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途中(01)
空間在手,全家一起苟到最後 作者:三七分隨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秦嶺1號基地距離首都基地約1300公裏,如果是末世前,開始也就十幾個小時,但是末世後,經過頻繁地震、酸雨、蟲潮的侵蝕,很多沿途的公路都無法通行,所以此次出行,除了技術團隊的5人外,還有許鴻鈞帶領的12人護衛軍。
他們沒有采用大型車輛,而是準備了四輛電動三輪車,一輛專門放物資,另外三輛一人開車,每兩座4-5人,車鬥做了小棚子,相對還是比較舒服的。
而且車子小,即便碰到不好通行的路段,搬運過去也不是問題。並且他們處在極晝時期,充電是不用愁的,正所謂節能又便利。
所有人都聚集在基地門口整裝待發,路線是經過領導們反複協商製定出來的,預計一周後可以到達首都基地。
走出基地的那一刻,看到眼前荒涼的景象譚沐夏還是有一種不真實感,苟在基地這幾年,她真的連基地大門都沒有出去過,她知道基地外的景象好不到哪裏,但是也架不住親眼所見的震撼,這比她玩過的末世遊戲還要悲涼。
滿眼都是酸雨侵蝕的裸露土地。這些土地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生機,呈現出一種死寂的灰色。酸雨腐蝕過的土壤變得堅硬而貧瘠,幾乎無法支撐任何植物的生長。偶爾有幾株頑強的植物在夾縫中生長出來,也顯得萎靡不振。
譚沐夏等專家組成員坐在同一輛車上,等穿過曾經茂密如今隻剩荒蕪的森林後,很快就來到距離基地最近的一座曆史古城。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廢墟。曾經的建築物在酸雨的侵蝕下變得破敗不堪,牆壁剝落,屋頂塌陷,窗戶破碎,隻剩下殘垣斷壁在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街道上垃圾和碎石散落一地,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
道路上散落著鏽跡斑斑、廢棄多年的汽車和其他交通工具。這些車輛曾經是人類文明的象征,但在末世中,它們隻是廢墟中的一部分,成為了時間的見證者。
路過商業區時倒塌的高樓大廈,破碎的玻璃、扭曲的鋼鐵框架和斷裂的混凝土塊散落一地,形成了一道道危險的障礙。
如果是比較小的阻擋物,他們會下車清理路障,如果是比較大的建築物,他們便會選擇繞行,這樣走走停停出了這座城市就花費了五個小時,譚沐夏有些懷疑,一周的時間能否到達首都基地。
出了城市很長的一段距離便是農田,兩邊的場景充滿了荒涼與滄桑。曾經生機勃勃的田野如今已經變得麵目全非。
道路兩旁的農田裏,作物早已枯萎,隻剩下枯黃的秸稈和破碎的葉片散落在滿是酸雨的土地上。這些曾經的綠色海洋如今隻剩下一片死寂,仿佛在訴說著末世之前的繁榮與現在的衰敗。
農田的邊緣,一些老舊的農具和機械散落一地。生鏽的犁頭、斷裂的鐮刀、廢棄的拖拉機,它們曾經是農民們辛勤勞作的夥伴,如今卻孤獨地躺在荒野之中,無人問津。
在農田的深處,偶爾可以看到一些野生植物頑強地生長著。它們或許是從廢墟中鑽出的新芽,或許是從裂縫中擠出的生命。
大自然的頑強生命力真的令人感歎,長久的酸雨侵蝕也沒有完全遏製他們的生長。
農田的周圍,一些廢棄的村莊和農舍依稀可見。這些建築在末世的風雨侵蝕下已經破敗不堪,但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末世前人類生活的痕跡。比如,一些廢棄的家具、廚具、衣物等物品還殘留在屋內,彰顯了這裏曾經的溫暖和幸福。
他們行駛在硬化後的機耕路上,道路僅有不到兩米寬,除了路麵有些開裂外,並沒有影響行車的功能,再一次感歎還好沒有開大車出來,這小電動車真是太實用了。
在行駛的過程中,偶爾還可以看到一些野生動物在農田中穿梭。它們或許是在尋找食物和水源,或許是在尋找新的棲息地。
“你們看,那隻長得像穿山甲一樣的動物是什麽?”譚沐夏好奇的指著遠處在田裏打洞的野生動物問。
“是犰狳(qiu yu)”正當大家都一臉懵逼的時候辰院士開口解釋道。
“是一種小型哺乳動物,穴居動物,在地下掘洞居住。這種動物適應能力非常強,還擁有堅硬的甲胄。”
“怪不得,經過各種災難後還能存活下來,動物的生存能力真強。”陳鬆感歎道。
“看著比常見的體型大了很多,怕是適應末世生活發生了一些變異。”辰院士語氣中也帶上了一絲疑惑。
譚沐夏拿出望遠鏡仔細觀察前方再次出現的犰狳,這牙齒……可不像普通的哺乳動物啊……
車子順利的行駛了三個多小時,很快來到一座小縣城,這個小縣城的建築很密集,但都是一二層的低矮建築 。
他們的車子需要從縣城中穿過,這裏的路網很密集,看得出基礎設施很完善,建築雖然大部分也已經破敗,但並沒有之前路過的城市或縣城被摧毀的那麽嚴重。
農場負責人陳鬆驚唿一聲,指著一處“看!有幸存者!”
譚沐夏將望遠鏡遞給辰院士,自己探出頭看向前方縣城,確實看到穿梭在房屋間的人影。
幸存者發現有外來車輛,很是警惕,很快所有的身影消失在房屋內。
許鴻鈞通過對講機告訴大家要提高警惕,專家組和物資兩輛車在中間前後各一輛防護軍車輛。
車隊默契的加快速度駛入縣城內。
當四輛電動車駛入縣城中心廣場時,突然,四周的寂靜被打破,一群衣衫襤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幸存者從四麵八方湧了出來,將車隊團團圍住。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警惕和敵意,仿佛他們一行人就是他們在這個末世中最大的威脅。
幸存者們的領頭者是一個麵容憔悴的中年男子,他手持一把生鏽的步槍,指著女主一行人,語氣嚴厲地問道:“你們是誰?來這裏幹什麽?”他的聲音充滿了緊張和敵意。
許鴻鈞和其他軍人將專家組成員護在中心,許鴻鈞出麵去交涉。
他們沒有采用大型車輛,而是準備了四輛電動三輪車,一輛專門放物資,另外三輛一人開車,每兩座4-5人,車鬥做了小棚子,相對還是比較舒服的。
而且車子小,即便碰到不好通行的路段,搬運過去也不是問題。並且他們處在極晝時期,充電是不用愁的,正所謂節能又便利。
所有人都聚集在基地門口整裝待發,路線是經過領導們反複協商製定出來的,預計一周後可以到達首都基地。
走出基地的那一刻,看到眼前荒涼的景象譚沐夏還是有一種不真實感,苟在基地這幾年,她真的連基地大門都沒有出去過,她知道基地外的景象好不到哪裏,但是也架不住親眼所見的震撼,這比她玩過的末世遊戲還要悲涼。
滿眼都是酸雨侵蝕的裸露土地。這些土地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生機,呈現出一種死寂的灰色。酸雨腐蝕過的土壤變得堅硬而貧瘠,幾乎無法支撐任何植物的生長。偶爾有幾株頑強的植物在夾縫中生長出來,也顯得萎靡不振。
譚沐夏等專家組成員坐在同一輛車上,等穿過曾經茂密如今隻剩荒蕪的森林後,很快就來到距離基地最近的一座曆史古城。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廢墟。曾經的建築物在酸雨的侵蝕下變得破敗不堪,牆壁剝落,屋頂塌陷,窗戶破碎,隻剩下殘垣斷壁在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街道上垃圾和碎石散落一地,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
道路上散落著鏽跡斑斑、廢棄多年的汽車和其他交通工具。這些車輛曾經是人類文明的象征,但在末世中,它們隻是廢墟中的一部分,成為了時間的見證者。
路過商業區時倒塌的高樓大廈,破碎的玻璃、扭曲的鋼鐵框架和斷裂的混凝土塊散落一地,形成了一道道危險的障礙。
如果是比較小的阻擋物,他們會下車清理路障,如果是比較大的建築物,他們便會選擇繞行,這樣走走停停出了這座城市就花費了五個小時,譚沐夏有些懷疑,一周的時間能否到達首都基地。
出了城市很長的一段距離便是農田,兩邊的場景充滿了荒涼與滄桑。曾經生機勃勃的田野如今已經變得麵目全非。
道路兩旁的農田裏,作物早已枯萎,隻剩下枯黃的秸稈和破碎的葉片散落在滿是酸雨的土地上。這些曾經的綠色海洋如今隻剩下一片死寂,仿佛在訴說著末世之前的繁榮與現在的衰敗。
農田的邊緣,一些老舊的農具和機械散落一地。生鏽的犁頭、斷裂的鐮刀、廢棄的拖拉機,它們曾經是農民們辛勤勞作的夥伴,如今卻孤獨地躺在荒野之中,無人問津。
在農田的深處,偶爾可以看到一些野生植物頑強地生長著。它們或許是從廢墟中鑽出的新芽,或許是從裂縫中擠出的生命。
大自然的頑強生命力真的令人感歎,長久的酸雨侵蝕也沒有完全遏製他們的生長。
農田的周圍,一些廢棄的村莊和農舍依稀可見。這些建築在末世的風雨侵蝕下已經破敗不堪,但仍然可以看到一些末世前人類生活的痕跡。比如,一些廢棄的家具、廚具、衣物等物品還殘留在屋內,彰顯了這裏曾經的溫暖和幸福。
他們行駛在硬化後的機耕路上,道路僅有不到兩米寬,除了路麵有些開裂外,並沒有影響行車的功能,再一次感歎還好沒有開大車出來,這小電動車真是太實用了。
在行駛的過程中,偶爾還可以看到一些野生動物在農田中穿梭。它們或許是在尋找食物和水源,或許是在尋找新的棲息地。
“你們看,那隻長得像穿山甲一樣的動物是什麽?”譚沐夏好奇的指著遠處在田裏打洞的野生動物問。
“是犰狳(qiu yu)”正當大家都一臉懵逼的時候辰院士開口解釋道。
“是一種小型哺乳動物,穴居動物,在地下掘洞居住。這種動物適應能力非常強,還擁有堅硬的甲胄。”
“怪不得,經過各種災難後還能存活下來,動物的生存能力真強。”陳鬆感歎道。
“看著比常見的體型大了很多,怕是適應末世生活發生了一些變異。”辰院士語氣中也帶上了一絲疑惑。
譚沐夏拿出望遠鏡仔細觀察前方再次出現的犰狳,這牙齒……可不像普通的哺乳動物啊……
車子順利的行駛了三個多小時,很快來到一座小縣城,這個小縣城的建築很密集,但都是一二層的低矮建築 。
他們的車子需要從縣城中穿過,這裏的路網很密集,看得出基礎設施很完善,建築雖然大部分也已經破敗,但並沒有之前路過的城市或縣城被摧毀的那麽嚴重。
農場負責人陳鬆驚唿一聲,指著一處“看!有幸存者!”
譚沐夏將望遠鏡遞給辰院士,自己探出頭看向前方縣城,確實看到穿梭在房屋間的人影。
幸存者發現有外來車輛,很是警惕,很快所有的身影消失在房屋內。
許鴻鈞通過對講機告訴大家要提高警惕,專家組和物資兩輛車在中間前後各一輛防護軍車輛。
車隊默契的加快速度駛入縣城內。
當四輛電動車駛入縣城中心廣場時,突然,四周的寂靜被打破,一群衣衫襤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幸存者從四麵八方湧了出來,將車隊團團圍住。他們的眼神中充滿了警惕和敵意,仿佛他們一行人就是他們在這個末世中最大的威脅。
幸存者們的領頭者是一個麵容憔悴的中年男子,他手持一把生鏽的步槍,指著女主一行人,語氣嚴厲地問道:“你們是誰?來這裏幹什麽?”他的聲音充滿了緊張和敵意。
許鴻鈞和其他軍人將專家組成員護在中心,許鴻鈞出麵去交涉。