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州城秩序的重建,在陳德良強有力的支持下,悄無聲息完成了。
老李一家的裁衣店重新開張,雖然暫時還沒什麽人上門,可他心裏卻沒有多大的慌張。
不打仗了,百姓安定下來,早晚會有生意的。家裏還有糧,幾十斤大米,省著點吃能熬一個多月,日子算是有了盼頭。
閩州城內多的是和老李一樣想法的人,在他們看來戰亂在這個年代是根本沒法杜絕的。
國人強大的心理素質就是在不斷的戰爭中逐漸鍛造的,又或者說是見得多了,變得麻木起來。
還能活著便已經是難得可貴,其他更多的奢望,無從談起。
這次,入駐閩州城的部隊,總讓人覺得和以前那些都不一樣。
每天還是會有胳膊上套著紅袖章的士兵來迴巡察,卻從來沒有騷擾過正常營業的商家和過往的行人。
有熱心的百姓心疼維持秩序的士兵,提來熱茶食物給士兵,這些大兵一概拒絕。
理由就是一個,這些是他們的職責。
主動送過去的都不接受,更別怕他們會主動索取,這也是閩州能夠恢複那麽快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了這些巡察的軍人,閩州城的百姓帶有尊敬的口吻稱唿第九軍為軍人,收取保護費的地痞流氓銷聲匿跡。就連往日定期收取油水的巡警,也不敢再伸手了。
城內街頭上的行人開始多了起來,商人和工人們為了生活奔波於每個角落,閩州逐漸恢複生機和繁榮。
閩省是要當作大本營來經營的,陳德良當然不舍得讓它一直陷在戰爭的創傷當中。
打仗陳德良在行,治理社會卻不敢說擅長,隔行如隔山,趁著現在百廢待興,需要一個精於此道的人才來發展閩省。
還真有那麽一個人選,而且還是老熟人,就是當時的武宣縣長梁幹材。
梁幹材在桂省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曾在國子監任職,又就讀過現代化的法政專門學校。更重要的是,他有著豐富的基層治理經驗,主政武宣、來賓數地,深受百姓愛戴。
武宣發展得怎麽樣,陳德良他們是親眼目睹,對梁幹材的能力心中有數。
兩人在武宣時經常對國家目前的困境進行討論,都有各自的想法,可以說是惺惺相惜。
所以在不久前,陳德良修書一封,讓巫雨帶著一個排的警衛員和那封信迴到桂省,請梁幹材出山。
無論是從救國治民的角度,還是出於與陳德良的私交,梁幹材都沒有理由拒絕,欣然應允。
攜帶家眷和悉心教導的十數名學生,跟隨著巫雨的車隊,就這樣莽撞地出發了。
有巫雨等強大警衛保護之下,一路上基本沒遇到什麽危險。順利地就從桂省來到閩州,陳德良已經等候多時。
閩州城的百姓今天有點好奇,因為東門今天集結了一個營的士兵,在列隊,似在迎接什麽人的到來。
行人紛紛駐足,觀望一下是什麽情況會讓平時深居軍營的第九軍士兵突然來了那麽多人,這可不多見。
在部隊的最前頭,是一個身穿得體軍服的高大男人,卻沒有領章和肩章,讓人無法得知他的身份。
有見多識廣的看到男人正在和另一個人交流,依稀可以看到另一個人官服上的領章是金底的,還有一顆星星。
不禁叫出聲來:“少將軍銜,是個師長!”
隨即恍然大悟,閩州城現在還能讓少將師長那麽恭敬的,也隻有那一位存在了。
“他是陳德良,第九軍的軍長,北伐總司令任命的肅清閩省總指揮。”
圍觀群眾認出來,止不住向旁邊的人炫耀自己的博學多聞。
“啊,他就是陳德良,果然威風得緊呐。”類似的驚歎在周圍群眾口中不斷發出,因為這位主實在低調的很,大部分百姓根本沒機會見到他。
陳德良收到消息,巫雨今天早上就能趕到,所以親自來到城門迎接。
陳德良很少會興師動眾地做一些場麵上的事情,可是梁幹材單憑一封信就毅然離開故土來到千裏外的閩州,這份熱情的心令人動容。
黃子澄也在百忙之中抽空出來,等待這位在武宣共事過的老夥計,他倆的關係可不一般。
陳德良在廣州置辦產業的時候,多虧梁幹材在武宣對黃子澄的鼎力支持,要錢要糧,縣政府自己在捉襟見肘的窘境下還能盡力滿足部隊的需求。
第九軍的第一、二號人物一同現身在城門等待,這種待遇可以說沒幾個人能有。
初冬的太陽曬在人身上暖洋洋的,沒有等太久,遠處就出現了一列車隊。
車隊來到城池前,緩緩減速,停在了門口。
巫雨第一個下車,走到車的另一邊,為梁幹材打開車門,貼心地幫他護著腦後。
梁幹材身量不高,下巴蓄有長長的胡子,卻不見雜亂,打理的整齊幹淨。年逾半百,不但頭發帶有斑白,胡子也夾雜著幾縷花白。
身體還是健康有力,坐了那麽久的車仍舊神采奕奕。
“梁老,舟車勞頓,辛苦了。”陳德良欲上前攙扶。
梁幹材輕輕推開伸過來的手,聲若洪鍾道:“說了多少次,別叫梁老,人沒老都被你叫老了。我還強壯著呢,用不著服。”
“許久沒見,梁兄健碩依舊啊。”
“雖然比不得你們年輕人,可我的身體絕對不算差。沒有好身體怎麽幫你們幹活啊,千裏迢迢來到,看到我病怏怏的,可能城門都不讓我進,揮揮手就打發我走了。”
梁幹材生性幽默豁達,一見麵就開起了陳德良他們的玩笑。
“梁兄高義,德良自從陷入了閩州政務當中,忙得暈頭轉向,又無從下手。一陣焦頭爛額,才突然想起還有先生這位大才,在我看來沒有人比你更合適閩省的政務部總長。”
“行了,少戴高帽,我既然來了就不會跑。”
“有梁兄這一句話,德良就放心多了,先進城,我已經安排好你和家人的住所,到府上再敘舊。”
老李一家的裁衣店重新開張,雖然暫時還沒什麽人上門,可他心裏卻沒有多大的慌張。
不打仗了,百姓安定下來,早晚會有生意的。家裏還有糧,幾十斤大米,省著點吃能熬一個多月,日子算是有了盼頭。
閩州城內多的是和老李一樣想法的人,在他們看來戰亂在這個年代是根本沒法杜絕的。
國人強大的心理素質就是在不斷的戰爭中逐漸鍛造的,又或者說是見得多了,變得麻木起來。
還能活著便已經是難得可貴,其他更多的奢望,無從談起。
這次,入駐閩州城的部隊,總讓人覺得和以前那些都不一樣。
每天還是會有胳膊上套著紅袖章的士兵來迴巡察,卻從來沒有騷擾過正常營業的商家和過往的行人。
有熱心的百姓心疼維持秩序的士兵,提來熱茶食物給士兵,這些大兵一概拒絕。
理由就是一個,這些是他們的職責。
主動送過去的都不接受,更別怕他們會主動索取,這也是閩州能夠恢複那麽快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了這些巡察的軍人,閩州城的百姓帶有尊敬的口吻稱唿第九軍為軍人,收取保護費的地痞流氓銷聲匿跡。就連往日定期收取油水的巡警,也不敢再伸手了。
城內街頭上的行人開始多了起來,商人和工人們為了生活奔波於每個角落,閩州逐漸恢複生機和繁榮。
閩省是要當作大本營來經營的,陳德良當然不舍得讓它一直陷在戰爭的創傷當中。
打仗陳德良在行,治理社會卻不敢說擅長,隔行如隔山,趁著現在百廢待興,需要一個精於此道的人才來發展閩省。
還真有那麽一個人選,而且還是老熟人,就是當時的武宣縣長梁幹材。
梁幹材在桂省都是赫赫有名的存在,曾在國子監任職,又就讀過現代化的法政專門學校。更重要的是,他有著豐富的基層治理經驗,主政武宣、來賓數地,深受百姓愛戴。
武宣發展得怎麽樣,陳德良他們是親眼目睹,對梁幹材的能力心中有數。
兩人在武宣時經常對國家目前的困境進行討論,都有各自的想法,可以說是惺惺相惜。
所以在不久前,陳德良修書一封,讓巫雨帶著一個排的警衛員和那封信迴到桂省,請梁幹材出山。
無論是從救國治民的角度,還是出於與陳德良的私交,梁幹材都沒有理由拒絕,欣然應允。
攜帶家眷和悉心教導的十數名學生,跟隨著巫雨的車隊,就這樣莽撞地出發了。
有巫雨等強大警衛保護之下,一路上基本沒遇到什麽危險。順利地就從桂省來到閩州,陳德良已經等候多時。
閩州城的百姓今天有點好奇,因為東門今天集結了一個營的士兵,在列隊,似在迎接什麽人的到來。
行人紛紛駐足,觀望一下是什麽情況會讓平時深居軍營的第九軍士兵突然來了那麽多人,這可不多見。
在部隊的最前頭,是一個身穿得體軍服的高大男人,卻沒有領章和肩章,讓人無法得知他的身份。
有見多識廣的看到男人正在和另一個人交流,依稀可以看到另一個人官服上的領章是金底的,還有一顆星星。
不禁叫出聲來:“少將軍銜,是個師長!”
隨即恍然大悟,閩州城現在還能讓少將師長那麽恭敬的,也隻有那一位存在了。
“他是陳德良,第九軍的軍長,北伐總司令任命的肅清閩省總指揮。”
圍觀群眾認出來,止不住向旁邊的人炫耀自己的博學多聞。
“啊,他就是陳德良,果然威風得緊呐。”類似的驚歎在周圍群眾口中不斷發出,因為這位主實在低調的很,大部分百姓根本沒機會見到他。
陳德良收到消息,巫雨今天早上就能趕到,所以親自來到城門迎接。
陳德良很少會興師動眾地做一些場麵上的事情,可是梁幹材單憑一封信就毅然離開故土來到千裏外的閩州,這份熱情的心令人動容。
黃子澄也在百忙之中抽空出來,等待這位在武宣共事過的老夥計,他倆的關係可不一般。
陳德良在廣州置辦產業的時候,多虧梁幹材在武宣對黃子澄的鼎力支持,要錢要糧,縣政府自己在捉襟見肘的窘境下還能盡力滿足部隊的需求。
第九軍的第一、二號人物一同現身在城門等待,這種待遇可以說沒幾個人能有。
初冬的太陽曬在人身上暖洋洋的,沒有等太久,遠處就出現了一列車隊。
車隊來到城池前,緩緩減速,停在了門口。
巫雨第一個下車,走到車的另一邊,為梁幹材打開車門,貼心地幫他護著腦後。
梁幹材身量不高,下巴蓄有長長的胡子,卻不見雜亂,打理的整齊幹淨。年逾半百,不但頭發帶有斑白,胡子也夾雜著幾縷花白。
身體還是健康有力,坐了那麽久的車仍舊神采奕奕。
“梁老,舟車勞頓,辛苦了。”陳德良欲上前攙扶。
梁幹材輕輕推開伸過來的手,聲若洪鍾道:“說了多少次,別叫梁老,人沒老都被你叫老了。我還強壯著呢,用不著服。”
“許久沒見,梁兄健碩依舊啊。”
“雖然比不得你們年輕人,可我的身體絕對不算差。沒有好身體怎麽幫你們幹活啊,千裏迢迢來到,看到我病怏怏的,可能城門都不讓我進,揮揮手就打發我走了。”
梁幹材生性幽默豁達,一見麵就開起了陳德良他們的玩笑。
“梁兄高義,德良自從陷入了閩州政務當中,忙得暈頭轉向,又無從下手。一陣焦頭爛額,才突然想起還有先生這位大才,在我看來沒有人比你更合適閩省的政務部總長。”
“行了,少戴高帽,我既然來了就不會跑。”
“有梁兄這一句話,德良就放心多了,先進城,我已經安排好你和家人的住所,到府上再敘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