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辯目光如炬地俯瞰著下方的薛仁貴等眾人,聲音低沉而威嚴地向薛仁貴發問:\"仁貴啊!你就把洛陽城裏發生的所有事情,一五一十地給朕還有在座的諸位愛卿詳細說一說吧!\"


    薛仁貴應聲而出,穩穩地站定,然後抱拳施禮道:\"陛下,微臣到達洛陽之後,通過四處打探得到的消息得知,大約三到四天之前,董卓這個惡賊毫無征兆地突然決定要遷都去長安。


    而且就在兩天前,他已經迫不及待地帶著自己的軍隊和那幫文臣武將們逃往了長安。


    緊接著,李儒又召見了李傕、郭汜這些人。


    根據現在掌握的情況來看,應該是由李傕負責領兵搶掠洛陽城中的世家大族,同時郭汜則是負責驅趕洛陽的老百姓遷都。


    我們在邙山北麵碰上了一群正在企圖盜挖皇家陵墓的西涼士兵,幸好有微臣以及奉孝及時趕到,這才一舉消滅了這幫無法無天之徒,保住了皇陵。


    之後我們繼續向洛陽進發,救援百姓。


    洛陽雖有幾萬西涼兵馬,但較為分散。我們在洛陽遇到了穆姑娘,然後與她分成四路,向洛陽的四個方向圍殺西涼兵,激戰了半日有餘。


    終於將洛陽城安定,並收斂城中百姓的屍體,安撫百姓。


    在夜晚時分,陛下你們便追了過。”


    “好啊,幹得漂亮!此次平定洛陽之亂,不僅成功解救了無辜百姓。


    還阻止了李儒那幫惡賊縱火焚城,實乃大功一件!你們幾位愛卿當真是居功至偉啊!”劉辯龍顏大悅地說道。


    聽到聖上如此褒獎,薛仁貴等將領們喜不自禁,臉上洋溢著自豪與興奮之情。


    畢竟,以區區萬餘兵力便能攻克天下首屈一指的洛陽城,這無疑是一場輝煌的勝利,足以載入史冊。


    然而,喜悅過後,皇帝的臉色漸漸凝重起來:“不過,關於這李儒在洛陽所作所為,我們絕不能掉以輕心。


    傳旨下去,命錦衣衛全力追查李儒在洛陽留下的蛛絲馬跡,務必將其揪出!朕定要親手懲處這個奸佞之徒,亂臣賊子!”


    眾大臣齊聲應諾,表示謹遵聖諭。而薛仁貴則暗自思忖道:“李儒此人陰險狡詐,若不盡早鏟除,必成大患。看來此番迴京之後,還需加強城中戒備才行……”


    “嗯,既然無事,那就暫且如此吧。各位愛卿也都辛苦了,早些歇息去吧。”劉辯揮揮手示意眾人退下。


    待到群臣告退後,殿內陷入一片靜謐之中,唯有劉辯那威嚴的目光凝視著遠方,仿佛在思考著什麽重要的事情。


    雖然之後可能不會再繼續追擊了,畢竟這樣做並沒有什麽實質性的作用,但劉辯身為堂堂一國之君,無論如何都不能在對付董卓這件事情上表現出哪怕一丁點的懈怠或者消極態度。


    哪怕明知追趕無望甚至前方可能設有重重埋伏陷阱,他也必須把表麵功夫做到滴水不漏才行啊!


    “唉……洛陽這邊呢,皇宮不幸遭逢大火燒毀,其他方麵總歸還算得上是相安無事。


    隻是河東、弘農等郡縣的老百姓他懂得肯定沒辦法遷居到長安去。


    這樣一來數百萬百姓還是在地勢險要的關中地區。


    至此,統一天下的第一步總算是邁出去了。


    可眼下洛陽的皇宮已經毀於一旦,顯然這裏不再適合充當都城了。


    等到將來徹底平定天下之後,還是把都城遷往北平更為妥當些。”劉辯對此隻能在心中無奈的想著。


    隻盼著那時候各方諸侯會因為彼此之間的爭鬥而早日退迴。


    往後最終被劉辯依次消滅殆盡,如此一來,大漢王朝就能夠再度走向繁榮昌盛啦!


    次日清晨,東方尚未泛起魚肚白,劉辯便已起身洗漱完畢。


    他身著一襲金色戰甲,英姿颯爽,精神抖擻地與各路諸侯一同率領著精銳的騎兵部隊,馬不停蹄地繼續追擊敵軍。


    隻見劉辯穩如泰山般翻坐在一匹通體雪白、宛如玉雕般的夜照玉獅子馬上,手中緊握著那柄威震天下的天龍破城戟,威風凜凜,氣宇軒昂。


    在他身旁,簇擁著一眾猛將,其中包括宇文成都、李存孝、呂布、薛仁貴、太史慈和關羽這幾位結拜兄弟,他們個個乃是當世猛將,勇猛無畏。


    而另一邊,嶽飛及其餘諸位將領則奉劉辯之命鎮守洛陽,以防不測。


    盡管劉辯所率的騎兵人數相對較少,但加上眾諸侯的兵力,總數也足有5~6萬之眾。


    昨夜,那支4 萬多人的西涼軍殘部拚命逃竄,一路向西,妄圖衝入函穀關,朝著長安方向狼狽奔逃。


    然而,由於夜間視野受限,加之多數士兵皆為步兵,僅有少量騎兵,導致其行軍速度大幅減緩。


    直到黎明破曉之際,這些四散逃亡的敗兵方才在各領軍將領的收攏下逐漸匯聚到一起,並向距離函穀關不遠處的新陽一帶靠攏。


    此時此刻,這些曾經囂張跋扈的西涼軍人困馬乏,士氣低落,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威風。


    滎陽地處山川滌淪之地,附近山脈起伏,確為兵家險地。


    隻見這群西涼潰兵正在慌亂地向前行進著,突然間,一個身影出現在山頂之上。


    這個身影高大威武,身披重甲,手中握著一柄長槍,宛如戰神降臨一般。


    \"來者可是李傕、郭汜二位將軍?\"隻聽見那位西涼將領對著山下大聲唿喊道。


    他的聲音洪亮如鍾,迴蕩在山間,讓人心生敬畏。


    這位西涼將領年紀大約四十多歲,頷下留著幾縷胡須,與其他西涼武將的粗獷豪放不同,他反倒透露出幾分江南子弟的儒雅氣質,給人一種文質彬彬的感覺,仿佛是一位儒雅的戰將。


    \"我們乃是羅成羅公然將軍麾下的士兵,敢問閣下是誰?\"下麵的校尉高聲迴應道。


    \"哦,某家便是徐榮。\"徐榮看著眼前的校尉,微微一笑說道。


    原來,由於距離較遠且光線昏暗,校尉並沒有看清楚來人正是徐榮本人,所以才會有此一問。


    當聽到\"徐榮\"兩個字的時候,那名校尉立刻跪地參拜,並恭敬地問道:\"不知將軍您為何會在此處呢?


    他心中暗自慶幸自己剛才沒有冒犯到這位威震天下的名將。


    “李儒軍師,他這位軍事參謀不在主公身邊,但他臨走前曾向主公極力舉薦賈詡擔任新的軍師一職。


    賈詡得知李催郭汜兩位將軍,正在遷徙百姓之後。


    擔心後方的各路諸侯肯定不會善罷甘休,必定會派兵前來追擊,因此特意派遣我等在此地負責接應事宜。”


    徐榮可是董卓手底下聲名遠揚的猛將!他的威望和資曆絲毫不遜色於張濟、李傕、郭汜這些人。


    自從董卓率軍進入京城以來,就安排徐榮鎮守函穀關附近的防線,可以說是重任在肩呐!


    “嗯?怎麽沒有看到李傕、郭汜兩位將軍的身影呢?還有那些被遷徙的老百姓們又去了哪裏?”


    隨後,徐榮遠望西涼軍兵馬,卻不見李傕、郭汜二將的身影,更不見百姓的蹤跡,心中疑慮,遂向校尉詢問。


    “哎,徐將軍,我等兵敗如山倒,丟了虎牢關,劉辯率騎兵窮追不舍,我等也是九死一生才逃了出來,無暇顧及百姓了。


    昨夜未直接奔赴洛陽,反而繞道至此,故而未見李郭二將軍,而且洛陽恐怕已被關中諸侯攻陷,李傕二位將軍恐怕是兇多吉少了……”


    “如此說來,那李傕二位將軍已然殞命。”


    徐榮聞此噩耗,雖心有震驚,但仍無奈地答道。


    他神色哀傷,與李傕、郭汜同在董卓帳下多年,感情雖不深厚,但得知二人的死訊,仍不禁心生兔死狐悲之感。


    “將軍莫要悲傷過度,如今劉辯大軍或許已攻占洛陽,正朝函穀關進軍,還望將軍早做準備啊。”那校尉拱手勸諫道。


    “嗯,既然李傕郭汜二位將軍已逝,我定要讓那劉辯大軍有來無迴。”徐榮聞言,臉上瞬間閃過一絲殺氣。


    “將軍有禦敵良策,還請不吝賜教,我等願聽從將軍調遣。”那校尉說道。


    “禦敵之策我雖沒有,但賈詡軍師入關之前,早已將計策告知於我,隻要爾等聽從我的指揮,必能讓追擊之軍有去無迴。”


    “將軍但請下令。”校尉領著其他將領拱手應道。


    “你們聽好了!接下來按照計劃行事:記得把盔甲和兵器都扔掉一些,製造出混亂狼狽的假象,且你們本就是潰敗之軍。


    千萬別入關!我會留在這裏設伏,已經準備了大量的滾石和幹柴。


    一旦漢軍追來,我會先放他們過去,然後你們再掉頭殺迴來。


    我在關鍵時刻從背後放火,給漢軍一個措手不及!這樣一來,漢軍必然會遭受重創,大敗而歸!”徐榮詳細地解說著賈詡留下來的計謀。


    這位校尉雖然對整個計策並不是完全理解透徹,但他還是掃視了一下周圍的環境。


    隻見道路兩旁都是高聳入雲的山峰,而中間僅有一條寬闊的官道可供通行。


    此時正值初春時節,樹木尚未複蘇,仍然處於幹枯易燃的狀態。


    如果真要點火,恐怕火勢會迅速蔓延開來。


    校尉心中暗自思忖:“此計甚妙啊!若能成功實施,必能大破敵軍。隻是……這其中是否還隱藏著其他變數呢?”


    然而時間緊迫,容不得他過多思考,校尉連忙抱拳領命道:“屬下遵命!定當全力以赴完成任務!”


    眾人齊聲應和後便迅速行動起來,畢竟沒有什麽能比一支潰敗之軍更懂如何潰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神級召喚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生而無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生而無畏並收藏三國之神級召喚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