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同僚,目前讚同立潞王為帝的有人,南京兵部侍郎呂大器、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右都禦史張慎言、詹事府詹事薑廣曰,以及南京首席大臣,兵部尚書史可法也傾向我等東林黨的選擇。”


    錢謙益把這些天奔波勞累的成果說了出來,瞬間就讓眾多東林黨人覺得勝券在握,畢竟南京眾多大臣,包括史可法都是站在東林黨這邊的。


    兩天後,江南北諸紳群起擁立潞王一事,逐漸傳開。(其實就是東林黨人在造勢)


    ……………………………………………………


    南京,兵部尚書府邸。


    此時,史可法正在與鳳陽總督馬士英商討目前在南方的哪位藩王適合立為新帝。(其實史可法更傾向桂王,但礙於其與東林黨的關係,使得史可法又默認東林黨選擇的潞王。)


    由於史可法乃是東林黨人左光鬥的得意門生,因此對於擁立福王為帝心有芥蒂,但目前他麾下隻有洪承疇和吳三桂麾下總共不到四萬的兵力,所以他需要得到馬士英的支持,因為鳳陽總督馬士英擁有直接節製高傑、黃得功以及劉澤清等總兵的權利,所以,隻要史可法得到了馬士英的支持,那就是想立哪個藩王,就可以立哪個藩王。


    至於洪承疇,雖然還是薊遼總督,但大明北方已經淪陷,再加上洪承疇在南方沒有根基,隻能寄人籬下,暫時聽從史可法的安排。


    很快,馬士英與史可法就達成了協議。


    隻待馬士英返迴鳳陽後,他與史可法就能一同出聲擁立選好的藩王。


    ……………………………………………………


    然而,等到一天後,馬士英返迴鳳陽時,卻發生了意外。


    馬士英迴去後發現,在他離開鳳陽期間,鳳陽守備太監盧九德勾連了他麾下的大將,已經向福王宣誓效忠,因此,馬士英若是堅持與史可法的協議,他自己的權利,將會被架空,從而成為一個光杆司令,最終被權利淘汰。


    為了不被權利淘汰,權利的欲望讓馬士英顧不得什麽信義,他也直接跑去向福王朱由崧宣誓效忠,就這樣,史可法還在給馬士英寫信,說福王朱由崧,貪婪、荒淫、酗酒、不孝、虐待下屬、不讀書、幹預有司,七大不可立的理由。


    正當馬士英覺得,自己的從龍之功已然落後於盧九德、高傑、黃得功等人時,史可法的這封信,直接讓馬士英看到了逆流而上的機會。


    如今擁立福王朱由崧的軍隊人數高達十二萬,已然是整個南方最強大的軍事力量,再加上福建和東番島鄭家和楊家的口頭支持,擁立福王的軍隊人數,更是高達十六萬,僅憑史可法麾下不到四萬人的軍隊,如何與福王爭奪皇位。


    於是乎,馬士英立即以鳳陽總督,四鎮(高傑、黃得功、劉澤清、劉良佐),東番島都督以及福建都督(鄭芝龍於去年被封都督)的名義,正式致書南京守備太監韓讚周,宣布擁立福王朱由崧。


    一天後。


    當南京各大臣被韓讚周邀請到家中傳閱馬士英的書信時,頓時讓史可法、錢謙益、高弘圖等人大為震驚。


    “尚書大人,馬士英背信棄義,真無恥小人也!”


    錢謙益看完信後,頓時對著史可法說道。


    此時的史可法,還尚未從震驚中迴過神來,前幾天他還與馬士英達成了共識,並且自己還寫信數落了福王,可一轉眼,馬士英就擁立了福王。


    房間中的諸多南京大臣,也紛紛斥責馬士英這種背信棄義的表現。


    待到史可法迴過神來,在場的眾人,早就義憤填膺,甚至一些人還希望史可法下令出兵鎮壓這些‘亂臣賊子’。


    “諸位同僚,本官麾下隻有不到四萬大軍,而馬士英卻得到四鎮,以及福建都督和東番島都督的支持,這些人麾下的總兵力加起來超過十六萬,我等該如何反對?”


    史可法這話說完,整個場麵瞬間安靜下來。


    在場的人不傻,四鎮再加上福建都督和東番島都督,幾乎是大明南方所有的軍事力量,若是史可法等人反對福王,這些人必然會發兵南京,屆時,憑借史可法麾下四萬人不到的大軍,如何能抵擋這十幾萬大軍的進攻。


    更何況,東番島都督和福建都督可都是以水師強大著稱,屆時,對方水陸並進,南京根本擋不住,而他們想逃也逃不掉。


    眾人沉默良久,房間內陷入死一般的寂靜,不多時,史可法落寞到:“本官讚同擁立福王。”


    就這樣,福王朱由崧登基,成為定局。


    ……………………………………………………


    而另一邊的馬士英也是棋高一著,馬士英前腳剛剛發出擁立福王的聲明和信件去往南京,後腳就跑到福王麵前獻殷勤:“臣聞南京尚有臣子心懷二意,臣願率兵五萬,駐紮江幹,以備不時之需!”


    馬士英此舉可謂是釜底抽薪,根本不給史可法和東林黨人任何反對的借口和時間。


    若是讓馬士英帶著福王率兵前往南京,那他史可法可就完蛋了。


    因此,當史可法得知此事後,為了避免事態擴大,甚至是爆發內戰,他立刻親身前往福王朱由崧的所在之地,親迎福王朱由崧前往南京監國。


    ……………………………………………………


    等到身在笨港的楊三生得到消息時,福王已經在南京就任監國。


    並重新任命了南京各大臣的官職。


    原兵部尚書史可法任命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入閣辦事,馬士英任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右副都禦史,仍任鳳陽總督,原薊遼總督洪承疇任命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入閣辦事。


    ……………………………………………………


    一月後,1644年,九月中旬。(曆史上,福王朱由崧在1644年五月十五日登基)


    朱由崧正式登基稱帝,改明年為弘光元年。


    第二天,馬士英便入閣主持政務,半月後,史可法辭去東閣大學士之職,並於兩天後,自請渡江前往淮陽督師。


    至此後,史可法被完全排擠在弘光朝的權力中心之外,也造成了弘光朝廷的黨爭日漸激烈和頻繁,更為弘光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同時,史可法的優柔寡斷也是弘光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之一,若是史可法早做決斷,擁立福王或桂王亦或是潞王,也就不會導致後續的事情發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凜冬長夜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柿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柿餠並收藏凜冬長夜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