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聽了石軍的話,不禁微微一笑:“我當然知道你了解中國騰飛,不然我也不會聘請你為我的高級顧問了……”


    說著,李斯特將頭上的毛巾拿下來,隨意的丟在一旁的托盤上:“我早年對莊建業這個人還是很了解的,畢竟當年我和騰飛集團合作的那幾年沒少接觸,可時過境遷,這麽多年下來,我從航空創業公司轉到了金融投資領域,而他則一步步將騰飛集團發展到了中國騰飛……


    都是商業精英,所以我很清楚隨著形勢的變化,我們這些人也不得不做出改變,不然就會被淘汰,這麽多年類似的例子實在太多,所以我早年了解的情況不等於現在莊建業處事的方式,因此我找到了你,就是希望你能夠給我一個切實可行的建議。”


    說著李斯特抬眼看向了一旁的石軍,那雙亦如當年蔚藍,銳利卻已經布滿些許滄桑的雙眼透著一絲若有若無的期盼。


    但實際上,李斯特心裏對麵前這個背叛了自己祖國,極力討好美國主流社會的人渣鄙視的不行。


    可即便心裏不屑於石軍的為人,卻又不得不以年薪100萬美元聘請石軍擔任收購中國騰飛核心業務的高級顧問。


    因為正如李斯特所說的那樣,美國國內上上下下對中國騰飛了解的,並當成課題進行係統性研究的就石軍這麽一個,其他人要麽是照本宣科的書呆子,要麽就是拿著公開資料七拚八湊的騙子,唯有石軍是真的了解中國騰飛,也是真心不想讓中國騰飛好過。


    正因為如此,李斯特的合夥人和投資人對石軍十分信任,那些跟華爾街掙錢資源的實體資本同樣對石軍抱有好感。


    幾番角力下,石軍便成為這次華爾街完成對中國騰飛核心業務收購的最佳人選。


    沒辦法,雖然這些年美國的金融資本占據了主動權,但產業資本同樣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果不把他們安撫好,反彈起來也會讓金融資本很受傷。


    正因為如此,在處置中國騰飛的問題上,雙方便達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但也正因為如此,在究竟收購那種中國騰飛的核心業務時,雙方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以李斯特為代表的華爾街資本更傾向於收購無人機業務,原因很簡單,這個領域夠新,夠前衛,夠炫酷,有著無限的前景和炒作的話題。


    旁的不說,好萊塢的那些頂級的導演和攝影師就特別熱衷於用“鬼精靈”係列無人機拍攝鳥瞰和廣角長鏡頭,盡管使用量不多,也並非所有導演和劇組都用得起,但架不住好萊塢的名望高,傳播力強,等於是不花錢的廣告。


    金融玩兒的就是題材和話題,沒這些東西金融怎麽讓股票創新高,沒有股票的新高,又如何在期貨領域攪風攪雨,然後延伸到債市上大炒題材?


    更何況,中國騰飛從“鬼精靈pro”四旋翼無人機開始,將蘋果公司的ibook筆記本電腦整合到控製終端,一下子打通了航空器與矽穀高科技公司的屏障,完整的統合在一起。


    這讓前些年在矽穀投入大量資金,後因互聯網泡沫破裂損失慘重的華爾街精英們看到了絕地翻盤的機會,那就是讓互聯網高科技公司捆綁如日中天的“鬼精靈”係列無人機炒作,提升自己的股價。


    如此種種都促使金融資本對無人機可謂趨之若鶩,恨不得立刻就拿過來瘋狂套利。


    然而金融資本的想法卻遭到產業資本的反對,他們認為最應該收購的不是無人機,那東西在產業資本哪裏根本就不算什麽,隻要他們稍微下點功夫隨時都能拿出不亞於“鬼精靈”的同類產品。


    他們在乎的是中國騰飛的民用航空製造業,要知道盡管中國騰飛至今除了出口幾個小國外,幾乎沒有大規模民用航空飛行器的出口案例,但卻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家不靠歐美市場,卻能夠活得即為滋潤的民用航空製造實體。


    如果說中國騰飛靠著巴西航空工業集團的erj—140\145這套馬甲活下來還情有可原的話,可隨著巴西航空工業集團被麥道,之後隨著波音兼並麥道最終成為波音馬仔之後,逐步終止了與中國騰飛的合作,按理說中國騰飛的民用航空飛行器就算活不下來也應該苟延殘喘才是。


    結果呢?


    無論是trj—500還是trj—700每年都以150架左右的總數在持續生產著。


    這點兒數量對於波音這類的巨頭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可拋開空客、波音這樣巨頭,再去掉龐巴迪這樣的二等小強外,中國騰飛絕對能在第三等裏拔得頭籌。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中國騰飛以每年交付150到180架trj—500\700支線客機,成為世界第五大民用航空製造商。


    僅次於美國的波音,歐洲的空客,加拿大的龐巴迪和巴西的巴西航空工業集團。


    之所以有如此,主要是中國的民用航空運輸業發展的極為迅速,除了幾家全國性的大型航空公司外,各地方也組建了自己的航空公司,而這些航空公司對於民航平台的需求是十分強烈的。


    中國騰飛剛好就趕上這股風潮,推出了trj—500\700支線客機,贏得了國內航司的青睞,進而逐步站穩腳跟。


    用自己的市場穩定住自己的產品線,進而繼續投入向技術難度更大,但利潤也更高的大型民航平台進軍。


    這劇本兒美國的產業資本太熟悉不過了。


    想當年麥道和波音就是這麽玩兒,利用美國國內龐大的市場優勢,把經驗刷足,技術練成熟,再進入國際市場那就是橫掃。


    歐洲的空客也是一樣,如果沒有當初歐共體不惜代價的采購空客的飛機,用全歐洲的航空市場給空客輸血,空客連一個月都熬不下去。


    當年美國的產業資本就是小看了歐洲的市場潛力,這才早就了空客這個如今最大的競爭對手,同樣的錯誤怎麽能在範?


    所以產業資本的訴求很簡單,要收購就把民用航空製造商這塊弄過來就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騰飛我的航空時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安溪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安溪柚並收藏騰飛我的航空時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