張嶷穩固局勢之後,王平將會隨後趕來接掌此處。
相較於目不識丁的王平,張嶷雖資曆尚淺,卻更像是通文達理的全才。
固然,目前其勇猛勝過政事之才,但他久侍劉禪左右,對於調解夷人與漢人間的矛盾,亦是頗有心得。
無法開創革新之道,但卻能遵循先例,穩健行事。
與此同時,劉禪的戰報送達成都朝堂,請求召迴昔日越嶲太守馬謖重返此地!
按曆史記載,此刻應前往越嶲赴任的本該是龔祿,即張嶷兩位友人之一。
然而,由於諸葛亮誤判形勢,導致龔祿如王士般,直接喪命於越嶲郡。
尚未踏入越嶲郡的地界,僅是遙領之職,便慘遭夷人殺害。
自此,越嶲郡被分割後,再無明確記載,通常由南中庲降都督統轄。
但劉禪並未試圖複活龔祿,主要原因在於他另有打算。
他意欲在南中國布設自家勢力,故牂牁郡將來歸屬馬忠,益州郡的王士則保持中立,且他尚有其他手段。
至於越嶲郡,則欲托付於嶄露頭角的張嶷手中。
作為南中三大將領的最後一位,張嶷自有其獨特本領。
他文武兼修,在一些嚴謹的曆史典籍中,甚至可與趙雲齊名。
蜀漢後期的翹楚人物,張翼、馬忠、張嶷三人赫然在列。
相比於那個自稱留侯後裔的張翼,馬忠與張嶷早已納入劉禪麾下。
如今越嶲郡已然安穩,有鄂煥輔佐張嶷,加之張嶷之能,隻需假以時日,他或許能在北伐大戰中一展身手……
二十三
馬謖的性情,劉禪自是了如指掌,其父所言非虛,此人實非擔當大任之才。
此事無關乎閱曆,隻在於他始終未能擺脫世家子弟的積習,馬謖生性畏難,當年便是因忍受不了越嶲郡的艱辛而逃離。
以至於後來南中亂象叢生,越嶲郡的困境,馬謖絕對是罪魁禍首之一!
此番再度啟用他,劉禪深知馬謖必會設法脫身而去,否則便非馬幼常本色矣。
待馬謖離去之後,張嶷便可乘機在越嶲郡穩固根基。
屆時無論是朝廷還是益州的各家世族,欲染指南中者皆需深思熟慮。
而這布局的背後,還隱藏著大戰過後另一步棋局——劉禪暗忖,是否應效仿先賢諸葛孔明,在曆史上的做法,將整個南中區域予以分割。
他曾聽聞各家世子或太子的事跡,但並未親眼見過。而在諸多世家子弟中,劉禪給他的印象是平凡至極。曹丕不必多言,即使未曾謀麵,也能推測出其才情橫溢,文武兼備已不足形容。他的太子之位並非因兄長曹昂亡故後的嫡長子身份得來,而是憑借自身硬生生在曹操諸子間脫穎而出,擊敗所有競爭者得以穩固。
及至曹丕即位後的一係列作為,在李恢看來,無疑是魏國未來最強大的繼承者。至於孫家的世子孫登,雖出身卑微,同樣由徐夫人的養育下成長,但他卻與此境遇截然不同。與默默無聞的劉禪相比,孫登早已與麾下的江東四傑名聲鵲起,震動江左之地。南郡太守諸葛瑾之子諸葛恪、綏遠將軍張昭之子張休、丞相顧雍之孫顧譚、偏將軍陳武之子陳表等人,連同背後勢力全力支持,地位牢固猶如磐石。
相比之下,劉禪顯得黯淡無光。不僅地位搖擺不定,生活境況也頗為艱辛。
李恢曾設想了很多可能的人物,卻唯獨未料到此人會現身。倒不是他擔憂劉禪會遭遇何種危險,或是地位顯赫不宜涉足此地,而是他始終認為以劉禪的實力及其隨行之人,別說平定南中之亂,能確保自身安全度過途中山賊肆虐之地,已是天大的僥幸。
然而世事難料,最後竟然正是這位最不可能的人物出現了。此刻,李恢心中已然明了,如今南中的一切亂象,皆由此人一手造成。他就是那個悄然闖入越嶲郡,斬殺夷人之王高定,收服越嶲郡夷族,欺騙益州郡的雍闓,使得後者與朱褒與自己陷入連綿不斷的爭鬥紛擾的幕後黑手——沒錯,此人便是劉禪。
\"果真低估了此人!\" 李煥頹然而歎,隻消片刻,他已調整心態恢複如常。身為南中都督的他,帶領諸多將領與幕僚整裝齊備,毅然步出滇池縣。此刻,益州之地已有大半重迴其手,身居郡治,他在此地擔當重任。
他長久期盼的人物終至眼前,盡管表麵看似鎮定無波,內心的震動與感觸,又能有幾人能洞悉?
當李煥跨出城門之際,劉禪已然抵達滇池城下,伴隨他的兵馬卻並不多。鄂煥率領麾下一千餘部族勇士,加上張苞及他身邊的老兵,便是劉禪全部的衛隊力量。人數雖少,但李煥卻不敢有絲毫輕視之心,翻身下馬,恭敬施禮,一舉一動嚴謹有序,未敢有半點疏忽。
見李煥深施大禮參拜在前,劉禪心中亦是翻湧不已。自降臨此世以來,他未曾片刻停歇,而今終於迎來至關重要的一刻。
\"李煥都督請速起身,孤來此未曾告知於你,還望都督勿怪!\" 劉禪不顧李煥心中所想,率先將他扶起,並連番安撫。
李煥對劉禪的話信了幾分,暫且不論,但他對於劉禪的安撫之詞,卻是一一應允,不曾推諉。二人如久別重逢的親密君臣般,彼此相扶,談笑風生,步入滇池縣內。
期間,劉禪並未提出過分要求,即便此刻他欲為之事無人能阻。他不願在這種情境下顯得太過急切。而這種淡然的態度反而令李煥對劉禪的戒備之心更增。
他不怕那些擁有才智的儲君,世間才智之人繁多,他自己李煥又何嚐不是?他真正畏懼的是一位既有才智又能沉得住氣的大漢儲君——年輕的劉禪。若他真的能忍耐住,逐步展現自己的才智,恐怕朝廷上下無人能長期壓製他。
緊接著,劉禪旗下的夷人士兵開始入駐滇池縣城,並派出斥候傳令牂牁郡的馬忠率兵馬前來會合,同時命令李煥籌備糧草輜重,預備迎接後續的夷人大軍。
神羿軍在王平的整訓下,迅速成型,已達出征標準。馬忠麾下的士卒更是由他親自操練而成。至於南中大營的士兵,要麽是鄧方時期的舊部,要麽便是李煥的親信,戰鬥實力絕不遜色他人。
至於即將爆發大戰後的三郡安危,韓龍早已妥善安排。暫時調任犍為郡太守王士進入益州郡,主管郡內的民政事務。
二十二
犍為郡雖非南中之地所屬,然而此地與益州郡之地理狀況及各類問題卻相差無幾。
調遣王士暫代益州郡事務,自是毫無異議之舉。
這犍為郡的太守王士亦非籍籍無名之輩,不僅是益州知名士子,更乃是在夷陵戰場上英勇捐軀,曾千裏傳訊自荊州歸來的王甫大人之族兄。
與其胞弟王商、族弟王甫,並稱為蜀中三傑,皆是文武兼備之人。
曆史上,諸葛臥龍欲在遠征之際委派王士入南中,擔任益州郡太守,以安定彼時已顯動蕩的局麵。
無奈王士確乎抵達,卻未及施展抱負,便遭人暗算身亡。
如今益州郡已然平定,劉禪欲觀究竟何人膽敢至此囂張,竟敢刺殺他所任命的太守。
此刻他手握臨機獨斷之權,此權乃是劉玄德公然授予,王士實難推辭。
然則王士離任犍為郡之後,此事又該如何處置?那便是交由其父操持,對此,劉禪深信其父必能妥善解決。
益州郡迎來王士,而牂牁郡留守者則為張嶷。
待張嶷穩固局勢之後,王平將會隨後趕來接掌此處。
相較於目不識丁的王平,張嶷雖資曆尚淺,卻更像是通文達理的全才。
固然,目前其勇猛勝過政事之才,但他久侍劉禪左右,對於調解夷人與漢人間的矛盾,亦是頗有心得。
無法開創革新之道,但卻能遵循先例,穩健行事。
與此同時,劉禪的戰報送達成都朝堂,請求召迴昔日越嶲太守馬謖重返此地!
按曆史記載,此刻應前往越嶲赴任的本該是龔祿,即張嶷兩位友人之一。
然而,由於諸葛亮誤判形勢,導致龔祿如王士般,直接喪命於越嶲郡。
尚未踏入越嶲郡的地界,僅是遙領之職,便慘遭夷人殺害。
自此,越嶲郡被分割後,再無明確記載,通常由南中庲降都督統轄。
但劉禪並未試圖複活龔祿,主要原因在於他另有打算。
他意欲在南中國布設自家勢力,故牂牁郡將來歸屬馬忠,益州郡的王士則保持中立,且他尚有其他手段。
至於越嶲郡,則欲托付於嶄露頭角的張嶷手中。
作為南中三大將領的最後一位,張嶷自有其獨特本領。
他文武兼修,在一些嚴謹的曆史典籍中,甚至可與趙雲齊名。
蜀漢後期的翹楚人物,張翼、馬忠、張嶷三人赫然在列。
相比於那個自稱留侯後裔的張翼,馬忠與張嶷早已納入劉禪麾下。
如今越嶲郡已然安穩,有鄂煥輔佐張嶷,加之張嶷之能,隻需假以時日,他或許能在北伐大戰中一展身手……
二十三
馬謖的性情,劉禪自是了如指掌,其父所言非虛,此人實非擔當大任之才。
此事無關乎閱曆,隻在於他始終未能擺脫世家子弟的積習,馬謖生性畏難,當年便是因忍受不了越嶲郡的艱辛而逃離。
以至於後來南中亂象叢生,越嶲郡的困境,馬謖絕對是罪魁禍首之一!
此番再度啟用他,劉禪深知馬謖必會設法脫身而去,否則便非馬幼常本色矣。
待馬謖離去之後,張嶷便可乘機在越嶲郡穩固根基。
屆時無論是朝廷還是益州的各家世族,欲染指南中者皆需深思熟慮。
而這布局的背後,還隱藏著大戰過後另一步棋局——劉禪暗忖,是否應效仿先賢諸葛孔明,在曆史上的做法,將整個南中區域予以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