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長安的董卓收到李儒的傳信之後,很快就將手下的文臣武將全部召集起來。
接著,董卓把李儒的信件拿給賈詡看,而後詢問賈詡對此事有何看法。
賈詡心中滿是無奈,隻得站出來,開始剖析這個計策。
賈詡清楚地知道,這個計策一旦實施,必定會讓這混亂的世道變得更加動蕩不安,而倘若自己不把想法說出來,今天肯定就會被董卓立刻斬殺,在天下人和自己的性命之間,他也隻能選擇保住自己。
“主公!在詡看來,文優的傳信,對方要求主公以天子的名義頒布詔書,冊封各地的劉姓諸侯為王。
並且給有實力的異姓諸侯也賜予王爵,同時廢除異姓不能封王的這條鐵律。
這樣的話,必然會將各路諸侯隱藏在心底的野心完全激發出來,既然已經登上了王位。
誰不想再進一步,成為那至高無上的主宰,統治天下。
到那個時候,天下就會變得如同散沙一般,不會再出現像現在這樣被十幾二十路諸侯聯合起來討伐的情況了。”
於是,賈詡在董卓麵前恭敬地站著,小心翼翼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每說一句話,都要留意董卓的反應,確定董卓沒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後,才接著往下說。
“嗯,真是妙計啊,妙計!文優的這個計策,簡直比漢高祖時期的張良還要厲害啊!”
接著賈詡繼續說道:“五百多年前,蘇秦靠著合縱策略聯合六國的力量來對抗強大的秦國,現在的關東諸侯就如同當年的六國諸侯。
而後張儀利用巧妙的連環策略打破了六國的合縱,最終讓秦王嬴政消滅六國,統一了天下。
如今文幽今日所獻的封王計策,絲毫不遜色於張儀當年的連橫六國之策。
主公如果采用這個計策,肯定能夠瓦解關中諸侯的聯盟,同時也會讓那些心懷野心的諸侯紛紛站出來。
到那時,劉辯想要剿滅各個諸侯會變得極其困難,更不用說我們還身處長安了。”
董卓聽完賈詡所言不停的哈哈大笑
“哈哈,太好了,太好了!從今天起,我一定要讓這劉家的天下不得安寧。”
“文和!文優不在,便此事交由你,起草好詔書,直接用天子的名義頒布出去,封王拜侯,必須馬上執行。
廣封王侯,激發諸侯新的野心,我要讓劉辯現在再也無法專心對付我一家!”
隨後董卓似乎想到了什麽,邊說邊笑:“到時天下皆封王,自己也可以封王而後。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位列九五之尊,君臨天下!哈哈.......”
此時,聽了賈詡以及李儒信中所言,董卓仰天大笑,先前的煩躁鬱悶一掃而空,心情大好之下,連聲誇讚賈詡。
並將這件事情全權交由賈詡負責,而且還喃喃自語道,他要讓劉辯中興大漢的美夢徹底破碎。
而賈詡躬身領命之後,卻無法高興起來,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這一番詔令一旦發了出去。
到時候自己雖能獲得天大的功勞,但卻是用世間萬千百姓白骨換來的。
但同時賈詡也明白,在這亂世之中,由不得自己選擇,要麽用累累白骨換來那萬人之上的功名。
要麽自己現在就成為那累累白骨之中的一員。
幾日之後,經過賈詡仔細勘定天下各諸侯的實力,隨後以漢獻帝劉協的名義,向全國各地下了幾十道詔書,加蓋玉璽,大肆封王封侯。
益州刺史劉焉拜為蜀王,荊州刺史劉表拜為趙王,幽州牧劉虞拜為燕王,揚州刺史劉繇拜為懷王,兗州刺史劉岱拜為魯王。而揚州刺史和連州刺史同樣為劉姓。
在賈詡的心中,那劉虞盡管已經在劉辯手下歸附,且位列六公卿之首,然而此刻給他封一個王,到時候他會不會有更進一步的心思呢?
即便他不想,那他上麵的弘武帝劉辯會不會對他心生猜忌,懷疑他有這樣的企圖呢?
這其實也是賈詡針對劉辯悄然施行的一個反間計,倘若遇到英明的雄主或許並不懼怕,但若是無為之主、昏聵之君,自然就容易相信了。
而賈詡完全不顧劉辯對這些人所封的官職是什麽,他隻關注劉協對這些人封的官職是什麽,隨後便開始大肆地進行封賞。
除了這些身為刺史的諸侯被封王之外,其他一些諸侯也都被封了王,像武陵郡太守劉旭被封為武陵郡王。
河間太守劉熙被封為河間郡王,琅琊國劉成被封為琅琊郡王。
各個劉姓的大小諸侯,基本全被封王,就連劉備也應漢靈帝時期的平原令給他冊封了一個平原王。
而各路諸侯中,賈詡根據探子來報,揚州江東地界,有項氏一族,自稱西楚霸王的後代。
雖然明麵上沒有造反,但天下隻要手底下探馬能力強之人,皆也知道,那一地已被這項氏一族接管。
而後賈詡便直接封那邊的項氏一族的項梁為楚王。
而後西涼馬騰為涼王,公孫瓚為齊王,袁紹魏王,而袁術則是被封韓王,孫堅被封吳王。
像朱元璋被封晉王...........
一大波諸侯晉階封王,封侯者的小諸侯也不在少數。
並還附帶一條詔令,異姓不可稱王已被當今天子廢除。
這賈詡的封王詔書一發,很快整個天下諸侯大多數亂成了一窩蜂。
接到劉協這個天子的聖旨之後,每個諸侯的表現自然是不一樣的,有些欣喜若狂。
有的誠惶誠恐,更多的則是陷入了沉思,平靜地思考董卓為什麽大肆封王,而封王之後,自己接了之後,會給自己帶來什麽後果。
最先做出反應的自然是朱元璋,以朱元璋的智力以及手下謀士的智力,對於賈詡李儒兩人的亂國之計自然心知肚明。
在接到天子詔書的那一瞬間,就知道這是董卓集團為了阻止劉辯日後再次聯合眾諸侯攻他長安。
並且也是想讓那些生出野心之人,能夠更加名正言順的出來造反,減輕後顧之憂,而這結果自然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局麵。
他雖然阻止了劉辯來攻伐自己,但是天下異姓王一多,他也就隻能以一地之地稱王,想要統一天下,以董卓之能力確實不行。
而劉伯溫之前曾為朱元璋出了一條計策,即“高築牆,廣納糧,緩稱王”。
隻是如今這封王詔旨一下,在劉伯溫看來,可以先不接這封王詔令,等天下諸侯有一半以上的人接受詔令後,到時朱元璋再行接受,如此便可謂高枕無憂。
雖然當年高祖立下白馬之盟,約定“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若有違反,天下共擊之,但如今董卓竟然以天子名義將這一條給廢掉了,這王位著實讓人看著十分心動。
罷了,這封王命令暫且不接,且觀天下諸侯如何行事,再做定奪。
朱元璋袖袍一揮,轉身迴到書房,立即提筆修書一封,派使者送往幽州,表示自己不會接受封王詔令,仍然會將鏟除董卓當作首要任務。
而袁紹接到封王的聖旨後,陷入了兩難之境,他與身邊的謀士審配、許攸、逢紀,田豐等人商議許久,卻遲遲難以做出決定。
袁紹集團的人自然也能分析出董卓此舉的意圖,在於分裂天下諸侯,阻止他們擁立劉辯,而且他們也知曉一旦廢除“異姓封王,天下共擊之”這一鐵律,天下諸侯便會難以抗拒封王的誘惑。
袁氏一族四世三公,天下最高的官職已被他們袁家之人擔任,即使袁紹做得更好,再怎麽擁立天子,最多也就是個中興之臣。
也就是再拜三公左右,到時也不過讓他們袁家成為五世三公而已,如果現在接受這個天子的詔書。
袁紹搖身一變就成了王,而且倘若稱王之後能夠更進一步,甚至稱帝,那他袁紹在袁家曆史上的地位可就不是一般人能抗衡的了。
縱觀整個大漢王朝悠悠歲月,那些能夠以異姓之身獲封王爵之人,除卻開國初期那赫赫有名的八大功臣外,幾乎再無他人可享此等尊崇至極的顯赫爵位。
這八人分別是:張敖被尊封為趙王,英布有幸獲封淮南王,藏茶榮登燕王之位,韓信雄踞楚王之席,彭越被授以梁王之名,韓襄王的後代被擁立為韓王,英布的嶽父吳丙欣然獲封長沙王,盧綰亦成為燕王。
盡管後來因著呂雉那擅權弄術的行徑,這些異姓王最終都悲慘地落得個身敗名裂的可悲下場,但能夠被封王稱孤,也著實可稱得上是不枉此生了呀。
畢竟,身為堂堂七尺男兒,若默默無聞、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
倒不如轟轟烈烈、風風光光地盡情活一迴,哪怕僅有短短一年時光,死後亦可在那青史之上留下赫赫之名。
就好比按照原來的曆史袁術,雖然稱帝被圍殺身亡,但因他有傳國玉璽也算是正統,曆史書上對其記載也是駕崩。
由此可見一般。
接著,董卓把李儒的信件拿給賈詡看,而後詢問賈詡對此事有何看法。
賈詡心中滿是無奈,隻得站出來,開始剖析這個計策。
賈詡清楚地知道,這個計策一旦實施,必定會讓這混亂的世道變得更加動蕩不安,而倘若自己不把想法說出來,今天肯定就會被董卓立刻斬殺,在天下人和自己的性命之間,他也隻能選擇保住自己。
“主公!在詡看來,文優的傳信,對方要求主公以天子的名義頒布詔書,冊封各地的劉姓諸侯為王。
並且給有實力的異姓諸侯也賜予王爵,同時廢除異姓不能封王的這條鐵律。
這樣的話,必然會將各路諸侯隱藏在心底的野心完全激發出來,既然已經登上了王位。
誰不想再進一步,成為那至高無上的主宰,統治天下。
到那個時候,天下就會變得如同散沙一般,不會再出現像現在這樣被十幾二十路諸侯聯合起來討伐的情況了。”
於是,賈詡在董卓麵前恭敬地站著,小心翼翼地說出自己的觀點,每說一句話,都要留意董卓的反應,確定董卓沒有怪罪自己的意思後,才接著往下說。
“嗯,真是妙計啊,妙計!文優的這個計策,簡直比漢高祖時期的張良還要厲害啊!”
接著賈詡繼續說道:“五百多年前,蘇秦靠著合縱策略聯合六國的力量來對抗強大的秦國,現在的關東諸侯就如同當年的六國諸侯。
而後張儀利用巧妙的連環策略打破了六國的合縱,最終讓秦王嬴政消滅六國,統一了天下。
如今文幽今日所獻的封王計策,絲毫不遜色於張儀當年的連橫六國之策。
主公如果采用這個計策,肯定能夠瓦解關中諸侯的聯盟,同時也會讓那些心懷野心的諸侯紛紛站出來。
到那時,劉辯想要剿滅各個諸侯會變得極其困難,更不用說我們還身處長安了。”
董卓聽完賈詡所言不停的哈哈大笑
“哈哈,太好了,太好了!從今天起,我一定要讓這劉家的天下不得安寧。”
“文和!文優不在,便此事交由你,起草好詔書,直接用天子的名義頒布出去,封王拜侯,必須馬上執行。
廣封王侯,激發諸侯新的野心,我要讓劉辯現在再也無法專心對付我一家!”
隨後董卓似乎想到了什麽,邊說邊笑:“到時天下皆封王,自己也可以封王而後。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位列九五之尊,君臨天下!哈哈.......”
此時,聽了賈詡以及李儒信中所言,董卓仰天大笑,先前的煩躁鬱悶一掃而空,心情大好之下,連聲誇讚賈詡。
並將這件事情全權交由賈詡負責,而且還喃喃自語道,他要讓劉辯中興大漢的美夢徹底破碎。
而賈詡躬身領命之後,卻無法高興起來,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這一番詔令一旦發了出去。
到時候自己雖能獲得天大的功勞,但卻是用世間萬千百姓白骨換來的。
但同時賈詡也明白,在這亂世之中,由不得自己選擇,要麽用累累白骨換來那萬人之上的功名。
要麽自己現在就成為那累累白骨之中的一員。
幾日之後,經過賈詡仔細勘定天下各諸侯的實力,隨後以漢獻帝劉協的名義,向全國各地下了幾十道詔書,加蓋玉璽,大肆封王封侯。
益州刺史劉焉拜為蜀王,荊州刺史劉表拜為趙王,幽州牧劉虞拜為燕王,揚州刺史劉繇拜為懷王,兗州刺史劉岱拜為魯王。而揚州刺史和連州刺史同樣為劉姓。
在賈詡的心中,那劉虞盡管已經在劉辯手下歸附,且位列六公卿之首,然而此刻給他封一個王,到時候他會不會有更進一步的心思呢?
即便他不想,那他上麵的弘武帝劉辯會不會對他心生猜忌,懷疑他有這樣的企圖呢?
這其實也是賈詡針對劉辯悄然施行的一個反間計,倘若遇到英明的雄主或許並不懼怕,但若是無為之主、昏聵之君,自然就容易相信了。
而賈詡完全不顧劉辯對這些人所封的官職是什麽,他隻關注劉協對這些人封的官職是什麽,隨後便開始大肆地進行封賞。
除了這些身為刺史的諸侯被封王之外,其他一些諸侯也都被封了王,像武陵郡太守劉旭被封為武陵郡王。
河間太守劉熙被封為河間郡王,琅琊國劉成被封為琅琊郡王。
各個劉姓的大小諸侯,基本全被封王,就連劉備也應漢靈帝時期的平原令給他冊封了一個平原王。
而各路諸侯中,賈詡根據探子來報,揚州江東地界,有項氏一族,自稱西楚霸王的後代。
雖然明麵上沒有造反,但天下隻要手底下探馬能力強之人,皆也知道,那一地已被這項氏一族接管。
而後賈詡便直接封那邊的項氏一族的項梁為楚王。
而後西涼馬騰為涼王,公孫瓚為齊王,袁紹魏王,而袁術則是被封韓王,孫堅被封吳王。
像朱元璋被封晉王...........
一大波諸侯晉階封王,封侯者的小諸侯也不在少數。
並還附帶一條詔令,異姓不可稱王已被當今天子廢除。
這賈詡的封王詔書一發,很快整個天下諸侯大多數亂成了一窩蜂。
接到劉協這個天子的聖旨之後,每個諸侯的表現自然是不一樣的,有些欣喜若狂。
有的誠惶誠恐,更多的則是陷入了沉思,平靜地思考董卓為什麽大肆封王,而封王之後,自己接了之後,會給自己帶來什麽後果。
最先做出反應的自然是朱元璋,以朱元璋的智力以及手下謀士的智力,對於賈詡李儒兩人的亂國之計自然心知肚明。
在接到天子詔書的那一瞬間,就知道這是董卓集團為了阻止劉辯日後再次聯合眾諸侯攻他長安。
並且也是想讓那些生出野心之人,能夠更加名正言順的出來造反,減輕後顧之憂,而這結果自然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局麵。
他雖然阻止了劉辯來攻伐自己,但是天下異姓王一多,他也就隻能以一地之地稱王,想要統一天下,以董卓之能力確實不行。
而劉伯溫之前曾為朱元璋出了一條計策,即“高築牆,廣納糧,緩稱王”。
隻是如今這封王詔旨一下,在劉伯溫看來,可以先不接這封王詔令,等天下諸侯有一半以上的人接受詔令後,到時朱元璋再行接受,如此便可謂高枕無憂。
雖然當年高祖立下白馬之盟,約定“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若有違反,天下共擊之,但如今董卓竟然以天子名義將這一條給廢掉了,這王位著實讓人看著十分心動。
罷了,這封王命令暫且不接,且觀天下諸侯如何行事,再做定奪。
朱元璋袖袍一揮,轉身迴到書房,立即提筆修書一封,派使者送往幽州,表示自己不會接受封王詔令,仍然會將鏟除董卓當作首要任務。
而袁紹接到封王的聖旨後,陷入了兩難之境,他與身邊的謀士審配、許攸、逢紀,田豐等人商議許久,卻遲遲難以做出決定。
袁紹集團的人自然也能分析出董卓此舉的意圖,在於分裂天下諸侯,阻止他們擁立劉辯,而且他們也知曉一旦廢除“異姓封王,天下共擊之”這一鐵律,天下諸侯便會難以抗拒封王的誘惑。
袁氏一族四世三公,天下最高的官職已被他們袁家之人擔任,即使袁紹做得更好,再怎麽擁立天子,最多也就是個中興之臣。
也就是再拜三公左右,到時也不過讓他們袁家成為五世三公而已,如果現在接受這個天子的詔書。
袁紹搖身一變就成了王,而且倘若稱王之後能夠更進一步,甚至稱帝,那他袁紹在袁家曆史上的地位可就不是一般人能抗衡的了。
縱觀整個大漢王朝悠悠歲月,那些能夠以異姓之身獲封王爵之人,除卻開國初期那赫赫有名的八大功臣外,幾乎再無他人可享此等尊崇至極的顯赫爵位。
這八人分別是:張敖被尊封為趙王,英布有幸獲封淮南王,藏茶榮登燕王之位,韓信雄踞楚王之席,彭越被授以梁王之名,韓襄王的後代被擁立為韓王,英布的嶽父吳丙欣然獲封長沙王,盧綰亦成為燕王。
盡管後來因著呂雉那擅權弄術的行徑,這些異姓王最終都悲慘地落得個身敗名裂的可悲下場,但能夠被封王稱孤,也著實可稱得上是不枉此生了呀。
畢竟,身為堂堂七尺男兒,若默默無聞、平平淡淡地度過一生。
倒不如轟轟烈烈、風風光光地盡情活一迴,哪怕僅有短短一年時光,死後亦可在那青史之上留下赫赫之名。
就好比按照原來的曆史袁術,雖然稱帝被圍殺身亡,但因他有傳國玉璽也算是正統,曆史書上對其記載也是駕崩。
由此可見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