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費一番周折才能拿到本該屬於自己的軍費,陳德良半是感慨半是無奈地離開。
難怪這些部隊多有魚肉百姓的行徑,實在也有難言之隱。
特別是黃埔學生喜歡越級求見長官,甚至不惜故意犯點錯誤,並以此為榮。所以全軍上下,都習慣長官需要的不是按級服從,而是對自己的絕對忠誠。
拿到錢後,陳德良就打算告辭,不料被拉住說:“二期戰事結束後,各軍整裝待命,打算在東門外舉行閱兵典禮,檢閱第七、第八、第九你們三個部隊,要提前準備一下。”
這種向百姓炫耀武力,增強北伐信心的事情陳德良是舉雙手讚成:“打算什麽時候舉行閱兵儀式。”
“八月十四號吧,沒有幾天準備了,你們的新兵能訓練好嗎。”
“幾天肯定沒辦法讓新兵也接受檢閱,那我們就由原十旅抽調兩個團來參加閱兵吧。”
商定好閱兵儀式的事宜後,陳德良就告辭,趕迴軍營。
路上遇到剛好遇到第二軍的高級軍官張雄,陳德良向他打了個招唿。
“陳將軍也是來討要軍費?”不料張雄竟未卜先知般知道陳德良的來意。
“是啊,你怎麽知道的,消息已經傳遍了?”陳德良納悶了,這也不是光彩的事情吧,這些人的消息怎麽那麽靈通
“哈哈哈。”張雄臉色複雜地笑笑,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道:“因為我的目的和你一樣,不單我們,第二、四、六各軍都是這樣。”
仰人鼻息真不好過,陳德良暗暗想道,要靠別人支付軍費,就得受人氣,幸虧第九軍能自籌經費,不然隨時給他們掐著脖子。
“唉,總司令也太過於偏心了,所有的物資首先考慮都是第一軍,他們挑剩了才到我們。我們這些入湘作戰的非嫡係部隊,別說人手一把槍,就是人腳一雙草鞋都沒有。”張雄一臉憤懣地說道。
“他治軍法度一點也不明確,標準就是除了嫡係外別的部隊都不用管,軍需處的物資全憑負責長官的好惡行事。有總司令的口令都不行,必須要先上供孝敬聊表心意才有可能領到。”張雄同行的夥伴一起抱怨道。
陳德良對這種做法的用意心知肚明,不過是想盡辦法排除異己。想到這裏,心中不免有些擔憂,心思擺得那麽明顯,北伐過程中自己估計也少不得小鞋穿。
陳德良和巫雨迴到軍營,路過操場,看到梁思安等人正在給新兵訓話,就站在一旁。
有人提醒梁思安後,他停下了訓話,走到陳德良跟前道:“軍長,有什麽指示。”
陳德良擺擺手道:“沒什麽,想看看新兵的訓練成果,有那些老兵帶著,都還有模有樣嘛。”
“那軍長要為新兵講幾句話嗎。”
“不用了,司令部計劃8月14號閱兵,我們軍也是受檢閱部隊,我計劃派兩個團去,你認為怎麽樣。”
“閱兵?這當然沒問題,我們的軍容絕對是楷模。”梁思安自信答道,“軍長,那我們下一步的戰略目標就是鄂省了嗎。”
梁思安是有真材實料的,剛召開不久的長沙會議上通過的方案就是對贛采取觀望態度,對鄂采取進攻戰術。
第九軍最近一直在忙擴軍的事情,陳德良還沒抽空跟部下傳達長沙會議的決案,不過梁思安估計是通過近段時間各方部隊的活動軌跡猜測到的。
“是啊,所有部隊兵分三路,主力依然是四、七、八、九這幾軍。”
“高層那麽輕易的就答應了?先前一直有聽羊城方麵說要暫緩對鄂的攻勢,要將主力移向贛省,以穩固粵省的統治。”梁思安不解道。
“將進攻主力轉向贛省不是明智之舉。”梁思安旁邊的人開口道。
這人是梁思安三團的參謀長,周懷安。沒錯,就是在昆侖關被陳德良打敗的滇軍舊人。
後來龍雲派其殿後,被陳德良俘虜。從盧漢手下的團級幹部變成階下囚,一般人早就心灰意冷,怨天尤人。
周懷安卻能迅速調整心態,主動表現自己,在對劉黑子的戰事中作戰勇敢,表現突出,被梁思安賞識,調過去擔任他的連長。
後來桂省全麵剿匪,由於他作戰沉穩、帶兵得法,在一眾中下層指揮官中脫穎而出,開始被陳德良關注。
後來了解到他的過去,陳德良讓梁思安不用在意之前的身份,大膽重用人才。
周懷安也不負重托,北伐以來屢建戰功,現在成為三團的參謀長,兼任副團長。
周懷安和梁思成在第九軍都屬於後來者,兩人同為俘虜後被陳德良折服加入其部下,也因為自身能力足夠,在第九軍擔任重責。
在場都是帶兵多年的職業軍人,對軍事領域的問題有著相當成熟的看法。
“懷安說的對,北伐軍一共才十幾萬人,能打的就一、四、七、八、九幾個軍,想要掃蕩北洋軍閥,必須機動戰術,逐個擊破他們。”梁思安補充道。
陳德良道“先前德公和我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們一致認為孫傳芳的實力要強於吳佩孚,是個更難纏的對手。”
“軍長,此言不虛,孫傳芳盤踞長江下遊,擁有蘇、浙、皖、閩、贛五省地盤,擁兵二十萬。
孫傳芳向來以治軍能手著稱,又據有富庶之地,部下訓練有素,餉糈充足,肯定不好對付。”周懷安熟知全國各大軍閥的內情,對這類事情如數家珍。
梁思安點頭稱是,嚴肅道:“軍長,討鄂必須要優先於討贛。吳佩服大軍剛從北方調迴來,屬於疲於奔命之時,應該要速戰速決,一舉拿下鄂省。而如果先攻贛省,吳佩孚必然從中作梗,趁機出擊,那我們就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
“那我們打吳佩服,孫傳芳就不會幫助他嗎,他們可都屬於直係。”陳德良玩味地問道。
“不會!依我對孫傳芳的了解,他更願意在我軍和吳軍鷸蚌相爭時,坐收漁翁之利。”周懷安斬釘截鐵道。
陳德良突然發現自己挺幸運的,手底下從來不缺具備遠見卓識、誌存高遠的部下。
這些沒在曆史留名的人物,可能隻是缺乏伯樂的千裏馬。
難怪這些部隊多有魚肉百姓的行徑,實在也有難言之隱。
特別是黃埔學生喜歡越級求見長官,甚至不惜故意犯點錯誤,並以此為榮。所以全軍上下,都習慣長官需要的不是按級服從,而是對自己的絕對忠誠。
拿到錢後,陳德良就打算告辭,不料被拉住說:“二期戰事結束後,各軍整裝待命,打算在東門外舉行閱兵典禮,檢閱第七、第八、第九你們三個部隊,要提前準備一下。”
這種向百姓炫耀武力,增強北伐信心的事情陳德良是舉雙手讚成:“打算什麽時候舉行閱兵儀式。”
“八月十四號吧,沒有幾天準備了,你們的新兵能訓練好嗎。”
“幾天肯定沒辦法讓新兵也接受檢閱,那我們就由原十旅抽調兩個團來參加閱兵吧。”
商定好閱兵儀式的事宜後,陳德良就告辭,趕迴軍營。
路上遇到剛好遇到第二軍的高級軍官張雄,陳德良向他打了個招唿。
“陳將軍也是來討要軍費?”不料張雄竟未卜先知般知道陳德良的來意。
“是啊,你怎麽知道的,消息已經傳遍了?”陳德良納悶了,這也不是光彩的事情吧,這些人的消息怎麽那麽靈通
“哈哈哈。”張雄臉色複雜地笑笑,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道:“因為我的目的和你一樣,不單我們,第二、四、六各軍都是這樣。”
仰人鼻息真不好過,陳德良暗暗想道,要靠別人支付軍費,就得受人氣,幸虧第九軍能自籌經費,不然隨時給他們掐著脖子。
“唉,總司令也太過於偏心了,所有的物資首先考慮都是第一軍,他們挑剩了才到我們。我們這些入湘作戰的非嫡係部隊,別說人手一把槍,就是人腳一雙草鞋都沒有。”張雄一臉憤懣地說道。
“他治軍法度一點也不明確,標準就是除了嫡係外別的部隊都不用管,軍需處的物資全憑負責長官的好惡行事。有總司令的口令都不行,必須要先上供孝敬聊表心意才有可能領到。”張雄同行的夥伴一起抱怨道。
陳德良對這種做法的用意心知肚明,不過是想盡辦法排除異己。想到這裏,心中不免有些擔憂,心思擺得那麽明顯,北伐過程中自己估計也少不得小鞋穿。
陳德良和巫雨迴到軍營,路過操場,看到梁思安等人正在給新兵訓話,就站在一旁。
有人提醒梁思安後,他停下了訓話,走到陳德良跟前道:“軍長,有什麽指示。”
陳德良擺擺手道:“沒什麽,想看看新兵的訓練成果,有那些老兵帶著,都還有模有樣嘛。”
“那軍長要為新兵講幾句話嗎。”
“不用了,司令部計劃8月14號閱兵,我們軍也是受檢閱部隊,我計劃派兩個團去,你認為怎麽樣。”
“閱兵?這當然沒問題,我們的軍容絕對是楷模。”梁思安自信答道,“軍長,那我們下一步的戰略目標就是鄂省了嗎。”
梁思安是有真材實料的,剛召開不久的長沙會議上通過的方案就是對贛采取觀望態度,對鄂采取進攻戰術。
第九軍最近一直在忙擴軍的事情,陳德良還沒抽空跟部下傳達長沙會議的決案,不過梁思安估計是通過近段時間各方部隊的活動軌跡猜測到的。
“是啊,所有部隊兵分三路,主力依然是四、七、八、九這幾軍。”
“高層那麽輕易的就答應了?先前一直有聽羊城方麵說要暫緩對鄂的攻勢,要將主力移向贛省,以穩固粵省的統治。”梁思安不解道。
“將進攻主力轉向贛省不是明智之舉。”梁思安旁邊的人開口道。
這人是梁思安三團的參謀長,周懷安。沒錯,就是在昆侖關被陳德良打敗的滇軍舊人。
後來龍雲派其殿後,被陳德良俘虜。從盧漢手下的團級幹部變成階下囚,一般人早就心灰意冷,怨天尤人。
周懷安卻能迅速調整心態,主動表現自己,在對劉黑子的戰事中作戰勇敢,表現突出,被梁思安賞識,調過去擔任他的連長。
後來桂省全麵剿匪,由於他作戰沉穩、帶兵得法,在一眾中下層指揮官中脫穎而出,開始被陳德良關注。
後來了解到他的過去,陳德良讓梁思安不用在意之前的身份,大膽重用人才。
周懷安也不負重托,北伐以來屢建戰功,現在成為三團的參謀長,兼任副團長。
周懷安和梁思成在第九軍都屬於後來者,兩人同為俘虜後被陳德良折服加入其部下,也因為自身能力足夠,在第九軍擔任重責。
在場都是帶兵多年的職業軍人,對軍事領域的問題有著相當成熟的看法。
“懷安說的對,北伐軍一共才十幾萬人,能打的就一、四、七、八、九幾個軍,想要掃蕩北洋軍閥,必須機動戰術,逐個擊破他們。”梁思安補充道。
陳德良道“先前德公和我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們一致認為孫傳芳的實力要強於吳佩孚,是個更難纏的對手。”
“軍長,此言不虛,孫傳芳盤踞長江下遊,擁有蘇、浙、皖、閩、贛五省地盤,擁兵二十萬。
孫傳芳向來以治軍能手著稱,又據有富庶之地,部下訓練有素,餉糈充足,肯定不好對付。”周懷安熟知全國各大軍閥的內情,對這類事情如數家珍。
梁思安點頭稱是,嚴肅道:“軍長,討鄂必須要優先於討贛。吳佩服大軍剛從北方調迴來,屬於疲於奔命之時,應該要速戰速決,一舉拿下鄂省。而如果先攻贛省,吳佩孚必然從中作梗,趁機出擊,那我們就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境。”
“那我們打吳佩服,孫傳芳就不會幫助他嗎,他們可都屬於直係。”陳德良玩味地問道。
“不會!依我對孫傳芳的了解,他更願意在我軍和吳軍鷸蚌相爭時,坐收漁翁之利。”周懷安斬釘截鐵道。
陳德良突然發現自己挺幸運的,手底下從來不缺具備遠見卓識、誌存高遠的部下。
這些沒在曆史留名的人物,可能隻是缺乏伯樂的千裏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