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在陛下身邊果然是紅人啊,陛下身邊人才濟濟,孟德雖不是位列三公,但也相當於九卿之職。


    果然孟德跟著陛下有前途啊。


    可惜我隻是個南陽太守,比不上孟德的尚書之職啊。”袁術撫著胡須輕笑,但其中並沒有多少恭敬之意,充滿了陰陽怪氣。


    袁術雖然和曹操相熟,但兩人一直不和,所以隻要有機會,袁術就會借機刁難曹操。


    於是,當得知曹操乃劉辯手下,官居尚書一職時,袁術心中妒意頓生,雖極盡挖苦嘲諷之能事,但曹操卻不以為意。


    曹操雖為尚書之職,然手下無兵無將,又能如何呢?


    “哎呀,公路啊,你有所不知,你以為陛下不想讓曹某更風光嗎?實則是曹某自己不爭氣呀。


    縱有從龍之功,然在陛下身邊,那些老臣暫且不論,哪個不是天下大儒,名望甚重。


    論武,還有戰敗過呂布的第一猛將薛仁貴,以及保護陛下的秦瓊,今年呂布率軍五萬欲攻幽州,亦被宇文成都擊敗,後呂布亦歸降。


    除此之外,陛下手下還有趙雲、、楊繼業、李存孝等戰功赫赫之將,曹某在武方麵,實難與這些人比肩。


    在文方麵,更不用提,王猛王景略、李善長、狄仁傑等文臣,曹某亦難以望其項背。


    雖曹某自認為有些統帥之才,但陛下手下還有陳慶之,盧象升,慕容恪等統兵大將。


    在陛下手中,按能力算,曹某實在是排不上號啊。”


    曹操說這話時,興致頗高,所言半真半假,不知是故意自貶,還是認清了自己,又或是有意抬高劉辯麾下其他臣子之能,以增劉辯之威望。


    “實不相瞞各位,要非曹某善於交際,與諸位相熟,且王尚書極力舉薦,不然這使者之職怕也輪不到曹某頭上啊。”曹操心性豁達,麵對袁術之懟。


    雖曹操有官無兵,遭其嘲諷曹操跟錯了人,曹操便列舉劉辯麾下文武眾多,自己雖能力有限,排不上號,但劉辯仍授其尚書之職。


    如此浩蕩之恩,足見劉辯心胸之寬廣。


    而袁紹及其他諸侯則表情各異。


    陶謙等漢室老臣皆撫須暗讚,麵露欣慰之色,隻覺大漢中興有望。


    然諸多別有用心之人,卻是麵色陰沉。曹操將眾人之表情盡收眼底,銘記於心。


    曹操遂繼續與諸侯周旋。


    但隻聽得正北方向,煙塵滾滾, 萬馬奔騰之聲不絕於耳。


    “這是哪裏來的騎兵?聽這動靜,怕是有近萬之眾了吧?難道是西涼馬騰的人又趕來了?”


    “不對不對,馬騰帶來的兵馬雖有一些,但也不應還有如此之多啊。”


    “難不成是董卓?”眾人正疑惑間。


    隻聽曹操幹咳一聲,對著諸侯高聲說道:“諸位,是陛下到了,隨我上去迎接陛下吧。”


    眾諸侯驚訝不已,隻見北方大地,沒過多久,一麵黑色龍旗映入眼簾,隨後便是一麵旗,上寫著一個大大的“漢”字,其後更是一麵巨大的“劉”字戰旗,再之後則是“薛”“宇文”“呂”“趙”“李”等旗號。


    原來是劉辯與薛仁貴、宇文成都、李存孝、呂布等人先率領騎兵趕到了,步軍則還在後麵。


    隻見近 1 萬騎兵,俱是一人雙馬,一個個身披黑色甲胄,手持長槍。


    經過大半年的訓練,又在雁門與異族廝殺,雖有一些兵員損失,但又在異族中進行了補充。


    此時這些騎兵行動整齊劃一,奔騰之際一股殺氣撲麵而來。


    為首四員大將,正是薛仁貴、宇文成都、呂布以及李存孝,他們睥睨天下的氣勢盡顯無疑。


    另外趙雲、秦瓊等將則護在劉辯左右。


    一萬騎兵在諸侯營地之前停下,隊伍分成兩列,列於諸侯之前,中間留出一條寬敞的大道,諸侯們則站在大道盡頭。


    大道對麵,劉辯身著黑色龍袍,在眾文武的簇擁之下,向著諸侯陣營徐徐而來。


    “臣等拜見陛下。”劉辯來到跟前,剛一下馬,一眾諸侯盡皆躬身行禮。


    “眾愛卿請起。”劉辯一臉肅容,雙手虛扶道。


    各路諸侯紛紛站起。


    “陛下一路遠來辛苦,還是先迴酸棗大營,再行商討伐董大事吧。”陶謙見劉辯眉宇間露出一絲疲勞之態,出聲說道。


    這並非陶謙第一次見到劉辯,但這一次見到劉辯,陶謙卻感覺無比震驚。


    上一次見到劉辯,雖已顯帝王威勢,但眉宇之間還稍顯稚嫩,雖有威儀,但不夠強大,那時的身材也不如現在這般強壯。


    而今日所見的劉辯,儀表氣度非凡,舉手投足間威勢十足,還帶著若有若無的殺氣。


    甚至劉辯的身材體魄,也與之前相見時有了巨大的變化,身高約六尺左右,劉辯的身體壯碩程度,在同齡人中堪稱翹楚,將他們遠遠甩在身後。


    一旁的朱元璋和袁紹等人還觀察到,劉辯腰懸佩劍,持劍之手有一層厚繭,顯然他在武藝上也下了苦功夫。


    幾人看到劉辯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心中不禁陰沉起來,結合曹操之前所言,朱元璋暗自感歎,難道大漢真的要中興了?難道劉辯真的要成為大漢中興之主?


    那我們豈不是沒有希望了?但轉念一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今漢失其鹿,我們又何嚐不能爭上一爭呢?


    劉辯行軍一天,感到身心俱疲,便答應了先迴酸棗大營,也沒注意到袁紹、朱元璋等人的異樣表情,隨後諸侯們簇擁著他一同前往。


    劉辯此前曾見過陶謙,他是漢末有名的政治家,也算是個老好人。


    但後來曹操的父親曹嵩被殺,曹操欲圖占整個徐州,並揚言屠了整個徐州,陶謙受到驚嚇,大概半年左右便去世了,後來徐州落入劉備手中。


    而徐州的士卒和百姓在躲避黃巾之亂時,投靠了劉虞,投靠劉虞的人有幾十萬,都被劉虞妥善安置了。


    陶謙雖貴為徐州刺史這樣的高官,卻不像那些奢侈的豪族。


    劉辯看著他,想起他的結局,不由心生歎息,但隨後也不再多說什麽,畢竟成王敗寇,不論對錯。


    “陛下,老臣聽聞董卓行廢立之事,恨不得立刻趕去洛陽,後來得到陛下的封賞和檄文,便點了五萬兵馬,決心助陛下鏟除董卓,收複洛陽。”陶謙滿臉憤恨地慷慨陳詞道。


    “好,就仰仗陶愛卿了。”劉辯微笑著迴應道。


    “陛下,微臣也準備了六萬兵馬。”


    “微臣5萬。”


    “微臣五萬。”


    “微臣三萬。”


    “..........”


    各路諸侯紛紛報出自己的兵馬數。


    劉辯眉頭一皺,這些諸侯紛紛報出兵馬數,目的自然是不想被人看扁,想炫耀自己的武力。


    但劉辯卻察覺到一絲不尋常的味道。


    這些兵馬加起來,粗略計算竟有六七十萬,前世不是隻有三四十萬嗎?劉辯思考片刻後,便明白了其中緣由。


    前世的諸侯討董,時間非常倉促。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迴到陳留,發出討董檄文,隨後各路諸侯響應,倉促之間,兵馬自然不多。


    但在現在這個演義世界,與另一個演義世界略有不同,劉辯登基大典,舉行之後便向天下發布了頭等新聞,如今距離那時已經過去四五個月了。


    近半年的時間足夠各路諸侯招兵買馬,更何況還是這麽好的機會,還能理應所應當賺取名聲是擴大實力的好機會。


    於是這個討董聯盟的規模比劉辯的印象中強大了不少前世的勞動聯盟兵力約為30萬左右,而現在大約比前世多了一倍,60餘萬。


    劉辯也將目光投向各個諸侯身後。


    他看到朱元璋身後有一位手持銀色鐵槍的猛將,此人身高約九尺,身材如虎背熊腰般標準武將身形,相貌粗獷。


    在朱元璋身後還有兩人,皆是年輕模樣,容貌俊逸,同樣虎背熊腰,但麵容並不粗獷,兩人都散發著陽剛之氣,臉龐呈標準的瓜子臉,棱角分明。


    劉辯心想,這三人或許就是王彥章,湯和,徐達等人,且其身後還站著一些武將。


    而袁紹身後確實沒什麽武將。


    劉辯特別留意了一下冉閔,隻見他身高約九尺五寸左右,虎背熊腰,腰圍達三丈,與宇文成都相比可謂不相上下,渾身散發著強烈的殺氣。


    隨後劉辯又仔細看了看所有諸侯,但由於有些諸侯劉辯不認識,也不清楚楊戩是誰,且劉辯又不敢使用係統探查,怕再次爆表,所以無奈地對眾臣說道:“那就走吧。”


    與此同時,劉備也看到了公孫瓚身後的一名身著白衣白甲的青年將領,隻見此人麵色略顯憂慮,手下也拿著一杆銀槍。劉辯推測他應該就是被亂入的白馬義從統領高思繼,這高思繼也是一員猛將啊。


    隨後眾人迴到營帳內,中軍大帳中,此時天色漸晚,劉辯與諸侯約定明日正式歃血為盟,今日先休息。


    傍晚眾諸侯也發現了劉辯的大軍,個個英姿雄發,軍容整齊,散發著一股肅殺之氣。


    之後,在劉辯營帳附近安營紮寨。


    第二日,劉辯一早起床,焚香沐浴後,身著一襲黑色滾龍袍,頭戴束發玉冠,用一根玉簪別著,腰懸佩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之神級召喚係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生而無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生而無畏並收藏三國之神級召喚係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