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效率就是快。


    他們還是從上等田開始收,前麵五個人一人兩趟的掰著玉米。


    後麵三個人砍著他們掰過玉米的玉米秸稈。


    江瓷,林景萱,把地上的玉米撿起來放進背簍裏,等著待會兒驢車來了把這些倒在驢車上。


    不一會兒,就清理出一大片來,效率驚人。


    林山駕著驢車來了,上麵還坐了葉婉,還有一桶煮好的綠豆湯。


    “都歇歇,這有煮好的綠豆湯,喝口綠豆湯解解渴。”


    這個天,已經開始入秋,平時在大太陽下活動都不會出汗了,不過幹著體力活就不一樣,還是會出的滿身汗。


    江瓷對著碗就是一口下肚,喝完了還砸吧砸吧嘴,很好喝。


    還有些甜味,是加了麥芽糖漿。


    林景萱喝著綠豆湯,舒服的眯起了眼睛,“真好喝,還甜甜的,娘煮的綠豆湯最好喝了。”


    “就你嘴甜。”


    嘴甜的不止林景萱一人,那五個買來的人,喝著這樣好喝的綠豆湯,好聽的話也是一句接一句的往外冒。


    聽的葉婉都合不攏嘴了。


    拿過他們喝空的碗,再給舀滿滿一碗,“你們幹活那麽麻利,肯定累壞了吧,多喝點。”


    袁齊抿著碗裏最後剩的一點綠豆湯,“這綠豆湯裏麵居然還加了糖,我都要不記得糖是什麽味道了。”


    喝完最後一口,被綠豆湯的味道征服,笑得露出兩個標誌的小虎牙。


    “家中還有糖,晌午休息的時候給你拿來嚐嚐,這個糖還和尋常的不一樣,可香了。”


    “謝謝嬸兒。”


    十七歲的袁齊最得葉婉歡心,長得又俊俏說話又甜,誰不喜歡這樣的孩子。


    他的三個兒子長得也都俊俏,但是一點也不乖,有時候說話還討人嫌。


    上午到午時他們就迴家休息了,葉婉也讓那幾人一同留下等著吃午飯。


    是給他們家幹活,雖然是買來的人,那也得讓人吃頓好的。


    也沒做什麽複雜的菜,做菜放的肉可不少,少見葷腥的那幾人,吃的狼吞虎咽。


    他們家的玉米和玉米秸稈兩天就弄完了,曬穀場和家裏放的都是待剝皮的玉米。


    加上後院一個房子租堆滿了玉米秸稈,就這玉米秸稈在地頭也堆的老高。


    掰完玉米就是剝玉米,在曬穀場看著滿是沒有剝的玉米,到家了滿院子還是。


    深深歎了一口氣,不過還是擼起袖子加入掰玉米的大軍。


    一想到剝完玉米,緊接著的就是脫粒,就讓江瓷頭疼。


    那麽多的玉米該怎麽脫粒,他現代的時候有專門脫粒的機器。


    他家的玉米,用那有些老舊的機器他自己也就大半天就脫完了,這要拖到什麽時候。


    這院子中也就他和林景盛,江瓷也就沒有顧忌的問了出來,“這要怎麽脫粒?”


    “讓玉米多曬幾天,可以用竄子脫粒,也可以直接用手這樣撚著脫粒。”


    林景盛用手給江瓷做了示範,這時候的玉米棒就沒有那麽大,林景盛兩個手掌足以把整個玉米棒給包裹住。


    “現在還濕,脫粒的話比較費功夫,我拿來竄子給你看看。”


    看了竄子的模樣,江瓷有些驚訝。


    這和現代奶奶家裏用來手工脫玉米粒的東西很像,不過這裏的是用木頭做的。


    看著是一節小腿粗的木頭,一麵鑿去了一小半,中間的位置有一寸那麽寬是削平的,這節木頭的中間掏了一個正方形的洞,斜著加了一個鐵片,下麵則是用榫卯結構裝上了支架。


    林景盛對此作出評價,“用這個不容易手疼。”


    江瓷想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咱這裏種了那麽多玉米,怎麽賣玉米麵的那麽少?”


    “玉米大概就隻有雍州和永州靠北的這些縣才種,比不得種小麥和水稻的,玉米麵的味道也很不錯,咱們這鎮上的糧店通常會收了運往其他地方賣。”


    “既然玉米麵那麽好賣,那為什麽就隻有這兩個州府種玉米?”


    他記得有玉米對田地的要求也不高,就像他們村裏下等田地大多數都是種了晚一茬的玉米,現在葉子還是綠的呢。


    “向南是魚米之鄉,多種水稻,那裏的人不種玉米,雍州再向北,那裏的土地不適合種玉米,收成很少,那裏的知府試過之後,就沒有推廣。”


    江瓷敏銳的捕捉到了什麽,“那咱這裏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種玉米的。”


    林景盛想了想給出確切答案,“以前聽村裏人說的,崇德一年的時候就有鎮裏種了玉米,見成效良好,第二年咱這裏也換成了種上了玉米。”


    “那這玉米是從哪裏來的?”


    “不知道,可能是從異域番邦那邊買來的。”


    兩人手上的動作不停,江瓷在腦子裏想著東西,就沒有再和林景盛聊天的。


    看來這個朝代去異域的商隊要比他想象的成熟。


    就是不知道適合種在西北沙質土地中的土豆傳沒傳入大順。


    還有和土豆一樣產量驚人的紅薯。


    這兩樣東西都是在他原來的世界,在明朝萬曆年間也就是1573年至1619年傳入華國的。


    玉米傳入中國是在十六世紀初,最早的記載見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1555年傳入的。


    要是和華國的曆史掛鉤,那也可能已經傳入大順了。


    江瓷搖搖頭,不能這麽想。


    這裏的市井物價還和宋朝差不多呢,怎麽就傳入的物種就按照那個時間來了呢。


    況且,國家版圖都不一樣呢。


    這是個架空的朝代,不能固有的思維去理所當然的認為這裏的事物。


    曬穀場,院子裏,幹淨的路邊曬的都是玉米棒。


    繁忙的農活告一段落,人們應該愜意的坐在樹下聊天,躺在床上睡一覺。


    這是往年,而現在,都腳不停地的去了後山。


    一個嬸子掂著籃子,急忙的朝後山走去,路上碰到了一個同樣去後山的叔嫲。


    “你也才去啊,咱趕緊過去,聽說瓷哥兒收好些花花草草。”


    “收艾草,還有那個黃色的菊花,叫什麽名字,好像是金盞菊,其他的你知道嗎?”


    “還有那個叫薄荷的涼涼的草,其他的我也記不住名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朝穿成哥兒,嫁良人,共致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沐辭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沐辭兮並收藏一朝穿成哥兒,嫁良人,共致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