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妝對鏡,但聞簷前連聲鵲噪。雪雁笑道:“昨兒晚上商議好了,今兒一早便聽見喜鵲叫聲,姑娘有——”忽見黛玉眼神示意,忙改口道:“有客來呢。”
一語未了,隻聽有人走進院子,一路話道:“姑娘原來住在這裏,真是清雅。這片竹林甚好,長年青翠。”黛玉連忙出去,正瞧見鴛鴦引了兩位中年婦人一路過來。一見黛玉,鴛鴦先開口道:“林姑娘,你家裏打發人來接姑娘迴去呢。”
那兩位婦人便朝黛玉行禮,一位含笑道:“姑娘想必已不記得我們了,我們是二太太的陪房,當年大老爺與二老爺分別時,姑娘還很小呢。”
黛玉點點頭,請她們進屋內坐了一迴,又問了幾句話,便一同去了賈母上房。
賈母屋內已坐有王夫人、李紈並“三春”姐妹等,見黛玉幾人進來,眾人神情不一。賈母朝黛玉笑道:“玉兒快過來。”黛玉便疾步向前,坐到賈母身邊,又聽賈母道:“未想到你家裏有人在京城,如今接你過去呢。”
黛玉笑道:“我也未想到嬸母竟來到京城,算來已有多年未見了。”
眾人聽那兩位婦人說了,方知緣故。原來這位二老爺,本非林如海之親友兄弟,因靠林如海之父教養成人,與如海情同手足。從前遠宦他鄉,時有書信來往。林如海故後,消息傳到之時,黛玉已被賈家接去,因早先亦知賈家身份,便很放心。
那婦人道:“二老爺本在廣東任職,上年因病退職歸隱,今年春裏已不在了。二太太本是京城人氏,因在舊地睹物思人,心中抑鬱,便將那邊收拾好了,返歸故裏。在京城置了宅院,雖不算大,一家子住著也盡夠了。因二太太念及侄女寄養舅家,故遣人往接迴歸,也好完其婚嫁大事,以報前恩。”
賈母點頭道:“既有嬸母做主,也是常理。隻是玉兒去後,可要常來走動。”
眾人皆異賈母態度,雖是明事理,但又不在情理之中。老太太這樣疼愛黛玉,怎舍得讓她離開賈府?隻是眾人雖心有所疑,卻無人說話。
賈母又問及那二老爺可有子嗣,那婦人答道:“迴老太君,二太太跟前隻有一個少爺,今年十三歲。因怕忽來貴府唐突,故寫了稟老太君的稟帖投在門房內,想必快送來了。二太太叫我們向老太君、太太、姑娘們問好,帶了一些東西過來,不成敬意,還請笑納。”賈母忙道:“嬸太太客氣了。”
開箱看時,皆是金銀珠翠、香紗綢緞等奢華上乘之物,琳琅滿目,不消細述。賈母朝那二人道:“替我謝過嬸太太。”吩咐鴛鴦等將各人禮物分送下去。
“三春”一早聽聞黛玉要被接走,心內都不是滋味。隻聽探春說道:“林姐姐的嬸娘思念侄女,打發人來接去,也是常理。隻是老祖宗跟前必定清靜許多,咱們姐妹這麽些年在一處,如今一旦分別,也是不舍。”
賈母說道:“我固然疼她,你們姐妹感情很好,我也知道。隻是我已垂暮之人,論不定再活幾年,玉兒也大了,總不能叫她常住這裏伴著我。若說林家無親友,倒是另一番打算。既有她嬸母疼顧,要接她家去,我又如何能不放手?”眾人聽見此話,知道再說無益,便不再提。
李紈朝那二人道:“二位一早前來,想必還未用飯。請隨我來用些便飯罷。”賈母亦點頭客氣一番,那二人道了謝,隨李紈去了。
眾人又坐了一迴,也不知該喜該悲,因著黛玉家去的事議了片刻,便散了。黛玉也不久坐,與眾姐妹一同迴了園子。
“三春”未迴自己住處,而是與黛玉一同進了瀟湘館。惜春問道:“林姐姐,你若出去了,何時迴來?既住得不遠,隔兩日便來園子可好?”
探春道:“可見還是小孩兒心性。怎可隔兩日便來的?兩府間來去總有些規矩。”
惜春不喜道:“什麽規矩,規矩是人定下的。那裏又不是王府,偏你的規矩多。”見探春麵有慍色,黛玉說道:“不過是嬸母想念,接我過去住些日子,又不是後會無期,何必這樣?”
迎春輕聲說道:“姐妹情深,終歸是不舍的。”黛玉見她說這樣話,心內不由一熱,又很是心疼這個安靜淡然的女子,臨去時,總想囑咐點什麽,卻又覺什麽話都是多餘,隻得說道:“二姐姐保重罷。”
許諾了稍過些時日必迴來看望,又敘了一迴話,“三春”姐妹方離去了。黛玉便叫來紫鵑等,吩咐將東西趕緊收拾,諸事經心。正說著,隻見那兩個婦人進來,喚道:“姑娘。”
黛玉請她們落座,笑對二人道:“林嬸,甄嬸,別來無恙?”
何來黛玉叔嬸一說,不過是黛玉為出府找了個堂而皇之的幌子罷了。
到了次日,黛玉去賈母處請安,提及後日便動身一事,王夫人亦在座,聽了說道:“你也太性急了些。”
黛玉看了看她仍顯憔悴的麵色,隻淡淡笑道:“外祖母、舅母,因昨兒翻了憲書,後兒正是出行的吉日;又因那邊嬸母多年不見,催的有些急呢。我在這裏住著幾年,說不盡蒙外祖母、舅母的恩典,在此謝恩了。”說罷便朝二人磕了幾個頭。
賈母拉她起身,讓她仍坐下,一麵拭淚道:“我隻有你這麽一個外孫女兒,看顧了這幾年,如何舍得你走。但是你嬸母惦記你,我不叫你迴去,又使不得。你且去罷,隻若如湘雲那孩子一般,時常來看我,我便心滿意足了。”
黛玉亦是落淚,寶玉已離家,自己又要離去,老太太身邊兒孫,愈來愈少了。實不忍,晚秋風景倍淒涼。隻是,自己此時若不出去,將來更難抽身。舍得舍得,得失之間,老太太如此睿智之人,必能衡量。又含淚敘了一迴話,黛玉方告辭起身,迴了瀟湘館。
黛玉站在院門外,靜數秋天,雖是清和風景,卻再難如往昔。正在沉思間,隻見樹影間湘裙招展,遠遠望見幾個人行來。紫鵑正靜立黛玉身側,因指道:“姑娘快看,那邊來的不正是大奶奶和三位姑娘麽?”
一語未了,幾人已慢慢走近,李紈笑道:“我們商議好了,今兒來跟妹妹餞行。”
黛玉衝她們笑笑,道:“費心。”便讓進屋內坐下。
探春問道:“林姐姐可定了起身日期?”
李紈笑道:“本想留客,聽三妹妹一開口,倒不好說留客的話了。”
探春說道:“咱們姐妹相處,心口如一,這會子說留林姐姐的話,顯見是客套的。既林姐姐決心要走,又何必留之,倒不如大大方方為她餞行呢。”
李紈說道:“三妹妹透徹爽快,一語中的。隻是我總想著,園子裏自姐妹們搬進來,一處熱鬧了幾年,如今卻是一日比一日冷落了。再走了林妹妹,就剩下我們這四個人了。”眾人聽李紈語氣傷感,都默默歎了一迴。
惜春說道:“林姐姐,你要走的消息,連雲姐姐也不知道呢。”
黛玉道:“她如今要成親了,就算告訴了,也不便過來。與其讓她掛念,不如不告訴的好。”
李紈笑道:“瞧瞧,平日裏雲妹妹來了,兩人總是打鬧個不休,這時候,倒還是她最記得雲妹妹。”
黛玉亦笑道:“可見是歡喜冤家,心裏是親密的。”惜春見眾人臉上皆有笑意,隻撅嘴不語。
李紈又說起餞行之事,說是酉時在稻香村設宴,請黛玉屆時過去。因瞧見紫鵑端了茶來,待她出去了,便問黛玉:“紫鵑怎麽辦呢?”
黛玉說道:“已稟明了老太太,帶她一起出去呢。”
李紈點頭道:“她跟了你這麽些年,情分又不同一般,如何離得開。”
迎春眼神一黯,垂下眼簾,許是想起了司棋。那司棋自出去後,如今杳無音訊。雖說難比紫鵑,卻也是個護主的丫頭。如今,竟不知怎麽樣呢。
那邊迎春猶自感懷,這裏惜春笑道:“和我屋裏的入畫一樣,前幾日她還說,這輩子都要跟著我呢。”
大家感懷這幾個丫頭的實心實意,又問了黛玉那邊家裏的事,便各自迴去了。
黛玉獨自坐了一迴,起身出了院門,一路穿花渡水,朝櫳翠庵走去。自己不日遠別,自然該去向妙玉辭行。庵前紅梅還未到開放時節,唯那葉兒綠得青翠,如水洗過一般,翠得仿佛能掐出水來。
轉過東禪堂,走進靜室,見妙玉盤膝坐在榻上,麵前擺著棋盤,正自己同自己下棋。黛玉站在門口說道:“妙師父好興致。”
妙玉聽見,扭頭見是黛玉,便隨意將棋盤收了,下炕來迎,一麵笑道:“閑暇無事,聊作消遣。”遂引黛玉在榻沿坐下,自己亦在一旁坐了,又吩咐身邊小尼姑將那陳年雪水拿來泡茶。
黛玉道:“妙師父多禮了。”
妙玉淡然一笑:“林姑娘配得此茶,猶有過之。”
黛玉也不再謙讓,隻將來意說明。妙玉聽了,睜著一雙妙目,說道:“咱們雖同在園子裏住著,卻是咫尺天涯,姑娘要離開這裏,我竟毫不知情。”
黛玉說道:“妙師父是世外之人,自是遠了俗塵之事。”
妙玉搖頭道:“什麽世外之人,我可謂桃源之人,不知有晉魏的了。”
一時那小尼端了茶進來,兩人飲了一迴茶,論了幾句茶道,妙玉又問道:“史大姑娘可來送行?”
黛玉搖頭道:“她還不知情呢。且她是待嫁之人,如何來得。”
妙玉道:“八月十五夜裏,你們三人在凹晶館作了詩詞,委實高興。如今,三人走了兩人,你也難再見了。”
黛玉心內也是感懷不已,說道:“那夜月色分外清皎,園中如瑤台玉宇世界,隻覺心內也澄靜許多。”
妙玉說道:“正是。如今得知你要走,心內倒很有些悵然。”說罷沉思一迴,又道:“隻是仍有一事不解。”
黛玉便問何事。妙玉說道:“記得上迴我為姑娘占了一課,卦像難言,測不出來去何方。後又獨自測了幾迴,皆是如此。姑娘仿若世外高人,難覓蹤跡。”
黛玉暗暗訝然,原來妙玉果真極通這占課之術,隻是她本塵世凡人,如何測得仙人安排。黛玉亦不可透露天機,故笑言道:“我也不知為何呢。”
妙玉沉吟片刻,道:“我原不是神仙,不過據數而判,縱判不出,亦無可異,倒是我多心置之。”黛玉隻微笑不語。
又坐了一迴,得知李紈等今日為黛玉餞行,妙玉歉然說道:“恕我檻外人,不能與之。”
黛玉說道:“妙師父不必如此。我等理得。”又指茶杯道:“這裏喝的好茶,正是餞行茶了。”說著便起了身,朝妙玉施了一禮,辭別道:“明日走時,便不過來了。”兩人互道珍重,妙玉送至庵外,瞧黛玉走遠了,方默默迴進庵內。
一語未了,隻聽有人走進院子,一路話道:“姑娘原來住在這裏,真是清雅。這片竹林甚好,長年青翠。”黛玉連忙出去,正瞧見鴛鴦引了兩位中年婦人一路過來。一見黛玉,鴛鴦先開口道:“林姑娘,你家裏打發人來接姑娘迴去呢。”
那兩位婦人便朝黛玉行禮,一位含笑道:“姑娘想必已不記得我們了,我們是二太太的陪房,當年大老爺與二老爺分別時,姑娘還很小呢。”
黛玉點點頭,請她們進屋內坐了一迴,又問了幾句話,便一同去了賈母上房。
賈母屋內已坐有王夫人、李紈並“三春”姐妹等,見黛玉幾人進來,眾人神情不一。賈母朝黛玉笑道:“玉兒快過來。”黛玉便疾步向前,坐到賈母身邊,又聽賈母道:“未想到你家裏有人在京城,如今接你過去呢。”
黛玉笑道:“我也未想到嬸母竟來到京城,算來已有多年未見了。”
眾人聽那兩位婦人說了,方知緣故。原來這位二老爺,本非林如海之親友兄弟,因靠林如海之父教養成人,與如海情同手足。從前遠宦他鄉,時有書信來往。林如海故後,消息傳到之時,黛玉已被賈家接去,因早先亦知賈家身份,便很放心。
那婦人道:“二老爺本在廣東任職,上年因病退職歸隱,今年春裏已不在了。二太太本是京城人氏,因在舊地睹物思人,心中抑鬱,便將那邊收拾好了,返歸故裏。在京城置了宅院,雖不算大,一家子住著也盡夠了。因二太太念及侄女寄養舅家,故遣人往接迴歸,也好完其婚嫁大事,以報前恩。”
賈母點頭道:“既有嬸母做主,也是常理。隻是玉兒去後,可要常來走動。”
眾人皆異賈母態度,雖是明事理,但又不在情理之中。老太太這樣疼愛黛玉,怎舍得讓她離開賈府?隻是眾人雖心有所疑,卻無人說話。
賈母又問及那二老爺可有子嗣,那婦人答道:“迴老太君,二太太跟前隻有一個少爺,今年十三歲。因怕忽來貴府唐突,故寫了稟老太君的稟帖投在門房內,想必快送來了。二太太叫我們向老太君、太太、姑娘們問好,帶了一些東西過來,不成敬意,還請笑納。”賈母忙道:“嬸太太客氣了。”
開箱看時,皆是金銀珠翠、香紗綢緞等奢華上乘之物,琳琅滿目,不消細述。賈母朝那二人道:“替我謝過嬸太太。”吩咐鴛鴦等將各人禮物分送下去。
“三春”一早聽聞黛玉要被接走,心內都不是滋味。隻聽探春說道:“林姐姐的嬸娘思念侄女,打發人來接去,也是常理。隻是老祖宗跟前必定清靜許多,咱們姐妹這麽些年在一處,如今一旦分別,也是不舍。”
賈母說道:“我固然疼她,你們姐妹感情很好,我也知道。隻是我已垂暮之人,論不定再活幾年,玉兒也大了,總不能叫她常住這裏伴著我。若說林家無親友,倒是另一番打算。既有她嬸母疼顧,要接她家去,我又如何能不放手?”眾人聽見此話,知道再說無益,便不再提。
李紈朝那二人道:“二位一早前來,想必還未用飯。請隨我來用些便飯罷。”賈母亦點頭客氣一番,那二人道了謝,隨李紈去了。
眾人又坐了一迴,也不知該喜該悲,因著黛玉家去的事議了片刻,便散了。黛玉也不久坐,與眾姐妹一同迴了園子。
“三春”未迴自己住處,而是與黛玉一同進了瀟湘館。惜春問道:“林姐姐,你若出去了,何時迴來?既住得不遠,隔兩日便來園子可好?”
探春道:“可見還是小孩兒心性。怎可隔兩日便來的?兩府間來去總有些規矩。”
惜春不喜道:“什麽規矩,規矩是人定下的。那裏又不是王府,偏你的規矩多。”見探春麵有慍色,黛玉說道:“不過是嬸母想念,接我過去住些日子,又不是後會無期,何必這樣?”
迎春輕聲說道:“姐妹情深,終歸是不舍的。”黛玉見她說這樣話,心內不由一熱,又很是心疼這個安靜淡然的女子,臨去時,總想囑咐點什麽,卻又覺什麽話都是多餘,隻得說道:“二姐姐保重罷。”
許諾了稍過些時日必迴來看望,又敘了一迴話,“三春”姐妹方離去了。黛玉便叫來紫鵑等,吩咐將東西趕緊收拾,諸事經心。正說著,隻見那兩個婦人進來,喚道:“姑娘。”
黛玉請她們落座,笑對二人道:“林嬸,甄嬸,別來無恙?”
何來黛玉叔嬸一說,不過是黛玉為出府找了個堂而皇之的幌子罷了。
到了次日,黛玉去賈母處請安,提及後日便動身一事,王夫人亦在座,聽了說道:“你也太性急了些。”
黛玉看了看她仍顯憔悴的麵色,隻淡淡笑道:“外祖母、舅母,因昨兒翻了憲書,後兒正是出行的吉日;又因那邊嬸母多年不見,催的有些急呢。我在這裏住著幾年,說不盡蒙外祖母、舅母的恩典,在此謝恩了。”說罷便朝二人磕了幾個頭。
賈母拉她起身,讓她仍坐下,一麵拭淚道:“我隻有你這麽一個外孫女兒,看顧了這幾年,如何舍得你走。但是你嬸母惦記你,我不叫你迴去,又使不得。你且去罷,隻若如湘雲那孩子一般,時常來看我,我便心滿意足了。”
黛玉亦是落淚,寶玉已離家,自己又要離去,老太太身邊兒孫,愈來愈少了。實不忍,晚秋風景倍淒涼。隻是,自己此時若不出去,將來更難抽身。舍得舍得,得失之間,老太太如此睿智之人,必能衡量。又含淚敘了一迴話,黛玉方告辭起身,迴了瀟湘館。
黛玉站在院門外,靜數秋天,雖是清和風景,卻再難如往昔。正在沉思間,隻見樹影間湘裙招展,遠遠望見幾個人行來。紫鵑正靜立黛玉身側,因指道:“姑娘快看,那邊來的不正是大奶奶和三位姑娘麽?”
一語未了,幾人已慢慢走近,李紈笑道:“我們商議好了,今兒來跟妹妹餞行。”
黛玉衝她們笑笑,道:“費心。”便讓進屋內坐下。
探春問道:“林姐姐可定了起身日期?”
李紈笑道:“本想留客,聽三妹妹一開口,倒不好說留客的話了。”
探春說道:“咱們姐妹相處,心口如一,這會子說留林姐姐的話,顯見是客套的。既林姐姐決心要走,又何必留之,倒不如大大方方為她餞行呢。”
李紈說道:“三妹妹透徹爽快,一語中的。隻是我總想著,園子裏自姐妹們搬進來,一處熱鬧了幾年,如今卻是一日比一日冷落了。再走了林妹妹,就剩下我們這四個人了。”眾人聽李紈語氣傷感,都默默歎了一迴。
惜春說道:“林姐姐,你要走的消息,連雲姐姐也不知道呢。”
黛玉道:“她如今要成親了,就算告訴了,也不便過來。與其讓她掛念,不如不告訴的好。”
李紈笑道:“瞧瞧,平日裏雲妹妹來了,兩人總是打鬧個不休,這時候,倒還是她最記得雲妹妹。”
黛玉亦笑道:“可見是歡喜冤家,心裏是親密的。”惜春見眾人臉上皆有笑意,隻撅嘴不語。
李紈又說起餞行之事,說是酉時在稻香村設宴,請黛玉屆時過去。因瞧見紫鵑端了茶來,待她出去了,便問黛玉:“紫鵑怎麽辦呢?”
黛玉說道:“已稟明了老太太,帶她一起出去呢。”
李紈點頭道:“她跟了你這麽些年,情分又不同一般,如何離得開。”
迎春眼神一黯,垂下眼簾,許是想起了司棋。那司棋自出去後,如今杳無音訊。雖說難比紫鵑,卻也是個護主的丫頭。如今,竟不知怎麽樣呢。
那邊迎春猶自感懷,這裏惜春笑道:“和我屋裏的入畫一樣,前幾日她還說,這輩子都要跟著我呢。”
大家感懷這幾個丫頭的實心實意,又問了黛玉那邊家裏的事,便各自迴去了。
黛玉獨自坐了一迴,起身出了院門,一路穿花渡水,朝櫳翠庵走去。自己不日遠別,自然該去向妙玉辭行。庵前紅梅還未到開放時節,唯那葉兒綠得青翠,如水洗過一般,翠得仿佛能掐出水來。
轉過東禪堂,走進靜室,見妙玉盤膝坐在榻上,麵前擺著棋盤,正自己同自己下棋。黛玉站在門口說道:“妙師父好興致。”
妙玉聽見,扭頭見是黛玉,便隨意將棋盤收了,下炕來迎,一麵笑道:“閑暇無事,聊作消遣。”遂引黛玉在榻沿坐下,自己亦在一旁坐了,又吩咐身邊小尼姑將那陳年雪水拿來泡茶。
黛玉道:“妙師父多禮了。”
妙玉淡然一笑:“林姑娘配得此茶,猶有過之。”
黛玉也不再謙讓,隻將來意說明。妙玉聽了,睜著一雙妙目,說道:“咱們雖同在園子裏住著,卻是咫尺天涯,姑娘要離開這裏,我竟毫不知情。”
黛玉說道:“妙師父是世外之人,自是遠了俗塵之事。”
妙玉搖頭道:“什麽世外之人,我可謂桃源之人,不知有晉魏的了。”
一時那小尼端了茶進來,兩人飲了一迴茶,論了幾句茶道,妙玉又問道:“史大姑娘可來送行?”
黛玉搖頭道:“她還不知情呢。且她是待嫁之人,如何來得。”
妙玉道:“八月十五夜裏,你們三人在凹晶館作了詩詞,委實高興。如今,三人走了兩人,你也難再見了。”
黛玉心內也是感懷不已,說道:“那夜月色分外清皎,園中如瑤台玉宇世界,隻覺心內也澄靜許多。”
妙玉說道:“正是。如今得知你要走,心內倒很有些悵然。”說罷沉思一迴,又道:“隻是仍有一事不解。”
黛玉便問何事。妙玉說道:“記得上迴我為姑娘占了一課,卦像難言,測不出來去何方。後又獨自測了幾迴,皆是如此。姑娘仿若世外高人,難覓蹤跡。”
黛玉暗暗訝然,原來妙玉果真極通這占課之術,隻是她本塵世凡人,如何測得仙人安排。黛玉亦不可透露天機,故笑言道:“我也不知為何呢。”
妙玉沉吟片刻,道:“我原不是神仙,不過據數而判,縱判不出,亦無可異,倒是我多心置之。”黛玉隻微笑不語。
又坐了一迴,得知李紈等今日為黛玉餞行,妙玉歉然說道:“恕我檻外人,不能與之。”
黛玉說道:“妙師父不必如此。我等理得。”又指茶杯道:“這裏喝的好茶,正是餞行茶了。”說著便起了身,朝妙玉施了一禮,辭別道:“明日走時,便不過來了。”兩人互道珍重,妙玉送至庵外,瞧黛玉走遠了,方默默迴進庵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