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是匆忙即位,鄭安雅還沒來得及操心自己的登基大典,便被一堆公文淹沒了。這件事說來也不意外,在天劫中喪生的除了先王鄭海晏,還有丞相房如蘭、太尉牟英傑以及杜偃武、段知禮兩位將軍,因此高昌國現在無論政務還是軍務,都是群龍無首。各級官員的奏折本來應該先交給由丞相和太尉,再由這二位酌情上報給國君,如今丞相和太尉都沒了,這些文書就一股腦兒堆到了鄭安雅的案頭上。她看著堆成山的文書一個頭兩個大,趕緊在第二天的朝會上宣布了三公九卿的最新人選:
原高昌、東昌、平昌三城合並為京畿郡,由段知書任右丞相,總領京畿郡政務和各部官員的管理;衛信忠任左丞相兼廷尉,負責司法和京畿郡以外的事務、杜襄成任太尉總領軍事,房似瑜任大司農負責農事與賦稅、牟清泉任戶正負責人口和戶籍管理、又封了高無疾、房似瑾二人為將軍。
高昌國以右為尊,因此右相段知書的地位略高於左相衛信忠,這是鄭安雅幾次三番與朝臣們相互妥協的結果。鄭安雅的本想讓衛信忠任右相主推新政,段知書任左相,這個想法剛一提出就遭到了老臣們的一致反對。她們都認為衛信忠是人族,而且還是個男人,高昌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男人任高官的先例,若由他擔任右相統領百官有損國家顏麵。那幫老臣大多出自五大家族旁支或者二流世家,有的已經一萬多歲,個個倚老賣老,張口閉口就是“先王”和“想當年”。鄭安雅雖說在搶冠禮上震驚四座,但朝廷政務畢竟不同於切磋武藝,誰的拳頭硬就聽誰的。那些老家夥一起反對自己,縱然她再生氣,也不能把她們都罷免了。最後還是衛信忠退了一步,自願將右相的位置讓給段知書,這才堪堪平息了四方議論。
才搞定官員任命,又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事冒了出來:妹妹鄭安熙和她的父親牟貴君一起消失了、祖父要離開王宮去新生邑、遠征隊又有了新發現。這些倒還罷了,最令她感到不安的是最後一條:強鄰夜郎國出現異動。
夜郎國是高昌國南邊的鄰國,與高昌國一樣靠著聖山,有十座城,人口十餘萬,國君姓陶。這個規模要是放在東域或者西域靠東邊的地方自然是不夠看的,但在大陸的最西邊,周圍幾個小國的襯托下,夜郎國儼然成了一股最重要的力量。與西部諸國一樣,夜郎人生性保守,不願與他國多做交流,每日看著四周的弱鄰,便以為自己天下第一了。話說當年,林長卿親政後曾遣使者到過夜郎國,夜郎王居然問出了“你們的國家和我國哪個大?”的話,被大國們嘲笑不已,“夜郎自大”這個詞也就傳開了。
鄭安雅眉頭緊鎖地聽著衛信忠匯報情況:“夜郎國君臣欺我國主新喪,正在密謀大軍前來攻打我國。”
段知書問道:“這消息從哪兒來的?準確嗎?”
衛信忠道:“是臣的女兒衛廷帛從夜郎國打探來的消息,不會有錯。”
鄭安雅詫異道:“衛子您的女兒在夜郎國?什麽時候去的?既然是密謀,她又如何得知呢?”
衛信忠笑道:“是在小女十年前剛剛成婚的時候去的,她從小就生性機警,喜愛諜報工作,夫婿也是斥候出身。臣以為,隨著我國國力日上,夜郎國早晚會對我國用兵,因此將她二人派去夜郎國,沒有驚動旁人,連婚禮都不曾辦。”
鄭安雅不由得感歎:“記得您剛將他們接來的時候,她才十一二歲吧?個子小小的,一雙眼睛特別有神。這些年一直沒聽到她的消息,還以為她一直在家呢。兩個年輕人孤身在外,還要隱瞞身份,一定很辛苦吧?”
衛信忠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非但不辛苦,還能樂在其中。像小女這樣的人,您讓她規規矩矩當個官兒辦個差,她說不定還要動些歪腦筋,這個活正好適合她。夜郎王不信任臣下,也不信任宗室,隻喜歡用宦官。掌管玉璽的宦官黃皓材權傾朝野,朝臣們都爭相巴結。他本人亦是生活奢靡,身為閹人,竟然豢養著好幾位妻妾,又從宗族裏抱來一個孩子做養子。小女就在這位宦官的府上帶孩子,夫婿鮑子規成了他的管家,兩人表現得忠心耿耿,宦官一家子隻道這夫妻倆是來投奔自己的流民。”
杜襄成問:“夜郎國準備何時出兵?兵力有多少?何人掛帥?”
衛信忠道:“夜郎人生性散漫拖遝,國君和大臣亦是如此。從征兵、籌集糧草到最終的出征,最快也要半年的功夫。至於兵力,肯定不會少,聽說他們還要與周圍幾個小國一起組成聯軍來打我們。”
杜襄成掰著手指頭算:“夜郎國人口一共十幾萬,刨去老幼和女子,能上戰場的男子滿打滿算不超過五萬,既然出兵是為了占些便宜迴去,那兵力應該不會超過三萬。周圍那些小國不是主力,所謂的出兵也就是湊人頭,加在一起不會超過一萬,而且還不會出精銳,所以總兵力應該在四萬左右。”
段知書道:“他們的兵力的確不多,但我們的人也不多啊。河西郡雖然新建了四座城,人口隻堪堪過了十萬,其中還有很多是未成年的孩子,京畿郡還是老樣子,不到一萬人,我們能出的兵隻怕三萬都不到。”
杜襄成讚同道:“保守點,兩萬五吧。這些人可以保證戰鬥力,其餘的保障後勤。”
君臣四人一致決定,對夜郎國的異動先假裝不知,隻是暗暗將高無疾留在高昌以便商議對策,讓房似瑾先迴河西郡整理軍隊,隨時準備出征。
話分兩頭,當鄭安雅君臣正在為應對夜郎國頭疼的時候,夜郎國自己內部卻吵成了一團亂麻。這些年高昌國一直對外示弱,夜郎國本就自大,也不屑於仔細研究鄰國的近況,隻道高昌還是從前的高昌,即便吞並了滑國,那也是兩個窮鄉僻壤合在一起,強不了多少。於是幾位宗室和領兵的將軍們都將此次出征當成了撈功名的差事,為爭奪主帥之位吵得不可開交。
大太監黃皓材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這幾日來找他幫忙的人基本都跟出征有關,他眯著雙眼,裝作漫不經心地看著前來送禮的人,心裏盤算著怎麽樣才能讓自己從中撈到最大的好處。
他的徒弟,一位姓牛的監丞趨步來到他的跟前,與他耳語一番。黃皓材頓時眼前一亮,一把抓住小徒弟,問道:“此事當真可行?”
牛監丞道:“此事在我國雖無先例,但其他國家卻是有過的,師父要不跟王上好好說說?這件事若是成了,豈不比金銀財寶和房產地契更有用?”
“對!對!對!”黃皓材大笑道:“牛兒說的是,師父我這就找王上去。事成之後,師父記你一功。”
第二天,夜郎王頒布詔書,任命黃皓材為主帥,統領聯軍五萬,討伐高昌國。此詔一出,朝野震動,宗室和將軍們眼看著到手的鴨子飛了心有不甘,卻又迫於黃皓材的權勢無可奈何,隻好眼睜睜地看著他耀武揚威地到處顯擺。
原高昌、東昌、平昌三城合並為京畿郡,由段知書任右丞相,總領京畿郡政務和各部官員的管理;衛信忠任左丞相兼廷尉,負責司法和京畿郡以外的事務、杜襄成任太尉總領軍事,房似瑜任大司農負責農事與賦稅、牟清泉任戶正負責人口和戶籍管理、又封了高無疾、房似瑾二人為將軍。
高昌國以右為尊,因此右相段知書的地位略高於左相衛信忠,這是鄭安雅幾次三番與朝臣們相互妥協的結果。鄭安雅的本想讓衛信忠任右相主推新政,段知書任左相,這個想法剛一提出就遭到了老臣們的一致反對。她們都認為衛信忠是人族,而且還是個男人,高昌國曆史上從未有過男人任高官的先例,若由他擔任右相統領百官有損國家顏麵。那幫老臣大多出自五大家族旁支或者二流世家,有的已經一萬多歲,個個倚老賣老,張口閉口就是“先王”和“想當年”。鄭安雅雖說在搶冠禮上震驚四座,但朝廷政務畢竟不同於切磋武藝,誰的拳頭硬就聽誰的。那些老家夥一起反對自己,縱然她再生氣,也不能把她們都罷免了。最後還是衛信忠退了一步,自願將右相的位置讓給段知書,這才堪堪平息了四方議論。
才搞定官員任命,又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事冒了出來:妹妹鄭安熙和她的父親牟貴君一起消失了、祖父要離開王宮去新生邑、遠征隊又有了新發現。這些倒還罷了,最令她感到不安的是最後一條:強鄰夜郎國出現異動。
夜郎國是高昌國南邊的鄰國,與高昌國一樣靠著聖山,有十座城,人口十餘萬,國君姓陶。這個規模要是放在東域或者西域靠東邊的地方自然是不夠看的,但在大陸的最西邊,周圍幾個小國的襯托下,夜郎國儼然成了一股最重要的力量。與西部諸國一樣,夜郎人生性保守,不願與他國多做交流,每日看著四周的弱鄰,便以為自己天下第一了。話說當年,林長卿親政後曾遣使者到過夜郎國,夜郎王居然問出了“你們的國家和我國哪個大?”的話,被大國們嘲笑不已,“夜郎自大”這個詞也就傳開了。
鄭安雅眉頭緊鎖地聽著衛信忠匯報情況:“夜郎國君臣欺我國主新喪,正在密謀大軍前來攻打我國。”
段知書問道:“這消息從哪兒來的?準確嗎?”
衛信忠道:“是臣的女兒衛廷帛從夜郎國打探來的消息,不會有錯。”
鄭安雅詫異道:“衛子您的女兒在夜郎國?什麽時候去的?既然是密謀,她又如何得知呢?”
衛信忠笑道:“是在小女十年前剛剛成婚的時候去的,她從小就生性機警,喜愛諜報工作,夫婿也是斥候出身。臣以為,隨著我國國力日上,夜郎國早晚會對我國用兵,因此將她二人派去夜郎國,沒有驚動旁人,連婚禮都不曾辦。”
鄭安雅不由得感歎:“記得您剛將他們接來的時候,她才十一二歲吧?個子小小的,一雙眼睛特別有神。這些年一直沒聽到她的消息,還以為她一直在家呢。兩個年輕人孤身在外,還要隱瞞身份,一定很辛苦吧?”
衛信忠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非但不辛苦,還能樂在其中。像小女這樣的人,您讓她規規矩矩當個官兒辦個差,她說不定還要動些歪腦筋,這個活正好適合她。夜郎王不信任臣下,也不信任宗室,隻喜歡用宦官。掌管玉璽的宦官黃皓材權傾朝野,朝臣們都爭相巴結。他本人亦是生活奢靡,身為閹人,竟然豢養著好幾位妻妾,又從宗族裏抱來一個孩子做養子。小女就在這位宦官的府上帶孩子,夫婿鮑子規成了他的管家,兩人表現得忠心耿耿,宦官一家子隻道這夫妻倆是來投奔自己的流民。”
杜襄成問:“夜郎國準備何時出兵?兵力有多少?何人掛帥?”
衛信忠道:“夜郎人生性散漫拖遝,國君和大臣亦是如此。從征兵、籌集糧草到最終的出征,最快也要半年的功夫。至於兵力,肯定不會少,聽說他們還要與周圍幾個小國一起組成聯軍來打我們。”
杜襄成掰著手指頭算:“夜郎國人口一共十幾萬,刨去老幼和女子,能上戰場的男子滿打滿算不超過五萬,既然出兵是為了占些便宜迴去,那兵力應該不會超過三萬。周圍那些小國不是主力,所謂的出兵也就是湊人頭,加在一起不會超過一萬,而且還不會出精銳,所以總兵力應該在四萬左右。”
段知書道:“他們的兵力的確不多,但我們的人也不多啊。河西郡雖然新建了四座城,人口隻堪堪過了十萬,其中還有很多是未成年的孩子,京畿郡還是老樣子,不到一萬人,我們能出的兵隻怕三萬都不到。”
杜襄成讚同道:“保守點,兩萬五吧。這些人可以保證戰鬥力,其餘的保障後勤。”
君臣四人一致決定,對夜郎國的異動先假裝不知,隻是暗暗將高無疾留在高昌以便商議對策,讓房似瑾先迴河西郡整理軍隊,隨時準備出征。
話分兩頭,當鄭安雅君臣正在為應對夜郎國頭疼的時候,夜郎國自己內部卻吵成了一團亂麻。這些年高昌國一直對外示弱,夜郎國本就自大,也不屑於仔細研究鄰國的近況,隻道高昌還是從前的高昌,即便吞並了滑國,那也是兩個窮鄉僻壤合在一起,強不了多少。於是幾位宗室和領兵的將軍們都將此次出征當成了撈功名的差事,為爭奪主帥之位吵得不可開交。
大太監黃皓材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這幾日來找他幫忙的人基本都跟出征有關,他眯著雙眼,裝作漫不經心地看著前來送禮的人,心裏盤算著怎麽樣才能讓自己從中撈到最大的好處。
他的徒弟,一位姓牛的監丞趨步來到他的跟前,與他耳語一番。黃皓材頓時眼前一亮,一把抓住小徒弟,問道:“此事當真可行?”
牛監丞道:“此事在我國雖無先例,但其他國家卻是有過的,師父要不跟王上好好說說?這件事若是成了,豈不比金銀財寶和房產地契更有用?”
“對!對!對!”黃皓材大笑道:“牛兒說的是,師父我這就找王上去。事成之後,師父記你一功。”
第二天,夜郎王頒布詔書,任命黃皓材為主帥,統領聯軍五萬,討伐高昌國。此詔一出,朝野震動,宗室和將軍們眼看著到手的鴨子飛了心有不甘,卻又迫於黃皓材的權勢無可奈何,隻好眼睜睜地看著他耀武揚威地到處顯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