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潘美發言後,作為樞密使,曹彬也不得不有所表示,可曹彬是個實誠人,他覺得兵家勝敗乃常事,哪裏會計較一時之敗負,何況北伐遼國兵敗迴朝後,趙光義隻知道複仇遼國,對征服北漢之功不管不問,曹彬作為主將之一,手下不少將領向他發牢騷,說應賞罰分明,伐遼國可是趙光義一己力主的,很多將領都反對的,責任不在各位將領,趙光義因為北伐遼國失利而埋沒征服北漢之功勞,眾多將領都是心中鬱悶不己。
曹彬便奏道:“上次北伐遼國,我大宋禁軍折損眾多,從未有此失利,那遼主可也不是什麽善與之輩,挾上次之威,南下攻我大宋,報複也是自然,確實不得不防。”
聽到曹彬的話,趙光義雖說心裏不舒服,但曹彬說的也是實話,趙光義不好反駁,便道:“曹卿可有什麽好建議?”
曹彬道:“臣曾多次聽手下將領議論,士氣不振,目前提升士氣應是關鍵,隻是如何提升士氣,臣倒一時想不出好辦法。”
趙光義向眾人問道:“哪位愛卿可有好辦法?”
眾人並不言語,潘美朝趙德昭望去,趙德昭立即會意,剛才的要定難軍贈送馬匹的建議得到了趙光義的采納,趙德昭信心大增,站出來奏道:“雖說我大宋北伐遼國,未達預期之功,但征服北漢,卻也是不世之偉業,這全靠官家指揮有功,眾將得力,對此,官家如能對各位將領論功行賞,想必對提升士氣大有裨益。”
趙德昭說完,麵有得色,眾人聽到趙德昭這話,說到大部分人心裏去了,頓時附和聲一片,都道趙德昭言之有理,潘美見趙德昭的話得到了大家有唿應,也暗暗地向趙德昭豎起拇指。
趙光義本來對趙德昭這話沒有太多的反感,見眾人一片附和,心裏不禁惱怒,先有齊王想要安排親信,現有皇子收買人心,還把我這個官家放在眼裏嗎?當初擁立趙德昭的情景仿佛在眼前浮現。
想到這,趙光義嘴裏冷笑一聲,厲聲道:“論功行賞?怎麽做,現在皇帝還是朕,朕自然知道,還輪不到你來告訴朕怎麽做?要不,朕現在就將皇帝這個位子讓給你,就讓你來論功行賞吧。”
眾人愕然,驚訝地看著著趙光義,隻見趙光義眼色鐵青,雙目含怒,趙德昭本以為會得到趙光義誇讚,卻沒想適得其反,他還從來沒有見趙光義這麽憤怒過,嚇得連忙跪在地上,不斷磕頭,內心也是一片空白。
趙德昭到現在還是稀裏糊塗,就連怎麽退朝的,怎麽到慕容府裏的,都記不太清楚了。
趙德昭仍然是一幅愁眉緊鎖的樣子,慕容金定還不知道到底是怎麽迴事,慕容業將今日朝中的情形慕容金定說了,慕容金定與王雲聽了也是一愁莫展,顯然趙光義對擁立趙德昭一事到現在還是耿耿於懷。
王雲歉意地道:“末將真是讓殿下為難,我真是個罪人。”
趙德昭勉強迴道:“不關你的事。”
慕容業看著潘美,道:“潘大人,如今我等該如何做才好呢?”
潘美沉吟片刻,道:“如今官家對二皇子是戒備得很,如此下去,隻怕對二皇子十分不利。單純要官家消除對二皇子的戒備很難,隻有轉移官家的注意力才好。”
四人以期待的眼神看著潘美,潘美繼續道:“今日朝議中,當齊王奏事時,我仔細看了官家神色,明顯能感覺到官家對齊王心生不滿,官家最忌他人建小圈子,收買人心的,如今齊王在朝廷,文官就有副宰相盧三遜等人,現又利用江湖人士去當禁軍教練,明顯就是想在禁軍中建立自己的勢力。”
四人一聽很是在理,潘美果然就是潘美,一眼就能看到問題的緊要處,潘美繼續道:“齊王又是當今官家之後的皇位繼承人,官家知道自己當時是怎樣樹立威望的,他怎會讓別人再複製自己的方法呢?如今,我們隻要把矛盾焦點往齊王身上引,自然就會減少對二皇子的關注度了。”
四人不住點頭稱是,慕容業道:“但如何把矛盾往齊王身上引呢?”
潘美道:“前幾日,不是說京城有了遼國細作,後來證實是假的,這些人都是齊王請來的江湖高手。”
王雲點頭,接口道:“正是。這些人雖說是齊王請來的當禁軍教練的,但卻對禁軍出言不遜,末將當時氣憤這些人侮辱禁軍,強自出頭,這些人功夫確實是高。”
慕容業若有所悟,道:“我們可以這些人身上下功夫。”
潘美道:“正是,這些人都是齊王請來的,官家在朝議中,也說到如果這些人有什麽差池,可要追究齊王責任的。況且,因為這件事,深得官家信任的宦官王繼恩與齊王也有些意見了,那王繼恩的義子王伸說這些人中有遼國細作。雖說那王繼恩並不會幫助二皇子,但他與齊王不和,在對付齊王這一塊上,可以與他聯手。”
慕容金定傷勢己無大礙,道:“正是,齊王請的這些人中,即使沒有細作,我們也可以放出風去,說這些人來路不明。”
潘美道:“正是。還有一件事,我正是因為此事而來遲了。”
幾人看著潘美,心裏都想知道是什麽事讓潘美來遲了?潘美道:“我今日在朝中說,要防備遼國報複,可不是信口說出來的,從派往遼國的間諜送來消息說,遼國這些日子正在籌措糧草,應該是想南下侵擾。因為還沒有確切的消息,所以還未在朝議中討論,朝議後,官家又將我等幾人留下來,討論了此事,十有八九,遼國近期會南下侵擾我大宋。”
遼國南下侵擾與齊王何幹?眾人不解,潘美見眾人疑惑的眼光,解釋道:“如果遼國要南下侵擾,肯定也要派細作來,我們放出風去,就說齊王請來的這些人有可能隱藏著細作,就是為遼國侵擾來打前站的。到時,焦點自然就會轉移到齊王身上來了。”
慕容業稱讚道:“好主意。”
在外邊偷聽的白依清與陳琦聽到,遼國有可能南下侵擾時,心裏也有點癢癢的,都說,兵馬未動,諜報先行,皇城司探事三司,可就是搞諜報的。
趙德昭卻幽幽地道:“真是難為各位,我有時在想,我父皇文治武功,何等厲害,最後不也是......英年早逝,才讓我處於這般境界。”趙德昭本想說他父皇死得不明不白的,但還是沒有說出來。
趙德昭這句話也勾起了其他幾人的同感,如果現在還是趙匡胤在位,他們這些人可都是親信呀。
趙德昭又接著道:“我有時想,如果不是生在帝王家,也許就沒有這個煩惱了。我本不喜歡這些你爭我鬥的生活,有時真想什麽也不去管,任其自然。”
王雲連忙勸道:“殿下,您千萬不能泄氣,要知道還有很多像我們這樣的人在支持你。”
潘美也道:“正是,今日朝中,二皇子你一提出要對征北漢的論功行賞,響應可是一大片,這既是大家盼望的事,同時這些可都是隨太祖打天下的呀。所以,殿下你一定不能灰心。”
慕容金定也道:“想當初,我與哥哥跟隨太祖縱橫沙場,何等快意,隻要太祖一聲令下,我等縱使肝腦塗地也在所不辭。如今雖說太祖未在,但殿下可是太祖的親骨肉,我們肯定支持你的。何況,這江山將來也還是要傳給殿下的,殿下,你隻要保持住耐心即可。在朝中支持殿下的人不少,在江湖中,太祖可也是大名鼎鼎的,一手騰龍棒與一套長拳,可是打遍天下的。我也可是靈寶派的有名人物,隻要我以太祖的名義,在江湖中登高一唿,應者會無數。”
趙德昭喪氣地道:“謝謝,慕容姑姑。隻是這皇位傳給我,還不知道什麽時候了。夜長夢多,誰知道將來是怎麽情況呢?今日朝議中,官家這幅樣子,我可是沒有信心,是否能順利接位。”
慕容業勸道:“隻要齊王出意外,那皇位就輪到殿下了。隻要我們齊心協力,這江山定能順利傳到殿下手中。”
潘美也道:“殿下,朝中支持太祖和你的還是大有人在,您一定要振作精神,如果您自己都放棄了,這隻會寒了大家的心。”
趙德昭道:“如果沒有北伐途中那一件事,也許我還有信心,可自從那事後,官家從來就沒有給過我好臉色,今天又經曆此事,我更加沒有信心了。”
眾人又勸了趙德昭許多,趙德昭口中語氣有些緩和,但內心裏仍然是悲觀的,甚至感覺活在趙光義的陰影下,有種生不如死的感覺。
齊王府中,趙廷美心裏的氣有所消停,在思考如何安排這些人,雖說心裏早就有個打算,就是沒有安排到禁軍中去的,就安排到開封府裏去,但趙光義隻給十個禁軍教練崗位,到底安排哪個人去呢?趙廷美心裏拿捏不定。
許宗朝帶著乾道丁等弟子迴到上清觀去,郎山中、陶宗遇、王神劍迴到齊王府。
郎山中將靈寶宮裏的情況報告給趙廷美,郎山中將兩派紛爭處理情況說了,趙廷美聽靈寶宮居然沒有落於下風,正準備發怒,王神劍卻接著道:“王爺,今日倒是聽說了一樁奇事。”
陶宗遇就知道王神劍所說的是什麽事,他狠狠地盯著王神劍,心道,還說什麽多年至交,說什麽來京城特意來看望自己,可是為了那所謂的一丈天魔掌,還有那不知道下落的《黃帝陰符經》,什麽情意都沒有了,真是忘恩負義。
徐明光等人也附和著王神劍的話,趙廷美頓時奇怪地問道:“哦,什麽奇事?”
王神劍就將葛居淵懷疑乾道丁會使一丈天魔掌招式和《黃帝陰符經》的傳聞說了出來。並將那《黃帝陰符經》是如何神奇的說得繪聲繪色。
在府中的其他人聽到一丈天魔掌及《黃帝陰符經》也是眼睛發光,他們可都是江湖中人,有聽說過這兩樣功夫的,雖說不是道教中人,但作為江湖中人,當然會對武功絕學感興趣。
趙廷美一直在朝廷上,對江湖中的事知之不多,但聽到丁九田如此厲害,《黃帝陰符經》如此神奇,倒有幾分興趣,便向陶宗遇問道:“陶真人,你那弟子果真會使一丈天魔掌不?如果他會,你肯定也會?你是怎麽習得的?”
陶宗遇故意裝出一幅苦笑的樣子,道:“稟報王爺,這是那靈寶派的離間之計,那靈寶派葛居淵見王爺安排郎先生及各位英雄前去主持公道,自知理虧,便故意說出貧道那弟子會什麽一丈天魔掌與《黃帝陰符經》來,離間眾位英雄與貧道。如果貧道真會那一丈天魔掌,貧道早就使出來,讓他靈寶派在江湖中消失。”
徐明光卻不買理會陶宗遇的話語,向趙廷美說道:“那葛居淵乃靈寶派有名的人物,信口開河應該不會。”
薜思永等人也是你一言我一語向陶宗遇問這問那,陶宗遇一開始還顧忌趙廷美,虛與委蛇應付著,問得煩了,滿臉怒容,站起來道:“貧道不會使一丈天魔掌,也不知道什麽《黃帝陰符經》,如果再有人問起貧道,就是與貧道過不去,就是與貧道為敵。”
眾人見陶宗遇發怒,礙於趙廷美在場,不好過份與陶宗遇逼得太緊,便把目光投向趙廷美,趙廷美對那一丈天魔掌與《黃帝陰符經》隻是好奇而已,見陶宗遇動怒,便勸道:“陶真人既然如此說了,各位就不必相信他人一麵之辭,而傷了大家的和氣。”
眾人口裏應道好,但每個人心裏都想著如何從陶宗遇那套出更多的關於一丈天魔掌與《黃帝陰符經》的東西來。
一丈天魔掌和《黃帝陰符經》對練武之人來說,都是無上寶典,可對文人來說,卻是一文不值,盧三遜等文官看著這些江湖中對兩樣功夫癡迷的樣子,卻是好笑,心裏道,武功再厲害,一次能殺幾個人,而一個皇帝,一個將帥,或者一個有權之人,一句話或許就會讓人株連九族,或者讓幾百人幾千人甚至上萬人去赴死。
曹彬便奏道:“上次北伐遼國,我大宋禁軍折損眾多,從未有此失利,那遼主可也不是什麽善與之輩,挾上次之威,南下攻我大宋,報複也是自然,確實不得不防。”
聽到曹彬的話,趙光義雖說心裏不舒服,但曹彬說的也是實話,趙光義不好反駁,便道:“曹卿可有什麽好建議?”
曹彬道:“臣曾多次聽手下將領議論,士氣不振,目前提升士氣應是關鍵,隻是如何提升士氣,臣倒一時想不出好辦法。”
趙光義向眾人問道:“哪位愛卿可有好辦法?”
眾人並不言語,潘美朝趙德昭望去,趙德昭立即會意,剛才的要定難軍贈送馬匹的建議得到了趙光義的采納,趙德昭信心大增,站出來奏道:“雖說我大宋北伐遼國,未達預期之功,但征服北漢,卻也是不世之偉業,這全靠官家指揮有功,眾將得力,對此,官家如能對各位將領論功行賞,想必對提升士氣大有裨益。”
趙德昭說完,麵有得色,眾人聽到趙德昭這話,說到大部分人心裏去了,頓時附和聲一片,都道趙德昭言之有理,潘美見趙德昭的話得到了大家有唿應,也暗暗地向趙德昭豎起拇指。
趙光義本來對趙德昭這話沒有太多的反感,見眾人一片附和,心裏不禁惱怒,先有齊王想要安排親信,現有皇子收買人心,還把我這個官家放在眼裏嗎?當初擁立趙德昭的情景仿佛在眼前浮現。
想到這,趙光義嘴裏冷笑一聲,厲聲道:“論功行賞?怎麽做,現在皇帝還是朕,朕自然知道,還輪不到你來告訴朕怎麽做?要不,朕現在就將皇帝這個位子讓給你,就讓你來論功行賞吧。”
眾人愕然,驚訝地看著著趙光義,隻見趙光義眼色鐵青,雙目含怒,趙德昭本以為會得到趙光義誇讚,卻沒想適得其反,他還從來沒有見趙光義這麽憤怒過,嚇得連忙跪在地上,不斷磕頭,內心也是一片空白。
趙德昭到現在還是稀裏糊塗,就連怎麽退朝的,怎麽到慕容府裏的,都記不太清楚了。
趙德昭仍然是一幅愁眉緊鎖的樣子,慕容金定還不知道到底是怎麽迴事,慕容業將今日朝中的情形慕容金定說了,慕容金定與王雲聽了也是一愁莫展,顯然趙光義對擁立趙德昭一事到現在還是耿耿於懷。
王雲歉意地道:“末將真是讓殿下為難,我真是個罪人。”
趙德昭勉強迴道:“不關你的事。”
慕容業看著潘美,道:“潘大人,如今我等該如何做才好呢?”
潘美沉吟片刻,道:“如今官家對二皇子是戒備得很,如此下去,隻怕對二皇子十分不利。單純要官家消除對二皇子的戒備很難,隻有轉移官家的注意力才好。”
四人以期待的眼神看著潘美,潘美繼續道:“今日朝議中,當齊王奏事時,我仔細看了官家神色,明顯能感覺到官家對齊王心生不滿,官家最忌他人建小圈子,收買人心的,如今齊王在朝廷,文官就有副宰相盧三遜等人,現又利用江湖人士去當禁軍教練,明顯就是想在禁軍中建立自己的勢力。”
四人一聽很是在理,潘美果然就是潘美,一眼就能看到問題的緊要處,潘美繼續道:“齊王又是當今官家之後的皇位繼承人,官家知道自己當時是怎樣樹立威望的,他怎會讓別人再複製自己的方法呢?如今,我們隻要把矛盾焦點往齊王身上引,自然就會減少對二皇子的關注度了。”
四人不住點頭稱是,慕容業道:“但如何把矛盾往齊王身上引呢?”
潘美道:“前幾日,不是說京城有了遼國細作,後來證實是假的,這些人都是齊王請來的江湖高手。”
王雲點頭,接口道:“正是。這些人雖說是齊王請來的當禁軍教練的,但卻對禁軍出言不遜,末將當時氣憤這些人侮辱禁軍,強自出頭,這些人功夫確實是高。”
慕容業若有所悟,道:“我們可以這些人身上下功夫。”
潘美道:“正是,這些人都是齊王請來的,官家在朝議中,也說到如果這些人有什麽差池,可要追究齊王責任的。況且,因為這件事,深得官家信任的宦官王繼恩與齊王也有些意見了,那王繼恩的義子王伸說這些人中有遼國細作。雖說那王繼恩並不會幫助二皇子,但他與齊王不和,在對付齊王這一塊上,可以與他聯手。”
慕容金定傷勢己無大礙,道:“正是,齊王請的這些人中,即使沒有細作,我們也可以放出風去,說這些人來路不明。”
潘美道:“正是。還有一件事,我正是因為此事而來遲了。”
幾人看著潘美,心裏都想知道是什麽事讓潘美來遲了?潘美道:“我今日在朝中說,要防備遼國報複,可不是信口說出來的,從派往遼國的間諜送來消息說,遼國這些日子正在籌措糧草,應該是想南下侵擾。因為還沒有確切的消息,所以還未在朝議中討論,朝議後,官家又將我等幾人留下來,討論了此事,十有八九,遼國近期會南下侵擾我大宋。”
遼國南下侵擾與齊王何幹?眾人不解,潘美見眾人疑惑的眼光,解釋道:“如果遼國要南下侵擾,肯定也要派細作來,我們放出風去,就說齊王請來的這些人有可能隱藏著細作,就是為遼國侵擾來打前站的。到時,焦點自然就會轉移到齊王身上來了。”
慕容業稱讚道:“好主意。”
在外邊偷聽的白依清與陳琦聽到,遼國有可能南下侵擾時,心裏也有點癢癢的,都說,兵馬未動,諜報先行,皇城司探事三司,可就是搞諜報的。
趙德昭卻幽幽地道:“真是難為各位,我有時在想,我父皇文治武功,何等厲害,最後不也是......英年早逝,才讓我處於這般境界。”趙德昭本想說他父皇死得不明不白的,但還是沒有說出來。
趙德昭這句話也勾起了其他幾人的同感,如果現在還是趙匡胤在位,他們這些人可都是親信呀。
趙德昭又接著道:“我有時想,如果不是生在帝王家,也許就沒有這個煩惱了。我本不喜歡這些你爭我鬥的生活,有時真想什麽也不去管,任其自然。”
王雲連忙勸道:“殿下,您千萬不能泄氣,要知道還有很多像我們這樣的人在支持你。”
潘美也道:“正是,今日朝中,二皇子你一提出要對征北漢的論功行賞,響應可是一大片,這既是大家盼望的事,同時這些可都是隨太祖打天下的呀。所以,殿下你一定不能灰心。”
慕容金定也道:“想當初,我與哥哥跟隨太祖縱橫沙場,何等快意,隻要太祖一聲令下,我等縱使肝腦塗地也在所不辭。如今雖說太祖未在,但殿下可是太祖的親骨肉,我們肯定支持你的。何況,這江山將來也還是要傳給殿下的,殿下,你隻要保持住耐心即可。在朝中支持殿下的人不少,在江湖中,太祖可也是大名鼎鼎的,一手騰龍棒與一套長拳,可是打遍天下的。我也可是靈寶派的有名人物,隻要我以太祖的名義,在江湖中登高一唿,應者會無數。”
趙德昭喪氣地道:“謝謝,慕容姑姑。隻是這皇位傳給我,還不知道什麽時候了。夜長夢多,誰知道將來是怎麽情況呢?今日朝議中,官家這幅樣子,我可是沒有信心,是否能順利接位。”
慕容業勸道:“隻要齊王出意外,那皇位就輪到殿下了。隻要我們齊心協力,這江山定能順利傳到殿下手中。”
潘美也道:“殿下,朝中支持太祖和你的還是大有人在,您一定要振作精神,如果您自己都放棄了,這隻會寒了大家的心。”
趙德昭道:“如果沒有北伐途中那一件事,也許我還有信心,可自從那事後,官家從來就沒有給過我好臉色,今天又經曆此事,我更加沒有信心了。”
眾人又勸了趙德昭許多,趙德昭口中語氣有些緩和,但內心裏仍然是悲觀的,甚至感覺活在趙光義的陰影下,有種生不如死的感覺。
齊王府中,趙廷美心裏的氣有所消停,在思考如何安排這些人,雖說心裏早就有個打算,就是沒有安排到禁軍中去的,就安排到開封府裏去,但趙光義隻給十個禁軍教練崗位,到底安排哪個人去呢?趙廷美心裏拿捏不定。
許宗朝帶著乾道丁等弟子迴到上清觀去,郎山中、陶宗遇、王神劍迴到齊王府。
郎山中將靈寶宮裏的情況報告給趙廷美,郎山中將兩派紛爭處理情況說了,趙廷美聽靈寶宮居然沒有落於下風,正準備發怒,王神劍卻接著道:“王爺,今日倒是聽說了一樁奇事。”
陶宗遇就知道王神劍所說的是什麽事,他狠狠地盯著王神劍,心道,還說什麽多年至交,說什麽來京城特意來看望自己,可是為了那所謂的一丈天魔掌,還有那不知道下落的《黃帝陰符經》,什麽情意都沒有了,真是忘恩負義。
徐明光等人也附和著王神劍的話,趙廷美頓時奇怪地問道:“哦,什麽奇事?”
王神劍就將葛居淵懷疑乾道丁會使一丈天魔掌招式和《黃帝陰符經》的傳聞說了出來。並將那《黃帝陰符經》是如何神奇的說得繪聲繪色。
在府中的其他人聽到一丈天魔掌及《黃帝陰符經》也是眼睛發光,他們可都是江湖中人,有聽說過這兩樣功夫的,雖說不是道教中人,但作為江湖中人,當然會對武功絕學感興趣。
趙廷美一直在朝廷上,對江湖中的事知之不多,但聽到丁九田如此厲害,《黃帝陰符經》如此神奇,倒有幾分興趣,便向陶宗遇問道:“陶真人,你那弟子果真會使一丈天魔掌不?如果他會,你肯定也會?你是怎麽習得的?”
陶宗遇故意裝出一幅苦笑的樣子,道:“稟報王爺,這是那靈寶派的離間之計,那靈寶派葛居淵見王爺安排郎先生及各位英雄前去主持公道,自知理虧,便故意說出貧道那弟子會什麽一丈天魔掌與《黃帝陰符經》來,離間眾位英雄與貧道。如果貧道真會那一丈天魔掌,貧道早就使出來,讓他靈寶派在江湖中消失。”
徐明光卻不買理會陶宗遇的話語,向趙廷美說道:“那葛居淵乃靈寶派有名的人物,信口開河應該不會。”
薜思永等人也是你一言我一語向陶宗遇問這問那,陶宗遇一開始還顧忌趙廷美,虛與委蛇應付著,問得煩了,滿臉怒容,站起來道:“貧道不會使一丈天魔掌,也不知道什麽《黃帝陰符經》,如果再有人問起貧道,就是與貧道過不去,就是與貧道為敵。”
眾人見陶宗遇發怒,礙於趙廷美在場,不好過份與陶宗遇逼得太緊,便把目光投向趙廷美,趙廷美對那一丈天魔掌與《黃帝陰符經》隻是好奇而已,見陶宗遇動怒,便勸道:“陶真人既然如此說了,各位就不必相信他人一麵之辭,而傷了大家的和氣。”
眾人口裏應道好,但每個人心裏都想著如何從陶宗遇那套出更多的關於一丈天魔掌與《黃帝陰符經》的東西來。
一丈天魔掌和《黃帝陰符經》對練武之人來說,都是無上寶典,可對文人來說,卻是一文不值,盧三遜等文官看著這些江湖中對兩樣功夫癡迷的樣子,卻是好笑,心裏道,武功再厲害,一次能殺幾個人,而一個皇帝,一個將帥,或者一個有權之人,一句話或許就會讓人株連九族,或者讓幾百人幾千人甚至上萬人去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