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行腳,我記得是寫了日誌的,在發的禪修營營員手冊上,後麵有20來頁聽課做隨筆記的空白頁。
手冊在書櫃上現在不方便拿,隻能靠迴憶來補充了。
記得行腳參訪的是高堂寺,名字由來是寺院大殿前麵有棵古老的樹,樹上高懸一盞明亮的油燈(常年不滅,是從來沒滅過)。
巡禮寺院後你會發現,寺院很多古老的樹,年齡幾百歲上千歲的都有,很多樹上掛著牌牌,屬國家保護範圍。
還記得寺院是一位了不起的比丘尼師父重建,大家都還跟師父合了影。我們組一位師兄正好是這裏的護法居士,從小就跑這個寺院,看著她在這裏跟在家裏一樣自在喜悅,我有點想家想聖安寺。
行腳結束迴到文殊院,晚上是傳燈閉營活動,還有皈依法會。我們組未皈依的師兄們絕大部分皈依了,我們宿舍記得是全參加了。
如今迴憶起來,最激動的是要迴去的當天:我正要去香園的路上,偶遇了胤師父,問安並請教師父一些問題後,順利加了師父微信,感恩!如願地與廖師兄在香園用餐結束,並把請廖師兄迴答的諸多問題錄音。一邊開心地想,迴去放給義工部師兄們聽一聽,一起學習,一邊走向福慧樓,準備收拾行李時,迎麵走來了樂師父。
大膽地向師父問安,並直接做了自我介紹,然後把我想請教師父的想法說了出來。師父說了一句“那就一起去心園吧。”
我就無比激動地跟著師父去了心園,師父讓一位辦公室的師兄給我倒了杯茶,並開始詢問我個人的一些具體想法,目前遇到的具體困難等。
可想而知,在臨走這一天的三個小時左右,我不但取到了“真經”,還遠遠超出了我最初的預期。於是,跟師父結束了談話,從心園出來我就直奔阿彌陀佛處感恩叩拜去了。
下麵,分享一下當時文殊院公眾號上發的公文,因為我實在是文筆有限,但又想要分享。那就直接轉發給大家。我認為最好的。
標題《@第16屆禪修營的營員:在這座陰雨的小城裏,我從未忘記你!》
分別總是在九月 迴憶是思念的愁深秋嫩綠的垂柳 親吻著我額頭在那座陰雨的小城裏 我從未忘記你成都 帶不走的 隻有你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第十六屆“智慧之旅”禪修營雖然已經結束但就像趙雷唱的《成都》一樣讓我們感到了離別的愁6天5夜都經曆了哪些樂?哪些痛?哪些要記一輩子的迴憶?
正見組、正思維組正語組、正業組正命組、正精進組正念組、正定組布施組、愛語組利行組、同事組我們將營員分為12個組它們分別代表的是佛教中的“八正道”和“四攝”希望全體營員們用心體會“解脫”和“菩薩道”的精神
為了保障活動的順利開展現場護持組、齋堂巡堂組齋堂廚房組、福慧樓服務組醫務組、文秘組設備組、機動組後勤組、傳媒組保安組、工程組等12大誌工組近200名誌工全程護持你們辛苦了!
文殊院是一片鬧市中的淨土文殊院是一座人生加油站文殊院是一方心靈的淨土文殊院這座心靈的家園接納您的心靈歡迎各位迴家這個大家庭因為有您的加盟而更加溫馨。
還有一篇追加文
《文殊院6天5夜的寺院生活,和想象中不太一樣啊!(新一波福利即將到來)》
曾經有人問:“成都文殊院有什麽”?文師兄總是傲嬌地迴答:除了佛、法、僧文殊院還有“三寶”:禪修營、體驗營、臘八節
第十六屆“智慧之旅”禪修營在經過6天5夜的精彩呈現後於7月21日落下帷幕許多營員分享了心情曬了圖片、寫了詩還有的發了微、@了成都文殊院你們的這波熱情好嗨喲——文師兄在感動之餘
為大家分享一篇走心的微文再來迴味一下那帶不走的“成都”
我為什麽去禪修營又收獲了什麽
2019年7月16日,結束新疆半個多月的旅行稍作休息後,我便前往文殊院參加為期6天5夜的禪修營。
去禪修營之前,我身邊有這樣的聲音:你要出家了嗎?你要無欲無求了嗎?你是佛教徒嗎?……我的迴答,不是。
一方麵,我想在辭職旅行結束後,收心清淨;另一方麵,喜歡的作家在接觸佛法後,文字變得更加樸實有力量了,讓我對佛法充滿了好奇。正好趕上7月禪修營,便嚐試著報名了。
禪修營是我初識佛教,在此期間我和大家一樣發願迴向,覺得心裏清淨;也遇到來自五湖四海、年齡不同、經曆不同的師兄,聽他們的分享,頗受啟發。
布施組80、90後師兄們說:
探過百態,幹過錯事,這是過往......以後還是會繼續,做要好自己再幫助別人。六天五夜,每一次發願祈求眾生,每一次禪坐中修煉自我,一刹那的放下,溫和且安靜單一沒有任何雜念,放下心中的浮躁,去承當,奉獻,歡喜,包容,心海澄清。——成都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劉師兄
僧訓圓滿。實現了期待已久的願望,住在寺院裏的一周。被每個人用真心愛著的一周,清清靜靜內心安穩,隨喜自在。待我迴家,記錄下整個緣分的過程。存善念,行正道,樂人生。——桂林創業者、心理諮詢師,盧師兄
如果非要給這次禪修營加一個目的,那就是迴去做一個更有愛心、更有洞察力、更有智慧、選擇快樂的人。人間有疾苦、人世有冷暖,但仍然要堅持做一個有溫度的人。——成都自由攝影師,張師兄
迴想過去的一周,早晚課、師父開示、坐禪、傳燈、行腳......內心寧靜而充實,今天還跟朋友說以後心煩意亂的時候找到了一個好去處。短短的六天對於我,是和佛教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也許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禪修體驗。揭開寺廟神秘的麵紗,出家人原來是如此多才多藝,幽默風趣。文殊院於我也不再隻是一個景點,有緣在此停歇,無限感恩。——成都兩個孩子的媽媽、職場女性,佘師兄
記得小組破冰時,春蘭師兄說,來這裏是感受“虔誠”。聽到這個詞,我覺得它熟悉又離得遠,它是我繁忙生活中,需要而缺失的態度。這個詞也可貫穿禪修體驗:虔誠誦經禮拜,虔誠歌頌發願,虔誠學習,虔誠交流,虔誠用齋,虔誠早睡早起……
禪修結束前兩天,法師對我們說,禪修營就要結束了,相信你們這幾天在紅牆內內心平靜,希望你們離開這堵紅牆後,仍然能保持這份平靜、有愛的心,把在這裏點燃的心傳遞出去,溫暖他人。
如果你要問我這6天5夜禪修最大的收獲是什麽,我會說是啟發了“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的智慧,還有從善向善的慈悲之心。
玄奘法師
我們看了紀錄片《玄奘大師》,玄奘法師從西安出發,又途經甘肅、新疆。很巧,今年上半年我一個人去了西安,禪修前又獨自去了新疆。
我去新疆看到在戰火和曆史中遺留下來的高昌國遺址,占地二分之一的寺廟遺跡展示了這裏曾繁盛的佛教文化,區域劃分明顯、占地遼闊的古國遺址,和紀錄片中昌盛的高昌國形成鮮明對比,讓人不禁感歎世事無常;我乘坐汽車花大半個月也隻丈量了北疆小部分的土地,而玄奘法師卻橫跨了整個新疆探索前行……
觀影時發現自己禪修前,和玄奘法師在空間上有了重疊,也因此無法想象法師西行取經的艱苦、孤獨、困難。
禪修營專門安排營員參拜玄奘法師舍利塔。當天是農曆六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早上來文殊院供燈、祈福的人已十分鼎沸,我們從文殊院左側迴廊開始,三步一拜地前往藏經樓。不知走了多少步,拜了多少次,抵達時我已滿頭大汗。我們一路被前來上香的人圍觀,但卻絲毫不受影響,隻是嚴謹而虔誠地禮拜。過程雖然隻有10多分鍾(個人預計),但覺漫長難忘。
因為前一晚提前看了紀錄片,明顯能感覺到大家禮拜時的虔誠和緊張。有師兄下來說,拜的時候好緊張,完全不知道是要拜三次還是一次,好怕撞到玻璃或做錯事。整個過程,不知為何我想起《岡仁波齊》裏,一路朝拜的人。
禪修的學習生活
每天作息時間基本不變:晚上最好22點前早早入睡,淩晨4點30要起床,5點集合去上1個多小時的早課,而後有序前往五觀堂用齋。早課會誦經、禮拜、坐禪,上午聽不同主題的講座,下午會進行坐禪、誦經、抄經、行腳、小組活動,晚上則有晚課、晨鍾暮鼓、懺拜、傳燈……
每天出發上早課前,我們會一同合掌發願,晚上結束晚課也會一同迴向。這成了每天禪修開始、結束的儀式。 早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法無上誓願成 迴向: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然而看似有規律的生活,卻並不輕鬆。每天早晚課、誦經、禮拜1個小時,是對嗓子、膝蓋、耐心很好的考驗。正逢夏日,穿著舒適禪修服的我們仍能感受到炎熱。法師們穿圓領方襟、腰寬袖闊的海清帶我們誦經,早晚課下來,已汗流浹背。我們僅體驗幾次早晚課,就覺不易,寺院的法師們,則要更長時間的誦經,日複一日的修行。
坐禪
我最喜歡的是坐禪。聽法師開示後,我簡單理解到坐禪需要聽聲音,排除雜念;耳根清淨了,意識也會清淨。雖然我們知道要排除雜念,但是這很難!坐禪時,才會發現自己的身體有多重,雜念有多強。
聽師兄分享說,坐禪時總是有許多亂七八糟的想法浮現,無法排除,有的甚至像做夢;有的受身體影響:腳麻、腳酸、瘙癢的影響無法心靜;有的則是受聲音影響,加以判斷、識別,睜眼去看……
第一次禪修,我沒有睡著,但腦子裏浮現許多畫麵像做夢;第三次因為晚上沒睡夠,加之天氣炎熱無法靜心禪修。
但第二次的坐禪體驗最佳。我聽著聲音靜下了心,無法感知天氣炎熱、身體酸麻、聲音幹擾,隻覺身體輕盈,仿佛意識不在身體裏,但它卻存在。身後的劉師兄說,坐禪時,見我全程一點都不動,真是穩得住。
(毫無誇張的描述!這是我第一次有這種體驗,非常神奇。)
唱誦佛經
我還喜歡唱誦佛經。禪修營教我們唱誦的大多是果法師。他非常有耐心也很佛係。營員們咿咿呀呀跟著唱,也不知有多少人“渾水摸魚”,總感覺果法師像是帶著一群五音不全的娃兒學唱歌。第一天晚課果法師教我們《三寶歌》,音調簡單,大家學得很輕鬆。到了《暮叩鍾偈》音調複雜又沒簡譜,大家都犯難了。這也是我第一次學唱誦。
到了晨鍾暮鼓儀式時,我們站在大雄寶殿前,和果法師同唱《暮叩鍾偈》,站在最後的我分明聽著各種調調混在一起,湊成了既美妙又帶有大家個性的音調。
很開心在文殊院的6天,不管是果法師、胤法師,還是其他帶領我們做早晚課的法師,都很耐心地教我們唱誦,讓我們獲取了許多音樂和誦經的能量。不會記歌詞的我,現在也能隨口哼唱《三寶歌》《燃燈之歌》《四季歌》《觀音菩薩偈》了,走在路上沒事哼唱起來,覺得安心又寧靜。
傳燈
最讓我感動的是傳燈。輔導員給我們講了佛教傳燈的由來與意義:傳燈是點燃心燈,傳承佛法。法師說,傳燈發願不是為自己,是發大願、為眾生,我們要帶著慈悲心傳燈。傳燈開始前,先發願、誦經、禮拜。那時嗓子已經很疲憊了,膝蓋也隱隱酸痛。我們有序地從法師手中接過蓮花燈,一路唱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一邊在文殊院的花園裏傳燈。
黑夜中,我抬頭往前後看,隻見營員們表情虔誠,手捧的佛燈火苗搖曳閃爍,一盞盞燈連成一線,照亮了夜裏的文殊院。我聽出大家哼唱中帶著的疲憊與吃力,但沒有人停止哼唱,念誦聲一直在寺院裏迴蕩,我想這是對佛祖的歌頌,對眾生的祈福。我也跟著發願,不知為何被這種大愛打動。
齋飯
不論是禪修期間,還是禪修後離開文殊院,我們日思夜想的都有文殊院的齋飯。
在文殊院用齋,我不知多少次吃上第一口菜時,內心發出讚歎:這也太好吃了吧!不怎麽吃豆腐的我,也完全被文殊院的燒豆腐征服了。以前禪修的師兄分享說,原以為來文殊院食素會瘦,沒想到文殊院的齋飯太好吃,把我喂胖了好幾斤。被所有營員一致好評的花生漿稀飯,更是成為我們每天早起、早課的動力,吃上一口花生漿稀飯,世界都美味簡單了。
文殊院的齋飯除了法會時,會對外開放,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用齋。禪修營結束這一周,已經有不少師兄相約迴文殊院做義工,順便吃個齋飯了。
除了齋飯的美味,用齋的禮儀,也十分講究。用齋前需先敲擊梆和雲板,而後僧眾入堂,眾人合掌念誦供養偈、結齋偈,再用齋。用齋需端坐止語、正念守食。輔導員教導我們,寺院的齋飯是供養,我們吃多少,要多少,不能浪費。因用齋時不能說話,加菜、不加菜、少加、多加、濃湯、清湯……每個需求,都用手勢來傳遞。你能知曉,上百人同在齋堂進食,卻隻能聽到零碎的碗筷聲,是件多麽讓人舒適的體驗嗎?
在文殊院五觀堂正牆上掛著《食存五觀》,每次用齋我都會默讀兩遍,如今已會背誦,也養成了吃飯前迴想一遍的習慣。每每念起《食存五觀》,我就會對吃飯這件事心存正念:自省、不貪、不浪費、好好吃。來了文殊院會發現,吃飯也是一堂課,一種修行。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食存五觀
行腳當天我們去了大邑縣的高堂寺。去參觀時,我看見在文殊院齋堂的義工師兄們也來了。我想,他們一定是去幫我們準備齋飯了。果不其然,用齋時,見義工師兄們和高堂寺師父們一同忙前忙後。用齋時他們也習慣地站在我們身邊。
好些師兄的麵孔我都已經看熟悉了。還記得,因為我吃飯比較慢,其中一位義工師兄發現我看見大家都吃完走了,比較著急時,他就用手勢安撫我,讓我慢慢吃,別著急。看見他們我覺得安心。
在高堂寺行腳用齋,可用高朋滿座來形容,滿滿當當一屋子人。人雖然多,但高堂寺住持很高興這麽多人來拜訪。用齋前,我們被教導,桌上不能剩飯菜,大家便很乖巧自覺地把桌上的菜吃得幹幹淨淨;用完午齋,輔導員又引導我們自行收拾碗筷送到洗碗區,並擦幹淨飯桌,碗筷由義工師兄們清洗幹淨。整個過程,沒有給高堂寺齋堂留下過多的遺留工作,這種不麻煩他人,為他人著想的做法,讓我頗受感觸。
沒有手機的清淨
要說禪修生活有什麽讓人特別暢快的事情,那便是沒有手機。來文殊院報到當天下午兩點,各小組輔導員就挨著房間收手機。本來報到時,一屋子師兄陌不相識,並不言語,誰知手機一交,便聊了起來。
接下來的日子,沒有手機隨時隨地哢嚓拍照,沒有無處不在的娛樂新聞,沒有不斷線的“在線”……隻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禪修,好好說話。大家說,沒有手機的生活,真清淨,都不想要手機了。其中也有人感悟,拿到手機後想看看有多少人找自己,才發現其實自己也沒那麽重要。
我想起關注的創作者,為了不受外界過多信息幹擾,會有意不看新聞、報紙、上網,從而保持眼、耳、意識清淨,隻簡單地觀察、對話、感悟、表達。
無微不至的照顧
第一天報到,每人領取了一個書包和兩套禪修服。
小小帆布雙肩包印著簡單的“文殊-空林”,打開之後有兩本學習的書本、一支筆;再摸還有一小罐清涼油、一把散發著清香的宣紙折扇,這是為炎炎夏日準備的,這細微的貼心讓我意外。
6天時間,我們身著樸素的禪修服,棉麻材質,舒適透氣,是對寺院、佛陀的尊重,也讓我們卸下生活角色所需的各種錦衣絲履,淡化了身為社會人的特征與標識,以真心相往。
禪修營員都被安頓在文殊院福慧樓住。來之前師兄說,因為人比較多,所以一間房住的人會比較多,條件比較艱苦,要做好心理準備。所以我是做著房間、公共衛生間特別擠心理準備去的。誰知走進房間,幹淨整潔,即使8人住在一起,床位也翻身有餘,每個房間有獨立的衛生間和陽台,空調配備,連洗手液、洗衣液也給我們分裝準備了,所有的安排應對樸實的生活,綽綽有餘,完全超乎預期。
閉幕式時,我們看到了義工師兄為我們準備房間的視頻,才恍然大悟。每張床都是義工師兄們或跪著或坐著,一張張換了幹淨的床單、被子、枕套,房間的地也掃了、拖了,連房間的桌子也認真擦過。有師兄看了視頻後,私下和我說,說起來慚愧,第一次走進房間看見桌子,我以為上麵全是灰塵,沒想到一塵不染,是義工師兄們專門擦的,真的做得太細致了。
我第一次看見住宿樓層走廊第一間房門的“鞋山”,驚呆了。我想,這裏是做什麽的,為什麽這麽多鞋。後來偶然看見打開的門裏,是單人床大小的地鋪,通鋪住滿了大概30多位(個人從門縫看到場景及房間麵積大小預估)義工師兄,他們的住宿比我們擁擠多了,而且洗漱是公共衛生間和澡堂。
直到禪修結束那天,義工師兄們收拾完房間,我路過看了一眼,才知曉裏麵的真實模樣:那不過是2、3個房間大小的會議室,並不是什麽房間。
我們每天有無微不至的義工師兄照顧,有智慧幽默的法師教導,有善良可愛的輔導員陪伴。禪修中,不論在寮房,還是齋堂,或是文殊院之外,都被他們守護。
聽說這次禪修營,文殊院和義工師兄們提前幾個月就在準備了,雖然這是文殊院舉辦的第16屆禪修營,但從宣傳、流程、生活起居、體驗、學習環節……文殊院都竭力想做得更好。
海燕師兄說,我們在這裏的生活,就像“寶寶”一樣被照顧著,來之前床鋪好了,學習完去齋堂連碗筷也擺好了,要加飯加菜動動手指頭就行,晚上還有牛奶喝,早上也有人叫起床,全天還有醫療隊義工師兄守著,肩膀、脖子不舒服,還有醫學專業的義工師兄來理療。
我還記得樂法師開玩笑大概是說,離開文殊院之後,你們可不能在吃飯的時候,要加菜就擺碗,要多菜少菜就動動手指頭,不要菜就揮揮手,而要學著主動照顧別人了。
空林文化及修養
我學習到,文殊院一個重要的文化理念是:向善、向上、同喜、同樂。我想不論是作為成都景點的文殊院,還是作為佛學文化傳播的文殊院,這樣的文化理念,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常年舉辦各類公益活動,涵蓋:古琴、插花、書法、舞蹈;設辦了空林佛學院、青年佛學會、禪修營、體驗營等;常年向遊客開放,提供免費環保香,也對外開放齋堂;時刻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到文殊院做義工體驗、交流學習;在佛教節日舉辦“佛誕晚會”,傳統節日舉行“臘八奉粥”,與大眾結緣……
我很喜歡文殊院的“空林修養”:承當、奉獻、歡喜、包容,這四個詞也適用於人的修養。這次體驗,我僅僅是推開了佛教大門的縫隙,佛教體係的龐大遠遠超出想象,對佛教的了解和學習,道阻且長。
禪修結束後,一些不能理解的人還是會說,你要出家嗎?我很坦誠:我不知道今後會怎樣,但我會帶著非評價的態度,去了解學習未知的事物,並做覺得對的事情。我喜歡佛教的包容,因此要學著包容不同的理解和聲音。
最後一天閉幕式,許多師兄哭了,散場時大家相擁而泣。五湖四海的人兒,這樣的相逢也許此生,就這一次,對於每位師兄而言都是珍貴的緣分和迴憶。
離開時,莊師兄說,結束後不會再有人提醒我們“收攝身心,手結彌陀印”了,有著分別的遺憾和不舍。但是離開文殊院一周後,我發現,心情浮躁時,竟然可以自己提醒自己了:收攝身心,手結彌陀印。
離開紅牆後,相信我們仍會如師兄、法師們期望的一樣,努力心存正念,傳遞善意,向上生活。
感恩相遇。隨喜自在。
手冊在書櫃上現在不方便拿,隻能靠迴憶來補充了。
記得行腳參訪的是高堂寺,名字由來是寺院大殿前麵有棵古老的樹,樹上高懸一盞明亮的油燈(常年不滅,是從來沒滅過)。
巡禮寺院後你會發現,寺院很多古老的樹,年齡幾百歲上千歲的都有,很多樹上掛著牌牌,屬國家保護範圍。
還記得寺院是一位了不起的比丘尼師父重建,大家都還跟師父合了影。我們組一位師兄正好是這裏的護法居士,從小就跑這個寺院,看著她在這裏跟在家裏一樣自在喜悅,我有點想家想聖安寺。
行腳結束迴到文殊院,晚上是傳燈閉營活動,還有皈依法會。我們組未皈依的師兄們絕大部分皈依了,我們宿舍記得是全參加了。
如今迴憶起來,最激動的是要迴去的當天:我正要去香園的路上,偶遇了胤師父,問安並請教師父一些問題後,順利加了師父微信,感恩!如願地與廖師兄在香園用餐結束,並把請廖師兄迴答的諸多問題錄音。一邊開心地想,迴去放給義工部師兄們聽一聽,一起學習,一邊走向福慧樓,準備收拾行李時,迎麵走來了樂師父。
大膽地向師父問安,並直接做了自我介紹,然後把我想請教師父的想法說了出來。師父說了一句“那就一起去心園吧。”
我就無比激動地跟著師父去了心園,師父讓一位辦公室的師兄給我倒了杯茶,並開始詢問我個人的一些具體想法,目前遇到的具體困難等。
可想而知,在臨走這一天的三個小時左右,我不但取到了“真經”,還遠遠超出了我最初的預期。於是,跟師父結束了談話,從心園出來我就直奔阿彌陀佛處感恩叩拜去了。
下麵,分享一下當時文殊院公眾號上發的公文,因為我實在是文筆有限,但又想要分享。那就直接轉發給大家。我認為最好的。
標題《@第16屆禪修營的營員:在這座陰雨的小城裏,我從未忘記你!》
分別總是在九月 迴憶是思念的愁深秋嫩綠的垂柳 親吻著我額頭在那座陰雨的小城裏 我從未忘記你成都 帶不走的 隻有你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燈都熄滅了也不停留
第十六屆“智慧之旅”禪修營雖然已經結束但就像趙雷唱的《成都》一樣讓我們感到了離別的愁6天5夜都經曆了哪些樂?哪些痛?哪些要記一輩子的迴憶?
正見組、正思維組正語組、正業組正命組、正精進組正念組、正定組布施組、愛語組利行組、同事組我們將營員分為12個組它們分別代表的是佛教中的“八正道”和“四攝”希望全體營員們用心體會“解脫”和“菩薩道”的精神
為了保障活動的順利開展現場護持組、齋堂巡堂組齋堂廚房組、福慧樓服務組醫務組、文秘組設備組、機動組後勤組、傳媒組保安組、工程組等12大誌工組近200名誌工全程護持你們辛苦了!
文殊院是一片鬧市中的淨土文殊院是一座人生加油站文殊院是一方心靈的淨土文殊院這座心靈的家園接納您的心靈歡迎各位迴家這個大家庭因為有您的加盟而更加溫馨。
還有一篇追加文
《文殊院6天5夜的寺院生活,和想象中不太一樣啊!(新一波福利即將到來)》
曾經有人問:“成都文殊院有什麽”?文師兄總是傲嬌地迴答:除了佛、法、僧文殊院還有“三寶”:禪修營、體驗營、臘八節
第十六屆“智慧之旅”禪修營在經過6天5夜的精彩呈現後於7月21日落下帷幕許多營員分享了心情曬了圖片、寫了詩還有的發了微、@了成都文殊院你們的這波熱情好嗨喲——文師兄在感動之餘
為大家分享一篇走心的微文再來迴味一下那帶不走的“成都”
我為什麽去禪修營又收獲了什麽
2019年7月16日,結束新疆半個多月的旅行稍作休息後,我便前往文殊院參加為期6天5夜的禪修營。
去禪修營之前,我身邊有這樣的聲音:你要出家了嗎?你要無欲無求了嗎?你是佛教徒嗎?……我的迴答,不是。
一方麵,我想在辭職旅行結束後,收心清淨;另一方麵,喜歡的作家在接觸佛法後,文字變得更加樸實有力量了,讓我對佛法充滿了好奇。正好趕上7月禪修營,便嚐試著報名了。
禪修營是我初識佛教,在此期間我和大家一樣發願迴向,覺得心裏清淨;也遇到來自五湖四海、年齡不同、經曆不同的師兄,聽他們的分享,頗受啟發。
布施組80、90後師兄們說:
探過百態,幹過錯事,這是過往......以後還是會繼續,做要好自己再幫助別人。六天五夜,每一次發願祈求眾生,每一次禪坐中修煉自我,一刹那的放下,溫和且安靜單一沒有任何雜念,放下心中的浮躁,去承當,奉獻,歡喜,包容,心海澄清。——成都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劉師兄
僧訓圓滿。實現了期待已久的願望,住在寺院裏的一周。被每個人用真心愛著的一周,清清靜靜內心安穩,隨喜自在。待我迴家,記錄下整個緣分的過程。存善念,行正道,樂人生。——桂林創業者、心理諮詢師,盧師兄
如果非要給這次禪修營加一個目的,那就是迴去做一個更有愛心、更有洞察力、更有智慧、選擇快樂的人。人間有疾苦、人世有冷暖,但仍然要堅持做一個有溫度的人。——成都自由攝影師,張師兄
迴想過去的一周,早晚課、師父開示、坐禪、傳燈、行腳......內心寧靜而充實,今天還跟朋友說以後心煩意亂的時候找到了一個好去處。短短的六天對於我,是和佛教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也許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禪修體驗。揭開寺廟神秘的麵紗,出家人原來是如此多才多藝,幽默風趣。文殊院於我也不再隻是一個景點,有緣在此停歇,無限感恩。——成都兩個孩子的媽媽、職場女性,佘師兄
記得小組破冰時,春蘭師兄說,來這裏是感受“虔誠”。聽到這個詞,我覺得它熟悉又離得遠,它是我繁忙生活中,需要而缺失的態度。這個詞也可貫穿禪修體驗:虔誠誦經禮拜,虔誠歌頌發願,虔誠學習,虔誠交流,虔誠用齋,虔誠早睡早起……
禪修結束前兩天,法師對我們說,禪修營就要結束了,相信你們這幾天在紅牆內內心平靜,希望你們離開這堵紅牆後,仍然能保持這份平靜、有愛的心,把在這裏點燃的心傳遞出去,溫暖他人。
如果你要問我這6天5夜禪修最大的收獲是什麽,我會說是啟發了“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的智慧,還有從善向善的慈悲之心。
玄奘法師
我們看了紀錄片《玄奘大師》,玄奘法師從西安出發,又途經甘肅、新疆。很巧,今年上半年我一個人去了西安,禪修前又獨自去了新疆。
我去新疆看到在戰火和曆史中遺留下來的高昌國遺址,占地二分之一的寺廟遺跡展示了這裏曾繁盛的佛教文化,區域劃分明顯、占地遼闊的古國遺址,和紀錄片中昌盛的高昌國形成鮮明對比,讓人不禁感歎世事無常;我乘坐汽車花大半個月也隻丈量了北疆小部分的土地,而玄奘法師卻橫跨了整個新疆探索前行……
觀影時發現自己禪修前,和玄奘法師在空間上有了重疊,也因此無法想象法師西行取經的艱苦、孤獨、困難。
禪修營專門安排營員參拜玄奘法師舍利塔。當天是農曆六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早上來文殊院供燈、祈福的人已十分鼎沸,我們從文殊院左側迴廊開始,三步一拜地前往藏經樓。不知走了多少步,拜了多少次,抵達時我已滿頭大汗。我們一路被前來上香的人圍觀,但卻絲毫不受影響,隻是嚴謹而虔誠地禮拜。過程雖然隻有10多分鍾(個人預計),但覺漫長難忘。
因為前一晚提前看了紀錄片,明顯能感覺到大家禮拜時的虔誠和緊張。有師兄下來說,拜的時候好緊張,完全不知道是要拜三次還是一次,好怕撞到玻璃或做錯事。整個過程,不知為何我想起《岡仁波齊》裏,一路朝拜的人。
禪修的學習生活
每天作息時間基本不變:晚上最好22點前早早入睡,淩晨4點30要起床,5點集合去上1個多小時的早課,而後有序前往五觀堂用齋。早課會誦經、禮拜、坐禪,上午聽不同主題的講座,下午會進行坐禪、誦經、抄經、行腳、小組活動,晚上則有晚課、晨鍾暮鼓、懺拜、傳燈……
每天出發上早課前,我們會一同合掌發願,晚上結束晚課也會一同迴向。這成了每天禪修開始、結束的儀式。 早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法無上誓願成 迴向: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然而看似有規律的生活,卻並不輕鬆。每天早晚課、誦經、禮拜1個小時,是對嗓子、膝蓋、耐心很好的考驗。正逢夏日,穿著舒適禪修服的我們仍能感受到炎熱。法師們穿圓領方襟、腰寬袖闊的海清帶我們誦經,早晚課下來,已汗流浹背。我們僅體驗幾次早晚課,就覺不易,寺院的法師們,則要更長時間的誦經,日複一日的修行。
坐禪
我最喜歡的是坐禪。聽法師開示後,我簡單理解到坐禪需要聽聲音,排除雜念;耳根清淨了,意識也會清淨。雖然我們知道要排除雜念,但是這很難!坐禪時,才會發現自己的身體有多重,雜念有多強。
聽師兄分享說,坐禪時總是有許多亂七八糟的想法浮現,無法排除,有的甚至像做夢;有的受身體影響:腳麻、腳酸、瘙癢的影響無法心靜;有的則是受聲音影響,加以判斷、識別,睜眼去看……
第一次禪修,我沒有睡著,但腦子裏浮現許多畫麵像做夢;第三次因為晚上沒睡夠,加之天氣炎熱無法靜心禪修。
但第二次的坐禪體驗最佳。我聽著聲音靜下了心,無法感知天氣炎熱、身體酸麻、聲音幹擾,隻覺身體輕盈,仿佛意識不在身體裏,但它卻存在。身後的劉師兄說,坐禪時,見我全程一點都不動,真是穩得住。
(毫無誇張的描述!這是我第一次有這種體驗,非常神奇。)
唱誦佛經
我還喜歡唱誦佛經。禪修營教我們唱誦的大多是果法師。他非常有耐心也很佛係。營員們咿咿呀呀跟著唱,也不知有多少人“渾水摸魚”,總感覺果法師像是帶著一群五音不全的娃兒學唱歌。第一天晚課果法師教我們《三寶歌》,音調簡單,大家學得很輕鬆。到了《暮叩鍾偈》音調複雜又沒簡譜,大家都犯難了。這也是我第一次學唱誦。
到了晨鍾暮鼓儀式時,我們站在大雄寶殿前,和果法師同唱《暮叩鍾偈》,站在最後的我分明聽著各種調調混在一起,湊成了既美妙又帶有大家個性的音調。
很開心在文殊院的6天,不管是果法師、胤法師,還是其他帶領我們做早晚課的法師,都很耐心地教我們唱誦,讓我們獲取了許多音樂和誦經的能量。不會記歌詞的我,現在也能隨口哼唱《三寶歌》《燃燈之歌》《四季歌》《觀音菩薩偈》了,走在路上沒事哼唱起來,覺得安心又寧靜。
傳燈
最讓我感動的是傳燈。輔導員給我們講了佛教傳燈的由來與意義:傳燈是點燃心燈,傳承佛法。法師說,傳燈發願不是為自己,是發大願、為眾生,我們要帶著慈悲心傳燈。傳燈開始前,先發願、誦經、禮拜。那時嗓子已經很疲憊了,膝蓋也隱隱酸痛。我們有序地從法師手中接過蓮花燈,一路唱誦“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一邊在文殊院的花園裏傳燈。
黑夜中,我抬頭往前後看,隻見營員們表情虔誠,手捧的佛燈火苗搖曳閃爍,一盞盞燈連成一線,照亮了夜裏的文殊院。我聽出大家哼唱中帶著的疲憊與吃力,但沒有人停止哼唱,念誦聲一直在寺院裏迴蕩,我想這是對佛祖的歌頌,對眾生的祈福。我也跟著發願,不知為何被這種大愛打動。
齋飯
不論是禪修期間,還是禪修後離開文殊院,我們日思夜想的都有文殊院的齋飯。
在文殊院用齋,我不知多少次吃上第一口菜時,內心發出讚歎:這也太好吃了吧!不怎麽吃豆腐的我,也完全被文殊院的燒豆腐征服了。以前禪修的師兄分享說,原以為來文殊院食素會瘦,沒想到文殊院的齋飯太好吃,把我喂胖了好幾斤。被所有營員一致好評的花生漿稀飯,更是成為我們每天早起、早課的動力,吃上一口花生漿稀飯,世界都美味簡單了。
文殊院的齋飯除了法會時,會對外開放,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用齋。禪修營結束這一周,已經有不少師兄相約迴文殊院做義工,順便吃個齋飯了。
除了齋飯的美味,用齋的禮儀,也十分講究。用齋前需先敲擊梆和雲板,而後僧眾入堂,眾人合掌念誦供養偈、結齋偈,再用齋。用齋需端坐止語、正念守食。輔導員教導我們,寺院的齋飯是供養,我們吃多少,要多少,不能浪費。因用齋時不能說話,加菜、不加菜、少加、多加、濃湯、清湯……每個需求,都用手勢來傳遞。你能知曉,上百人同在齋堂進食,卻隻能聽到零碎的碗筷聲,是件多麽讓人舒適的體驗嗎?
在文殊院五觀堂正牆上掛著《食存五觀》,每次用齋我都會默讀兩遍,如今已會背誦,也養成了吃飯前迴想一遍的習慣。每每念起《食存五觀》,我就會對吃飯這件事心存正念:自省、不貪、不浪費、好好吃。來了文殊院會發現,吃飯也是一堂課,一種修行。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食存五觀
行腳當天我們去了大邑縣的高堂寺。去參觀時,我看見在文殊院齋堂的義工師兄們也來了。我想,他們一定是去幫我們準備齋飯了。果不其然,用齋時,見義工師兄們和高堂寺師父們一同忙前忙後。用齋時他們也習慣地站在我們身邊。
好些師兄的麵孔我都已經看熟悉了。還記得,因為我吃飯比較慢,其中一位義工師兄發現我看見大家都吃完走了,比較著急時,他就用手勢安撫我,讓我慢慢吃,別著急。看見他們我覺得安心。
在高堂寺行腳用齋,可用高朋滿座來形容,滿滿當當一屋子人。人雖然多,但高堂寺住持很高興這麽多人來拜訪。用齋前,我們被教導,桌上不能剩飯菜,大家便很乖巧自覺地把桌上的菜吃得幹幹淨淨;用完午齋,輔導員又引導我們自行收拾碗筷送到洗碗區,並擦幹淨飯桌,碗筷由義工師兄們清洗幹淨。整個過程,沒有給高堂寺齋堂留下過多的遺留工作,這種不麻煩他人,為他人著想的做法,讓我頗受感觸。
沒有手機的清淨
要說禪修生活有什麽讓人特別暢快的事情,那便是沒有手機。來文殊院報到當天下午兩點,各小組輔導員就挨著房間收手機。本來報到時,一屋子師兄陌不相識,並不言語,誰知手機一交,便聊了起來。
接下來的日子,沒有手機隨時隨地哢嚓拍照,沒有無處不在的娛樂新聞,沒有不斷線的“在線”……隻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禪修,好好說話。大家說,沒有手機的生活,真清淨,都不想要手機了。其中也有人感悟,拿到手機後想看看有多少人找自己,才發現其實自己也沒那麽重要。
我想起關注的創作者,為了不受外界過多信息幹擾,會有意不看新聞、報紙、上網,從而保持眼、耳、意識清淨,隻簡單地觀察、對話、感悟、表達。
無微不至的照顧
第一天報到,每人領取了一個書包和兩套禪修服。
小小帆布雙肩包印著簡單的“文殊-空林”,打開之後有兩本學習的書本、一支筆;再摸還有一小罐清涼油、一把散發著清香的宣紙折扇,這是為炎炎夏日準備的,這細微的貼心讓我意外。
6天時間,我們身著樸素的禪修服,棉麻材質,舒適透氣,是對寺院、佛陀的尊重,也讓我們卸下生活角色所需的各種錦衣絲履,淡化了身為社會人的特征與標識,以真心相往。
禪修營員都被安頓在文殊院福慧樓住。來之前師兄說,因為人比較多,所以一間房住的人會比較多,條件比較艱苦,要做好心理準備。所以我是做著房間、公共衛生間特別擠心理準備去的。誰知走進房間,幹淨整潔,即使8人住在一起,床位也翻身有餘,每個房間有獨立的衛生間和陽台,空調配備,連洗手液、洗衣液也給我們分裝準備了,所有的安排應對樸實的生活,綽綽有餘,完全超乎預期。
閉幕式時,我們看到了義工師兄為我們準備房間的視頻,才恍然大悟。每張床都是義工師兄們或跪著或坐著,一張張換了幹淨的床單、被子、枕套,房間的地也掃了、拖了,連房間的桌子也認真擦過。有師兄看了視頻後,私下和我說,說起來慚愧,第一次走進房間看見桌子,我以為上麵全是灰塵,沒想到一塵不染,是義工師兄們專門擦的,真的做得太細致了。
我第一次看見住宿樓層走廊第一間房門的“鞋山”,驚呆了。我想,這裏是做什麽的,為什麽這麽多鞋。後來偶然看見打開的門裏,是單人床大小的地鋪,通鋪住滿了大概30多位(個人從門縫看到場景及房間麵積大小預估)義工師兄,他們的住宿比我們擁擠多了,而且洗漱是公共衛生間和澡堂。
直到禪修結束那天,義工師兄們收拾完房間,我路過看了一眼,才知曉裏麵的真實模樣:那不過是2、3個房間大小的會議室,並不是什麽房間。
我們每天有無微不至的義工師兄照顧,有智慧幽默的法師教導,有善良可愛的輔導員陪伴。禪修中,不論在寮房,還是齋堂,或是文殊院之外,都被他們守護。
聽說這次禪修營,文殊院和義工師兄們提前幾個月就在準備了,雖然這是文殊院舉辦的第16屆禪修營,但從宣傳、流程、生活起居、體驗、學習環節……文殊院都竭力想做得更好。
海燕師兄說,我們在這裏的生活,就像“寶寶”一樣被照顧著,來之前床鋪好了,學習完去齋堂連碗筷也擺好了,要加飯加菜動動手指頭就行,晚上還有牛奶喝,早上也有人叫起床,全天還有醫療隊義工師兄守著,肩膀、脖子不舒服,還有醫學專業的義工師兄來理療。
我還記得樂法師開玩笑大概是說,離開文殊院之後,你們可不能在吃飯的時候,要加菜就擺碗,要多菜少菜就動動手指頭,不要菜就揮揮手,而要學著主動照顧別人了。
空林文化及修養
我學習到,文殊院一個重要的文化理念是:向善、向上、同喜、同樂。我想不論是作為成都景點的文殊院,還是作為佛學文化傳播的文殊院,這樣的文化理念,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常年舉辦各類公益活動,涵蓋:古琴、插花、書法、舞蹈;設辦了空林佛學院、青年佛學會、禪修營、體驗營等;常年向遊客開放,提供免費環保香,也對外開放齋堂;時刻歡迎社會各界人士,到文殊院做義工體驗、交流學習;在佛教節日舉辦“佛誕晚會”,傳統節日舉行“臘八奉粥”,與大眾結緣……
我很喜歡文殊院的“空林修養”:承當、奉獻、歡喜、包容,這四個詞也適用於人的修養。這次體驗,我僅僅是推開了佛教大門的縫隙,佛教體係的龐大遠遠超出想象,對佛教的了解和學習,道阻且長。
禪修結束後,一些不能理解的人還是會說,你要出家嗎?我很坦誠:我不知道今後會怎樣,但我會帶著非評價的態度,去了解學習未知的事物,並做覺得對的事情。我喜歡佛教的包容,因此要學著包容不同的理解和聲音。
最後一天閉幕式,許多師兄哭了,散場時大家相擁而泣。五湖四海的人兒,這樣的相逢也許此生,就這一次,對於每位師兄而言都是珍貴的緣分和迴憶。
離開時,莊師兄說,結束後不會再有人提醒我們“收攝身心,手結彌陀印”了,有著分別的遺憾和不舍。但是離開文殊院一周後,我發現,心情浮躁時,竟然可以自己提醒自己了:收攝身心,手結彌陀印。
離開紅牆後,相信我們仍會如師兄、法師們期望的一樣,努力心存正念,傳遞善意,向上生活。
感恩相遇。隨喜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