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笑眯眯地發問了:“嘿,我聽說咱們人體上有三百六十五個氣穴,正好對應一年中的天數,感覺這設定挺玄妙的,但具體這些穴位都在哪兒呢?我可得好好請教一番。”


    岐伯一聽,立刻恭敬地行了個大禮,迴答道:“哎呀,陛下您這問題真是高深莫測啊!要不是您這樣的聖明之君,誰能深究這其中的奧秘呢?既然您有興趣,那我就豁出去了,把我知道的全抖摟出來。”


    黃帝一聽,連忙擺擺手,後退兩步,笑道:“哎呀,岐伯老師您太客氣了,您這一開口,我感覺自己眼睛沒看著穴位圖,耳朵沒聽著穴位歌,但心裏已經亮堂得像開了天窗,耳朵也仿佛能聽見穴位跳動的聲音了。您這就是傳說中的‘高人一語勝千言,良馬輕揚不需鞭’啊!”


    岐伯被黃帝的幽默逗樂了,接著說:“陛下您謙虛了,其實啊,我這也是沾了您聖明的光。不過既然您這麽誠心誠意,那我就來給您細細數說這三百六十五個‘人體小秘密’吧。咱們可說好了,這不僅僅是數數那麽簡單,每個穴位背後都有它的故事和妙用哦。”


    黃帝正襟危坐,點頭道:“對對對,我就是想聽這些真材實料,解我心中疑惑,哪怕是最微小的知識點,對我來說都是寶貴的。您放心,這些珍貴的知識,我會把它們像寶貝一樣藏在金匱裏,絕不讓它們輕易流失。”


    岐伯微微一笑,開始了他的“穴位大揭秘”:“好嘞,咱們就從頭說起。您知道嗎?這三百六十五個氣穴,就像是天上的星星,雖然多,但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光芒。咱們先從‘百會’說起,它位於頭頂正中央,就像是皇帝的寶座,統領全身的氣機,經常按按,能讓人精神煥發,思維敏捷,感覺自己都能上天了!”


    黃帝聽得津津有味,插話道:“哈哈,這百會穴聽起來就像是‘智慧之光’的開關啊!那接下來呢?”


    岐伯繼續道:“接下來咱們聊聊‘湧泉穴’,它藏在腳底心,就像是身體的小泉眼,源源不斷地為咱們提供活力。您要是覺得累了,泡泡腳,按按這湧泉,保證您立馬精神抖擻,走路都帶風!”


    黃帝笑著點頭:“對對對,這湧泉穴簡直就是‘能量加油站’嘛!還有呢?”


    岐伯接著說:“還有啊,咱們得說說‘太衝穴’,它在腳背上,就像是身體裏的‘情緒調節器’。心情煩躁了,按按它,火氣就下去了;鬱悶了,按按它,心情就豁然開朗了。簡直是‘心靈按摩師’啊!”


    黃帝聽得哈哈大笑:“這穴位名字起得真好,太衝,太衝了!那有沒有哪個穴位是專門管吃的,能讓我多吃點不長胖的那種?”


    岐伯也笑了:“陛下您真會開玩笑。不過,還真有個‘足三裏’,它是胃經的要穴,經常按摩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雖然不是直接讓您多吃不胖,但至少能讓您吃得更健康,消化更順暢。”


    黃帝拍手笑道:“好好好,這個我喜歡!那以後吃飯前我得先按按足三裏,說不定還能多吃兩碗飯呢!”


    岐伯搖搖頭,笑著提醒:“陛下,雖然足三裏好處多多,但吃飯還得適量哦,不然再好的穴位也救不了您的肚子。”


    “陛下可知,咱們身體上藏著無數寶藏,其中之一就是那大名鼎鼎的‘合穀穴’,我且稱它為‘頭痛的超級克星’吧!”岐伯笑道,眼神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想象一下,當您偶爾被偏頭痛這個小惡魔纏上時,隻需輕輕一按這虎口處的合穀穴,就像是給疼痛按下了暫停鍵,那份舒緩,簡直比夏日裏的一縷清風還要來得及時。”


    黃帝聞言,不禁點頭稱讚,眼中閃過一絲好奇:“哦?如此神奇,那‘內關穴’又是何方神聖,能讓您稱之為‘心髒衛士’?”


    岐伯微微一笑,解釋道:“內關穴,位於手腕橫紋上兩寸之處,正是守護我們心髒安寧的忠誠衛士。當您感到心悸、胸悶或是心跳加速時,不妨靜下心來,用拇指輕輕按壓此穴,它便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將軍,迅速調兵遣將,穩定軍心,讓您的心髒重新迴歸寧靜的港灣。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按摩,更是與身體的一場深度對話,讓心靈得以安寧。”


    “至於那‘三陰交’,嘿嘿,這可是咱們女性朋友的私密寶藏,我稱之為‘婦科小能手’也不為過。”岐伯說到這裏,眼神中多了幾分溫柔,“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往上三寸的地方,是肝、脾、腎三條陰經交匯的神奇之地。無論是月經不調、痛經還是更年期的不適,隻要定期按摩這個穴位,就像是給身體請來了一位溫柔的調理師,幫助女性朋友們調理氣血,緩解各種婦科小煩惱,讓美麗與健康同行。”


    黃帝聽得入了迷,不禁感慨道:“岐伯啊,您這一番講解,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咱們的身體裏竟藏著這麽多奧秘和力量!”


    岐伯笑著搖了搖頭,繼續說道:“陛下所言極是,但這隻是冰山一角。中醫之妙,在於順應自然,調和陰陽,每一個穴位都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寶貴財富。比如,您若是想要提神醒腦,不妨試試按摩‘風池穴’,它位於後頸部,兩側風府穴的外側凹陷處,輕輕一按,仿佛有清風拂麵,讓您精神為之一振。”


    話說啊,這背和心,它們倆就像是老朋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要是這倆哥們兒鬧別扭了,疼起來可真是要人命。咱們中醫講究的是整體觀念,這背後的疼痛,往往跟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治療這類毛病,得找準幾個關鍵穴位,那就是“天突”和“第十胸椎”,哦對了,還有上紀和下紀。上紀呢,其實就是咱們現在說的“中脘穴”,差不多在肚臍上麵四寸的地方,是胃的老巢;而下紀,則是大名鼎鼎的“關元穴”,位於肚臍下三寸,是元氣聚集的寶地。


    現在,咱們來想象一下這個場景:如果你的背和胸之間,好像有條調皮的繩子,一會兒左扯扯,一會兒右拉拉,搞得陰陽氣血都不和諧了。這時候,你可能就會覺得前後都痛,胸脅那裏更是像被什麽東西勒住了一樣,喘氣都費勁,晚上更是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更糟糕的是,可能還會感覺氣短,甚至有一邊身子特別疼。這時候,你的脈象也會跟著起哄,變得滿滿的,好像小溪突然變成了大河,還斜著往尻脈(也就是臀部到大腿後側的經絡)跑,然後一路網絡胸脅,還支到心髒,穿過膈肌,上到肩膀,在天突穴那裏匯聚,再斜著下到肩膀,最後和第十胸椎下麵的經絡交匯。這簡直就是一場經絡版的“迷宮探險”嘛!


    不過別怕,咱們中醫有招兒治它!首先,咱們得給這位“經絡探險家”指條明路,別讓它再亂竄了。怎麽做呢?當然是用上咱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針灸和按摩啦!


    對於“天突穴”,那可是個咽喉要道,位於胸骨上窩的正中央,輕輕一按,嗓子都跟著舒服。咱們可以用溫和的手法,輕輕按摩或者艾灸這個穴位,幫助疏通氣血,緩解胸悶氣短的症狀。至於“第十胸椎”,那可是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咱們可以通過拔罐或者刮痧的方式,刺激周圍的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背部的疼痛。


    當然啦,中脘穴也不能忘,這可是調理脾胃的大穴。咱們可以用手指輕輕按壓,或者艾灸,幫助胃脘部暖和起來,消化好了,氣血自然就順暢了。至於關元穴,那可是個“長壽穴”,經常按摩或者艾灸,能夠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對於改善氣短、乏力等症狀特別有效。


    說到這裏,你可能會問:“哎呀,這穴位按摩聽起來好複雜啊,有沒有什麽簡單點的辦法?”嘿嘿,當然有啦!除了專業的針灸和按摩,咱們還可以試試中醫裏的“懶人養生法”——那就是“伸懶腰”和“深唿吸”。伸懶腰的時候,全身肌肉都得到了放鬆,氣血也跟著流動起來;而深唿吸呢,更是能夠直接作用到心肺功能,讓唿吸更加順暢。


    咱們從“藏俞五十穴”說起,這其實是指五髒(心、肝、脾、肺、腎)對應的背俞穴,加起來大約有五十個,它們就像是五髒在背部的“小秘書”,負責傳達和接收身體的各種信息。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心情不爽,去按按肝俞穴,就像是給“小肝秘書”打了個電話,讓它趕緊告訴肝老板:“嘿,老板,該放鬆放鬆啦!”


    接下來,“府俞七十二穴”,這裏的“府”指的是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七十二個穴位遍布全身,它們就像是六腑的“私人助理”,負責處理各種吃喝拉撒的瑣碎事務。比如,胃俞穴,就是你吃撐了時的好幫手,按一按,就像是給胃發了個“慢慢消化”的指令。


    再來說說“熱俞五十九穴”,這些穴位就像是體內的“滅火器”,專門對付那些因為內熱過盛引起的各種問題。比如你上火了,牙疼得要命,這時候找找合穀穴、曲池穴這些“熱俞”,一按下去,嘿,那股子火氣就像是找到了出口,嗖嗖地往外冒,整個人都清爽多了。


    “水俞五十七穴”則是體內的“水庫管理員”,它們負責調節體內水分平衡,比如你喝水喝多了,或者排不出去,水腫了,這時候就可以找這些穴位幫幫忙,比如腎俞穴、膀胱俞,按一按,就像是給身體開了個“排水口”,多餘的水分自然就排出去了。


    頭上那“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聽起來就像是武俠小說裏的神秘陣法,其實它們就是頭部的一些重要穴位,比如百會穴、太陽穴,這些穴位不僅能讓你的頭腦更加清醒,還能緩解頭痛、失眠等小問題。就像是給大腦裝了個“按摩器”,一按就舒服。


    中膂兩旁的十個穴位,就像是守護脊柱的“十勇士”,它們默默無聞地保護著我們的脊梁骨,讓我們能夠挺直腰板做人。至於“大椎上兩傍各一”的穴位,那不就是風池穴嘛,脖子酸了累了,按按這裏,立馬就鬆快多了。


    還有那些“目瞳子浮白二六”、“兩髀厭分中二穴”(大概是環跳穴)、“犢鼻二穴”(膝蓋下方的膝眼穴)、“耳中多所聞二穴”(聽宮穴)……每一個穴位都像是身體上的一個秘密開關,輕輕一按,就能開啟不同的健康模式。


    這“水俞”啊,其實就是咱們現在說的那些能調節體內水分平衡的穴位,它們散落在身體的各個角落,就像是身體裏的“小水庫”,負責調節水分的進出,保持身體的濕潤與平衡。想象一下,夏天出汗多,這些“小水庫”就忙著放水降溫;冬天幹燥,它們又忙著蓄水保濕,多智能啊!


    而“熱俞”呢,指的就是那些能夠散熱、調節體溫的穴位,它們大多位於氣穴之中,就像是身體裏的“空調出風口”。當你感覺熱得不行,或者身體裏有“邪火”的時候,刺激這些穴位,就能讓熱氣順暢排出,身體自然就涼快舒服了。


    至於“寒熱俞”,聽起來就高端大氣上檔次,其實它指的就是能同時調節寒氣和熱氣的兩個關鍵穴位,現代咱們一般稱之為“陰陽調和穴”,通常位於兩腿的關節附近,比如膝蓋兩側。這兩個穴位就像是身體的“溫度調節器”,無論外界環境怎麽變,它們都能幫你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讓你冬暖夏涼,四季如春。


    接下來,提到的“大禁二十五”,這可是個嚴肅的話題,指的是身上有二十五處穴位是絕對不能隨便亂紮的,它們要麽位置敏感,要麽功能特殊,一不小心就可能出大問題。比如天府穴往下五寸的地方,就藏著這麽幾個“禁區”,咱們平時按摩、針灸可得小心避開。


    說到這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哇塞,簡直就是人體上的一幅壯麗星圖!每一個穴位都對應著一年中的某一天,或者是某種特定的生理機能。這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巧合,更是古人對生命奧秘的深刻洞察。想象一下,如果你每天都能按照身體的節奏,去照顧這些小小的穴位,那是不是就像是在給自己的身體做了一場全年無休的spa呢?


    黃帝陛下好奇地問:“我已經知道了氣穴和遊針的位置,那孫絡和溪穀這些經絡係統,它們也有什麽特別的作用嗎?”岐伯老先生微微一笑,解釋道:“孫絡啊,就像是身體裏的毛細血管,雖然細小,但數量眾多,加起來也有三百六十五個,正好對應一年中的每一天。它們的作用可大了,不僅能排除體內的奇邪之氣,還能促進氣血的順暢流通。如果氣血在某個地方堵住了,衛氣散了,營氣就會溢出,時間一長,氣就虛了,血也稠了,外麵就會發熱,裏麵就會覺得沒力氣。這時候啊,就得趕緊疏通,別猶豫,找到那些堵塞的地方,一針下去,讓氣血重新流動起來,身體自然就舒服了。”


    黃帝陛下聽了,連連點頭,說:“好啊,這道理真是淺顯易懂,又深刻無比!您再給我說說那溪穀之會的奧秘吧!”


    岐伯伸展了一下筋骨,答道:“哎呀,你身上的那些大塊肌肉聚集的地方,就像是大地上的山穀,咱們稱之為‘穀’;而那些小塊肌肉交織的地帶,就像是山間細流匯聚的小溪,咱們就叫它‘溪’。”


    現在,咱們戴上探險帽,拿起放大鏡,一起深入這奇妙的身體世界。在這些溪穀之間,有著一條條隱形的通道,它們可不是普通的路哦,它們是氣血運行的高速公路,也就是中醫說的“榮衛”之道。榮,指的是營養身體的血液;衛,則是保衛身體的陽氣。它們手拉手,在溪穀間穿梭,不僅滋養著每一寸肌膚,還與大自然中的“大氣”(可以理解為身體內外的環境能量)進行著親密的交流。


    但是呢,這和諧的美景有時也會遭到破壞。比如,當外界的“小惡魔”——邪氣(可以理解為病毒、細菌或者不良的生活習慣),悄悄溜進咱們的身體,它們就會開始搗亂,讓氣血變得擁堵,就像高峰期的交通一樣,堵得讓人頭疼。這時候,你會感覺身體熱熱的,肌肉也開始變得鬆軟無力,就像被高溫烤過的。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在身體裏形成“小池塘”,裏麵裝滿了壞東西,最終可能變成“膿包”,不僅侵蝕著咱們的骨髓,還可能讓皮膚外麵也遭殃,變得坑坑窪窪,就像是月球表麵一樣。


    更糟糕的是,如果寒氣長時間在咱們的溪穀裏“安家落戶”,那就更麻煩了。想象一下,冬天的時候,小溪結冰,水流不動了,是不是感覺很僵硬?咱們的肌肉和筋脈也是這樣,一旦寒氣入侵,它們就會卷縮起來,胳膊肘、膝蓋這些關節就像被凍住了一樣,伸不直了。長期以往,不僅裏麵骨頭會疼,外麵皮膚也會變得麻木不仁,這就是中醫說的“骨痹”和“不仁”。這種情況稱之為“不足”,意思就是身體裏的正氣不足,被大寒之氣給壓製了。


    不過別擔心,咱們的身體可是個聰明的係統,早就準備好了應對之策。你知道嗎?在咱們的身體裏,有三百六十五個神奇的“穴位”,它們就像是身體裏的一個個小開關,正好對應著一年中的三百六十五天,寓意著與天地同頻共振,和諧共生。這些穴位,就是咱們與疾病鬥爭的秘密武器。


    比如,當你感覺肩膀僵硬,像是被寒氣鎖住了,你可以輕輕按摩肩井穴(現代稱為“肩井”),它就像是一股溫暖的春風,能吹散肩頭的寒氣,讓肌肉重新舒展開來。再比如,如果你經常感覺胃寒胃痛,中脘穴(現代稱為“中脘”)就是你的救星,它位於上腹部,輕輕按壓或熱敷,就像給胃部加了個小火爐,暖洋洋的,疼痛也就緩解了。


    當然,除了穴位按摩,中醫還有更多有趣的療法,比如針灸、拔罐、艾灸等等。它們就像是身體裏的“清潔工”和“修理工”,能夠疏通堵塞的經絡,驅除體內的邪氣,讓氣血重新流暢起來。


    黃帝把身邊的一群小跟班都支開了,站起身來,對著麵前的醫學泰鬥岐伯,深深鞠了兩躬,那架勢,比得了諾貝爾獎還激動:“岐老師啊,您今天這一番話,簡直是給我這醫學小白開了天窗,讓我豁然開朗!這知識我得好好珍藏,放哪兒呢?對了,就鎖在我那金光閃閃的保險箱裏,鑰匙吞肚子裏,再也不輕易拿出來顯擺了!”說著,還真就找了個金光閃閃的寶貝盒子,鄭重其事地刻上字:“氣穴秘籍,非誠勿擾!”


    岐伯見狀,笑眯眯地說:“黃帝,您別急著藏嘛,聽我細細道來。您知道嗎?咱們人體裏的那些小血管,就是孫絡,它們跟正經大路不一樣,是些錯綜複雜的小巷小道。有些地方血液太豐富了,得放放水,不然容易堵車,對吧?這些需要放水的點,加起來也有個三百六十五處,跟天上的星星一樣多,神奇不?這些水啊,不光是自己流,還相互串門呢,最終都會匯聚到十二條主要的大路上,哦不,是十二正經,當然,不僅僅是咱們常說的那十四條絡脈哦。而且啊,其中還有十個特別關鍵的‘放水口’,我稱之為‘內解十脈’,簡直就是身體的天然排水站!”


    說到這裏,咱們得插播一段現代解讀,讓這古老的醫學知識接接地氣。想象一下,如果你把身體比作一座城市,孫絡就是那些狹窄但不可或缺的巷子,血液就像是城市裏的水流,有時候水多了,巷子就容易淹,這時候就需要找幾個關鍵的‘排水口’,也就是咱們中醫裏說的穴位,來引導這些多餘的水分,保持城市的暢通無阻。


    那麽,這“內解十脈”對應到現代,雖然沒有直接對應的單一穴位名稱,但我們可以理解為一係列在調節體內循環、促進氣血平衡方麵至關重要的穴位組合。比如,咱們常說的足三裏、太衝、合穀等,它們就像是身體裏的“小水泵”,通過按摩、針灸等方法刺激,可以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排除體內濕氣和毒素,達到養生保健的效果。


    接下來,咱們來點輕鬆幽默的擴展。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個遊戲玩家,這些穴位就像是遊戲裏的“能量站”,每次感覺“血條”滿了,身體有點“卡頓”時,就去這些“能量站”充充電,瞬間滿血複活,繼續打怪升級!當然,這不僅僅是遊戲,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通過中醫智慧保持健康的小秘訣。


    再來說說製配方劑,借此機會聊聊中醫的“食療”理念。比如,對付體內濕氣重,咱們可以自製一碗“薏米紅豆湯”,薏米健脾利濕,紅豆補心利水,兩者搭配,簡直就是天然的“排水神器”。做法也簡單,抓一把薏米和紅豆,提前泡上幾個小時,然後扔進鍋裏,加足水,小火慢燉至軟爛,一碗暖暖的“祛濕湯”就完成了,既美味又健康,比任何遊戲裏的藥水都來得實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雲八百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雲八百裏並收藏黃帝內經爆笑講解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