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董卓下令金彈子、羅成以及一些將領,率領十萬兵馬駐守虎牢關,而他自己則率領十幾萬大軍返迴洛陽。


    關東諸侯的聯軍聲勢浩大,如同一根刺般懸在董卓心頭。


    盡管虎牢關能阻擋住關東諸侯的進攻,但董卓心中的擔憂卻難以消除。


    隻要關東諸侯一日不退,董卓便一日不得安心。


    董卓迴到洛陽後,心情煩悶,鬱鬱寡歡。


    李儒聽聞消息後前來拜見。


    李儒走進相府,看到董卓案上擺放的各種吃食竟然都未動過。


    一些身材婀娜、極盡誘惑之能事的美女正在舞動,若是往常,董卓肯定早已沉浸其中。


    但此時卻用手撐著下巴,似在思考著什麽,眼神中滿是無盡的煩惱和憂慮,仿佛陷入了沉思之中。


    董卓聽到動靜迴過神來,看到李儒,說道:“是文優啊,本相哪裏還有心思吃東西呀。


    關東諸侯如今在虎牢關外虎視眈眈,也不知他們何時才會退兵。


    他們不退兵,就如同一把刀懸在我心頭,讓我整日提心吊膽。


    不知道什麽時候關東諸侯就會攻破虎牢關,打到洛陽來啊。


    哎……”董卓歎了口氣,看向李儒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怪異,其中似乎包含著對他的失望和恨其不爭。


    李儒心裏明白,董卓的稱霸之路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但也不能輕易放棄。


    於是他為董卓想了一個計策,並對董卓說道:“主公何須憂慮,要讓關東諸侯退兵,隻需付出一點代價即可。”


    董卓一聽,大喜過望,連忙看向自己的首席謀士,想聽聽他有何高見。


    李儒笑了笑,故作高深地說道:“主公可曾聽聞現在洛陽城中盛傳的童謠?”


    董卓疑惑地問道:“童謠?什麽童謠?與關東諸侯有何關係?”


    李儒說道:“如今樂府中街頭巷尾都在傳唱,童謠唱道:‘東頭一個漢,西頭一個漢,路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


    西頭一個漢,乃是漢高祖立於長安,傳一十二位皇帝。


    東頭一個漢,乃是光武定都於洛陽,如今亦傳第十二位,天道輪轉,直下十二,乃是一輪。’


    若是主公遷都長安,當可確保無虞,甚至還能重新興旺起來。”


    董卓自然明白這童謠是李儒事先散播的,他看了一眼李儒,心中跟明鏡似的。


    但董卓還是說道:“退到長安,關東諸侯就會罷休嗎?若是他們不肯退兵,繼續追擊,我豈不是白白丟了洛陽的繁華之地?”


    李儒說道:“主公放心,關東諸侯人心不齊,不會輕易追擊的。”


    “主公,您想想,諸侯們本就各懷心思,一起會盟卻隻有劉辯一人奪取了泗水關,這可謂是他一人之功。


    而且我還聽聞,劉辯居然讓袁術做了監糧官,那袁術貪婪無恥,我隻需略施小計,就能讓關東諸侯不歡而散。”李儒摸著胡須,不緊不慢地說道。


    “哦?這倒是有意思,劉辯居然讓袁術那種人做監糧官,豈不是給自己找麻煩,還自詡賢明中興星主,我看他也是糊塗透頂了。


    ”董卓聽到此事,滿是不屑。


    李儒則是麵露苦色,董卓隻看到了表麵,卻沒有看到劉辯更深層次的用意。


    劉辯此舉,應該是打算在攻破洛陽之後,用袁術打發其他諸侯迴去。


    不過李儒當然不會跟董卓解釋這些,而是故作高深地說道:“主公,不管劉辯如何,這袁術我們可以利用一下,讓他去抵擋各路諸侯,使諸侯們分崩離析。


    而洛陽如今隻剩下劉辯一軍,我們便無需懼怕了。”


    “嗯,不錯,這袁術也是無能之輩,倒是可以在他身上做做文章。等其他諸侯退去,我再慢慢收拾劉辯。”董卓聽了此計,欣喜地點了點頭。


    但隨即又麵露憂慮地說道:“可是長安遠不如洛陽繁華,我們去了那裏,恐怕難以立足啊。”


    “主公,長安雖然殘破,但洛陽的繁華之物可以全部搬遷過去,而且關中的那些世家一直與主公作對,主公不妨趁此機會一並鏟除他們。”李儒眼中閃過一絲陰狠,看著董卓說道。


    “好,正合我意!我現在錢糧也不夠用,把他們的錢糧搶過來,直接前往長安,到時又可以過著繁華的生活。”董卓大笑起來。


    “那便請主公入朝,召集文武上朝,將這個消息告訴文武百官,讓陛下早做準備。”李儒建議道。


    董卓起身,喝退武將,更換朝服。


    遷都長安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須得抓緊時間,他這便要進宮宣布此事。


    李儒消除了董卓的憂慮,董卓立馬變得精神抖擻,當即點齊兵馬,帶著李世民、李元霸以及眾多將領準備入宮商議遷都之事。


    董卓穿戴整齊,整理好朝服,此時又恢複了往日在洛陽的神情。


    正在這時,門外侍衛的聲音響起:“丞相,羅成、金彈子二人求見。”


    董卓聞言,心裏一驚,莫非虎牢關出事了?


    “主公莫要心慌,二人是我連夜召迴的。


    主公要行遷都之事,我擔心二人對主公不利,故召二人迴來保護主公的安全。”李儒解釋道。


    李儒其實還有幾句話沒說,是怕那李世民及關中派係反叛。


    “嗯,那虎牢關怎麽辦?”董卓問道。


    “主公放心,如今華雄之前丟了汜水關,其手下部將不敢再出戰了,隻要諸侯不用士兵的性命來填虎牢關,就萬無一失。”


    這時進入的羅成、金彈子二人說道:“主公,我等已嚴令手下將領拚死守衛虎牢關,確保他們絕不會輕易出擊。”


    “甚好,那你等隨我入宮,一同商議遷都之事。”


    “主公放心,我等必定會護衛主公周全,確保萬無一失。”


    於是,董卓便傳令群臣,朝堂之上將商議遷都之事。


    董卓早早地來到皇宮,他與手下諸將皆身佩佩劍,手持兵器,威風凜凜地站在那裏。


    而那小皇帝劉協,坐在龍椅上,身體瑟瑟發抖,眼神中滿是驚恐。


    想當初,在洛陽之時,劉辯還在位,董卓曾假意誘惑劉協,將他帶在身邊,裝出一副忠誠的模樣。


    可當劉辯逃離洛陽後,董卓露出了他的本來麵目,強行立劉協為帝,將其牢牢地掌控在手中,使其成為了一個毫無實權的傀儡。


    如今的劉協,隻要一看到董卓,就會嚇得噤若寒蟬,完全沒有了當初劉辯在洛陽時的那股皇威。


    董卓也曾在劉辯手下吃過敗仗,這讓許多人看到如今的局麵,心中暗自歎息,後悔當初沒有堅定地追隨劉辯。


    然而,事已至此,他們也隻能無奈地繼續跟隨著劉協,在這條不歸路上越走越遠。


    文武百官們陸陸續續地來到朝堂,他們在大殿中找到各自的位置坐下,卻都低垂著頭,不敢發出一絲聲響,整個朝堂彌漫著一種壓抑的氣氛。


    待眾人到齊後,董卓直接開門見山地說道:“漢東都洛陽,已曆經二百餘年,如今氣數已盡,難以重振雄風。


    本相夜觀天象,發現紫氣東來,正指向長安。


    我等當奉天子遷都長安,諸位還是快快迴去準備準備,收拾行囊,早日啟程為好。”


    董卓說這些話時,麵不改色心不跳,言辭鑿鑿,就好像這一切都是真的一樣。


    而他身後的諸將們,聽到他如此厚顏無恥地編造謊言,臉上都露出了既無奈又好笑的表情。


    他們心想,自家主公還真是會編瞎話啊,什麽夜觀天象,紫氣東來,純粹是胡扯!但同時,他們也不得不佩服董卓的膽量和臉皮之厚。


    董卓說完之後,目光掃視著四周,他在等待著有人站出來反對他。


    然而,片刻之後,依然沒有人敢吭聲。就在董卓心中暗自得意之時,突然聽到一個聲音響起:“且慢!”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關中楊家的司徒楊彪緩緩地站了出來。


    楊彪乃是關中楊家的家主,在朝堂上頗具威望。若


    是遷都,他楊家的基業必將遭受重大損失。


    因此,他不能坐視不管,必須站出來表示反對。


    楊彪站出來反對,董卓並不覺得意外。


    他早就料到會有人站出來反對他的計劃,隻是他沒想到第一個站出來的會是楊彪。


    隨後,董卓眯起眼睛,冷冷地看著楊彪,心中盤算著該如何應對他的反對。


    “董丞相啊,如今的長安已是殘破不堪,凋零至極啊,它雖為漢高祖所立。


    但如今無故舍棄洛陽宗廟,恐怕會引發天下大亂,還望丞相您謹言慎行,三思而後行啊!”楊彪拱手施禮,語氣頗為誠懇地緩緩說道。


    董卓聽罷,卻冷笑一聲,滿臉不屑地說道:“哼,你這是想阻礙國家大計嗎?”


    楊彪被董卓那充滿威懾力的眼神嚇得心頭一顫,再看到董卓身後的諸將紛紛拔劍出鞘,手持兵器威風凜凜地站立著,頓時嚇得不敢再多言一句。


    就在這時,又有一位大臣站了出來,言辭懇切地說道:“楊師徒所言極是啊,想當初,王莽篡位,更始赤眉之時,曾將長安焚燒殆盡。


    如今的長安已幾乎淪為一片廢墟,而且百姓也大多遷徙離去,如今長安之地的百姓數量與以往相比,真是百不存一啊。


    如今若舍棄洛陽宮室而隻救皇帝,實在是不合適啊。”


    這位大臣乃是漢室老臣,確實是一心為劉協著想,他所說的話合情合理,一眾文武大臣也都紛紛點頭,表示讚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神級召喚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生而無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生而無畏並收藏三國之神級召喚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