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合眾抗敵,同甘共苦
三國:因長得帥被小喬撿迴了家 作者:魁守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西域
烏孫國
首都赤穀城
天漢大帝陳渢親征西域,並召集西域各國一同討伐北匈奴和烏孫這件事,很快便傳到了烏孫國國王〖安歸靡〗和北匈奴單於〖唿屠延斯〗的耳中。
安歸靡頗有些手足無措的向唿屠延斯開口道:“唿屠兄,這天漢的皇帝都來了,咱們可如何是好啊?”
在西域各國的眼裏,漢朝就是強大的象征,這其中這麽想的自然也包括了烏孫國。
一聽到天漢皇帝要親征他們烏孫,作為烏孫國國王的安歸靡止不住的心發慌。
對此,唿屠延斯則是一副淡定自若的模樣,胸有成竹不屑的道:“放輕鬆,可別自亂了陣腳,就算是天漢的皇帝來了又如何?
那西域與中原相隔近萬裏,我們隻需利用己方地形的優勢,與漢軍打拖延戰,任那遠征西域的漢軍如何強盛,久而久之必被糧草所誤,自退也。”
前東、西漢朝之所以征西域數次,卻仍未真正將西域同化為漢土,主要也是因為西域地區離中原甚遠,
加上西域周遭又有匈奴、康居、貴霜等強敵領國,東、西漢朝要真將西域歸劃為自己的領土,那就得在西域投入不少的兵力,
可東、西漢朝強歸強,但曆任皇帝都要萬分提防宦官外戚等隱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名言可是從出世到現在一直激勵著不少人,
稍不留神,那就會又是一個王莽篡位,就這種情況下,東、西漢朝的皇帝們哪還有那麽多的心思放在開疆拓土上,能保得住皇位就已經不錯了。
所以歸根結底,冷兵器時期的漢朝再強盛,也終歸是能力有限,統治大漢十三州,或許還遊刃有餘,要想再對外擴張,那就是有些有心無力了。
最可怕的往往不是外部的敵人,反而是內部的自己人,人心…可經不起考驗,這才是阻止大漢對外擴張的根本原因。
安歸靡一聽,覺得有理,不安的心隨即平靜了不少,於是又向唿屠延斯問道:
“唿屠兄,你們北匈奴軍曾與漢朝交手過無數次,必然對漢軍的裝備與作戰方式十分熟悉,我們接下來應該怎麽做呢?”
唿屠延斯胸有成竹的道:“我將親自率大軍鎮守伊犁河穀,必叫那漢軍望而卻步、大敗而歸!”
如果是正常的漢末時期,其實唿屠延斯這麽胸有成竹是完全沒錯的,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陳渢是個開了掛的皇帝。
文武百官皆死忠加長命、再加上天下一統後種植業鋪卷天漢全國的情況下,陳渢完全不用擔心手下人會謀權篡位,也不用擔心糧草會供應不足。
就這兩個條件,足以支撐陳渢放心大膽的對外開刀闊斧………
西域
危須國
危須城
又七天後,一共有十二個西域的國家應詔率兵來到了危須城。
這十二個西域國家分別為鄯善、焉耆、尉犁、山國、於闐、且末、精絕、戎盧、拘彌、渠勒、皮山、小宛。
這十二個西域國所有兵力加起來一共五萬餘人,其中最強的是於闐國,帶來了兩萬於闐兵,其餘的都是小幾千的兵力。
(龜茲、疏勒等西域國家沒來,應該是因為他們離烏孫國較近,不敢動,處於暫時觀望的狀態。)
危須城內
陳渢召集了十二名國王商議戰前部署。
會議上,陳渢威嚴的向眾國王開口:“各自為戰,此為軍隊大忌,故,朕打算把你們的軍隊統一歸入朕的天漢軍,由朕手下的五大將軍統領。
此後,你等務必聽從朕的五大將軍之令,上下同心,和衷共濟,
待朕收複西域後,朕將許諾你等加入天漢帝國的權利,你們的子民,必將迎來永久和平的年代!
朕說完了,誰讚成?誰反對?”
十二名國王齊齊於左右兩排的座位上站起身,一同左手放於右胸前,向陳渢的方向三十度鞠躬行禮:
“我等,願歸順天漢,追隨漢皇!”
隨後,陳渢加封於闐國國王〖尉遲跋拉〗為於闐校尉,其餘國王皆為都尉,即刻起歸入天漢軍編製,由趙雲馬超等五名天漢大將統一指揮。
這十二名國王雖然嘴上說歸順天漢,但忠誠度並不高,對此陳渢也不覺意外,多帶他們打打仗見見世麵就好了。
接下來,陳渢用係統積分換了三千件明光鎧,又武裝出了三千明光鎧騎兵。
同時召迴了車師城的那一千名明光鎧騎兵,這樣再加上自己手下的一千三百人,共得五千三百名明光鎧騎兵,又稱五千西域明光營。
陳渢當然也想武裝多點,不過就這五千三百件明光鎧,就花了陳渢十三萬的係統積分,積分快不夠了。
湊合著用吧,就烏孫和北匈奴的那些遊牧軍隊,五千三百明光鎧足矣。
為防止出征時敵人可能會偷家,陳渢還特意傳信涼州敦煌郡玉門關的馬騰韓遂,命他們率手下的兩萬輕騎兵進入西域鎮守西域車師郡及十二西域國國土,以讓北匈奴與烏孫國無空可鑽。
為什麽陳渢不直接讓天漢北方戰區的騎兵大軍一起幫忙攻打烏孫呢?這樣難道不會快很多嗎?
對此,陳渢的答案是:自己是打算將西域各國真正收服,試問一下,兩個陌生人之間怎樣才能培養出過命的交情呢?
當然是同過甘、共過苦,一同打過硬仗、一同吃過番薯。
西域那麽多國家,關係本來就很混亂,要想將他們擰成一股麻繩,有些難度。
恰逢現在他們都有共同的敵人(烏孫和北匈奴),自己何不趁現在給他們製造一個共同抗敵的機會呢?
如果直接召喚大軍過來,就和走流程一樣,沒有那種同甘共苦的過程,各民族之間的關係,自然也少了點磨合劑。
唯有讓這些西域國家一同並肩作過戰、共過患難,屆時自己不用再怎麽操作,他們也都會親如兄弟,關係升溫。
最重要的是,他們也會因此更加的敬佩於自己這位天漢大帝,從此西域與天漢有了共同的君主,不再分家。
這是一個契機,麻煩是麻煩了點,但為了天漢以後的民族團結,這無疑是值得的。
烏孫國
首都赤穀城
天漢大帝陳渢親征西域,並召集西域各國一同討伐北匈奴和烏孫這件事,很快便傳到了烏孫國國王〖安歸靡〗和北匈奴單於〖唿屠延斯〗的耳中。
安歸靡頗有些手足無措的向唿屠延斯開口道:“唿屠兄,這天漢的皇帝都來了,咱們可如何是好啊?”
在西域各國的眼裏,漢朝就是強大的象征,這其中這麽想的自然也包括了烏孫國。
一聽到天漢皇帝要親征他們烏孫,作為烏孫國國王的安歸靡止不住的心發慌。
對此,唿屠延斯則是一副淡定自若的模樣,胸有成竹不屑的道:“放輕鬆,可別自亂了陣腳,就算是天漢的皇帝來了又如何?
那西域與中原相隔近萬裏,我們隻需利用己方地形的優勢,與漢軍打拖延戰,任那遠征西域的漢軍如何強盛,久而久之必被糧草所誤,自退也。”
前東、西漢朝之所以征西域數次,卻仍未真正將西域同化為漢土,主要也是因為西域地區離中原甚遠,
加上西域周遭又有匈奴、康居、貴霜等強敵領國,東、西漢朝要真將西域歸劃為自己的領土,那就得在西域投入不少的兵力,
可東、西漢朝強歸強,但曆任皇帝都要萬分提防宦官外戚等隱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名言可是從出世到現在一直激勵著不少人,
稍不留神,那就會又是一個王莽篡位,就這種情況下,東、西漢朝的皇帝們哪還有那麽多的心思放在開疆拓土上,能保得住皇位就已經不錯了。
所以歸根結底,冷兵器時期的漢朝再強盛,也終歸是能力有限,統治大漢十三州,或許還遊刃有餘,要想再對外擴張,那就是有些有心無力了。
最可怕的往往不是外部的敵人,反而是內部的自己人,人心…可經不起考驗,這才是阻止大漢對外擴張的根本原因。
安歸靡一聽,覺得有理,不安的心隨即平靜了不少,於是又向唿屠延斯問道:
“唿屠兄,你們北匈奴軍曾與漢朝交手過無數次,必然對漢軍的裝備與作戰方式十分熟悉,我們接下來應該怎麽做呢?”
唿屠延斯胸有成竹的道:“我將親自率大軍鎮守伊犁河穀,必叫那漢軍望而卻步、大敗而歸!”
如果是正常的漢末時期,其實唿屠延斯這麽胸有成竹是完全沒錯的,但他沒有想到的是,陳渢是個開了掛的皇帝。
文武百官皆死忠加長命、再加上天下一統後種植業鋪卷天漢全國的情況下,陳渢完全不用擔心手下人會謀權篡位,也不用擔心糧草會供應不足。
就這兩個條件,足以支撐陳渢放心大膽的對外開刀闊斧………
西域
危須國
危須城
又七天後,一共有十二個西域的國家應詔率兵來到了危須城。
這十二個西域國家分別為鄯善、焉耆、尉犁、山國、於闐、且末、精絕、戎盧、拘彌、渠勒、皮山、小宛。
這十二個西域國所有兵力加起來一共五萬餘人,其中最強的是於闐國,帶來了兩萬於闐兵,其餘的都是小幾千的兵力。
(龜茲、疏勒等西域國家沒來,應該是因為他們離烏孫國較近,不敢動,處於暫時觀望的狀態。)
危須城內
陳渢召集了十二名國王商議戰前部署。
會議上,陳渢威嚴的向眾國王開口:“各自為戰,此為軍隊大忌,故,朕打算把你們的軍隊統一歸入朕的天漢軍,由朕手下的五大將軍統領。
此後,你等務必聽從朕的五大將軍之令,上下同心,和衷共濟,
待朕收複西域後,朕將許諾你等加入天漢帝國的權利,你們的子民,必將迎來永久和平的年代!
朕說完了,誰讚成?誰反對?”
十二名國王齊齊於左右兩排的座位上站起身,一同左手放於右胸前,向陳渢的方向三十度鞠躬行禮:
“我等,願歸順天漢,追隨漢皇!”
隨後,陳渢加封於闐國國王〖尉遲跋拉〗為於闐校尉,其餘國王皆為都尉,即刻起歸入天漢軍編製,由趙雲馬超等五名天漢大將統一指揮。
這十二名國王雖然嘴上說歸順天漢,但忠誠度並不高,對此陳渢也不覺意外,多帶他們打打仗見見世麵就好了。
接下來,陳渢用係統積分換了三千件明光鎧,又武裝出了三千明光鎧騎兵。
同時召迴了車師城的那一千名明光鎧騎兵,這樣再加上自己手下的一千三百人,共得五千三百名明光鎧騎兵,又稱五千西域明光營。
陳渢當然也想武裝多點,不過就這五千三百件明光鎧,就花了陳渢十三萬的係統積分,積分快不夠了。
湊合著用吧,就烏孫和北匈奴的那些遊牧軍隊,五千三百明光鎧足矣。
為防止出征時敵人可能會偷家,陳渢還特意傳信涼州敦煌郡玉門關的馬騰韓遂,命他們率手下的兩萬輕騎兵進入西域鎮守西域車師郡及十二西域國國土,以讓北匈奴與烏孫國無空可鑽。
為什麽陳渢不直接讓天漢北方戰區的騎兵大軍一起幫忙攻打烏孫呢?這樣難道不會快很多嗎?
對此,陳渢的答案是:自己是打算將西域各國真正收服,試問一下,兩個陌生人之間怎樣才能培養出過命的交情呢?
當然是同過甘、共過苦,一同打過硬仗、一同吃過番薯。
西域那麽多國家,關係本來就很混亂,要想將他們擰成一股麻繩,有些難度。
恰逢現在他們都有共同的敵人(烏孫和北匈奴),自己何不趁現在給他們製造一個共同抗敵的機會呢?
如果直接召喚大軍過來,就和走流程一樣,沒有那種同甘共苦的過程,各民族之間的關係,自然也少了點磨合劑。
唯有讓這些西域國家一同並肩作過戰、共過患難,屆時自己不用再怎麽操作,他們也都會親如兄弟,關係升溫。
最重要的是,他們也會因此更加的敬佩於自己這位天漢大帝,從此西域與天漢有了共同的君主,不再分家。
這是一個契機,麻煩是麻煩了點,但為了天漢以後的民族團結,這無疑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