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叫做“辛卯”和“辛酉”的年份,這倆年份啊,就像是孿生兄弟,天文氣象上都特別合拍。那時候的天,可不簡單,它遵循著一種叫做“上陽明金,中少羽水運,下少陰火”的宇宙大法則。聽起來是不是很高大上?別急,咱們慢慢拆解。


    首先,“上陽明金”,咱們可以理解為天空像是鍍了一層金色的光輝,這金光閃閃的可不是金子哦,而是代表著那時候的氣候幹燥、清爽,有點像秋天的感覺。接著,“中少羽水運”,說的是雨水稀少,水運不暢,就像是老天爺忘了給大地澆水,幹旱得很。最後,“下少陰火”,則是說地底下藏著股小火苗,雖然不大,但足夠溫暖,讓冬天不至於太冷,夏天呢,又添了幾分熱情。


    這一年啊,雨水和風都特別有規律,就像是自然界在按照一個精密的劇本在表演,風雨雷電,各司其職,互不幹擾,連“勝複”(也就是自然界的自我調節機製)都同步進行,真是和諧得讓人羨慕。不過呢,這也暗示了一種“邪氣化度”的現象,就是說,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可能會有小災小難找上門,比如幹旱、水患之類的,不過別擔心,咱們中醫可是有辦法應對的。


    接下來,咱們說說這“清化九,寒化一,熱化七”,聽起來像是調配雞尾酒的比例,其實是描述那一年氣候的“正化度”。清涼的空氣占了九成,寒冷隻有一成,而溫暖則占了七成,這比例,簡直是自然界的完美調和!


    那麽,麵對這樣的氣候,咱們該怎麽吃呢?古人說了,“其化上苦小溫,中苦和,下鹹寒”,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上麵的幹燥天氣,吃點略帶苦味又稍微溫暖的食物,比如苦蕎茶配上一點薑絲;中間幹旱少雨,就得吃點中和性質的,比如小米粥,既不過分寒也不熱;至於地下的那點小火苗,來點鹹寒的食物降降火,比如海帶湯或者涼拌黃瓜,清涼又爽口。


    說到藥方,咱們可以舉一反三,比如針對幹燥,咱們可以自製一個“潤肺小能手”湯。材料嘛,就是百合15克(大約一小把),銀耳10克(一朵中等大小),雪梨半個切塊,冰糖適量。把這些材料放進鍋裏,加水沒過食材,小火慢燉個半小時,一碗滋潤心脾的湯就成了,保證你喝完之後,整個人都水潤潤的!


    至於脈象嘛,咱們可以想象,在那樣的氣候下,人的脈象可能也會受到影響,變得有點“幹巴巴”的,就像是久旱逢甘霖前的土地,缺乏生機。這時候,咱們中醫的望聞問切就派上用場了,通過脈象的細微變化,醫生能判斷出你的身體是否需要更多的滋潤,還是該調整一下飲食,多吃點“水當當”的食物。


    話說在壬辰年和壬戌年啊,那時候的天地間可熱鬧了,簡直就是一場大自然的交響樂!咱們先說說這“上太陽水”,聽起來是不是像某個超級英雄的名字?其實它指的是天上的氣候特點,那時候啊,天氣冷得跟冰箱似的,寒氣逼人,咱們就叫它“太陽水”的寒化作用,強度是六顆星!想象一下,你穿著短袖在北極的感覺,對,就是那個味兒!


    接著是中太角木運,這個聽起來像是某個武俠小說裏的秘籍吧?其實它是說自然界的風力,那時候的風啊,大得能把你的發型吹成爆炸頭,風力指數高達八級!走在街上,你得時刻準備變身“風中淩亂”的代言人。


    再來說說下太陰土,這個就比較接地氣了,指的是那時候的雨水情況,雨水適量,剛好夠滋潤大地,不多也不少,雨化指數五顆星,就像是溫柔的春雨綿綿,滋潤著萬物,讓大地媽媽笑得合不攏嘴。


    好了,說了這麽多,咱們來點實際的,怎麽應對這樣的氣候呢?古人有智慧啊,他們給出了藥食建議,咱們來看看:


    “上苦溫”,說的是吃點苦而溫的食物,比如苦瓜炒牛肉,苦瓜是苦的,牛肉是溫補的,兩者一結合,既能去火又能暖身,是不是感覺自己瞬間變成了養生小達人?


    “中酸溫”,這是要我們吃點酸而溫的東西,比如檸檬蜂蜜水,酸酸甜甜,還能暖胃,簡直就是冬日裏的小太陽嘛!不過,記得別放太多蜂蜜,不然甜到牙疼可別怪我沒提醒你哦!


    “下甘溫”,說的是吃點甘甜而溫的食物,比如紅棗枸杞粥,紅棗甜甜的,枸杞又是溫補的,一碗下肚,整個人都暖洋洋的,感覺像是被溫暖的大擁抱包圍著,幸福感爆棚!


    說到這,你們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想要嚐試這些“古代配方”了呢?別急,我還有更精彩的!


    在古代,醫生還會根據脈象來判斷病情,咱們也來學學,不過我會盡量讓它變得有趣一些。想象一下,你的脈象就像是你的私人天氣預報員,如果脈象跳得跟兔子一樣快,那就是“疾脈”,說明你體內可能有些“小火苗”,得降降溫了;如果脈象慢得像蝸牛,那就是“遲脈”,可能是身體有點“懶羊羊”,得加把勁動一動啦!


    當然,古代還有很多複雜的脈象,比如“滑脈”,聽起來就像是手指在冰麵上滑行一樣順滑,這通常是懷孕的象征,恭喜你要當爸爸媽媽啦!


    想象一下,如果時間有顏色,癸巳年和癸亥年可能就是那種帶著一點點神秘綠的藍色調,為啥這麽說呢?因為這兩個年份啊,都對應著“上厥陰木,中少徵火運,下少陽相火”的五行配置。聽起來是不是很高大上?別急,咱們慢慢拆解。


    首先,“上厥陰木”,咱們可以理解為頭頂上的那片“綠色天空”,對應到中醫裏,就是肝經的事兒了。肝嘛,大家都知道,是“將軍之官”,喜歡條達、疏泄,就像是大自然裏的樹木,需要陽光雨露才能茁壯成長。所以,癸巳、癸亥年,咱們得對肝好點兒,別讓它憋屈了。


    “中少徵火運”,這說的是咱們身體裏的“小火爐”——心火。不過這裏的火可不是熊熊烈火,而是那種溫柔的、恰到好處的溫暖。心火弱了,人就顯得沒精打采;火大了,又容易煩躁失眠。所以啊,這一年裏,咱們得學會調節心情,別讓心火太旺,也別讓它滅了。


    至於“下少陽相火”,咱們可以理解為下半身的“活力源泉”。少陽嘛,就是初升的太陽,溫暖而充滿希望。相火呢,就像是身體裏的小助手,幫助咱們消化、吸收、排泄,保持身體的正常運轉。這一年,咱們得好好照顧下半身,別讓“小助手”們累垮了。


    現在,重點來了!癸巳、癸亥年,還有個特別的現象,叫做“寒化雨化勝複同”,聽起來是不是像天氣預報裏的“雨雪交加”?其實,這是說這一年的氣候變化可能比較大,一會兒冷一會兒熱,一會兒濕一會兒幹。這樣的天氣,最容易讓身體裏的“邪氣”趁機而入,所以啊,咱們得提前做好準備,別讓身體“感冒”了。


    那麽,怎麽應對呢?老祖宗們早就給出了答案:“其化上辛涼,中鹹和,下鹹寒”。簡單來說,就是上麵的肝經需要點辛涼的食物或藥物來疏解,比如薄荷、菊花;中間的心火呢,來點鹹的,但別太鹹,比如海帶、淡菜,中和一下;下麵的“活力源泉”呢,就需要點鹹寒的了,比如海帶湯稍微涼一點喝,既清熱又滋補。


    說到吃的喝的,咱們不得不提“藥食宜也”。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癸巳、癸亥年,咱們得多吃點對肝、心、腎好的食物,比如綠葉蔬菜、魚類、黑色食物(黑豆、黑芝麻)等。當然,也別忘了適當鍛煉,讓身體動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抵禦外界的“邪氣”。


    至於穴位嘛,咱們可以根據五行原理來推測。比如,肝經上的“太衝穴”,就像是肝經的“開關”,多按按能疏肝解鬱;心經的“神門穴”,是心靈的“守護者”,失眠、心煩的時候按一按,立馬見效;腎經的“湧泉穴”,則是腎氣的“源泉”,多泡腳、多按摩,能讓腎氣更充足。


    咱們來聊聊脈象。癸巳、癸亥年,由於氣候變化大,脈象也可能會有所變化。比如,肝脈可能會顯得有點弦緊,像是繃緊的琴弦,這時候就得注意疏肝了;心脈呢,可能會偏快或偏數,像是小兔子在亂跳,這時候就得養心安神了;腎脈呢,可能會顯得有點沉細,像是深海的魚,不易察覺,這時候就得補腎壯陽了。當然啦,這隻是大概的描述,每個人的體質不同,脈象也會有所不同哦!


    在咱們中醫的世界裏,有個超級神奇又嚴謹的“時間表”,就像是大自然的鬧鍾一樣,準時準點地提醒著萬物生長收藏的規律。這叫做“定期之紀”,意思就是天地間萬物變化的周期和規律。比如說,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寒來暑往,這些都是有“常數”的,不是隨便亂來的哦!


    而“勝複正化”,聽起來是不是像武俠小說裏的秘籍?其實它講的是自然界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平衡調整的道理。比如說,春天木旺,木能生火,所以夏天火旺;但火太旺了就會燒幹水,於是秋天水開始積聚,金生水嘛,秋天就涼爽幹燥了;到了冬天,水旺則生木,為來年的春天做準備。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按照一定的“常數”在運行,咱們得好好觀察、學習,不然可就錯過了大自然的秘密啦!


    接下來,“知其要者,一言而終”,就是說,如果你掌握了這些規律的要領,那麽解釋起來就一句話的事兒,簡單明了。但要是你沒get到這個點,哎呀,那可就像進了迷宮,繞來繞去,永遠找不到出口,簡直就是“流散無窮”嘛!


    好啦,說到這裏,咱們是不是已經覺得中醫的哲學思想既深奧又有趣了呢?別急,接下來咱們來點更接地氣的,比如穴位和方劑!


    先說穴位吧,古代人說的穴位名稱,有時候聽起來就像是外星語,比如“足三裏”、“太衝穴”。咱們現在就用現代名字來解釋,讓這些穴位變得親切可愛。


    比如說“足三裏”,它就位於咱們小腿外側,膝蓋骨下麵大約三個手指寬的地方。這個穴位啊,簡直就是身體的“超級能量站”,按一按,能增強免疫力,促進消化,還能緩解疲勞,簡直就是“懶人版健身房”嘛!


    再來個“太衝穴”,它藏在咱們腳丫子大拇指和第二趾之間的縫隙往腳背上摸,大約兩指寬的地方。這可是個“情緒調節器”,壓力大、生氣了,趕緊揉揉它,保證你心情立馬陰轉晴,比喝奶茶還管用呢!


    接下來,咱們聊聊方劑。古時候的方劑,名字都美美的,像“逍遙散”、“六味地黃丸”,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裏的療傷聖藥。咱們就以“六味地黃丸”為例,詳細說說怎麽製作,換算成現代單位,讓你在家也能當小藥師!


    “六味地黃丸”,顧名思義,六種藥材組成:熟地黃240克(補腎陰)、山茱萸120克(養肝)、山藥120克(健脾)、澤瀉90克(利水)、茯苓90克(滲濕)、丹皮90克(清熱)。把這些藥材混合均勻,然後研磨成細末,每次取適量,加水調成糊狀,或者做成小藥丸,每天吃那麽幾顆,長期堅持,就能補腎陰、益精髓,讓你精力旺盛,好像永遠十八歲!


    咱們聊聊脈象。中醫把脈,那可是門藝術,也是門玄學。


    想象一下,你的手腕上有一條“秘密通道”,裏麵流淌著你的“生命之河”。中醫大夫輕輕一摸,就能感受到這條河裏水的流速、溫度、還有裏麵的“小魚小蝦”(血液、氣血狀態)。比如說,“浮脈”就像是河麵上漂著的樹葉,輕輕一碰就動,說明你可能感冒了,正氣和邪氣正在河麵上“打架”;“沉脈”呢,就像是河底的石頭,得用力才能摸到,說明你的氣血不夠通暢,得加把勁兒鍛煉身體啦!


    其實,中醫不僅僅是治病救人的學問,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和哲學。它教會我們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傾聽身體的聲音,如何調整自己的狀態,達到身心的平衡。


    所以,下次當你覺得累了、壓力大了,不妨試著按按“足三裏”、“太衝穴”,或者給自己熬一碗“六味地黃丸”的湯,再或者,靜靜地坐下來,感受一下自己的脈象,聽聽身體在說什麽。你會發現,原來,健康和快樂,就藏在這些看似簡單卻又深奧的中醫智慧裏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雲八百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雲八百裏並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