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種敢於打破現狀,不斷用創新收割國外市場實現盈利的模式,正是上層需要的改革典範,也正因為如此,不是改革的決心不夠大,力度不夠強,而是像莊建業這種不怕深水區困難的人太少,像中國騰飛這類充滿改革活力的企業太少。
也正因為如此,讓中國騰飛成為大型國企市場化改革的試驗田,可實際上明裏暗裏給予中國騰飛極大的優惠政策,不然中國騰飛的發展也不可能如此突飛猛進。
當然,實力提升的中國騰飛想要在業內樹立自己巨無霸的地位,徹底與航空工業集團比肩還需要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來證明。
此時此刻,在中評專家會會場拿出一整套航母艦載機配置方案的中國騰飛的艦載機項目便是最好的證明。
材料、工藝、專業設備、航空發動機再加上艦載機的研發團隊,如此種種哪裏是東北航空工業集團或者是成功航空集團這類單一航空產品製造商所能企及的?
隻有航空工業集團統合所有資源才會有一較高下的實力。
想到這裏,黃峰緩緩的閉上了眼睛,他知道這一次又輸了,就如同十幾年前他第一次在廠區門口的茶樓見莊建業時一樣,自覺自己十拿九穩,結果還是被這小子擺了一道一樣,總是棋差一招。
現如今已經發展到一定如此規模的中國騰飛,手腕什麽的依然高超也就罷了,關鍵是實力過於強橫,你拿出一款艦載戰鬥機,人家直接把艦載戰鬥機,艦載預警機,艦載運輸機,艦載反潛機,無人艦載加油機和艦載直升機這一整套艦載機堆出來。
妥妥的實力碾壓!
這一局他們東北航空工業集團輸的不冤!
可問題是黃峰這樣的有大局觀的識時務之人能看得清現在的情勢,但不等於所有人都能察覺到局勢的走向,特別是東北航空工業集團參與殲—11改的幾名核心技術領導。
他們可是從九十年代中期就開始研究從烏克蘭淘迴來的那架t—10k-3型艦載機原型機,之後參與到仿製蘇—27的工作中又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迴過頭來在做殲—11改可謂是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本以為憑借著殲—11改能讓他們這些核心技術領導不說能名垂青史,最起碼也能名利雙收,結果半路殺出個中國騰飛,放出一款fc—23艦載戰鬥機也就罷了,居然還搞出一整套艦載機解決方案。
什麽意思?想用規模換質量,用機海戰術堆死殲—11改?我呸~~姥姥,殲—11改是最棒的!
正因為如此,當發現在場的中評專家組專家和海軍的領導、首長開始議論中國騰飛的艦載機一攬子方案,且某些人明顯表現出青睞後,這些參與到殲—11改的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的核心技術領導們就有些坐不住了,其中一位頭發花白,性子急躁的更是騰的一下從座位站起來,被下了一跳的黃峰想要阻止卻晚了,因為這位仁兄已經衝著台上的湯莉莉開了炮:
“看著這麽多,你們中國騰飛還不是隻給拿著圖片做展示,部隊的裝備是要拿出實打實東西的,我們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的額殲—11改雖然也隻是方案,但我們應用的都是成熟的技術,且有著仿製蘇—27,生產殲—11的豐富經驗和現成的生產工藝,因此我們敢打包票,我們的殲—11改8年內可以首飛,12年內可以批量生產,你們中國騰飛敢做這樣的保證嗎?”
這位頭發花白的的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的核心技術領導,說這番話時表情嚴肅,語氣嚴厲顯然是真的急了,以至於身旁的同事拉了他幾下,提醒他不要太過激,都被他甩手拒絕。
不過這位核心技術領導的話說得雖然不太好聽,但現場的專家、領導確有不少頷首表示讚同。
要知道,海軍對瓦良格號航母的規劃是除了研究航母的構造,摸索建造方法的同時,爭取在2015年左右完成改裝,入役服役。
話句話說,從現在開始計算,艦載機的研製生產周期滿打滿算也就十五年的時間。
這對於航空技術尚為薄弱,生產能力並不強大的國內航空產業來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要知道以往作戰飛機的研製周期可都是以十年為單位的,想殲—10這類技術含量高的第三代戰鬥機,周期跨度更是長達二十多年。
十五年,要完成作戰飛機的初始設計、確定工裝、工藝定型、總裝生產、地麵靜力測試、首飛測試、一係列綜合測試到最後的完全定型,著實有些捉襟見肘。
畢竟各類研發環節、生產環節和測試環節的流程就擺在那兒呢,哪怕全部用數控機床也沒辦法將周期縮短,因為當那位頭發花白的核心技術領導喊出他們的殲—11改8年就能首飛,12年就能批量生產著實是驚到了不少人。
要知道在場的可都是極專業的業內人士,很清楚航空器,特別是極複雜的軍用航空器研製生產流程是什麽個情況,除非不想讓航空器安全飛上天,否則就別想簡化流程。
正因為如此,核心技術領導喊出他們的殲—11改8年就能首飛,那絕對是用無數技術人員的血汗,拚命加班、爆肝給堆出來的。
然而在場眾人轉念一想又釋然了,東北航空工業集團敢這麽說自然是有他們的底氣所在,正如那位核心技術領導所說,他們仿製過蘇—27,生產過殲—11,可以說對這類機型是相當熟悉,如今係出同源的殲—11改,就等於是同類模擬考試卷兒換了個順序重新做一遍一樣,熟的不能再熟,效率高自然也就不足為奇。
反觀中國騰飛,一攬子艦載機計劃的確誘人,號稱致力於艦載機二十年的口號也很勵誌,問題是航空器不是誘人和口號就能上天的,得有實實在在的產品才能服人,在這點上中國騰飛近乎百分百原創新技術,似乎與東北航空工業集團源於老毛子的成熟技術有著不小的差距。
結果就在眾人想著中國騰飛如何應對時,湯莉莉卻不屑的撇了撇嘴角:“8年首飛,12年批量生產太長了,你們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等得起,海軍艦載機航空兵等得起嘛?我們中國騰飛大話不敢說,5年內實現首飛,8年內可以批量生產,重點來了,我說這個時間表不單指fc—23,包括運—15mini和直—8plus-neo都可以按照這個時間表完成!”
此話一出,全場眾人立刻就不淡定了……
也正因為如此,讓中國騰飛成為大型國企市場化改革的試驗田,可實際上明裏暗裏給予中國騰飛極大的優惠政策,不然中國騰飛的發展也不可能如此突飛猛進。
當然,實力提升的中國騰飛想要在業內樹立自己巨無霸的地位,徹底與航空工業集團比肩還需要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來證明。
此時此刻,在中評專家會會場拿出一整套航母艦載機配置方案的中國騰飛的艦載機項目便是最好的證明。
材料、工藝、專業設備、航空發動機再加上艦載機的研發團隊,如此種種哪裏是東北航空工業集團或者是成功航空集團這類單一航空產品製造商所能企及的?
隻有航空工業集團統合所有資源才會有一較高下的實力。
想到這裏,黃峰緩緩的閉上了眼睛,他知道這一次又輸了,就如同十幾年前他第一次在廠區門口的茶樓見莊建業時一樣,自覺自己十拿九穩,結果還是被這小子擺了一道一樣,總是棋差一招。
現如今已經發展到一定如此規模的中國騰飛,手腕什麽的依然高超也就罷了,關鍵是實力過於強橫,你拿出一款艦載戰鬥機,人家直接把艦載戰鬥機,艦載預警機,艦載運輸機,艦載反潛機,無人艦載加油機和艦載直升機這一整套艦載機堆出來。
妥妥的實力碾壓!
這一局他們東北航空工業集團輸的不冤!
可問題是黃峰這樣的有大局觀的識時務之人能看得清現在的情勢,但不等於所有人都能察覺到局勢的走向,特別是東北航空工業集團參與殲—11改的幾名核心技術領導。
他們可是從九十年代中期就開始研究從烏克蘭淘迴來的那架t—10k-3型艦載機原型機,之後參與到仿製蘇—27的工作中又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迴過頭來在做殲—11改可謂是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本以為憑借著殲—11改能讓他們這些核心技術領導不說能名垂青史,最起碼也能名利雙收,結果半路殺出個中國騰飛,放出一款fc—23艦載戰鬥機也就罷了,居然還搞出一整套艦載機解決方案。
什麽意思?想用規模換質量,用機海戰術堆死殲—11改?我呸~~姥姥,殲—11改是最棒的!
正因為如此,當發現在場的中評專家組專家和海軍的領導、首長開始議論中國騰飛的艦載機一攬子方案,且某些人明顯表現出青睞後,這些參與到殲—11改的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的核心技術領導們就有些坐不住了,其中一位頭發花白,性子急躁的更是騰的一下從座位站起來,被下了一跳的黃峰想要阻止卻晚了,因為這位仁兄已經衝著台上的湯莉莉開了炮:
“看著這麽多,你們中國騰飛還不是隻給拿著圖片做展示,部隊的裝備是要拿出實打實東西的,我們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的額殲—11改雖然也隻是方案,但我們應用的都是成熟的技術,且有著仿製蘇—27,生產殲—11的豐富經驗和現成的生產工藝,因此我們敢打包票,我們的殲—11改8年內可以首飛,12年內可以批量生產,你們中國騰飛敢做這樣的保證嗎?”
這位頭發花白的的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的核心技術領導,說這番話時表情嚴肅,語氣嚴厲顯然是真的急了,以至於身旁的同事拉了他幾下,提醒他不要太過激,都被他甩手拒絕。
不過這位核心技術領導的話說得雖然不太好聽,但現場的專家、領導確有不少頷首表示讚同。
要知道,海軍對瓦良格號航母的規劃是除了研究航母的構造,摸索建造方法的同時,爭取在2015年左右完成改裝,入役服役。
話句話說,從現在開始計算,艦載機的研製生產周期滿打滿算也就十五年的時間。
這對於航空技術尚為薄弱,生產能力並不強大的國內航空產業來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要知道以往作戰飛機的研製周期可都是以十年為單位的,想殲—10這類技術含量高的第三代戰鬥機,周期跨度更是長達二十多年。
十五年,要完成作戰飛機的初始設計、確定工裝、工藝定型、總裝生產、地麵靜力測試、首飛測試、一係列綜合測試到最後的完全定型,著實有些捉襟見肘。
畢竟各類研發環節、生產環節和測試環節的流程就擺在那兒呢,哪怕全部用數控機床也沒辦法將周期縮短,因為當那位頭發花白的核心技術領導喊出他們的殲—11改8年就能首飛,12年就能批量生產著實是驚到了不少人。
要知道在場的可都是極專業的業內人士,很清楚航空器,特別是極複雜的軍用航空器研製生產流程是什麽個情況,除非不想讓航空器安全飛上天,否則就別想簡化流程。
正因為如此,核心技術領導喊出他們的殲—11改8年就能首飛,那絕對是用無數技術人員的血汗,拚命加班、爆肝給堆出來的。
然而在場眾人轉念一想又釋然了,東北航空工業集團敢這麽說自然是有他們的底氣所在,正如那位核心技術領導所說,他們仿製過蘇—27,生產過殲—11,可以說對這類機型是相當熟悉,如今係出同源的殲—11改,就等於是同類模擬考試卷兒換了個順序重新做一遍一樣,熟的不能再熟,效率高自然也就不足為奇。
反觀中國騰飛,一攬子艦載機計劃的確誘人,號稱致力於艦載機二十年的口號也很勵誌,問題是航空器不是誘人和口號就能上天的,得有實實在在的產品才能服人,在這點上中國騰飛近乎百分百原創新技術,似乎與東北航空工業集團源於老毛子的成熟技術有著不小的差距。
結果就在眾人想著中國騰飛如何應對時,湯莉莉卻不屑的撇了撇嘴角:“8年首飛,12年批量生產太長了,你們東北航空工業集團等得起,海軍艦載機航空兵等得起嘛?我們中國騰飛大話不敢說,5年內實現首飛,8年內可以批量生產,重點來了,我說這個時間表不單指fc—23,包括運—15mini和直—8plus-neo都可以按照這個時間表完成!”
此話一出,全場眾人立刻就不淡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